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语感力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zxhzx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是语言操作者对语言文学的感悟,是语言操作者与语言发生联系时,对语言文字的含义、正误、情味等迅速地、自动地作出判断的一种能力。语感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阅读的速度和质量。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语感训练,把“传染语感于学生”,提高学生的语感力作为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来对待。对低年级学生而言,语感主要指意蕴感、形象感、情趣感、分寸感和流畅感,本文是笔者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比较词语 培养意蕴感
  词语的意蕴感,指对词语所隐含意义的敏感。
  如《蓝树叶》最后一句话“李丽拿起自己的蓝铝笔,用心地画着一片片树叶,林园园看着这些蓝树叶,不由得脸红了。”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找出这句话中两个表示颜色的词(蓝、红),让学生思考:课文的结尾为什么用“蓝”和“红”作对比,引导学生在前文中找出林园园不愿借绿铅笔时有关心理、语言和神态的词(“吞吞吐吐”、“怕”“弄断”、三个“不要”、“皱着眉头”等)加以理解,学生很快体会到这个“红”不是指一般的红颜色,而是说明林园园心里有点内疚,已初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会改正错误,做个好学生。与此同时,学生领悟语言的内在意蕴的能力也得到了一次有效训练。
  二、比较词语 培养形象感
  词语的形象感,指对词语所表达的状态的敏感性,也就是在阅读时,脑海里能浮现出形象的画面,甚至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如《初冬》描写起雾时和雾散后的太阳,有这样两句话:“太阳像个红球,慢慢地升起来发出淡淡的光,一点儿也不耀眼”,“雾慢慢地散了,太阳射出光芒来”。这里作者分别用了“发现”和“射出”,教师的引导应该从全句所描写的情景入手,可问:“太阳为什么像个红球?”(因为隔着雾看)“那只能看到怎样的光?”(淡淡的光)“太阳是‘发出’还是‘射出’这光的呢?”(发出),那第二句为什么用‘射出’?教师深入浅出地引导,使学生体会到下雾时,“太阳发出淡淡的光”中的“发出”是怎样一种具体的状态;教师又抓住“雾慢慢地散了”,让学生体会到太阳渐渐有了精神,终于光芒万丈,给大地镀上一层金光,从而明白“射出”是怎样的具体状态。
  三、比较词语 培养情趣感
  词语的情趣感,指对词语所包含的情感和趣味的敏感。
  如《小小的船》一课,教学时,我让学生比较“弯弯的月儿”和“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和“小的船”,“蓝蓝的天”和“蓝的天”之后,指导他们用满怀喜爱的感情去朗读课文,学生一边读,一边轻轻地晃着小脑袋,似乎星星、月亮就在自己身边,最后,我让大家想象自己就坐在弯弯的月亮上,问:“坐在小船上,你怎样划船呢?”学生都兴致勃勃地举起手臂,做划船的样子,一边轻轻摇晃起身体来。“坐在这只月亮船上,看见晴朗的夜空是那么美,你的心情怎樣?你会是怎样的表情呢?”孩子们一个个微笑着,满脸欢欣的喜悦。在《小小的船》的歌声中,孩子们摇着船,仿佛真的来到了宁静的星空,看到了夜空的美丽,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妙。
  四、比较词语 培养分寸感
  语言的分寸感,指对词语运用准确性的敏感。
  如《精彩的马戏》,用“哈哈大笑”、“哄笑”、“喝彩”三个词语写出观众的反映,教师可引导学生把这三个词语比一比,找出它们在文中的联系与区别,理解观众不同反映的原因进而体会出分寸感:孩子穿着小孩的衣服,非常顽皮,又做着各种滑稽的动作,所以观众“哈哈大笑”,这是形容发自内心的笑声。黑熊非常笨重,一会儿似乎要摔倒,一会儿又稳住了身子,这种憨态可掬的样子当然会使观众在一阵紧张之后发出“哄笑”,这笑声也增添了欢乐的气氛。钢丝细细的,插在上面的金属圆盘只有碗口大,山羊却要把四只脚都踩在上面,这确确实实是绝技,所以全场观众都为之“喝彩”,如果用“哈哈大笑”、“哄笑”就欠妥了。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会逐步明白运用词语的分寸,对他们的说话、写话都有好处。
  五、比较词语 培养流畅感
  词语的流畅感,指对词语在句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的敏感。
  如《春风吹》一课中有这么几句:“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吹来了燕子,吹醒了青蛙。”教师可引导学生说说“绿”表示什么?(柳树的颜色)“红”表示什么?(桃花的颜色)“来”表示什么?(燕子是候鸟,春天从北方飞回来)“醒”说明了什么?(青蛙经过冬眠后要开始活动了)。再问:“为什么要用这四个词?”(因为这四个词既能写出春天景物的特点,又使句子前后搭配得当),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练习“绿了——柳树——红了——桃花,来了——燕子,醒了——青蛙”体会词语搭配得当而形式的流畅感。
  在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特别重视阅读,让学生在课堂上反复细读,并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比较,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知课文,在琅琅的书声中形成感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逐渐把无声的书面文字转化成有声的口头语言。
  【作者单位:江西上饶市实验小学 江西】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DNA定量分析方法与常规细胞学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的灵敏度.方法:对胜利油田1 646例妇女用宫颈刷取材,液基薄层制片.巴氏染色做常规细胞学检查,DNA染色做全自动D
目的:光镜下观察大鼠子宫不同部位微血管构筑.方法:应用单宁酸-氯化铁法(TA-Fe法)灌流固定大鼠,取子宫前、中、后段做冰冻切片,氯化铁显色,显微摄影.结果:子宫前、中段粘膜固
(河南省医药学校 河南开封 475001)摘要: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病例进展快,短时间内发生死亡。  关键词:手足口病;护理;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259-01 手足口病(hand—foot—
基于性能/位移的抗震设计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相对于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来说,它是一个全新概念的抗震设计方法.本文介绍了基于位移设计方法中的能力谱方法.讨论了该方法的背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也有专家认为:学生没有阅读的愿望,他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学生要获得知识,就要阅读书籍,特别是各种课外书籍。经常进行课外阅读不但能巩固和扩大教学效果,还能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多种能力。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好读书的习惯,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其语文水平、文化修养,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下面是笔者对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好读书的热情的一些认
摘要:本文试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阐述教师如何去读懂学生的已有基础、经验;如何读懂学生的思想、需要;如何读懂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唯有读懂了学生,我们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顺学而教;我们的课堂才能实现高效、精彩、充满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课前;课中;课后;读懂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63-1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
一、引言  中国家庭的现状是以独生子女为主,多数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儿女,不管在什么时候家庭永远围绕着自己的子女在转,使得现状的孩子都很早熟和自以为是。近年来,孩子越来越难管,是多数家庭的心声,早恋、孤僻、抽烟、斗殴都在现在孩子的身上都有体现。经过调查研究表明,这些孩子的智商都很正常,甚至有些孩子的智商超乎常人,但是这些孩子对情感方面都不太关注,他们对家庭的冷漠和对家人的不理解,都是我们需要严谨对待的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说过:“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没有错误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学生由于缺乏经验,产生认知偏差,出了错后,教师往往以冷漠的表情令其坐下,亲自上阵。剖析这一现象,发现大多数是教师唱主角,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扼杀了主动参与的热情。  如果这些错误信息的重视只在改正层面,那么学生就不会真正的认识到这些错误,所以提出让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错误生成学习资源,通过实践探究出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