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间是个人

来源 :档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lulu0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天地间,有的人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活得不糊涂,是个明白人。但是,也有不少人浑浑噩噩,不懂得人生的意义,糊里糊涂地过日子。活了一辈子,还不知道做人是怎么回事。这样的人,在社会上难免处于较低的档次。
  人,是有追求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有所追求是人的一个本质特征,人总是对生活充满幻想,有着永远不能满足的需求,并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停地追求着。正是这种广泛而又持久的追求,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一种内驱力。
  人的追求是多种多样的。由于具体目标不同,手段不同,条件不同,努力程度不同,其结果是大不相同的。从客观效果看,社会上的人是分为许多档次的。从财富的角度,人可分为穷人和富人。从文化的角度,可分为有文化的人和没文化的人。还可从能力的差别、人品的高下、对社会贡献的大小等角度来划分。
  社会的人,是相互依存的。每个人,一方面向社会索取,依靠别人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生存、而发展。另一方面,又通过自己的劳动,向社会做出贡献,使自己的劳动成果,汇入社会的财富中,能为别人享用。只有人们创造财富的总和,大于全民从中索取的总和,社会才能发展。正是基于这个简单的道理,社会总是鼓励每个人积极工作,多做贡献。总是不欢迎懒人,更讨厌不劳而获的寄生虫。于是,社会尊敬的是劳模,是有大功于国家和民族的英雄,是能激励和带领大众共同前进的人,打击的是那些社会的蛀虫。
  个人回报于社会的东西,是否大于他从社会索取的东西,是很难衡量的。因为他的索取,是方方面面的,涵盖了衣、食、住、行,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许多领域,几乎是无限的;而他回报于社会的,往往只是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是很有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人都无权说,他回报于社会的超过了从社会索取的。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包括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这位伟大科学家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时时处处都在向社会索取,就有责任向社会做出回报。
  然而,社会无法从量上要求每个人作多少回报,只能鼓励人们尽其所能,多为社会做贡献。从有利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这种贡献当然是多多益善。于是,个人的价值,与社会的需要联系在一起。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他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
  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不仅要看他为社会做了什么,有什么贡献,同时还要看他的所作所为,是有助于别人为社会做贡献,还是妨碍别人为社会做贡献。这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因为看问题应从社会的总体利益着眼。正是基于这个原则,那些甘当铺路石和人梯的无名英雄,同样受到社会的尊敬,而那些嫉贤妒能和损人利己者,遭到社会的谴责。
  人类自脱离动物界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向科学和文明迈进。愈是向前发展,愈加重视精神的东西,因而精神境界的高低,成为划分做人档次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一个人,如果在财富和文化上处于高档次,而在精神境界上处于低档次,很难受到社会的赞扬。反之,若精神境界高,即使在财富和文化的档次上不如别人,也会受到社会的尊敬。
  所谓做个顶天立地的人,就是要做社会的栋梁。其人品,是高尚的;其事业上的成就,是杰出的。人生天地间,如果连自己处在什么地位,该做什么都弄不清楚,是很可悲的。只有提高做人的自觉性和高尚性,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才不愧为人。
其他文献
一    中国书法既是记录华夏文明的语言符号载体,又是以线条和结构意境构成的造型视觉艺术形式。千百年来,书法名帖一直备受文人雅士的推崇,甚至连尊贵无比的皇帝也视为至宝。唐太宗李世民对“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心仪多年,不惜一切手段据为己有,临终还遗命陪葬。清朝乾隆皇帝对“三希堂”法帖爱不释手,一生临摹研究。  “三希堂”是养心殿西侧的一间小阁堂’,乾隆帝将被誉为“书圣”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
摘 要:随着俄罗斯社会的不断变迁和文学的持续发展,“小人物”形象在19世纪登山了俄罗斯文学的舞台。此后作家们又以各自对其独特的理解而不断为其注入新的内涵。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尤里·波里亚科夫的《无望的逃离》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主人公巴士马科夫的身上既带有新时代知识分子身上的高傲,又有小人物的悲哀。本文通过分析巴士马科夫这一“小人物”形象的旧承与新义,进而簡要阐释其原因所在。  关键
摘 要:《罗生门》是日本著名小说家芥川龙之介所作的经典历史小说,本文试图从结构主义的基本理论——“二元对立”的视角来分析该小说,主要围绕“生与死”这一主要二元对立项来揭示该模式对于小说的人物塑造以及主题深化所凸显的作用,由此窥见小说的巨大张力。  关键词:罗生门;结构主义;二元对立  作者简介:王婷(1996-),女,汉族,湖北黄冈人,南京大学硕士生,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1
档案解密:美国曾演练对朝鲜进行核打击  2010年是朝鲜战争爆发60周年,美国中央情报局解密了一系列曾经被视为绝密的文件,另外美国的一些研究机构根据《信息自由法案》也获得了部分文件,文件显示从朝鲜战争到现在,美国政府从未放弃对朝鲜使用核武器。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军曾经派飞机携带核弹模拟对朝鲜进行核攻击,只是最后一刻放弃实施。朝鲜战争结束后,朝鲜在日本海击落一架美国侦察机,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
一    1940年8月21日的下午,军区司令部通讯员,来到《抗敌报》社,通知沙飞立即到司令部去。并告诉他,是聂司令员亲自下令通知的。  沙飞猜想准有重要新闻摄影任务,便立即带上“莱丁那”相机,来到司令部聂司令员的住处。  警卫员告诉沙飞,聂司令员让你等一下。  沙飞于是便在门口的石头墩子上坐了下来,等候聂司令员下达重要任务。  忽然,他奇怪地发现了一担箩筐,一个箩筐里垫着薄薄的被褥,里面放了几个
提起民族抗日英雄马本斋与他的冀中回民支队,实乃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母亲白文冠,更是令人敬仰的巾帼英雄。朱德总司令曾为他们母子挽联“壮志难移,汉回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1959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影片《回民支队》曾轰动大江南北,其中“马母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誓死不劝降,绝食殉国”的情节着实让人感动。她信念坚定、大义凛然,坚决支持儿子抗日的爱国事迹已在民间广为流传。河北省国家档案
国际档案日开放“红色珍档” 重温“红色记忆”  上海市和区、县档案馆及市文化艺术档案馆、部分高校档案馆等23家档案馆,在国际档案日围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以“档案里的红色记忆”为主题,联手举办第五届“上海市档案馆日”活动。  在上海市档案馆向社会开放的83万卷档案中,还包括瑞士著名记者兼摄影师博斯哈于1938年在延安拍摄的关于中国共产党带领延安人民生产、建设的珍贵影像资料,这是今年4月瑞士
美国文化传播学家波兹曼的《娱乐至死》是一篇声讨电视文化的檄文,书名全译出来是“把我们自己娱乐死”,我在后面加上一个问号,用作我的评论的标题。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确实时时听见一声急切有力的喝问:难道我们要把自己娱乐死?这一声喝问决非危言耸听,我深信它是我们必须认真听取的警告。  电视在今日人类生活中的显著地位有目共睹,以至于难以想像。倘若没有了电视,这个世界该怎么运转,大多数人的日子该怎么过。拥护
一  陈淑英吃了晚饭,把碗一放,起身就要走。丈夫杜思富问她:“你不是下班了吗?又要上哪儿去?”陳淑英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脸上挂着笑容说:“柳慧琴的儿子后天结婚,今天晚上要我去她家,帮她缝被子。”丈夫也笑了:“你都快成缝被子的专业户了。这都帮同事缝了五六家了吧!”陈淑英有点沾沾自喜地说:“何止啊,我自己这个中心店的同事不要说,别的中心店的人也托人来找我去缝被子。都缝了十多家了。”杜思富说:“还是你的
延安,是屹立在黄土地上的历史丰碑,它在中国革命进程中所做出的彪炳千秋的贡献,永远被载入烫金封面的中国史册。铁血中国风,全民齐抗战,延安是抗日战争的心脏,党不仅在这里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还领导抗日军民浴血奋战、英勇杀敌,形成了中华儿女不分民族、阶层、党派、宗教,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全民抗战局面。延安作为我党当时革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客观的需要,在这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