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之“和”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guang0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和”的思想源泉可以追溯到儒道禅三家的核心思想:“中庸”、“大和”、“空无”。重新审视、析解东方的和谐美,对于促进中日两国的和平、繁荣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日本茶道中的“和”为中心展开研究。中国茶文化传入日本后,形成了日本茶道。日本的茶道经过历代大师们的不懈努力,形成了完整、成熟、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茶道,它对茶道形式和禅的教义的重视远远胜过对茶汤香味的追求。日本茶道是以禅宗思想为依托,集建筑园林、书法、插花与点茶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涵盖了日本人的生活规范,是日本人表现其民族审美意识的最高形式。本文通过对茶道各元素的分析,探讨中国和谐思想在日本茶道中的实现。
  关键词: 日本茶道 “和” “和敬清寂”
  
  一、引言
  茶文化源于中国,传入日本后形成了日本茶道。这也是日本实践儒家“和而不同”的思想,使中国茶文化在日本本土化的产物。茶文化在日本的发展经历了大致三个阶段。据日本文献『茶经祥说』记载,日本天平元年(公元729年)4月朝廷召集百僧到禁廷讲传『盘若经』,曾有赐茶之事,则日本人饮茶始于奈良时代(公元710年—公元770年)初期。弘仁年间(公元810年—公元824年)是以嵯峨天皇、永忠、最澄等为主体展开的茶文化,形成了日本古代茶文化的黄金时代,学术界称其为“弘仁茶风”,此阶段成为茶道发展的起源阶段。第二阶段是室町时代(公元1333年—公元1573年),这一时期诞生了村田珠光、武野绍欧、茶圣千利休三大茶师。对茶道的完善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此阶段是真正具有日本文化特色的“わび茶”的形成时期。从国风文化(平安时代)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逐渐融合并获得独立,至16世纪日本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都已摆脱了纯粹的中国模式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这种文化大背景下,村田珠光在华丽的书院茶的基础上吸收了民间茶汤简素的风格,提出了“わび茶”的概念。他的审美观不仅表现外在的形式美,而且注重宗教的还原式的内省美,他将追求华丽的书院茶风改成了尊崇自然和乡间茶具的草庵茶风。继珠光之后,武野绍鸥将日本的和歌理论导入茶道,将日本文化生活中素淡、典雅的风格再现于草庵茶道。绍鸥之后,由千利体集大成,从形式到内容上确立了草庵茶道,为茶道礼仪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5世纪末,茶道完全脱离了宗教,成为独立的礼法,茶道由此正式确立。第三阶段是江户时代(公元1603年—公元1868年),千利休的子孙和弟子们继承了茶道,建立了“家元制度”,最有名望的是“三千家流”。这一时期是日本茶道的辉煌时期,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点的茶道。明治维新(公元1868年)以来,茶道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突出表现为其文化内涵加深,时代感增强,以及形式上更具民族特色,等等,形成了现代的茶道。日本茶道是以禅宗思想为依托,集建筑园林、书法、插花与点茶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涵盖了日本人的生活规范,是日本人表现其民族审美意识的最高形式。
  日本茶道主张以“和敬清寂”的心境来饮茶,以便修养精神。“和敬清寂”归根结底是中国的和谐思想的体现,和谐思想是“儒道释”三家思想的核心。
  无论是儒家提倡的“中庸”,还是道家崇尚的“大和”,以及禅宗所追求的“空、无”,其核心思想都是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人自身的“和谐”、“均衡”、“统一”的永恒主题展开。和谐思想为我们综合东西方各种宗教、哲学和价值提供了方法,使现代人可以在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人与自然、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以及不同文化之间建立更高层次的和谐关系。重新审视、析解东方的和谐思想,对于促进中日两国乃至东亚共同体的和平、繁荣,有着积极的意义。
  本文主要通过对日本茶道各元素的分析,探讨中国和谐思想在日本茶道中的具体体现。
  二、“和”在日本茶道中的体现
  日本的茶道精神是“和敬清寂”,而“和”是这四理念中的首项。
  日本圣德太子的《宪法十七条》强调以和为贵,上和下睦,事理自通,何事不成。在茶道中所谓的“和”,就是客人与主人之间不存在隔阂,相互和合,成为无宾无主的一体状态。
  中国的“和”之思想对日本茶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精神,其具体表现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人与客体之“和”、人与人之“和”、茶人自身的身心之“和”。下面对这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人与客体之“和”
  本节主要从露地、茶室这两大客体分析人与客体之“和”。
  露地是隶属于数寄屋(离开主屋,作为独立建筑的茶室)的庭园,即茶庭。它分为外露地和内露地。
  那么,露地是如何体现人与自然之“和”呢?茶室虽然是草庵茶室,却是建在城市之中,这样一来,占地面积就不可能大。在这有限的条件下,要营造出“市中山野”的气氛,首先要在露地上下工夫:一进入外露地,就是刚洒过水的石板路,空气清新,这让人感觉仿佛是山中的露水。在内露地,铺有脚踏石的小路设计,迂回变化,每走一步都有一种期待感。小路的两侧不是司空见惯的富有季节性的花草,而是四季的常绿树。它配合透过人工修剪得错落有序的枝叶洒落下来的阳光,还有故意散落在小径上的落叶,让人们感觉这是与尘世不同的深山幽谷。在草庵茶室入口前,设有自然石加工而成的“蹲”(洗手池),长着青苔的石灯笼,这一切更增添了大自然的气息。在“蹲”洗手、漱口,清净身心,为下一步进入茶室做准备。
  茶室的入口叫做“ニジリ口”,设计这种只能保持着跪坐的姿势、膝行进去的小出入口,其意义在于中断与外界的联系,使人产生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这也是茶人冥想的第一阶段,即通向自我启示、自身和谐的道路。
  进入茶室,引人注目的是窗户的设计。草庵茶茶室的窗户并不是整齐地排列着的,而是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目的是使茶室内的采光达到最好的效果。茶室中为采光、换气所开的窗户错落而开,一般有三种:“下地窗”①、“莲子窗”②和“突上窗”③。由这些窗户射进的光亮,从坐在第一座上的人的阴影,到坐在后座上的人的表相,帮助调整人们在茶会的表情、动作所带来的美感。
  茶室的窗户的设计从位置到造型都富于变化,目的在于为了达到以上所说的采光效果。除此以外,在壁面装饰上也达到了独特的美学效果。草庵茶道既鄙薄功利,在其茶室的风格上又忌过于平直、对称。这样的窗户设计使茶室的意境层出不穷。即使在较小的空间里人们也不会感到单调和乏味,反而可以在玩味不尽的意境中探寻幽深的禅的至妙之理。这就是茶室设计与禅宗思想的和谐。
  (二)人与人之“和”
  人与人之“和”可以从茶道四谛中的“敬”中得到实现,“敬”的思想源自禅宗,禅宗主张“我心即佛”、“万物皆有佛心”,认为在“真如”(空)面前所有的人都平等一致。茶道吸收了禅宗的“心佛平等”观,并加以提炼和升华,形成了“敬”的情感概念。最能体现这种“敬”的意念的,应是茶汤中的“一座建立”。所谓“一座”,是指参与茶事的所有的人。“一座建立”是说参与者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人们要相互尊重,创造共享一个和谐的茶室气氛。在整个茶的仪式中,崇尚的是平等,不论客人的地位高下,即使是武士,他也会放下剑,膝行着穿过低于三尺的“にじり口”,进入茶室。座次也是客人们在门廊静候时商定的,必须依次进入茶室。进入茶室就是一派平等和平的世界。这一创意彻底地体现了茶道所提倡的“敬”的思想。
  “敬”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从主客两方面的“礼法”加以分析。宣扬和教诲东方的正确的礼法也是茶道的宗旨。首先主人方面是以千利休的“七则”作为指导思想接待客人。“七则”的内容是:要把茶的味道点好;炭要准备好,以便能马上把水烧开;茶室应冬暖夏凉;室内插花要保持自然美;时间以早为宜;即使不下雨,也要备好雨具;以心待客。从露地到茶室的摆设,主人悉心布置;在点茶缓慢的、严格规范的一系列做法中,客人体会到主人的待客的诚意。
  客人的“礼法”主要表现在对主人的感谢。在茶道的茶事中,就要讲究前礼、后礼、总礼等。也就是说,如果被邀请参加茶事,那么首先要向邀请方的主人以信件方式通知或承诺是否出席,同时对主人能够邀请自己表示感谢,这就是前礼;等到茶事结束后的第二天,还要去对前一天得到主人邀请做出答谢,这就是后礼;而总礼则是茶事结束时的一种礼节。另外,在品茶的过程中,当主人送茶时,客人要回敬“四礼”。④除此之外,“鉴赏”这个环节也是对主人回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充满野趣的茶庭、飘荡着禅气息的茶室、挂轴、插花、朴实无华的茶具等各个茶道元素的鉴赏之中,充分读懂主人的诚心、茶禅一体的内涵。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即“一座建立”,主客互敬、互爱,享受世间的美好,从而达到主客心灵的和谐交流。
  (三)茶人自身的身心之“和”
  茶人在人与自然(客体),人与人的和谐的基础上,最终实现自身的和谐,即是茶道四谛的构成要素“清寂”。千利休在他的经典之作《南方录》中说:“‘茶道’、之本意,乃为表清净无垢佛之世界。”[1]由此可见,“清”既是形式与内容上的清洁无垢,又是佛理的体现。清即清洁,有时也指整齐,是受到日本人民极大推崇的修养要素。当然,茶道四谛中的“清”更多的是指对灵魂的洗涤。在被称为露地的茶庭里,茶道四谛中的“清”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又是佛理的体现。它用独特的文化式样表现出了“物我合一”的禅境。日本茶道的创造者和发展者们对茶道的精神有过许多论述,如武野绍鸥的“佗び”,即“正直、慎重、不骄”,村田珠光的“清静禅悦法喜”,千利休的“能和、能敬、能清、能寂”,等等。归结起来,茶道所追求的是一种古朴自然、恬静幽闲、平和敬爱、清心寡欲的境界,都是围绕着“清心”二字,以“清”创造一种自心与自然合一、主心与客心合一的心理环境。[2]
  “寂”是茶道追求的最终境界,没有它就没有茶道的存在意义。在这个概念上,禅与茶被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寂”在梵语中指“静寂、和平、静稳”。它还在佛典中被用做“死、涅槃、无”的意思。在茶道中,这个词又与“贫寡、至纯、孤绝”的意思相近,即当修禅者或是茶人完成了对各色事物的否定之后,便进入了一个无的世界。这里没有声音,没有色彩,“死”虽然是令俗人伤心的,但谁能否定死对于生来说更富于原始性、归属性,比生占用的时间更悠长呢?死是绝对的,而生是相对的。死亦被称做“无”的世界,“无”又是产生“有”的本源。佛教的轮回思想给了人们再生的希望。“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有山有水有楼台”。[3]“无”在艺术领域仅被看作是艺术创作的源头和出发点。当茶人们否定了一切固有的审美价值,抛弃了所有的思想束缚之后,崭新的“理想的社会”就会应运而生。在茶道之中,按顺序一步一步地完成点茶,这些过程都在无意识状态中进行,以达到“寂”的境地。禅通过自力修行开悟,同样,茶道也是通过自力修行达到“寂”的境地。这就是自我实现,自身和谐的境界。在日本茶道中,各种礼仪和摆设的目的,就是让人去感受这种整体的、独特的、平和的、心灵中的美。[4]
  三、结语
  综上所述,儒道禅三家核心思想集中表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人自身的“和谐”、“均衡”、“统一”的这个永恒主题上,而日本的茶道精神“和敬清寂”,恰恰就是围绕着“和谐”这条主线而展开的。中国和谐思想与日本的茶道精神“和敬清寂”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和”即人和自然、人和人(主客)之间的和谐;“敬”是为达到和谐统一的手段,“清寂”是茶人达到自我身心和谐的目标。由此可见,中国的“和”之思想在日本茶道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研究日本茶道之“和”,追溯日本茶道精神的源流,探索中日文化的共性,对于两国的友好交流、经济合作、和平繁荣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下地窗”:在给茶室内部的固定架抹灰时故意留下的一块,形成了一个矩形的漏空,墙里的材质裸露可见,这就是“下地窗”。
  ②“莲子窗”则是用角材作成横或竖的栏栅状的窗户,一般装在“ニジリ口”的上面。
  ③“突上窗”是为观赏雪花.仰天赏月而开的天窗。它能起到立体的采光效果。
  ④一礼是对端茶人的谢意;二礼是对在座长辈、同伴的致谢;三礼是对自己获得饮茶机会的感谢;四礼是对茶主人热情款待的谢意。松井宗幸.茶道入门[M]东京:成美堂出版社,2004:24-27.
  
  参考文献:
  [1]西山松之助校注.南方录[M].东京:岩波书店,1995:214.
  [2]胡攀.茶禅一体——试论日本茶道与禅宗的关系[J].重庆社会科学,1996,(2):48.
  [3]刘笑非,段克勤.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6):79.
  [4][芬兰]S.塞尔沃玛著.文马振涛译.大自然的诗性智慧在东亚古典美学中复兴[J].世界哲学,2003,(2):96.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11”工程项目。
其他文献
摘 要: 实现高校写作课教学和育人目标,需要建设凸显专业特色,以学生为主体,注意教学导向作用,注重反馈评价的写作精品课程第二课堂。  关键词: 写作精品课程第二课堂建设 主体兴趣 综合素质    精品课程是教育部所实施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而高校写作精品课程建设要提高教学质量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是:长期以来学生通过写作课学习,实际写作能力提高不大。
摘 要: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它与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整合,带来政治课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盲目依赖多媒体技术、夸大信息技术对政治课教学的作用的现象。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信息技术与政治课教学的整合。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政治课教学 整合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使用的频率越来越
摘 要: 本文着重分析王晓明的《从“淮海路”到“梅家桥”——从王安忆近来的小说谈起》,以提示王安忆小说创作转变在当代文学中的现实意义,并对以下问题做了理性思考:中国作家的创作出路在何方?  关键词: 王晓明《从“淮海路”到“梅家桥”——从王安忆近来的小说谈起》 王安忆 小说创作 风格转型 创作出路    王晓明《从“淮海路”到“梅家桥”——从王安忆近来的小说谈起》是一
摘 要: 良好的文学素养和作品赏析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进而有助于提高综合英语的应用能力。本文以著名小说《傲慢与偏见》为例,探讨文学作品的赏析方法。作者通过借助语料库工具,从词汇、句法、语义、语用等不同层面去赏析这部文学作品,希望能给高等院校的英语学习者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 文学作品 赏析 《傲慢与偏见》    一、引言  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摘 要: 近年来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中职学生是我国未成年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职学生道德教育刻不容缓。我们要从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现状出发,不断加强与改进德育工作,开创德育工作新思路,积极拓宽德育工作渠道,探索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新途径。中职德育导师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德育模式。本文从实施中职德育导师制的必要性,目标、内容和任务,途径和方法等方面做了探索
摘 要: 教师应进行方法、作业、评估等各项改革;把握语文综合性本质特点,显现“语文味”;注重主题、资源、过程及内容方面的优化;摆正方向,坚定信念,摒弃“末流”教法,一步一个脚印搞好学习研究,与学生共同成长。  关键词: 语文综合性学习 改革 甄别 优化 坚守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贯彻落实此理念的重要抓手。如何实施
郭洪权 1971年生于辽宁盖州,2006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成教学院中国画专业,2010年进修于北京画院袁武工作室,现为北京台湖国画院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辽宁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作品《秋实》《秋天的故事》《晚秋》分别入选2005、2006、2007年全国中国画展,《金风》《萧萧西风秋满天》分别获第六、七届全国工笔画展优秀奖,《觅秋》入选2007年全国小幅工笔重彩画展,《祥和
摘要: 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有赖于社会消费与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音乐的创作与发展也在无形中趋向于市场经济化,成为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一种特殊消费品。本文主要就音乐审美能力与价值的提升能否通过音乐消费形式的发展与社会市场经济的迈进达成一种“双赢效应”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音乐审美经济效益市场运作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在互相联系中运动和发展着,社会也适应此规律从传统单一的社会发
摘 要: 本文从具体实例出发,在充分肯定当前中学生的主流是积极的、有道德的前提下,提出了进一步促进中学生道德成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探讨了应依据中学生道德成长的特点规律,让学生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互动中,自主建构起积极的道德意识、能力与素养的问题。  关键词: 道德教育 “教育” “自我教育”    一天放学后,我正在办公室批作业,突然听到“报告”,抬起头一看,发现我班的两个学生手里拎着一袋垃
摘 要: 《饲育》是大江健三郎初期代表作之一。1958年发表于《文学界》上,并获得第39届芥川文学奖。一经发表,便受到好评。本文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饲育》中黑人士兵出现后村里人的情绪反应、行为方式变化等,探析深藏于日本人内心的微妙心理。  关键词: 小说《饲育》 心理学 日本人 微妙心理    一、引言  1994年,大江健三郎成为第二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日语作家。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