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是表情达意的载体,是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写作是一个人的个性化行为。因此,个性化作文是指具有写作主体鲜明个性特征的学生习作。个性化作文要文文相异,各不相同:思想感情不同,文章立意不同,篇章结构不同,语言风格不同,表达习惯不同……总之,个性化作文重在求异,尽量避免趋同。一般来说个性化作文是学生自主的作文。
一
当下中学生作文消解大于建构,矫情大于内涵,虚空大于真实,夸大大于质朴。学生所写的一些文章当中,有两种风潮特别值得我们深思:一是自从有了个韩寒后,便感觉学生当中多了许多“愤青”,作文中的“叫骂声”不绝于耳;二是随着网络文学对学生阅读领域的大举渗透,特别是一些“忧伤寂寞”作品的流行,一些绚丽的“祖国花朵们”似乎一夜之间开始自哀自怜起来,作文中无不欲表现其稚嫩的忧伤,“为赋新辞强说愁”,极尽模仿“安妮宝贝”直接宣泄或“雨夜蝴蝶”曲折隐晦之能事,好像不写这些就与时代格格不入。这些文章或宣泄只求快意,或想象缺乏节制,或过于自恋而病态,明地里是“个性张扬”,是“关注个人内心体验”,骨子里却是一种彻头彻尾的主体迷失。
我认为学生“个性化”作文倾向偏差的产生有两大因素。
(一)时代的因素。
在教育人性化、社会开放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大背景下,确实使部分学生个性意识空前膨胀。这本来无可厚非,问题是许多刚从过去以考试为中心压迫并扭曲人心灵的教育体制的枷锁中解脱出来的学生,竟又义无反顾地以反叛和颠覆的勇气去坚守那以自我为中心的所谓写作自由。在我们看来,有独立意识和自由思想,能张扬个性固然值得肯定,但凡事过犹不及,如果把张扬个性当作时尚,完全忽视写作的社会作用,写作能力就很难得到发挥。诚如作家韩少功所说,不能根植公共文化积累的个性一定是空虚的,不能承担公共事务重荷的个性一定是轻浮的。写作主体是作文的灵魂与生命,过分膨胀的个性只能滋生虚假化的情感、功利化的思想和伪圣化的语言。
(二)学校写作教学的因素。
1.作文教学思想上的缺失与错位。我们的学校作文教学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均存在着思想上的缺失和错位。作文教育长期模式化、非生活化甚至政治化。忽视人、漠视人、抛弃人,在应试的压力下,唯考是图,陶冶学生心灵的职责、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宗旨牺牲殆尽,作文和做人被完全割裂开来。学生普遍缺乏运用自由的判断尤其是正确的判断来构建己说的能力。看问题表面化,流于肤浅。作文教学思想上的缺失与错位在越来越使作文教学行为沦为灵魂匮乏的形式化教学行为的同时,也篡夺或消磨了学生习作的真实理由。
2.错误认识“个性化”、“自由化”写作。受自由化写作风潮影响,一些学校和教师在作文教学方面矫枉过正,错误认识“自由化”写作,作文教学课程紊乱无序,放任散漫,非理性、无秩序,极其自由主义。在操作层面抛开作文教程所有的规范和程序,教师以不证自明的集体无意识随意率性地跟着感觉走,作文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重复性和应景性直接导致教学的低效性和学生习作的低质性,作文无法教也教不了的现状已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作文教学上的“放羊”行径,凸显了语文教师的“不作为”,间接导致学生作文的主体迷失。
二
面对学生作文误入歧途的现状,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写作教学上的“不作为”。其中,以下四个方面是纠改这种不良文风的有效“抓手”。
(一)营造表现个性的氛围。
和谐、民主、平等的作文教学环境是学生作文个性化的基础,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写作心境。“当学生写话和习作的兴趣盎然,处在良好的学习心境时,他们的思路会十分广阔,思维出奇地灵敏,语言表达惊人地畅达而富有个性”。(张化万主编,《现代小学写话与习作教学》)如果学生的写作心境差,对写作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恶的情绪,久而久之,会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可以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学生并不是空着头脑进课堂的,他们已经掌握了许多知识,也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帮助学生把当前的学习任务与先前知识经验联系起来,有效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把个性化作文教学理念融进阅读课文的教学中。
1.采用与个性化阅读结合的方法,丰富学生的素材库,使学生在语言表达上有所提高。为此我们安排学生对经典课文进行精读,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欣赏和分析,并查找资料写作评价文章。例如教学《刘姥姥游赏大观园》,有的学生就写出了《品大观园的环境》、《林黛玉的清高》等较好的评价文章。
2.引导学生多阅读,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材料,拓展写作的思路,学会勤于记载,积累素材。具体要求为:无论是观察到的事物,阅读到的、听到的,还是做过的实验,开展过的实践活动及亲身感受,都要求学生分类记录下来,建立一个素材库。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利用录像素材作文。所谓录像素材作文,就是选取电视节目中适合学生作文实际的生活材料,在课堂上,利用校园网络技术,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现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生活画面。让学生就某一作文素材或模写、或组写、或展开想象和联想,另外谋篇布局,以达到积累素材的教学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3.每周安排一节课外阅读课。由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文章,自主阅读,增加阅读量,进行广阔的个性化作文的思维训练,巩固强化语感,扩大和丰富词汇量,揣摩各种具有魅力的句子,积累课外知识和各种有用的信息,并适当进行仿写,作到有章可循。教师也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阅读材料,如《读者》、《青年文摘》、《杂文选刊》等文学杂志,《骆驼祥子》、《鲁滨逊漂流记》等名著。
(三)深入生活,体味生活。
叶圣陶先生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回归生活已成为学生写作的潮流。我们必须教会学生走进生活,了解生活,懂得生活,享受生活,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真正的美、丑、善、恶,才能找到情感的价值、审美的情趣、做人的标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关注和思考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生活在他们身边的人,诸如下岗分流、环境保护、西部开发、素质教育、青少年犯罪、贫困、失学、民生乃至国际政治风云变幻等,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让学生“我口说我话,我手抒我情”。
(四)积极评价,激发表达欲望。
学生都是喜表扬、爱模仿的。教师善于运用评价,才能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激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起学生的想象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认为教师是在与我们一起学习,认为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产生超越的自豪感。”及时鼓励,哪怕只是一个好词、一个好句或只是只言片语,也能诱发他们潜藏的情感。在学习园地、校园板报栏、学生作文集上,发表学生的一两篇作文,在课堂上范读他们的习作……对他们无疑都是一种莫大的鼓舞。教师要常常蹲下身来,用心去倾听学生的心灵,用眼去观察学生的生活世界,以学生的认知水平接纳、赏识学生,不要随意挥动大笔,以免抹杀学生充满童真、童趣的作品,让学生变成一群沉默的羔羊。
总之,作文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强烈个性色彩的创造活动,有无创造个性直接决定着作文质量的高低。文如其人说的便是这个道理。“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个性更复杂,更丰富多彩”(苏霍姆林斯基语)。教师在学生的个性化作文中至关重要,应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个体成长的实际,以我之笔抒我之心,写出真正具有个性的文章,以此作为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形成学生的作文个性,进而促进学生健康个性地发展。
一
当下中学生作文消解大于建构,矫情大于内涵,虚空大于真实,夸大大于质朴。学生所写的一些文章当中,有两种风潮特别值得我们深思:一是自从有了个韩寒后,便感觉学生当中多了许多“愤青”,作文中的“叫骂声”不绝于耳;二是随着网络文学对学生阅读领域的大举渗透,特别是一些“忧伤寂寞”作品的流行,一些绚丽的“祖国花朵们”似乎一夜之间开始自哀自怜起来,作文中无不欲表现其稚嫩的忧伤,“为赋新辞强说愁”,极尽模仿“安妮宝贝”直接宣泄或“雨夜蝴蝶”曲折隐晦之能事,好像不写这些就与时代格格不入。这些文章或宣泄只求快意,或想象缺乏节制,或过于自恋而病态,明地里是“个性张扬”,是“关注个人内心体验”,骨子里却是一种彻头彻尾的主体迷失。
我认为学生“个性化”作文倾向偏差的产生有两大因素。
(一)时代的因素。
在教育人性化、社会开放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大背景下,确实使部分学生个性意识空前膨胀。这本来无可厚非,问题是许多刚从过去以考试为中心压迫并扭曲人心灵的教育体制的枷锁中解脱出来的学生,竟又义无反顾地以反叛和颠覆的勇气去坚守那以自我为中心的所谓写作自由。在我们看来,有独立意识和自由思想,能张扬个性固然值得肯定,但凡事过犹不及,如果把张扬个性当作时尚,完全忽视写作的社会作用,写作能力就很难得到发挥。诚如作家韩少功所说,不能根植公共文化积累的个性一定是空虚的,不能承担公共事务重荷的个性一定是轻浮的。写作主体是作文的灵魂与生命,过分膨胀的个性只能滋生虚假化的情感、功利化的思想和伪圣化的语言。
(二)学校写作教学的因素。
1.作文教学思想上的缺失与错位。我们的学校作文教学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均存在着思想上的缺失和错位。作文教育长期模式化、非生活化甚至政治化。忽视人、漠视人、抛弃人,在应试的压力下,唯考是图,陶冶学生心灵的职责、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宗旨牺牲殆尽,作文和做人被完全割裂开来。学生普遍缺乏运用自由的判断尤其是正确的判断来构建己说的能力。看问题表面化,流于肤浅。作文教学思想上的缺失与错位在越来越使作文教学行为沦为灵魂匮乏的形式化教学行为的同时,也篡夺或消磨了学生习作的真实理由。
2.错误认识“个性化”、“自由化”写作。受自由化写作风潮影响,一些学校和教师在作文教学方面矫枉过正,错误认识“自由化”写作,作文教学课程紊乱无序,放任散漫,非理性、无秩序,极其自由主义。在操作层面抛开作文教程所有的规范和程序,教师以不证自明的集体无意识随意率性地跟着感觉走,作文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重复性和应景性直接导致教学的低效性和学生习作的低质性,作文无法教也教不了的现状已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作文教学上的“放羊”行径,凸显了语文教师的“不作为”,间接导致学生作文的主体迷失。
二
面对学生作文误入歧途的现状,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写作教学上的“不作为”。其中,以下四个方面是纠改这种不良文风的有效“抓手”。
(一)营造表现个性的氛围。
和谐、民主、平等的作文教学环境是学生作文个性化的基础,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写作心境。“当学生写话和习作的兴趣盎然,处在良好的学习心境时,他们的思路会十分广阔,思维出奇地灵敏,语言表达惊人地畅达而富有个性”。(张化万主编,《现代小学写话与习作教学》)如果学生的写作心境差,对写作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恶的情绪,久而久之,会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可以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学生并不是空着头脑进课堂的,他们已经掌握了许多知识,也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帮助学生把当前的学习任务与先前知识经验联系起来,有效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把个性化作文教学理念融进阅读课文的教学中。
1.采用与个性化阅读结合的方法,丰富学生的素材库,使学生在语言表达上有所提高。为此我们安排学生对经典课文进行精读,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欣赏和分析,并查找资料写作评价文章。例如教学《刘姥姥游赏大观园》,有的学生就写出了《品大观园的环境》、《林黛玉的清高》等较好的评价文章。
2.引导学生多阅读,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材料,拓展写作的思路,学会勤于记载,积累素材。具体要求为:无论是观察到的事物,阅读到的、听到的,还是做过的实验,开展过的实践活动及亲身感受,都要求学生分类记录下来,建立一个素材库。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利用录像素材作文。所谓录像素材作文,就是选取电视节目中适合学生作文实际的生活材料,在课堂上,利用校园网络技术,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现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生活画面。让学生就某一作文素材或模写、或组写、或展开想象和联想,另外谋篇布局,以达到积累素材的教学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3.每周安排一节课外阅读课。由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文章,自主阅读,增加阅读量,进行广阔的个性化作文的思维训练,巩固强化语感,扩大和丰富词汇量,揣摩各种具有魅力的句子,积累课外知识和各种有用的信息,并适当进行仿写,作到有章可循。教师也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阅读材料,如《读者》、《青年文摘》、《杂文选刊》等文学杂志,《骆驼祥子》、《鲁滨逊漂流记》等名著。
(三)深入生活,体味生活。
叶圣陶先生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回归生活已成为学生写作的潮流。我们必须教会学生走进生活,了解生活,懂得生活,享受生活,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真正的美、丑、善、恶,才能找到情感的价值、审美的情趣、做人的标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关注和思考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生活在他们身边的人,诸如下岗分流、环境保护、西部开发、素质教育、青少年犯罪、贫困、失学、民生乃至国际政治风云变幻等,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让学生“我口说我话,我手抒我情”。
(四)积极评价,激发表达欲望。
学生都是喜表扬、爱模仿的。教师善于运用评价,才能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激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起学生的想象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认为教师是在与我们一起学习,认为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产生超越的自豪感。”及时鼓励,哪怕只是一个好词、一个好句或只是只言片语,也能诱发他们潜藏的情感。在学习园地、校园板报栏、学生作文集上,发表学生的一两篇作文,在课堂上范读他们的习作……对他们无疑都是一种莫大的鼓舞。教师要常常蹲下身来,用心去倾听学生的心灵,用眼去观察学生的生活世界,以学生的认知水平接纳、赏识学生,不要随意挥动大笔,以免抹杀学生充满童真、童趣的作品,让学生变成一群沉默的羔羊。
总之,作文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强烈个性色彩的创造活动,有无创造个性直接决定着作文质量的高低。文如其人说的便是这个道理。“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个性更复杂,更丰富多彩”(苏霍姆林斯基语)。教师在学生的个性化作文中至关重要,应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个体成长的实际,以我之笔抒我之心,写出真正具有个性的文章,以此作为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形成学生的作文个性,进而促进学生健康个性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