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利用贸易救济进行贸易保护应多管齐下

来源 :中国经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do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月26日,迫于国内经济颓势,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Gary Locke)披露了14件提案,提出“一揽子”强化贸易救济措施的提案,以加强反倾销、反补贴等措施的执行力度,旨在收紧“非公平”进口政策,尤其是针对像中国这样的“非市场经济体”。中美贸易战似乎将再次触发。
  
  美国的贸易救济提案是赤裸裸的贸易保护行为
  
  美国商务部8月26日出台强化贸易救济措施一揽子建议,加强反倾销、反补贴等措施执行力度。按照美国商务部的说法,这样做是为了反对外国的“不公平贸易做法”;实际上,这些建议是美国政府实施贸易保护政策的又一例证。
  由于中国是全世界受到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救济措施损害最多的国家,美国商务部强化贸易救济措施的这些建议首当其冲会影响到中国产品的出口。而且,在这些建议中,至少有两个方面看起来就是针对中国的。
  第一,建议取消给予单个外国出口企业在特定情况下的反倾销或反补贴豁免。目前,美国政府对来自某一国家的某类进口商品实施反倾销或反补贴制裁后,如果该国单个出口企业能证明自己连续三年未发生倾销行为或连续五年未接受非法补贴,则可免受相关贸易制裁。在实施反倾销措施时,一般是针对某企业的某产品进行,只有在对来自“非市场经济国家”的产品进行反倾销时,才是“一国一税”,即来自产品出口国的所有产品适用同一个反倾销税率。本来,中国这样的“非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可以通过证明自己连续三年未发生倾销行为而免受相关贸易制裁。但是,如果这些建议通过,中国的企业将失去这个权力。
  第二,采取新的计量方法计算“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工资水平,使用替代工资水平以充分反映包括福利、税收等在内的所有劳动力成本。由于中国被美国等发达国家认为是“非市场经济国家”,所以在计算正常价值的时候。并不是以中国产品在中国国内的价格作为正常价值,而是使用替代价格。本来,这样做已经非常不合适,美国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案件中,多个发达国家都曾被当作中国的替代国,这些国家的产品成本高,这样就高估了中国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拿中国产品出口价格与这样被高估的正常价值相比较,自然会得出中国出口产品倾销的结论,而且倾销幅度往往很高。按照这次建议的方法,使用替代工资水平,还特意强调包括福利、税收等在内,这显然会进一步提高替代价格,大大增加中国产品被裁定存在倾销的可能性,提高中国产品的倾销幅度。
  
  经济衰退和贸易保护主义形影相随
  
  2008年下半年由美国开始的世界金融经济危机,使许多国家的国内经济遭受到巨大的打击。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出现了经济发展停滞、劳动力失业率上升的困难局面。从美国来看,以汽车业为代表的制造业步履蹒跚,金融业恢复也需要较长时间。美国奥巴马政府急于拯救美国经济,提出了重振出口的战略。显然,在全世界市场由于经济危机而萎缩的背景下,增加美国的出口是很难的;不过,美国也有自己的算盘,美国只需要通过各种方法减少进口就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因为,即使美国出口增加不明显,只要进口明显减少,美国的净进口就会减少。这意味着一部分国内市场留给了本国的企业。
  国内经济有问题,靠堵进口来解决,这不是什么新鲜的办法。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得市场问题进一步尖锐化,经济危机也使得西方国家的经济几近瘫痪,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贸易锐减,物价急剧下跌,大量企业和银行倒闭,失业激增。1932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比1929年下降三分之一以上,失业人口由1929年的1000万上升到3000万,还有大量的半失业者。到经济危机严重的1930年,美国总统胡佛签署颁布了《1930年霍利-斯穆特关税法》法案,制定了美国历史上最高的进口税,进口关税率平均高达53%,涉及900种商品。美国的高关税引起了当时很多国家的抵制,这些国家也相应提高了本国的关税水平,对美国进行报复,从而引发了一场竞相实施贸易保护的“关税战”。国家间的高关税阻碍了商品贸易的正常流通,造成了国际贸易额的大幅萎缩,加剧了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
  经济衰退往往伴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这在反倾销上体现得比较明显。下图反映了自1979~2008年各国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数量。如图所示,在1979-1982年、1990-1992年、1997~1998年这三个时期内,当全球经济放缓时,反倾销案件的数量显著增加。作为一种灵活性较高、适用性较强的贸易保护手段,贸易救济措施往往被用作贸易保护的工具。作为世界经济大国和第一出口大国,在全球经济形势陷入低谷之时,中国遭受贸易救济措施数量增加是可以预见的。
  为了避免经济危机给世界贸易的发展带来负面效应,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就在各种场合倡议各国应该坚定执行自由贸易政策,不能搞贸易保护,还派出多个采购团,到欧洲、美国等地区和国家进行大规模的采购,增加中国的进口。
  


  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则紧咬住中国的出口不放,希望通过各种方法限 制中国的出口。在这些国家,他们的观点还很有市场。在经济衰退和失业率上升时期,政治家和工会就把衰退归咎于外国尤其是中国这样的国家(他们似乎忘记了经济危机正是由美国发端的),把注意力放在了来自中国的进口产品的竞争,主张通过限制进口来保障本国的生产和就业。美国商务部8月初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进口增长3%,至2003.5亿美元,而出口则下降1.3%,至1504.5亿美元,创下自2009年4月以来的最大跌幅。6月份美国贸易逆差达到499亿美元,比上月增加18.8%,同时也是自2008年10月以来的新高。这无疑成了美国挥舞贸易保护大棒的理由。
  但是,美国政府似乎忘记限制了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并不能减少美国的进口,也不能扩大美国国内企业的需求,所以这些措施没有办法帮助美国企业渡过难关。中国的出口产品被美国限制,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会立即填补上来,绝对不会给美国企业任何机会。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由于美国的高劳动力成本,已经根本不能在美国生产,换句话说,美国已经不适合有这些产业,这些产品一定需要进口。问题是,美国进口的这些产品是来自中国,还是来自和中国的要素禀赋相似的其他发展中国家。
  
  应对利用贸易救济进行贸易保护应该多管齐下
  
  一般人往往认为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救济措施是WTO框架内的事情,是国际贸易中出现的法律问题,而且已经有了可以遵循的规则(WTO相关协议)。但是,这些年中国产品遭受反倾销等贸易救济措施的事实告诉我们,贸易救济措施不仅 仅是贸易和经济问题,也不仅仅是国际经济法律问题,而是与贸易政策和国际政治紧密相关的问题。
  如果从认识上认为贸易救济措施只是与国际经济和国际法律相关,那么应对利用贸易救济进行贸易保护的措施就只是经济和法律方面的;如果从认识上意识到贸易救济措施其实与贸易政策、国际政治紧密相关,那么,应对利用贸易救济进行贸易保护的措施就应该不仅仅限于经济和法律方面,更应该注意运用政治手段解决中国出口产品遭受不公平待遇、被别国随意进行贸易救济的现状。
  应对利用贸易救济进行贸易保护应该多管齐下,注重发挥政治手段的作用,有两个原因。一是贸易救济措施确实已经不仅仅是针对不公平贸易或者本国受到损害产业的救济措施,已经成为各国争相利用的贸易保护措施,而中国正是贸易救济的最大受害国。二是中国对贸易救济的政治属性、贸易保护的属性认识不足,导致中国在应对别国针对中国的贸易救济方面比较乏力。在经济层面、WTO层面讨论经济的、法律的应对措施已经很全面了,但是依然没有办法对别国利用贸易救济打击中国出口形成有效的回击。
  可喜的是,中国的贸易主管部门已经渐渐认识到这一点。在美国商务部公布了从政府执行和规则调整两个方面加强贸易救济的14条建议后,中国商务部公平贸易局负责人表示了关切,并指出:该14条建议中的多个问题,美国法院已在以往的司法诉讼案中做出裁定,包括美国商务部不应在反倾销中对出口税和增值税进行调整等;如果进一步调整这些做法和规则,将破坏贸易救济调查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基础。
  只要思路开阔,中国应对利用贸易救济进行贸易保护的措施就还有潜力可挖。美国政府可以修改贸易救济相关的国内规则,中国也可以修改;中国不仅可以修改这些规则,还可以修改其他规则,只要这些修改是符合WTO相关协议的。当然,在修改过程中,中国应该特别注意,一定要让这些修改更多地针对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尤其是那些损害中国相关产业的出口,比如大豆。
  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时常出现问题,贸易保护频频出现实属正常;作为最好用的贸易保护措施之一,贸易救济依然是中国需要长期面对的。中国只有将经济的、法律的、政治的方法综合运用,才能更有效地反对利用贸易救济进行贸易保护。
其他文献
大洋洲国家泛指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太平洋岛国。当前,在中国与大洋洲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共同努力下,双边经贸关系发展良好,经贸合作领域不断拓宽。    近年来,中国与大洋洲国家高层往来频繁,政治互信不断深化。今年以来,瓦努阿图总理纳塔佩、密克罗西亚总统莫里、新西兰总理约翰·基、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索马雷和斐济总统奈拉蒂考等大洋洲国家领导人先后访华。2010年6月,习近平副主席访问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出席了
期刊
中国顶着全球外汇储备第一的美名却面临着美元进—步贬值、人民币被迫升值的压力,内外的夹力,使得中国的外贸出口进一步受阻,就在中国加·陕调整外贸结构、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同时,美国轮番“实施”了两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这自然抬高了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同时,也给我国带来了新的”输入陛的通胀“。    今年前十个月,我国在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实现对外贸易的均衡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面对上面两难的局面下
期刊
美国在亚洲的存在,是增强,还是继续遭到削弱?美国的APEC立场,是继续“调整”还是“适可而止”?明年11月能否如愿以偿,在夏威夷APEC峰会上宣布TPP谈判结束?面临诸多的不确定性,美国APEC立场的调整,还需深思。    11月13~14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18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日本横滨举行。会议取得了一些成果,制订了经济增长战略、审评了茂物目标的实现情况,讨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
期刊
后人回忆2010年的世界历史,很可能会比现在更加一目了然:中美双方以亚太为舞台,采取“偏向多头策略”,矛头所向,直指中国;中国洞若观火,坚决拒绝遵循美国对华战略的路线图,采取了多种频繁变化的外交手段。亚洲的力学构图动荡不已,与此同时,许多亚洲国家真切感受到了中国的崛起。    两场峰会力避摊牌    亚洲力量的分化组合又一次到了重大关头。以2010年11月11~12日的二十国领导人首尔峰会和13~
期刊
2010年前9个月,中俄双边贸易额达402.7亿美元,同比增长43.7%。其中我国对俄出口额为209-7亿美元,同比增长74.6%,自俄进口193亿美元,同比增长20.5%,我国为俄第二大贸易合作伙伴。其中,机电行业产品贸易额较往年有大幅度增长。    今年前9个月,中俄机电产品贸易额为98.2亿美元,同比增长89.7%,占同期双边贸易总额的24.4%。其中我国对俄机电产品出口95.3亿美元,同比
期刊
世界应保持商业的开放性    理论上,资本经济中的商业所有权与政治是不相关的,但事实上却正相反。从上世纪80年代日本公司在美国本土的大肆并购浪潮,到2000年的Vodafone接管德国Mannesmann,越来越多的私人公司并购案已经上升到了国家之间的较量。这种忧虑在未来的几年内会更加明显,因为中国的国有企业已经开始了他们的并购狂欢节。来自中国的大买家通常是不透明的,让人看不清楚其背后的支持者,并
期刊
中国食品博览会已经连续6届在宁波举办,20lO食博会以“绿色消费与安全”为主题,积极引领食品产业转变发展方式,倡导食品企业开展诚信经营及绿色市场可追溯体系建设,推动食品流通向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和品牌化发展,展会活动丰富,人气火爆,供需两旺,亮点纷呈。  据统计,本届食博会国际标准展位达到3000个,展出面积6万平方米,全国37个省、市(包括计划单列市)的企业全部到会参展,境外有20多个国家和地
期刊
芬兰是第一个与中国签订政府贸易协定的西方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两国经贸关系稳步发展;90年代以来,两国经贸合作进入高速发展期,双边贸易额年均增长率在20%以上。2009年以来,在全球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不景气背景下,中芬贸易总额持续滑坡。尽管受危机影响,但芬兰企业看重中国经济发展潜力与市场规模,对华投资信心不减,绝大多数均致力于长期在华发展,中小企业合作热情也较高。中芬双边经贸关
期刊
今年以来,出口连续超预期增长,出口值在近两个月内连创历史新高。调查发现,今年上半年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出口企业集中的地区,金融危机后的“工厂抢订单”变成了“贸易商抢工厂”。随着下半年海外贸易补充库存告一段落,企业出口订单也开始回归理性。目前,已基本稳定在2008年危机前水平。    加班赶货惊现价高者得订单    广东东莞一家制衣厂厂长史东光介绍,这家企业十几年前落户东莞长安镇,是一家为欧美户外服装
期刊
宁波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一直以来都对我国的外贸事业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这几年,宁波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力优化经济发展方式,有效促进了经济科学发展。特别在外贸进口工作方面采取了许多积极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明显进展。9月6日,在北京举办的“中国进口论坛”上,宁波市外经贸局局长俞丹桦发表了“宁波的进口实践”的演讲,会后,本刊记者结合会上他演讲的内容采访了俞丹桦局长。    记者:俞局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