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黄姚(外三篇)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13622229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子说“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于是,便想着跟风一起流失远方;他说,“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于是这样的一无所有便成了我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理由。
  骨子里对于城市焦灼生活的叛逆,让我喜欢上了远方也喜欢上了行走。而那个叫黄姚的远方,是我每年必定要行走的所在。
  那是一座千年古镇,早已声名在外,难得的是,在时光的沙漏里,它并未被浓浓的商业氛围层层包裹,仍原玉一般,古朴典雅,温润纯静。
  在镇子里行走,你常常会有一种心安理得的宁静。清澈的姚江水缓缓穿城而过,300多座明清宅院在日光的斑驳里青砖黛瓦,飞檐画栋。一条条青石板街巷带着与农耕文明最近的泥土气息在镇子里九宫十八卦地蜿蜒着伸展着,大音希声的静默里,沉积着岁月,也沉积着古老的建筑智慧。移步换景,镇子的灵秀亦是别具一格,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桥,有桥必有亭,有亭必有联,有联必有匾,构成了这里独特的风景。于是乎,江水环绕,亭台楼阁,青石街巷,楹联处处,古树参天……不经意间,岁月便让诗意密密地织在了那一砖一瓦,一山一水,一楼一阁,一街一巷中。
  在黄姚,需要用一种透亮的心境去解读古镇的意境。
  我喜欢在有雨的清晨或是有月光的夜晚轻轻地走近它,感触它。那时世界安静,挂着红灯笼的老房子在雨中或夜色里低调地沉默着。撑着伞在泛着青光的石板路上缓缓走过,看雨丝飞扬,看景色朦胧;或是顶着夜色,透过那些古老宅院的檐角,看黑色苍穹里的星星点点一弦明月,你会觉得特别的宁静,你感觉自己已经完全融入了这座古镇。它的呼吸它的呢喃,你完全知晓,它的厚重它的淡然,你了然于胸。于是,在它强大而又安定的气场里,你沉默无语,脚步轻盈,脸色从容。当月色被一扇扇古旧的木窗、木门隔在老屋之外,你便堕入了一种可以听见夜露滑落,草木抽芽的宁静。当然,还有自己的心跳。这时,一切的外物,一切的包袱都被抖落了,你看到了最真实的自己,是的,你生活在别处,在一个遥远的地方,但是你离自己是最近的。
  我曾经思考过自己对于黄姚的喜爱。千年古镇,汇纳的是一种气质,一种氛围,一种生存态度。有时候遇见是件很奇妙的事,由于某种精神内核上的契合,刹那的遇见便成了永恒。一座城,一个人,莫不如是。
  我曾在午夜十二点走到带龙桥的时候,看到一只狗安静地坐在桥上,看着对面的“偶然间”,那姿势,既优雅又绅士。我们从它身后走来,又从它身边走过,它都纹丝不动。对于安静的夜晚从背后传来的陌生的脚步声和陌生的气息,它居然丝毫不受惊扰也丝毫没有警惕,没有预想中的“汪”叫声,它就那样保持着姿势,安定地坐着,继续望着前方。不知它哪来的信任,那优雅而淡定的背影,在静谧的月色里,让人觉得异常的美好。
  我还在有阳光的清晨,看到一只白色的小猫卧在一家客栈的门槛上打盹。阳光打在它身上,行人的脚步声伴随着相机的喀嚓声不断响起,可是,它就那么睡着,卧着,若无旁人,那样子既慵懒又可爱。客栈旁边,挂着一块小黑板,上面很卡通地写着“阳光,咖啡,小猫,客栈,慢生活,慢姿态”于是,顿时便觉得时光慢了下来,脚步慢了下来,心慢了下来。
  是的,就是这样一个小镇,那么古色古香,那么纯朴,那么优雅,又那么休闲!走进黄姚,就像走进了童年。在那里,你碰到的每一只小动物都是可爱的,友善的,你邂逅的每一个人,都是真诚的没有伪装的。
  走进“舒馨忆栈”的时候,我并不是那里的住客,我只是喜欢店里布置的清新与自然,还有店角里那个小小的书架。于是,我跑进去喝茶,看书,而后跟店主人聊天。店主是一对小夫妻,湖南人,很友善也很健谈。他们跟我谈他们的经营理念,谈他们的生活见解,谈他们客栈里客人们的趣事,由于意趣相投,我们一下子便熟络起来,后来,竟成了朋友。店的男主人小张跟我谈起了他们店里曾经的一对客人。客人之间之前并不认识,他们只是刚好一起住到了他的店,尔后晚饭后一起在店里喝茶聊天,没想越聊越热乎,越聊越投缘。其中一个说到他正在看好的一个项目,苦于资金不够,可能要放弃,万分的可惜。另一个说,我支持你,说吧,还差多少?听到这里,我很惊讶,萍水相逢的热聊,那个客人就这样大胆地借钱?肯定是酒话吧?另一个也是骗人的吧?小张笑笑,这个世界就是这么不可思议,那个客人真的就借钱给另一个客人了,另一个客人很感激,说一定及时奉还。我对这个故事的主角表示怀疑,并对借钱的人表示同情,这世上又多了一个受骗的人。可是,出乎意料,小张说,李姐,你错了,那个借钱的人后来真的还钱了,现在,他们两个都是我店里的固客,就是固定住客,因为我的小店见证了他们的缘分又促成了他们的友谊,现在每年他们都要相约来我店里住几天。我瞠目结舌,在这里,在黄姚,居然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可以如此相识相信!那一刻,除了感动,我不知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
  让我瞠目结舌的不止于此,除了小张的客人,小张也给了我很大的惊讶。他们夫妻俩除了是店老板,同时也是资深驴友。看店很久了,他们觉得自己也该出去游游了,他们就跟在店里住了几天的一个背包客商量,你帮我看店吧?做两个月我们的店掌柜,收上的钱你拿一半我们拿一半,我们出去游俩月,店就交你了,怎样?背包客是个姑娘,叫苏涵,一口应承了。于是,故事产生了,一个并不相识的住客当了小店两个月的掌柜,店主人很放心很逍遥地出去游了两个月。小张后来在电话里头告诉我这些时,我觉得简直不可理喻,我问他,你们的全部家当就这样放心地交给一个都谈不上认识的,只是店里的住客?有什么不好?挺放心的啊,她在我们店里住时看见她就觉得她挺好。我无语,我没想过那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在黄姚可以被诠释得如此酣畅淋漓!
  是的,这就是黄姚,在那里,你就是可以如此安静,如此任性!原来,每一个人,都可以很真实,很放松。而心与心之间,也可以很坦诚,很贴近。
  于是,就那样深深地爱上了黄姚,爱上了黄姚的景致,爱上了黄姚的气息。我也成了黄姚的固客。苏轼在《行香子·述怀》里说: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这样的词境让人向往。某种意义上讲,黄姚的意境恰恰契合了这样的词境,于是,黄姚便成了我心灵向往的家园。在某个不繁忙的日子里,我愿作个闲人,抱着海子的诗,面向黄姚,行走,入住,在迎秀街某家老房子置成的客栈里,安静地喝茶,聊天,或者一个人静静地發呆。时光慢下来,心放下来,且陶陶,乐尽天真,无限好。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刘建是一位充满批判意识和担当精神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生死尊严》以写实主义姿态揭示时代症结和社会隐痛,笔法斩截,境界阔遠,浸透着对弱势群体命运的浓烈悲悯和关怀,引起了人们深切的关注。  这部直面改革开放社会现实、反映汉中三线企业30多年巨变的小说,近距离地反映现实,这是许多长篇小说作者所避讳的,他们宁愿与现实拉开一定的距离,也不愿直接介入现实。所依据的是这样一种理论:对曾经发生的历史,沉淀的时间越
期刊
微蒙蒙细雨,致使这山中云雾更加缭绕,使本就神秘的大山,在这一层层轻纱的掩映下,更添几分姿色。  那种专属大山的声音不惜跨越遥远路途的阻隔,宁愿飞过崇山,穿过峻岭,趟过湍急的江流,宁愿迷失在那热切的期盼中……也都只为在我的耳畔回旋,良久、良久……这似乎让那个仙境般的地方更加凝重、婉约,神秘。远远望去,我似乎读出了一种新奇的味道:那就像是一个风华绝代的女子,正在更衣沐浴,而我就正在那透明却又极其朦胧的
期刊
我一直想把母亲写进文章里,说一说她对我的养育之恩,说一说我对她的感恩之情,说一说她勤劳、善良、智慧,而又充满艰辛的人生,可总是找不到灵感、理不出头绪,就一年一年的拖了下来。  今年,母亲要过八十岁生日了!我想趁她眼不花耳不聋、趁她脑子清醒不糊涂,我不光要写她,还要把写她的文章读给她听,让她听听一个儿子对母亲的真实心声!我不想等到万一哪天母亲老糊涂了、不认识我了,或者哪一天母亲突然不在了,再也听不到
期刊
时间流淌的长河之中,每一个逝去的日子,都闪现着温暖的气息,温柔的光影,温馨的记忆……  2020年秋天,八十岁的父亲与母亲一起相携来到鄂尔多斯康巴什,在我的公寓一起度过一段时光。  父母亲显然是更加苍老了,行走起来尤其不方便,听力也明显下降,交流起来更加吃力。但身体状况还好,饮食起居自如利索,饭量还行,也还能吃得动,喜欢吃肉,令人欣慰。父亲的一口牙基本掉完了,几年前修好的牙套也坏掉了,进食显得有点
期刊
曾经在藤县工作过的一位领导多次和我说过,作为藤县人如果有机会到了北京,一定要抽时间去袁崇焕墓看看,因为袁崇焕是我们藤县走出去的民族英雄!虽然以前我也去过几次北京,但由于时间和工作的原因,一直都未能拜谒过袁公崇焕的墓堂,不能不说是一件撼事。  但这位领导对我说的话我一直记着。今次在北京我终于瞅准了一个机会,与亚淼、亚文三人一起在北京工作的藤县老乡阿里巴巴公司的高管王博士的带领下,从西城区驱车直往广渠
期刊
冰雪覆盖,大地沉寂。宁静的湖面上,茂密的丛林中,候鸟翔集,迎着刺骨寒风时而翻飞,时而觅食,阵阵的嘶鸣声带着苍凉深切的韵味。  冬鸟,是指秋天的时候从北方飞到南方某个地方去越冬,春季又飞回北方,随后在那里营巢、繁殖的候鸟。如此循环往复,它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轮回。  眼下正是观赏冬鸟的时节,冬天观鸟的最佳处莫过于湿地公园之类的地方,因为有山、有水、有树。那天,到水城古镇旁的凤池园观鸟正值中午,因为气候
期刊
一  最先吸引我目光的,是路边大货车倒车镜上那些花花绿绿的衣物。衬衣、T恤,短裤,甚至乳罩,用简易衣架晒着,在阳光下迎风招展。货车是赣字牌,敞开的车箱后门上,搭着一架钢梯,上面沾满泥土。我把充满疑惑的目光望向田野,一辆辆现代收割机正在稻田里忙碌。当我把画面拉近,一群异乡收稻客,便自然而然地走进了我的视线。  我第一次近距离观看收割机收谷,只见这些叫沃得、洋马或久保田的庞然大物,在田野里轰隆隆吼着,
期刊
许久了,女儿女婿一直想尽尽孝心,带我们去领略一下南国风光,尽享椰风的轻拂,聆听海韵的祝福。但都因一个“忙”字未能成行。  感谢命运的安排,终于清闲下来,有了一段可以自由支配的时光。于是一家四口相约海南,共同实现了一个心愿。  时令将近冬至,北方已是冰封大地,万物凋零。上飞机的时候还是寒风凛冽,身上全副武装,到达三亚凤凰机场却觉暖风扑面,如沐春光。  女婿考虑得很周到,已提前和女儿从北京过来打好前站
期刊
今年春天因工作需要,接触了一位老教授,古稀之人却耳聪目明、手脚麻利,说话风趣和时下语境相宜,无落伍之感。我问他为何身体这么好,他说主要是心态好加上每天锻炼身体并按时休息,然后跟我谈起养生之道,说得很合我意,我们便聊得很投机。  在办公室我泡茶和他一起喝,问他爱喝什么茶,他说爱喝绿茶。我说你年事已高且身体清瘦,喝绿茶不太合适,而且这个季节更不宜喝绿茶,应该喝红茶或者普洱,当然观音也可以喝一点。他知道
期刊
浔江像一条青色的罗带,从藤县蜿蜒而过,两岸青山妩媚动人。每到傍晚时,“半江瑟瑟半江红”,似叶的渔舟在其上飘荡,此情此景真是画图难足,不禁让人想筑屋水上,过一种“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逍遥生活。  水上生活曾给我的印象是这样的,与文人的风骚和浪漫联系在一起。这可能是自小到大接触太多渔舟唱晚式诗词文章的缘故。可是一位老渔翁的生活,让我对水上生活有了另外一种观感。  这位渔翁姓徐,年近八十,水上漂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