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人回忆2010年的世界历史,很可能会比现在更加一目了然:中美双方以亚太为舞台,采取“偏向多头策略”,矛头所向,直指中国;中国洞若观火,坚决拒绝遵循美国对华战略的路线图,采取了多种频繁变化的外交手段。亚洲的力学构图动荡不已,与此同时,许多亚洲国家真切感受到了中国的崛起。
两场峰会力避摊牌
亚洲力量的分化组合又一次到了重大关头。以2010年11月11~12日的二十国领导人首尔峰会和13~14日的亚太地区领导人横滨峰会为背景,亚洲世纪来临的脚步声似乎加快了。
美国和西方的主流媒体认为,在首尔召开的二十国集团峰会元果而终,没有达成任何有意义的协议,未能就解决贸易和货币问题悬而未决的紧张关系提出具体的对策,并使合作变得更加艰难。该集团现在变得四分五裂,相互排斥的竞争性取向取代了协调一致的政策行动。而实际上,对于其中的11个新兴国家(中、印、韩、印尼、沙特、土耳其、俄罗斯、巴西、阿根廷、墨、南非)而言,峰会是成功的。不仅因为二十国集团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更因为“中国优雅地离开了峰会”(埃菲社语)。
首尔峰会敏锐地反映出当前世界的大趋势,即美国影响力暴跌,中国外交实力上升。
紧接着,11月13~14日,有21个成员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横滨举行。峰会结束时,领导人承认,该组织未能实现消除全地区贸易和投资壁垒的长远目标的第一个目标。1994年,该组织在印尼茂物制定的目标是,发达成员到2010年之前消除贸易和投资壁垒,发展中成员到2020年之前实现这些目标。但是,领导人们同意避免竞争性的货币贬值,并保证开始在世界上这个发展最快的地区建立一个自由贸易区。
亚洲转向美国了吗?
自2009年7月以来,美国连连发出“回归亚洲”的叫喊。问题是:以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亚洲之行为界标,亚洲决定跟随美国的曲调起舞了吗?
奥巴马在11月2日中期选举中惨败,但为了提高美国在亚洲的关注度,促进国内就业,他一改貌似温和而被动的形象,自11月4日至14日,历访亚洲,以便证明“美国依然是世界的中心”,“整个亚洲都热切盼望美国的参与和领导。”
奥巴马为期10天的困顿之行中访问了印度、印尼、韩国和日本,这是他当上美国总统以来时间最长的出访。美国媒体普遍认为,他在前两站获得了显著的外交成果并且留下了令人难忘的画面。这两个蓬勃发展的亚洲国家在战略上将只会对美国越来越重要。此行最融洽的时刻当属在印度的那三天。他签署了价值100亿美元的--商业协议,从而在印度的未来繁荣中圈定了权利。但真正的挑战在于实施。因为美国与印度签署的文件,绝大部分都是谅解备忘录,而不是最终的协议。然而,他一抵达韩国首尔参加+国集团峰会时,故事就变得糟糕起来。最终,在日本横滨,奥巴马的亚洲之行在亚太经合组织峰会的平淡无奇中令人扫兴地收场了。
从奥巴马这次亚洲之行的4个国家可以看出,历史的进程在向我们展示一个今非昔比的国际景象。今天,印度(人口11.7亿)作为自己的主宰屹立于世界。印度尼西亚顺着赤道绵延,横亘3个时区,距离相当于从哈尔滨到乌鲁木齐,人口2.4亿,是亚洲第三、世界第四人口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穆斯林国家一一比埃及、伊朗、伊拉克、沙特和叙利亚的穆斯林人口加在一起还要多。韩国人口4940万,不足日本(1.27亿)的一半,但更具国际视野,在汽车、造船、计算机和电子产品等关键领域,对日本构成了强有力的竞争。并且韩国将比日本更快开放其充满戒备的农业市场。日本经济持续低迷,政府正在经历政局不稳定,人口和经济影响力也已经下降,但它仍然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和中国。皮尤公司对全世界22个国家的人民所做的“全球态度调查”结果显示,日本人是如此悲观,以致美国人可能会发现日本是一个不太能依赖的合作伙伴。
奥巴马的亚洲之行还说明,如果美国要恢复曾经让国家变得伟大、并且许多美国人仍然拥有的那种活力,美国就不能将自己同亚洲或是国际社会其他成员相隔绝。美国必须适应自己在新全球架构中的角色。
美国权威遭到集体质疑
11月2日美国中期选举后,世界看到的是一个软弱的美国总统,这个总统没有着手解决国内的经济问题,更不必说全球经济问题了。在美国,私人资助的特殊利益集团变得越发强大,并对国会的立法能力产生相应的阻碍作用。只要以民众宣称他们关心的任何一个问题为例,比如失业、移民、赤字、税收改革、裁减军费和其他支出,就能找到这种停滞不前的根源。更深层次的问题是美国政治体系失灵,无法达成一致并作出决策。这种政治僵局体现在许多方面,在美国当前经济不振的时候,财政上的补救措施也就失效了,因此美联储不得不独自推行有风险的货币政策。
自奥巴马坐镇白宫以来,美国诸多的经济政策似乎没有收到预期效果,而其最新的货币政策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有争议的举动。奥巴马在黔驴技穷之后,将惟一的希望寄托在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上。11月3口,美联储宣布将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11月11日,就在二十国集团首尔峰会开幕之际,伯南克甘愿冒天下之大不韪,毅然决然,正式推行量化宽松,大量购买国债,以此刺激经济增长。美国这么做,确实有一点像狗急跳墙,但如此露骨地将自身福祉摆在首位是要付出代价的。美联储的单边主义做法招致了世界舆论的批评。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在11月14日的专访节目中,美国数朝元老乔治-舒尔谈,一直以蔽之:华盛顿不起作用了(Washington is not working)。
奥巴马在关键经济问题上未能实现其高预期,美国衰退论似乎更加流行。11月10日,中国降低了对美国债务的信用评级(通过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由AA降为A+),美国一意孤行的“量化宽松”和强行向中国施压的“顺差指标”顿时失去了道义色彩;韩国拒绝了美国要求达成《自由贸易协议》的压力,本来该协议将是奥巴马此次亚洲之行最大的收获;欧洲和亚洲国家非但没有与美国联合起来对抗中国的“操纵货币行为”,反而是联手抵制美联储为刺激美国经济增长而肆无忌惮增印钞票的计划。
奥巴马依然还是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者,但是如今,他的地位已经不如往昔,尤其是在内政方面。美国民众在选举中将执政党赶下权力宝座,共和党从民主党手中获得了众议院435席的多数席位(240:190,民主党输掉61席;另有5个席位尚未决定归属),赢回了控制权;自大萧条以来,这是共和党在国会选举中获得的最重大的胜利。在参议院的100席中,民主党勉强保持了多数地位(53:47,民主党输掉6席)。50个州长的角逐结果,民主党也居 少数(19:29,民主党输掉7个州;另有1州为独立候选人,1州为尚未决定归属)。
2011年1月3日之后,第112届国会上任。到那时,美国的政治形势对奥巴马会更加苛刻~个“跛鸭’’总统(民主党)+充满敌意的众议院(共和党掌控)+频陷僵局的参议院(民主党领导,但两党势均力敌)+困惑而愤懑的全国民众。这样的局而,无疑会困扰美国在亚洲的战略雄心。
美国目前急需真正的“改革时刻”,即对华盛顿的运作方式进行切实的改革。这意味着共和党和民主党人要联合起来作出艰难的决定,开始解决预算赤字等令“茶党”积极人士担忧的难题。但是,进行改革需要强大的领导力和健康的政治决策程序。反映在美国的对外政策上,就是通过传统联盟和全球机制。美国认为,只有美国回归正常秩序,全球经济才能逐步恢复繁荣。
顺便指出,美国领导的新形势,具体讲,美国在亚洲的目标,是为了应对每况愈下的美国政治环境和海外经济竞争。而亚太经合组织(APEC,1989年11月成立)是以不具备约束力的自主性自由化沦坛为原则,其峰会经过21年的发展,极有可能以此次的横滨会议为标志,迎来新的转折点。
APEC谢幕,TPP登台?
下一个10年亚太经合组织新的发展方向,就是亚太经合组织自身面临歧路,并进一步两极分化,其危险的前景是中国被迫退出,而美国主导的《泛太平洋伙伴协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Agreement,TPP)大行其遭。
TPP原本是由文莱、新加坡、新西兰和智利4国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FTA),当初被成为“P4”。其宗旨是追求更广泛领域的自由化,不仅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还包括政府筹措、竞争政策等超越世贸组织规定范围的自由化,特别是在商品贸易领域完全撤消关税。因此,TPP也被称之为高水平的FTA。
TPP的重要性日益上升。2008年3月,美国全面参加了TPP,同年11月澳大利亚和秘鲁开始加入谈判。紧接着越南也宣布加入,使之变成“PS”。横滨峰会期间,马来西亚确认将成为第9个谈判方,又使之成为“P9”;其他APEC成员也表现出加入的兴趣,预计不久,日本和韩国的选择方向同样是加入TPP的谈判。果真如此,那么APEC将形同虚设,沦为弃履;TPP将后来居上,成为未来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的核心。
亚太自由贸易区是亚太经合组织的奋斗目标,于2009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新加坡峰会期间正式确认。亚太自由贸易区的构想是美国2006年提出的,并得到了亚太经合组织经贸咨询委员会的支持。
TPP对APEC成员持开放态度,因此今后TPP的成员数量将进一步增加。考虑到美国和澳大利亚在TPP中的强势政治地位,中国在APEC中如何转轨、甚至让APEC如何起死回生,势必要经历一段困难时期。
近年来的发展变化表明,当今世界已呈现出三大“区域增长极”趋势,其中最发达的当属以欧元区为核心的欧盟。欧元区的国内生产总值约达18万亿美元。其次是正在发展中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区域(NAFTA),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均可与欧元区相匹敌。第三个区域就是东亚,“东盟+3(中、日、韩)”或“东盟+6(中日、韩、印、澳、新)”,国内生产总值与前两者也不相上下。
韩国首尔的二十国集团峰会和日本横滨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代表着一个新历史篇章的开端。人们注意到,国际舞台远非美国总统予取予求的地方。美国一一以及奥巴马一一影响力的有限被痛苦地展示出来。因为世界的格局已经发生了变化。美国仍然是超强的军事大国,但在政治和经济上掌握经济复苏和西方世界幸福钥匙的,是中国和印度,而非华盛顿或是欧洲人。在“二战”之后的很多年,以及冷战之后的20年,美国都是世界领导,而且是独自领导。今天,它仍然想领导和倡导。但是,当今更多的时候,是如何在互相妥协的团队中进行领导。对于许多美国人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不太习惯的角色。
两场峰会力避摊牌
亚洲力量的分化组合又一次到了重大关头。以2010年11月11~12日的二十国领导人首尔峰会和13~14日的亚太地区领导人横滨峰会为背景,亚洲世纪来临的脚步声似乎加快了。
美国和西方的主流媒体认为,在首尔召开的二十国集团峰会元果而终,没有达成任何有意义的协议,未能就解决贸易和货币问题悬而未决的紧张关系提出具体的对策,并使合作变得更加艰难。该集团现在变得四分五裂,相互排斥的竞争性取向取代了协调一致的政策行动。而实际上,对于其中的11个新兴国家(中、印、韩、印尼、沙特、土耳其、俄罗斯、巴西、阿根廷、墨、南非)而言,峰会是成功的。不仅因为二十国集团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更因为“中国优雅地离开了峰会”(埃菲社语)。
首尔峰会敏锐地反映出当前世界的大趋势,即美国影响力暴跌,中国外交实力上升。
紧接着,11月13~14日,有21个成员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横滨举行。峰会结束时,领导人承认,该组织未能实现消除全地区贸易和投资壁垒的长远目标的第一个目标。1994年,该组织在印尼茂物制定的目标是,发达成员到2010年之前消除贸易和投资壁垒,发展中成员到2020年之前实现这些目标。但是,领导人们同意避免竞争性的货币贬值,并保证开始在世界上这个发展最快的地区建立一个自由贸易区。
亚洲转向美国了吗?
自2009年7月以来,美国连连发出“回归亚洲”的叫喊。问题是:以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亚洲之行为界标,亚洲决定跟随美国的曲调起舞了吗?
奥巴马在11月2日中期选举中惨败,但为了提高美国在亚洲的关注度,促进国内就业,他一改貌似温和而被动的形象,自11月4日至14日,历访亚洲,以便证明“美国依然是世界的中心”,“整个亚洲都热切盼望美国的参与和领导。”
奥巴马为期10天的困顿之行中访问了印度、印尼、韩国和日本,这是他当上美国总统以来时间最长的出访。美国媒体普遍认为,他在前两站获得了显著的外交成果并且留下了令人难忘的画面。这两个蓬勃发展的亚洲国家在战略上将只会对美国越来越重要。此行最融洽的时刻当属在印度的那三天。他签署了价值100亿美元的--商业协议,从而在印度的未来繁荣中圈定了权利。但真正的挑战在于实施。因为美国与印度签署的文件,绝大部分都是谅解备忘录,而不是最终的协议。然而,他一抵达韩国首尔参加+国集团峰会时,故事就变得糟糕起来。最终,在日本横滨,奥巴马的亚洲之行在亚太经合组织峰会的平淡无奇中令人扫兴地收场了。
从奥巴马这次亚洲之行的4个国家可以看出,历史的进程在向我们展示一个今非昔比的国际景象。今天,印度(人口11.7亿)作为自己的主宰屹立于世界。印度尼西亚顺着赤道绵延,横亘3个时区,距离相当于从哈尔滨到乌鲁木齐,人口2.4亿,是亚洲第三、世界第四人口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穆斯林国家一一比埃及、伊朗、伊拉克、沙特和叙利亚的穆斯林人口加在一起还要多。韩国人口4940万,不足日本(1.27亿)的一半,但更具国际视野,在汽车、造船、计算机和电子产品等关键领域,对日本构成了强有力的竞争。并且韩国将比日本更快开放其充满戒备的农业市场。日本经济持续低迷,政府正在经历政局不稳定,人口和经济影响力也已经下降,但它仍然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和中国。皮尤公司对全世界22个国家的人民所做的“全球态度调查”结果显示,日本人是如此悲观,以致美国人可能会发现日本是一个不太能依赖的合作伙伴。
奥巴马的亚洲之行还说明,如果美国要恢复曾经让国家变得伟大、并且许多美国人仍然拥有的那种活力,美国就不能将自己同亚洲或是国际社会其他成员相隔绝。美国必须适应自己在新全球架构中的角色。
美国权威遭到集体质疑
11月2日美国中期选举后,世界看到的是一个软弱的美国总统,这个总统没有着手解决国内的经济问题,更不必说全球经济问题了。在美国,私人资助的特殊利益集团变得越发强大,并对国会的立法能力产生相应的阻碍作用。只要以民众宣称他们关心的任何一个问题为例,比如失业、移民、赤字、税收改革、裁减军费和其他支出,就能找到这种停滞不前的根源。更深层次的问题是美国政治体系失灵,无法达成一致并作出决策。这种政治僵局体现在许多方面,在美国当前经济不振的时候,财政上的补救措施也就失效了,因此美联储不得不独自推行有风险的货币政策。
自奥巴马坐镇白宫以来,美国诸多的经济政策似乎没有收到预期效果,而其最新的货币政策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有争议的举动。奥巴马在黔驴技穷之后,将惟一的希望寄托在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上。11月3口,美联储宣布将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11月11日,就在二十国集团首尔峰会开幕之际,伯南克甘愿冒天下之大不韪,毅然决然,正式推行量化宽松,大量购买国债,以此刺激经济增长。美国这么做,确实有一点像狗急跳墙,但如此露骨地将自身福祉摆在首位是要付出代价的。美联储的单边主义做法招致了世界舆论的批评。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在11月14日的专访节目中,美国数朝元老乔治-舒尔谈,一直以蔽之:华盛顿不起作用了(Washington is not working)。
奥巴马在关键经济问题上未能实现其高预期,美国衰退论似乎更加流行。11月10日,中国降低了对美国债务的信用评级(通过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由AA降为A+),美国一意孤行的“量化宽松”和强行向中国施压的“顺差指标”顿时失去了道义色彩;韩国拒绝了美国要求达成《自由贸易协议》的压力,本来该协议将是奥巴马此次亚洲之行最大的收获;欧洲和亚洲国家非但没有与美国联合起来对抗中国的“操纵货币行为”,反而是联手抵制美联储为刺激美国经济增长而肆无忌惮增印钞票的计划。
奥巴马依然还是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者,但是如今,他的地位已经不如往昔,尤其是在内政方面。美国民众在选举中将执政党赶下权力宝座,共和党从民主党手中获得了众议院435席的多数席位(240:190,民主党输掉61席;另有5个席位尚未决定归属),赢回了控制权;自大萧条以来,这是共和党在国会选举中获得的最重大的胜利。在参议院的100席中,民主党勉强保持了多数地位(53:47,民主党输掉6席)。50个州长的角逐结果,民主党也居 少数(19:29,民主党输掉7个州;另有1州为独立候选人,1州为尚未决定归属)。
2011年1月3日之后,第112届国会上任。到那时,美国的政治形势对奥巴马会更加苛刻~个“跛鸭’’总统(民主党)+充满敌意的众议院(共和党掌控)+频陷僵局的参议院(民主党领导,但两党势均力敌)+困惑而愤懑的全国民众。这样的局而,无疑会困扰美国在亚洲的战略雄心。
美国目前急需真正的“改革时刻”,即对华盛顿的运作方式进行切实的改革。这意味着共和党和民主党人要联合起来作出艰难的决定,开始解决预算赤字等令“茶党”积极人士担忧的难题。但是,进行改革需要强大的领导力和健康的政治决策程序。反映在美国的对外政策上,就是通过传统联盟和全球机制。美国认为,只有美国回归正常秩序,全球经济才能逐步恢复繁荣。
顺便指出,美国领导的新形势,具体讲,美国在亚洲的目标,是为了应对每况愈下的美国政治环境和海外经济竞争。而亚太经合组织(APEC,1989年11月成立)是以不具备约束力的自主性自由化沦坛为原则,其峰会经过21年的发展,极有可能以此次的横滨会议为标志,迎来新的转折点。
APEC谢幕,TPP登台?
下一个10年亚太经合组织新的发展方向,就是亚太经合组织自身面临歧路,并进一步两极分化,其危险的前景是中国被迫退出,而美国主导的《泛太平洋伙伴协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Agreement,TPP)大行其遭。
TPP原本是由文莱、新加坡、新西兰和智利4国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FTA),当初被成为“P4”。其宗旨是追求更广泛领域的自由化,不仅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还包括政府筹措、竞争政策等超越世贸组织规定范围的自由化,特别是在商品贸易领域完全撤消关税。因此,TPP也被称之为高水平的FTA。
TPP的重要性日益上升。2008年3月,美国全面参加了TPP,同年11月澳大利亚和秘鲁开始加入谈判。紧接着越南也宣布加入,使之变成“PS”。横滨峰会期间,马来西亚确认将成为第9个谈判方,又使之成为“P9”;其他APEC成员也表现出加入的兴趣,预计不久,日本和韩国的选择方向同样是加入TPP的谈判。果真如此,那么APEC将形同虚设,沦为弃履;TPP将后来居上,成为未来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的核心。
亚太自由贸易区是亚太经合组织的奋斗目标,于2009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新加坡峰会期间正式确认。亚太自由贸易区的构想是美国2006年提出的,并得到了亚太经合组织经贸咨询委员会的支持。
TPP对APEC成员持开放态度,因此今后TPP的成员数量将进一步增加。考虑到美国和澳大利亚在TPP中的强势政治地位,中国在APEC中如何转轨、甚至让APEC如何起死回生,势必要经历一段困难时期。
近年来的发展变化表明,当今世界已呈现出三大“区域增长极”趋势,其中最发达的当属以欧元区为核心的欧盟。欧元区的国内生产总值约达18万亿美元。其次是正在发展中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区域(NAFTA),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均可与欧元区相匹敌。第三个区域就是东亚,“东盟+3(中、日、韩)”或“东盟+6(中日、韩、印、澳、新)”,国内生产总值与前两者也不相上下。
韩国首尔的二十国集团峰会和日本横滨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代表着一个新历史篇章的开端。人们注意到,国际舞台远非美国总统予取予求的地方。美国一一以及奥巴马一一影响力的有限被痛苦地展示出来。因为世界的格局已经发生了变化。美国仍然是超强的军事大国,但在政治和经济上掌握经济复苏和西方世界幸福钥匙的,是中国和印度,而非华盛顿或是欧洲人。在“二战”之后的很多年,以及冷战之后的20年,美国都是世界领导,而且是独自领导。今天,它仍然想领导和倡导。但是,当今更多的时候,是如何在互相妥协的团队中进行领导。对于许多美国人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不太习惯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