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执行难”的解决对策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aph_gig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执行难”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司法进程发展的障碍。我国采取了很多措施试图从根本上解决“执行难”,但是效果并不理想。裁判文书确定的权利得不到落实,不仅不利于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也破坏了司法的公正和权威。笔者从自身实践工作经验出发,以社会力量参与执行为角度,论述了社會力量参与执行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力量参与执行的具体形式,希望有助于我国“执行难”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 执行难 合理性 具体形式
  作者简介:黄瑛,厦门市湖里区人民法院审判员。
  中图分类号:D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9—094—02
  执行,是指人民法院和其他有关机关按照法定程序,运用国家强制力量,将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及其他法律文书,按其内容和要求加以实现的活动。①民事诉讼始于起诉,终结于执行,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因为审判而得以重新确定,因为执行而使得审判阶段所确立的权利义务得以真正落实,裁判的价值才能得以彰显。但是我国的执行工作现况却并不乐观。
  一、“执行难”的表现及其危害
  (一)“执行难”的表现
  最高人民法院党组1999年提交给党中央的报告中,“执行难”被形象概括为“被执行人难找、被执行财产难寻、协助执行人难求、应执行财产难动”。笔者认为这种描述以简单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我国的执行现状,具体表现为:
  1.被执行人不主动履行。被执行人不主动履行是“执行难”的主要表现形式,实践中,被执行人主动履行生效的判决、裁定的数量越来越少,且有些被执行人有能力还故意不履行,甚至采取各种方式来躲避执行。正是由于被执行人主观上的不主动、不自觉,就导致了“被执行人难找、被执行财产难寻”现象的出现。
  2.协助义务人不履行协助义务。按照法律规定,协助执行义务人主要是指其与债务人之间存在某种联系,或掌握着足以控制债务人的财产处分行为的权力,或具有采取执行措施的便利条件,②例如金融机构、房管局、车辆管理所等部门、单位或个人,这些单位或个人在法院要求协助的过程中以各种理由不协助执行或者不及时履行协助义务,被执行人趁此机会转移财产,这极大阻碍执行工作的正常进行。这也就所谓的“协助执行人难求”现象。
  3.暴力抗法越来越严重。暴力抗法不仅是当事人之间矛盾激化的表现,更是被执行人抗拒执行的极端化、违法化、犯罪化的表现。③司法实践中,执行人员依照法律程序去查封或强制执行被执行人的财产的时候,易导致被执行人强烈反抗,这给法院执行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同时严重威胁了执行人员的人身安全。这也是导致“应执行财产难动”的主要原因。
  (二)“执行难“的危害
  执行的意义在于通过执行人员的工作,帮助申请执行人实现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内容,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从而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所以“执行难”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主要表现为:
  1.侵害了债权人的权益。我国在法律中明确规定要保护公民合法的财产权。申请执行人通过正常的诉讼渠道,确立了自己的债权。执行难使得当事人本应得以实现的权利无法得到保障,对私有财产造成严重损害。司法实践中,很多申请执行人的经济情况并不宽裕,由于无法执行到款,部分当事人难以维持正常生活,部分企业的正常运作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2.削弱了司法公信力。公民把纠纷冲突诉诸司法途径解决,目的就是相信法律能够实现公平正义,能够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执行难是在打“法律白条”,损害了法律的权威性,法律的权威受到挑战,是法治进程中的重大障碍和破坏性因素。如果公民已经确立的权利义务难以实现,公民对法律的信心,对法院的信心,对法治的信心则必将会受到动摇。④
  3.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和谐社会意味着一种良好的社会秩序。而“执行难”却使当事人通过诉讼千辛万苦所赢得的权利难以真正得以实现。由于大量的生效裁判不能及时完全执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当事人对法律的信任破灭,进而对法律、法院产生怨恨情绪,甚至会采取各种极端的方式例如自杀、上访等来维护自己的权利。这些行为大大的破坏了社会的安定,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社会力量参与司法执行的可行性
  “执行难”破坏了法律的尊严,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所以要尽快而且有效地解决”执行难“问题。笔者认为在执行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社会各个方面的作用,理由如下:
  “执行难”并不是靠法院一己之力就能彻底解决的,而是需要发动社会上各个方面力量参与协助。社会力量并不是单纯的指某一机构或组织,而是一切有利于解决执行难的力量,可以是组织,也可以是个人。况且执行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申请执行人的权利,所以一切可以利用的合法手段都可以为执行过程所用。社会力量参与到司法执行中去,并不为我国法律所禁止。我国在相关法律中就已经对某些社会组织或个人赋予了协助执行的义务,例如银行、产权登记等机构。更重要的是在司法实践中,我国已经有地区合理利用社会力量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浙江省部分法院尝试在当地党委领导下建立执行协助网络制度,即人民法院选聘基层组织成员担任执行联络员协助执行的一种工作措施。这些执行联络员的主要工作是协助法院送达相关执行法律文书、提供被执行人的财产线索、化解法院与当事人之间的矛盾等事务。⑤这种制度是人民法院探索依靠社会力量缓解“执行难”问题的有效途径,对缓解执行难发挥了重大作用。
  三、社会力量参与司法执行的具体方式
  基于上述认识,结合笔者的多年办案经验,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解决“执行难”:
  1.在遇到难沟通的当事人时,可以邀请心理学方面的专家与这部分的申请执行人进行沟通。司法实践中,通常会遇到一部分申请执行人难以沟通,情绪上易激动易怒,执行人员跟他们无法进行正常的沟通,而且易激怒他们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由专业的心理人士与他们进行沟通,不仅能安抚这部分当事人的情绪,执行人员也能正常的开展工作。
  2.建立统一的银行信息查询制度。比如关于银行存款的查询,即便是在同一个城市,也往往存在多家银行,以及数量众多的支行、营业网点,由于没有实现统一查询,要调查起来非常困难。仅仅在厦门市,就有三四十家大大小小的银行。而且现在执行人员的案件数量不断增多,如果每家银行都要去调查,大大增加了执行人员的工作难度。如果建立了信息统一查询制度,那么不仅能减少执行人员的工作量,而且也有利于提高执行工作的效率。   3.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首要的条件是有被执行人或是被执行财产。被执行人下落不明或者找不到财产的情况下,案件就面临无法继续执行的状态。针对上述問题,笔者认为一方面也可以依靠社会基层人士,比如说摩的司机,他们由于职业的原因比较具有流动性,而且熟悉一定的区域,如果能合理利用这类人群,对找寻被执行人的下落能发挥重要作用。当然对于提供一定有用线索的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另一方面可以依靠被执行人所在的居委会、村委会提供一定的线索,他们对被执行人肯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于被执行人的人身或者财产能够提供一定的线索,对执行工作开展有一定的帮助。
  4.可以充分利用悬赏制度。申请执行人可以在报纸上或者其他公共媒体上发布一定的信息,对于提供被执行人的行踪或者财产有用线索的人,可以适当给予一定的报酬。这将大大有利于执行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由于在公众媒体上公布被执行人的相关信息,被执行人正常的生活势必会受到影响。从常理推论,这会增加被执行人主动与法院进行沟通的可能性以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
  5.建立全国范围的信用系统。社会信用体系是指国家通过征信机构全面记录个人、企业和其他组织的信用信息,并对失信者在融资、投资、经营、置产、就业等方面依法予以限制,以督促市场主体诚信经营、遵规守法的法律机制。在西方国家,不执行法院判决被处罚将作为信用污点记录在个人履历中,对其社会生活与工作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基于良好的社会信用机制几乎无人敢违反法院判决而不自动履行,因而也就不存在“执行难”问题。我国应尽快建立起全国范围的信用系统,让未履行义务的被执行人无处可逃。当然信用体系要具有开放性,通过网络平台将信用信息向社会发布,普通民众通过上网即可检索到相关信息。
  6.在执行过程中,不免会有经济困难特别是急需医疗的申请执行人,在此种情况下,法院可以要求慈善机构或者与医院协商,对医疗费用进行一定的帮助或者减免。这样做是确保在实现债权的同时不致危害债务人的基本生存权,体现法律对社会弱势阶层的关爱。
  四、结语
  “执行难”不仅是一个法律上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本文从社会角度出发,试图通过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以此解决“执行难”。尽管目前来说,不可能从根本上来解决此问题,但是笔者相信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一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执行难”,进而逐步恢复民众对法律的信心,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注释:
  ①孙永祥.论民事执行运行体制的改革与完善.苏州大学.2008年.
  ②谭秋桂.民事执行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③庄毅.论社会信用体系的建构对执行难问题的破解.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④雷宝根.民事执行难问题研究.吉林大学.2008年.
  ⑤童兆洪.民事执行的法理思辨.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433页.
  参考文献:
  [1]陈永革.“执行难”与财产调查制度改革.四川大学.2005年.
  [2]黄靖.民事执行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以一个基层法院执行状况为考察对象.湘潭大学.2006年.
  [3]娄必县.论民事执行的社会参与.法律适用.2012(4).
  [4]粟峥.中国民事执行的当下境遇.政法论坛.2012(2).
  [5]李强.民事“执行难”及其解决问题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其他文献
摘 要 行政非诉执行案件可以在法定条件下和解执结。本文从某基层法院的相关调查切入,就和解执结案件的特点进行分析,指出影响行政非诉执行案件和解率的主要因素,以期对我国行政非诉执行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 非诉执行 和解率 法律知识 协调能力  作者简介:杨朝程,山东沂源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行政审判庭庭长,从事行政审判工作;钱昕,山东法官培训学院,副教授,硕士学位,从事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研究与教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导致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为此,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由适度从紧、稳中求进,转向了扩大内需,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调整经济结构,改善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经济运行中又出现了投资增长过猛的态势,过热投资进一步引发了煤、电、油等资源供应全面紧张。在这样的经济环境大背景下,煤炭企业经济效益也随之大幅度提升。同时,我国煤炭行
摘要:当前基层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面临机制不完善、任务繁重等一系列的困难,要求检察机关要不断创新机制,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创新机制;检察机关  作者简介:胡亮,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检察院。  中图分类号:D9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6-194-02  目前,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还处于探索阶段,不可避免地暴露出这样那样的问题
摘要“机会丧失之诉”是指一方当事人基于其获得更好结果的可能性被破坏或者减少时,以此种不利益作为独立的诉讼请求而提起的诉讼。英美法医疗侵权案件中“生存机会丧失之诉”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法学理论的发展,特别是在“损害事实认定”以及“因果关系确定”方面。本文旨在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从而揭示隐藏在判决背后的法理及政策因素。以期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可供我国司法实践借鉴的建议。  关键词机会丧失理论损害因
摘要《刑法》第二十二条对犯罪预备概念的表述既不明确又不完整,模糊了犯罪预备和犯罪预备行为的界限;对犯罪预备刑罚的设置明显缺乏科学性和可行性,导致司法实践无所适从的尴尬。犯罪预备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在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其主观要素的基础上重新界定犯罪预备的概念;审视总则概括规定单一立法模式之利弊,采用总则概括规定与分则特别规定结合之模式,重新构建犯罪预备刑罚条款,探寻完善犯罪预备立法的合理路径。  关键
摘 要 本文对美国公民Michael Jordan以侵犯姓名权为由对乔丹体育股份有限公司提起民事诉讼一案进行法律分析,认为在不正当竞争保护主体不符,撤销商标已经超过时限的情况下,以不正当竞争提起本案将面临巨大的障碍,故以侵犯姓名权为由提起民事诉讼是Michael Jordan的无奈之选。本文认为Michael Jordan的姓名权可以获得保护,而且乔丹体育注册的“乔丹”商标确会影响到姓名权的合法权
摘 要 从维护公证行业的权益角度来说,公证行业的生存空间已愈发狭小,公证从业人员须积极从理论和实践上来拓展生存空间,充分宣传和发挥公证的作用,使公证成为人们身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 转继承客体 公证实践 权利客体  作者简介:陶友林,安徽省合肥市衡正公证处。  中图分类号:D9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10-065-02  马鞍山市为民公证处谢海林公证员
摘 要 亲子鉴定,又称为亲权鉴定,是近代法医学术语。亲子鉴定具有最原始的功能、核心功能、其他功能等。虽然亲子鉴定问题在我国民事审判实践中由来已久,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来规范亲子鉴定行为,可以说亲子鉴定方面的法律规定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因此在具体的实践中,应严格控制亲子鉴定的适用,同时引入时效制度等。  关键词 概念 功能 法律规定 制度探析  作者简介:丁国芳,浙江省上虞市人民法院滨海法庭审
摘要:针对目前我国司法实践中自首情节的认定标准仍存在一定模糊性的问题,本文根据我国《刑法》中对自首的规定以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以实际司法实践为依托,以张某故意伤害致死一案为切入点,阐释对自首情节的认定标准。  关键词:自首 司法实践 司法实践  作者简介:黄洪波,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检察院。  中图分类号:D9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9-069-02  所
摘要 检察委员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证检察权正确行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基层检察院的检察委员会仍存在机构不规范、议案不议事、议案不知案、议案不明确、会前审查弱化等问题。立足我国实际.在不损及检察制度的基础和原则的前提下。根据强化法律监督职能、实现检察权资源的合理配置、维护司法公正的日标,从优化检察委员会组成结构、完善检察委员会的运行程序、优化检察委员会职能、明确检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