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鲁迅的亲近味儿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kuai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与他的文章,大多数人多少是会觉得有一丝生分的。这份“生”来自鲁迅的文字,如果单从语言外部形式上浮光掠影,作为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主将的鲁迅,文字文白夹杂,加上本身所带有的绍兴本土地域特点的语言,使得今天课堂上的儿童读起他的文章来,会有些距离与生疏;从内容思想上仔细揣摩,除了少数回忆性的文字,比如关于少年闰土,关于三味书屋、百草园等,绝大部分散文、小说、杂文总是与当时的时局有密切联系,往往都寄寓着深刻含义,所以哪怕是读着散文诗集《野草》中《秋夜》里头最简单的一句话,“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读者都要反复回味一下,咀嚼良久。对于当下儿童生活与鲁迅文章创生的时代差异、人生境遇,更有对鲁迅生平及思想了解不足,读鲁迅作品自然显得不太容易。
  于是就时常听说,鲁迅的文章不好读,不喜欢鲁迅的文章。说类似话的既有小学生,也有初中生,仔细一问才明白,鲁迅文章的内容或思想在考题中常常会出现,因为文章的含义深刻,不好理解,所以平日里需要硬背苦记的内容也很多,如此自然就不喜欢鲁迅的文章了。这种情况当然是学生对鲁迅的文章没有真正地理解而导致的。所以,让儿童“走近鲁迅”,了解鲁迅,广泛阅读鲁迅的文章,对深刻理解他的文章是很有帮助的。当然,在小学阶段,培养阅读鲁迅文章的兴趣,应该是教师要着力解决与引导的重点。
  鲁迅无疑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中国作家,他的进步思想是“20世纪中国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宝贵的世纪思想文化遗产。鲁迅的文章折射出的民族精神与摧枯拉朽之力是令人崇敬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读着鲁迅的文章便可以在字里行间倾听到他为民族的觉醒、民生的疾苦发出的最强劲、最振奋的呐喊。鲁迅的作品是应该被学生理解与认同的,怀揣着这样的教学责任感,我选择了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进行教学,试图在我的努力与引领之下,使学生能在青少年时期走近鲁迅,在文学阅读的启蒙道路上亲近鲁迅。让作为民族精神源泉的鲁迅精神与思想进步艺术的文学种子在学生心里播种发芽、扎根生长,为学生打好民族精神文化的底子。对于本单元,课堂教学应当树立三种意识:单元整体意识、单篇课文文体意识、阅读与习作教学的统一意识。
  首先,从单元整体层面看,第八单元的整个单元都紧紧围绕鲁迅编排课文,教学时不宜先过度开发鲁迅的生平事迹,对鲁迅作盖棺定论似的概念性介绍,而应在单元学习伊始,遵循从未知到感知,然后再到理解的规律,让学生借助相关资料慢慢感知,逐步了解鲁迅其人其事,在整个单元教学完成后再进行回忆与梳理,鲁迅究竟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并理解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的教学处理一开始并不将鲁迅作为一个伟人来仰视,还应当了解他作为常人生活的喜怒哀乐,让学生从认知、理解语言文字本身出发,在阅读中平视一个有血有肉的鲁迅,如此才可能“亲近鲁迅”,喜欢阅读他或者与他相关联的文章。
  其次,这个单元围绕鲁迅的人文主题安排了四篇课文,第一篇课文《少年闰土》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中的《故乡》,第二篇《好的故事》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第三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的侄女周晔写的一篇回忆伯父的纪念性叙事文章,第四篇《有的人》是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一篇诗歌。从四篇文章看,文体各不相同,选取角度也不相同。从写的作者层面看,前两篇是鲁迅写的,后两篇是他人写鲁迅的;从写作文体角度而言,小说、散文、诗歌均不同。教学中应当把握每篇课文的不同文体特点,从语言文字的形式与内容上既引领学生读好语言文字,读懂课文的主要意思,由表及里,通过了解作者人物简介、生平事迹与文章创作背景,感触课文中心思想。两者在教学深度的把握上,应当尊重儿童现有的认知理解水平,不宜过度生硬地强调鲁迅精神,把语文课上成品德与社会课,也不宜只将评价鲁迅的文章作为抒情散文或是一般性的回忆性记叙文章。鲁迅其人其文就是“人类中这样的不失赤子之心的人与著作”,他在险恶的人世中始终保留着一颗“优美的纯洁的心”,并且“不愿出离了这童心的美的梦”,这是鲁迅文章的本质。但是因为生活在那样一个“四周黑洞洞”的社会与时代,他不得不将自己的童心、赤子之心遮蔽起来,深藏起来,给世人以复杂、深刻、内心矛盾深沉的一面。读者如果在读鲁迅的文字中望文生义、浅尝辄止,那么一定无法触摸到鲁迅灵魂深处那伟大、温暖、充满人性关照的深刻中的平常,復杂中的单纯,痛苦矛盾中的温暖与民族大爱,这才是他生命的底色,这才是他闪耀光芒的精神。
  再次,这个单元除了四篇阅读课文的编排,还有一个“语文园地”,一个题目为《有你,真好》的习作,教学中将习作与阅读相联系,在阅读中渗透人物描写的具体方法。比如《少年闰土》中通过鲁迅对于闰土外貌的回忆和闰土说的稀奇事描写刻画出一个勤劳质朴、天真活泼、勇敢聪明、见多识广的少年闰土的生动形象;《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作者周晔通过五件小事描写出一个“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鲁迅,这些都可以渗透在阅读教学中,转化作如何写人物的习作指导。这样的教学便达成了单元整体意识、单篇课文文体意识、阅读与习作教学统一,整个单元在落实两个语文要素“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与“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协调一致,使教学目标达成和谐统一。
  最后,教材中选取鲁迅的相关文章,究其本质,一是鲁迅本性、本质上的童心,以及他的赤子之心;二是鲁迅记叙童年时光里的人与事时的儿童眼光、心理、趣味和真实、真诚、大胆、活泼的表达方式;三是文章是有灵魂与精气的,这些我们在鲁迅的文学作品里可以洞见与觉察,可以感受与传习。读“鲁迅”时,我们的内心是可以得到震撼与感动的,这便如有人说的,鲁迅文学的表面是在冷峻地痛斥,但其实骨子里却是温暖地唤醒,看似疏远,其实亲近,在鲁迅文学中既能习得语言文字的精辟表达,又能感受到其坚实伟大的力量,而唯有这样的认识,我们读他的作品时才能更为通透、清明与智慧。
  试教暂告段落,我在个人教学空间“梁琳的教学原创”上开辟了网上延续学习的相关内容,有他人回忆鲁迅的文章,有鲁迅的生平轶事,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办的学习小报展示等,以提供给学生继续阅读学习。在“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试用样本班学生调查问卷”中,班级54个学生中有36个学生填写了喜欢本册教材第八单元,占学生总数67%。这个调查结果是值得欣喜的。走近鲁迅,亲近鲁迅文学,对于今天的学生而言不是没有兴趣,而是我们教师要为之打开一扇阅读窗口,让他们看到一片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色。■(作者单位:福建福州市钱塘小学教育集团湖前校区)
  责任编辑 田 晟
其他文献
《红楼梦》中有“香菱学诗”的一个片段:  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得真有趣!”  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为什么陆游的这两句诗格局不高,不值得学习呢?  钱穆先生在《今天我们如何读古诗》中是这样分析的:“放翁这两句诗,对得很工整。其实则只是字面上的堆砌,而背后没有人。若说它完全没有
观点碰撞  2019年9月21日,我参加了由21世纪研究院举办的一个主题为“再不把戒尺还给老师,这代孩子就完了”的沙龙活动。活动持续了两个多小时。主讲嘉宾除了代表体制内教育管理者的我,还有律师、三个孩子的妈妈及一个特色学习社区的17岁学生。  关于教育惩戒,我国自古就有“严师出高徒”的传统。甲骨文的“教”字就是一个人手持教鞭在教育孩子。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武汉市光谷第十五小学的彭爱芬老师是湖北省特级教师,以她名字命名的名师工作室秉承“以研促教,团队提升”的理念,以推进语文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坚持创新机制、提升需求、课题带动、项目引领的策略,经过近几年对“本真语文”的大胆实践与不懈探索,已经使工作室成为学科研究展示的平台、教师成长进步的阶梯和区域交流辐射的中心。  因工作关系,我与彭老师有过多次深入交流,也参加过她工作室的一些活动,对“
绘本,也叫图画书,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和儿童阅读推广的逐渐深入,不少学校都掀起了“绘本热”。一、二年级是儿童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最佳阶段,在这个阶段以绘本为依托进行读写训练,让学生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积累语言并结合生活经验尝试表达,可轻松愉悦地完成语言学习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  一、仿写迁移  迁移是学习的一种普遍特征,一般存在于各种态度、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的习得中
【探究目标】  看懂多幅图,给每幅图写一两句话。  【支架策略】  “整体——局部”看图方法。  【评价要素】  看懂图意、观察仔细、发挥想象、故事完整。  【教学过程】  一、赛前热身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进行看图讲故事比赛,先跟老师一起来热热身吧。  生:什么叫“热身”?  师:所谓“热身”就是在运动之前先活动活动筋骨,也就是为正式运动所做的准备活动。请大家看图猜成语,看谁猜得又快又准! 
近日,我观摩了一节四年级语文阅读课《守株待兔》。这篇课文以现代白话文的形式讲述了“守株待兔”这个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授课教师以一般阅读教学固有的模式去组织教学,给人以“守株”之感。  整节课的教学流程大体如下:  1.剖题。解析“株”字,即“树桩”。解读“守株待兔”的字面意思。  2.检测“乐滋滋”“蹿出来”等字词认读情况。  3.朗读课文并评价。  4.循着“起因—经过—结果”的文脉理解并概括故
我校“绘本读写微课程”是以优秀的图画书为凭借,对低段学生进行阅读、讲述、写作于一体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它是学生对绘本故事阅读的一种理解和回应,更是学生的个性表达和创意表达的平台,有效地提高了低段学生阅读、写话的兴趣与能力。本文将以绘本故事《小黑鱼》为例,谈谈如何运用绘本读写微课程,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写话核心能力。  绘本创意读写课堂强调从儿童自身的经验和兴趣出发,个性化地拥抱文本,实现有效的听、说、读
一、通读:把握行文格局  师:同学们,拿起课文纸,跟老师一起读课文《天籁》。(出示《天籁》全文)  第5课 天籁  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
一、读好课文  师:同学们知道今天讲的  是哪一课吗?我先把人物的名字写出来。(板书:严监生)  (生齐读)  生:严监生。  师:知道这篇课文的名字  了吗?  生:《临死前的严监生》。  师:大家齐读课题。(课件出示)  生:《临死前的严监生》。  师:这篇课文选自中国古典小说《儒林外史》,它是两百多年前的作家吴敬梓的作品,所以很多用语与我们现在的用语不同。现在就请同学们打开书,结合注释,来把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嘻、龇”等6个生字,会写“淙、龇”等10个生字,掌握“淙淙、龇牙咧嘴”等词语。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歌声”里所包含的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歌声”里所包含的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永远的歌声》。通过上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