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家(外一篇)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anw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搬新居,这是我参加工作以来第二次搬家了。与第一次搬家不同,这次离开居住了十几年的老房子,却有一种莫名的难过和不舍。温馨的房间,朴实的厨房,实用的衣橱家具……还有十几年积攒的老物件和生活点滴。
  刚参加工作时,单位有宿舍楼,分配给我一套旧房居住,两房一厅,面积60平米,实际居住面积只有40平米左右,房间都很小,摆放一张床一个小衣柜就只有通道了,厨房和卫生间更是逼仄,一个人住时感觉还是挺“阔气”的。房子建在山腰,从单位到宿舍楼要走一段蜿蜒而上的小山路。这里树木葳蕤,鸟鸣山静,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有这样一套福利房子住,可以说是很幸福的事了。成家后,母亲帮带孩子住那间客房,随着电视机、沙发、衣柜等家什物件的陆续购置摆放,越发觉得房间狭小。特别是来客人时,待客的囧境溢于言表。记得儿子满月时,远在老家的亲戚们派代表来了一桌人庆贺,要在这个“家”里住两晚。幸好是在炎热的夏天,又恰好对面邻居搬走了,腾出一套房间,在大厅和房间铺上草席,才解决了亲人们的住宿问题。为了节省煤气,冬天自己制作煤球、收买木糠等燃料,用铁皮制作圆筒小火炉,垒灶烧洗澡水、煮粥等,还在房屋附近开了一块菜地。一家老小住在这样的房子里,日子也过得实在而温馨。
  住房制度改革后,县城河东开发区城镇化建设加快,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商品房热销。我们倾其所有交足首付,然后向银行贷款,在市场附近购买了一套集资房,整栋大楼共七层,我那套房子在六楼,实用面积90平米,三房两厅,一厨一卫一阳台,经过两年建设和简单装修,终于拥有了一套自己的房子。2004年元宵节那天正式搬入新居,满满的成就感幸福感延续了一段时间。当时搬新家很简单,请搬运工用人力车拉,两个来回就运完。相对旧家,新家显得很宽敞,甚至空荡荡的,当时暗暗谋划要逐步购置新家具新物品,充实整个家,或许这辈子就在这个家了。
  新家离菜市场近,很方便,下楼就是热闹的街市,推销豆腐花、龟灵膏的叫卖声,常常会撩起内心的缒绻和安逸。商铺小店越来越多,裁缝、弹棉、修理、理发店、五金店、米粉店……各种生意红红火火,浓浓的地方特色让城市生活充满古镇的诗意。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不知不觉,在这个房子里已度过了十六个春秋。
  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各路地产精英纷纷入驻藤州大地投资置业,县城东西南北都在拓展。我家房子所在的市场周围,高楼大厦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流动人口越来越多,各种商铺小店自然类聚,有饮食一条街,服装一条街,果蔬一条街等,商贩云集,市场繁荣;不知何时起,摩托车、私家车停满大街小巷,我家所在的街道越发显得拥挤。家里又添一女儿,一家四口,家变得越来越狭小,家什物品却越来越多,供一套新房,换一个地方,开拓新生活成了日益紧迫的事。
  经过考察思量,最理想的居住地应该是靠近江边,绿化好,有小区有物业管理的生活小区。果然想什么就来什么,在浔江与北流河交汇处东岸的住宅小区,刚好有一套房出售,135平方,三房两厅两卫一厨,两个阳台,南北通透,宽敞明亮,房前屋后绿化带花草葳蕤,绿树成荫,鸟鸣幽幽。小区道路清洁舒适,又有鱼池、游泳池等配套服务设施,附近有体育馆等运动场所,正是理想的居住地。当即签定合同,着手办理各种手续,经过一番精打细算,费了大半年时间完成装修,那是一场艰苦的“创新”劳动,也是一篇永不满意的“作品”。
  当拉好最后一幕窗帘后,便开始搬家。
  然而,这次搬家却是始料不到的漫长艰难,十几年积攒下来的物品家什杂七杂八、零零碎碎、瓶瓶罐罐,除大件请搬运工运送外,其他物品都是靠自己搬运,一趟又一趟,在取舍留存中竟费了半年时间。
  俗话说,破家值万贯。搬家难,难在取舍。有些物品說没用,但料想有时候会用得上;说有用嘛!可能一时又用不上,甚至可能成古董,而那些可以预料将成为古董收藏的又是一大堆。书籍相片信件资料等也是杂乱成堆。我读书时期的、工作后购买的、儿子从幼儿园到高中时的,女儿的各种玩具书本等等,都得整理出来,回忆一遍。从过年前开始,每一次周末假日都抽半天时间整理物品,回忆过往的点点滴滴,把“故事”装满小车运到新房子里存放。因新冠疫情影响,儿子延迟开学,成了这次搬家的得力干将。
  终于就要告别旧家了,站在空荡荡的旧房间里,百感交集,往事历历在目,一种不舍之情油然而生,倍感伤心,似乎要与亲人告别。
  我忽然觉得,人生只不过是一次次的搬家和迁徙的过程,从孩童搬到少年,搬入青春,搬到成熟,及至衰老,或者从幼儿园搬到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搬到社会,及至到婚姻家庭……我们终究是要不断改进和适应的。
  下次搬家又将往何处去呢?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一  最先吸引我目光的,是路边大货车倒车镜上那些花花绿绿的衣物。衬衣、T恤,短裤,甚至乳罩,用简易衣架晒着,在阳光下迎风招展。货车是赣字牌,敞开的车箱后门上,搭着一架钢梯,上面沾满泥土。我把充满疑惑的目光望向田野,一辆辆现代收割机正在稻田里忙碌。当我把画面拉近,一群异乡收稻客,便自然而然地走进了我的视线。  我第一次近距离观看收割机收谷,只见这些叫沃得、洋马或久保田的庞然大物,在田野里轰隆隆吼着,
期刊
许久了,女儿女婿一直想尽尽孝心,带我们去领略一下南国风光,尽享椰风的轻拂,聆听海韵的祝福。但都因一个“忙”字未能成行。  感谢命运的安排,终于清闲下来,有了一段可以自由支配的时光。于是一家四口相约海南,共同实现了一个心愿。  时令将近冬至,北方已是冰封大地,万物凋零。上飞机的时候还是寒风凛冽,身上全副武装,到达三亚凤凰机场却觉暖风扑面,如沐春光。  女婿考虑得很周到,已提前和女儿从北京过来打好前站
期刊
今年春天因工作需要,接触了一位老教授,古稀之人却耳聪目明、手脚麻利,说话风趣和时下语境相宜,无落伍之感。我问他为何身体这么好,他说主要是心态好加上每天锻炼身体并按时休息,然后跟我谈起养生之道,说得很合我意,我们便聊得很投机。  在办公室我泡茶和他一起喝,问他爱喝什么茶,他说爱喝绿茶。我说你年事已高且身体清瘦,喝绿茶不太合适,而且这个季节更不宜喝绿茶,应该喝红茶或者普洱,当然观音也可以喝一点。他知道
期刊
浔江像一条青色的罗带,从藤县蜿蜒而过,两岸青山妩媚动人。每到傍晚时,“半江瑟瑟半江红”,似叶的渔舟在其上飘荡,此情此景真是画图难足,不禁让人想筑屋水上,过一种“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逍遥生活。  水上生活曾给我的印象是这样的,与文人的风骚和浪漫联系在一起。这可能是自小到大接触太多渔舟唱晚式诗词文章的缘故。可是一位老渔翁的生活,让我对水上生活有了另外一种观感。  这位渔翁姓徐,年近八十,水上漂了
期刊
海子说“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于是,便想着跟风一起流失远方;他说,“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于是这样的一无所有便成了我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理由。  骨子里对于城市焦灼生活的叛逆,让我喜欢上了远方也喜欢上了行走。而那个叫黄姚的远方,是我每年必定要行走的所在。  那是一座千年古镇,早已声名在外,难得的是,在时光的沙漏里,它并未被浓浓的商业氛围层层包裹,仍原玉一般,古朴典雅,温润纯静。  在
期刊
三四客居太原一晚,我有事未能去和他聊诗。他让诗友郭卿转赠他的首部诗集《去年的风花雪月》,并给我发微信“以后有机会一定会面”。这“一定”让我感到人间春天般的温暖。从古至今,不少诗人喜欢写风花雪月,这倒没什么。写什么真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写。三四加了一个“去年”,诗味就大不一样了。我隐约感到他是一个喜欢怀旧的人,一个物质时代的性情中人。我一直认为无情就无诗,能写出诗,不管质量高低,肯定是有情有义之人,
期刊
草长莺飞的春日,再次回到故乡,那个叫黄塘的山村,田里的禾苗正在拔节,一片绿油油的,这种绿很自然,让人叩开心扉,张开双臂,想拥抱这满野的绿意。推开老屋的木门,被踩得黝黑发亮的泥土地板,透着凉凉的寒气,因为久不居住,屋子的角落被零零散散的蜘蛛网占据着。  这个老屋是爷爷和他哥哥在80年代前建造的,是砖木结构的双层楼房,刚进大门的是低座,中间有个小厅,两旁分别有一个侧房,通常是家里的老人居住,在小厅的一
期刊
处暑过后,早晚的天气开始微凉,随着节气的推进,转眼,八月十五又快到了。这时,超市、商场、酒店还有沿街的许多商铺里,早已摆上了长长的月饼专柜,各种各样形形色色包装的月饼高高地摆在架子上,营起了浓浓的节日气氛。  这两年,许多消费开始理性回归,月饼也一样。各色卖场里,已寻觅不到天价月饼的身影,包装也难觅奢侈,可是,这并不影响厂家把盒子设计得依然美观大方。似乎,美好的节日,美好的期盼,美好的祝愿都暗藏在
期刊
荷花又叫莲花,是一种冰清玉洁之花。《诗经》中有载:“山有扶苏,隰与荷花”“彼泽之陂,有蒲有荷。”这是一种令人仰慕的鲜花,在藤县天平镇新马村的莲塘里就有一池这样的鲜花,这花从古时的五代十国开始一直生长到现在,年年花开有色,散发着馥郁芳香,滋润在莲塘的历史岁月。  七月荷花红胜火,我们越过一弯又一弯的盘山道路,来到了这个一脉环山,三面依水的新马莲塘小村,去追寻那一朵朵开放在岁月的过往今昔中的圣洁之花,
期刊
春天情思(组章)  柳色新  漫步河堤,细数岁月的结绳,心中的小船游弋于春的广阔无垠。  暖暖的阳光,给大地披上金灿灿的长袍。爱的光芒闪烁在山川河谷,在每个角落纵情舞蹈。  阴冷一冬的躯体,被春阳的热度烘烤,血管中奔涌千军万马。  驻足细赏,探秘春风魔术师般的手。  曾在寒风中哭泣的枝条,在春风温柔抚慰下,飘飞的秋千上溢满幸福的味道。  长长枝条上冒出的嫩嫩苞芽,宛若欢快的燕子,轻盈穿行于美丽的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