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开启了哈佛时代

来源 :青春期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ubao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提到世界顶尖的大学,人们脑海里第一个浮现出来的,一定是哈佛。而在哈佛的其中一座叫"Eliot 1908Gate"的校门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两句话:“In memoryof Charles William Eliot, 1834-1926, given by the class of1908,”(由1908级捐赠,为了纪念查尔斯·威廉姆·埃利奥特。)另一句话是:“He opened paths for our children’s feet tofollow. Something of him will be part of us forever.”(他为我们的子孙开辟了一条路,他的精神将与我们同在。)
  能够在世界顶级学府留下如此印迹的人,恐怕为数不多,而查尔斯·威廉姆·埃利奥特就是其中一个。
  
  童年与学生时代
  
  埃利奥特1834年3月20日生于美国波士顿,是家中唯一幸存的男孩。然而其诞生不但没给家人带来欢欣,反而引起了极大震动,主要缘于一片几乎覆盖整个右脸的胎记。由于外观明显的缺陷,他经常遭到小伙伴的歧视,长期生活在寂寞与自卑中,处于自我封闭的孤独状态。
  在埃利奥特记忆深处,孤独、歧视、街道甚至戒尺都留下了清晰而深刻的印象。童年的不幸对埃利奥特的影响是巨大的,30年后他回忆道:“我的童年不如以后的日子光明,别人都说度过童年就像从光明走向黑暗,而我则是从黑暗走向光明。”可见,这段经历如一把双刃剑,既使年幼的埃利奥特从小体验到了命运的残酷,也逐渐磨练了其意志,使其学会忍耐、坚持,养成了内敛、处事低调和沉稳的性格。
  六七岁时,埃利奥特在家中开始接受启蒙教育,其后被送到由牧师开办的私立学校,3年后进入在新英格兰享有很高声誉的波士顿拉丁文学校。在波士顿拉丁文学校,埃利奥特的口才得到充分锻炼,在演说比赛中多次获得荣誉,自信心随之增强。经过几年的锤炼,埃利奥特的自我意识越来越清晰,自我追求愈加强烈。1849年离开拉丁文学校去哈佛大学时,他已逐渐摆脱童年的阴影,心理发展渐趋成熟。
  创建于1636年的哈佛学院是美国最古老的大学,进入19世纪后,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思潮的影响下面临着维护传统与适应社会变革的双重压力。1849年9月,15岁的埃利奥特进入正处于矛盾变革中的哈佛大学。那时的教学内容包括大量的雄辩术和修辞学,练习所用的材料多是形式化的知识,所学内容与社会实际严重脱节,缺乏实用性。大学期间,埃利奥特对数学和化学很感兴趣,尤其是化学,他的很多时间在化学实验室中度过。对知识的渴求增强了他对书籍的热爱,他以独特的方式仔细搜寻、鉴别、吸收适合自己的知识。在勤奋学习的同时,埃利奥特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结交朋友,拓展视野。通过锻炼和反思,他的人格日益完善,肯吃苦;意志坚强,有抱负。
  
  大学执教与欧洲游历
  
  埃利奥特毕业之后留校,1854年秋被任命为哈佛大学“数学指导教师”,同时负责维持宿舍及校园秩序。1858年春,学校任命他为“数学和化学”学科副教授,在随后三年他兼教数学与化学。1861年7月接管实验室的工作。
  1863年,埃利奥特副教授任职期满后,由于学校财政方面的问题,没能获得当时空缺的化学教授职位而被迫辞职。对埃利奥特来说,哈佛大学对他的解聘一定程度上伤害了他的自尊,这种伤害就像当头一棒,使其既无心理准备,又无还手之力。但是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此次解雇并不算坏事,它促使埃利奥特对学校管理中更多问题的思索,激发了其对教育现状考察的动机及对自我发展方向的重新审视。
  经过痛苦抉择,他决定坚持自己选定的教育之路。此后他旅欧考察,拓展视野,走出了通向成功之路的关键一步。埃利奥特先后到达法国、英国和德国,详尽考察各国教育的情况,包括教育体制、教育功能、管理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课程设置等相关内容。
  两年的欧洲之行对埃利奥特的影响是深远的,其意义不只在于欧洲之行改变了他的生活观念,调整了他的生活状态,更重要的在于影响了他的教育思想与观念,为其高等教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经验基础。
  
  执政哈佛
  
  1865年9月,埃利奥特接受麻省理工学院威廉·罗杰斯校长的邀请重返波士顿,成为麻省理工学院一名化学教授。
  麻省理工学院是美国高等教育中的新生事物之一,在校长罗杰斯的领导下,正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埃利奥特在麻省理工学院参与、体验、实施的教学改革为日后哈佛大学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
  是时,哈佛大学正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严峻挑战。虽然哈佛大学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但由于办学水平长期在低水平徘徊,已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校生数量和教师数量都处于萎缩状态,并且在保守派的控制下,哈佛大学办学理念过于固守传统,虽进行过一些改革尝试,但收效甚微。强大的传统惰性使之难以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到19世纪50年代,哈佛大学已不再是美国大学之最。哈佛大学今后将走向何方是每个哈佛人关心和思考的问题。1868年9月30日哈佛大学校长托马斯·希尔辞职,校长职位空缺,董事会经过长达8个月的遴选,仍未找到合适人选,埃利奥特正是在哈佛大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埃利奥特于1869年2月和3月在“大西洋月刊”发表著名的《新教育》、《教育组织》等文章。文中他以一个父亲提问的口吻向旧教育发难,展开了自己教育思想的布道,对美国教育界震撼颇大。他成了呈现在教育界面前的焦点人物,成了哈佛大学或成功或死亡的救命稻草与赌注。经过激烈的斗争,埃利奥特在争论、质疑、观望、期待中终于成为哈佛大学第21任校长。
  1869年10月19日,埃利奥特就任哈佛大学校长。埃利奥特上任伊始就宣布了他的目标。他宣称,“我们要在这里稳步建立一所最伟大的大学”。他认为,传统的哈佛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哈佛必须培养十九世纪工业和都市国家的领袖。他坚决主张打破哈佛与外部世界的隔绝状况,提出了哈佛应遵守的座右铭并下令把其刻在校园的一扇大门上:“人理应增长才智,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人类”。他提出“到底是语言、哲学、数学还是科学能提供最好的智力训练,普通教育应该主要是文化性的还是科学性的,这种无止境的争论今天对我们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这所大学不承认文学与科学之间存在真正的对抗,不同意那种狭窄的选择,即必须在数学或古典语言,科学或形而上学之间做选择,这些科学我们都需要”。这样,他就为引入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学科打开了哈佛禁锢的大门。在对学生的教育上,他反对强制和灌输,主张给学生以学的自由。他指出,“教育就是灌输教师认为正确的东西的观念,可能对修道院或神学院的神父来说是符合逻辑的,但是这种观念无论是在大学还是在公立学校,都是令人无法容忍的。大学文化最有价值的成果是使学生具有开放 的头脑,经过训练而谨慎思考的态度,谦恭的行为,掌握哲学研究的方法,进而了解前人积累的思想。”总之,埃利奥特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要把仍旧打着旧时烙印的哈佛大学发展成一所真正的现代化大学。
  就这样,他在哈佛成功地掀起了一场改革。而这场改革的结果是,他在校园里建起了最完善的图书馆、他募集到了庞大的令人不可思议的教育发展基金、并且创世纪般地设计并推行了选课制。等到他那漫长的任期在1909年结束的时候,他让哈佛大学的教授人数增长了12倍,这个时候的哈佛,无疑已经是美国最优秀的高等学府。成名很早、成就很高、任期最长,这就是常人难以企及但是却令人倍感鼓舞的埃利奥特。
  然而实现宏图的改革之路并不平坦。首先,改革必然会触动一些人的既得利益,这些人反对改革以实现自保在所难免;其次,改革即为除旧布新,要改变已形成的固定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难免会导致一些人的不理解与不适应。面对来自各方的质疑与压力,埃利奥特以惊人的勇气与智慧推进着改革进程。
  1871年秋,他表示无论如何,大学应设法提高专业学院的办学水平。他在入学选拔、毕业考试、学位授予、教学过程方面的改革很快取得实效,学生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三年之内扭转了学生数量减少的局面,学校财务状况开始好转,气氛变得更加活跃、令人振奋。教师队伍建设是埃利奥特改革的重中之重,他不拘一格选聘教师,提高教师待遇,引入学术自由理念,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使哈佛大学教师人数和师资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通过长期的不懈追求,在强大的压力下埃利奥特基本实现了预期的改革目标,不仅使哈佛大学成为美国一流大学,且成为整个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引领者。
  20世纪初,在埃利奥特的领导下,哈佛已成为全美领先的大学。她所提供的课程比任何大学都多,并拥有全美最庞大、最受尊敬的教职员队伍。在美国1000名一流科学家中,就有237人在哈佛大学接受过教育。哈佛大学250周年校庆时,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位教授说:“我们现在以哈佛大学的标准衡量一切”。正如史学家尼尔森所说:“埃利奥特的多数活动不仅影响了哈佛大学自身的一切,且使哈佛成为国家同类学校的佼佼者。从大西洋到太平洋,没有一所高等教育机构不受埃利奥特哈佛改革的深远影响。”
  
  晚年的辞职
  
  随着哈佛大学的日益成熟,90年代后,他的工作重心逐渐离开哈佛,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哈佛大学以外的事情,置身于更加广阔的社会场景中。到90年代后期,埃利奥特不仅是一位成功而有名望的校长,还是一名爱钻研、在学术领域自由遨游的学者,他在服务公众的愿望推动下,依靠一贯的勤奋进取,不断在公共领域扩展影响。他经常谈论教育技术、教育效率问题,关注和思考下一代人的福利,注重对青少年才能与智慧的开发,他还分析战争与和平、工会组织等问题……
  为促进哈佛大学的更大发展,带着对教育事业无限的眷恋,1908年10月26日,埃利奥特向哈佛大学董事会提交了辞职申请。他说:“我们必须找一位年轻、有能力与活力的人填充这一位置。哈佛大学已保持了270年美国一流大学的历史,我们寻找的这个人一定能在这一有号召力的职位上发挥更大能量,促进学校的更大发展。教育这一职业是我的终身职业,也是我最喜欢的职业,很遗憾就要走到尽头了。40年的工作给了我一笔巨大的世上任何东西都代替不了的精神财富。哈佛大学的规模已经扩大,现在就是要找到一位能在此基础上将她进一步扩大,进一步完善的人。”
  为了夯实学生的人文基础,传承哈佛大学文化的精髓,在任校长的最后一年,他承担了编辑哈佛经典著作的任务。
  1926年8月22日,一代伟人、教育巨匠埃利奥特在东北港湾去世。人们对埃利奥特给予了高度评价:“近代没有哪位美国人的精神和适应能力能与埃利奥特的成就相提并论。在美国没有哪位教育者、大学校长或教授、学校校长、教师或助教没有受到埃利奥特的直接影响。每一本教科书都按照他的标准修订,每一位大学生及在校的每一名儿童都能感觉到他有形的手。通过对伟大人物胸襟,健康和永恒成就的测量,我们发现在与他同时代的美国人中没有人能与之匹敌。由于贡献卓越,他和爱默生及林肯同成为那个时代与国家的功臣。”
  
  哈佛告诉你
  
  如今,提到世界一流大学,人们心中无不有哈佛。美国人说:“先有哈佛,后有美利坚”,这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还是对哈佛在美国历史、现在和未来中的崇高地位的深厚感情的简练表达。
  哈佛原名剑桥学院,创立于1636年。1638年,牧师约翰-哈佛去世前,将自己的全部图书和一半财产,捐献给学院。1639年,为缅怀这位慷慨的捐献者,剑桥学院改名为哈佛学院。1780年哈佛学院荣升为哈佛大学,此名沿用至今。近乎一个半世纪之后,1776年7月,美利坚合众国成立。一个学校的历史竟然长于一个国家的历史,哈佛绝非浪得虚名。
  哈佛没有高楼大厦,只有新英格兰的红砖墙。哈佛或哈佛人是不需要任何包装的。哈佛学生或哈佛教授,不是一份荣誉,而是一种证明。人到底可以有怎样的意志力7人到底可能有怎样的潜力?哈佛告诉你。哈佛是一种象征——最高智慧的象征,最高学府的象征。
  行走在哈佛的道路上,不时会遇到抱着书本、肤色各异的青年学子,他们从容、温和、单纯,流露出哈佛特有的青春气质。周围的建筑古朴雅致,这些古董式的建筑散发着与阅历、积淀相关的人文气息,与那些充满活力的青春学子相互映衬,它们告诉你岁月流逝与精神守望的悖反。当你从它们面前走过时,好像二百余年的美国历史迎面向你扑来,向你讲述哈佛成为经典的秘诀所在:物质的发展可以日新月异,而塑造精神与文化的家园,却需要阅历、坚持,尤其是耐心。这种耐心是基于哈佛历史的厚重和绵长。
  如今,许多年过去了,哈佛依然展现着她海纳百川的胸怀,处于在世界教育界巅峰,以至于人们惊叹,怎么一代又一代的精英分子都到哈佛那里去了?
  哈佛的校徽上,刻着拉丁文“VERITAS”,翻译成中文是“真理”。“真理”取自哈佛的校训:“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字里行间闪耀着理想、智慧、真理的光芒,指引着哈佛续写辉煌的历史。
  
  (编辑 田静)
其他文献
广告招商函
期刊
从小立志的“小老师”  成为老师是刘楚莹从小就开始做的“梦”。当她听着老师在讲台上循循善诱地讲课、看着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出端正美观的板书时,稚幼懵懂的她心里已经充满了敬佩和羡慕。让人忍俊不禁的是,因为对当老师太迫切了,刘楚莹便在家里首先当起了“小老师”。当时,刘楚莹家中有一个大木柜,柜子中间是玻璃趟门。那玻璃趟门正好成了她的黑板。而她更是以大姐的身份硬拉来弟妹几个在柜子前坐着当“学生”,拿着自己
高二(9)班是文科班,重点班。  教该班的几位老师不是没有共同之处:师德高尚,业务纯熟,认死理,护犊子,堪称中国好老师;能说会道,又各有所长,聚到一起,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自诩“学问终结派”;喜欢彼此尊称为“先生”,据说这称呼既古今结合,又中西合璧,尤其能体现文科班老师的儒雅……但更多的时候,先生们则是于共性中充分体现个性,所谓“性相近,习相远”,用时下流行的广告词来说,不一样就是不一样
初中生的早恋  常会听到中学生在谈恋爱,甚至小学生也有谈恋爱的。人们把这一现象称为早恋。从字面理解,早恋,就是提前谈恋爱,在不应该的年龄段开始谈恋爱,是两个男女小孩子在谈恋爱。  从定义上,我们可以看出,早恋这个词有点否定色彩,是大人在表达自己的不理解、不舒服、不高兴,是大人站在自己的立场,认为孩子们做了一件不应该做的事情。大人们认为恋爱只能他们玩,孩子还小,不能玩。  早恋这种叫法,是老师们最早
白马寺作为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弘法的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大德高僧在中国佛教传播史上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中国佛教史上,白马寺以其独特的地位,成为名副其实的佛教祖庭。  白马寺在洛阳市以东十二公里处,北依邙山,东临洛水,是中国官方营建的第一座佛教寺院,称为“佛教祖庭”。汽车沿着宽阔的市郊公路飞驰,两边法桐高高耸立,苍苍郁郁,遮阴蔽日,颇
薪火相传者  多年前,罗敏第一次带着当时还是恋爱对象的妻子去家里吃饭,和家里人接触之后,她说:“你的性格既不像你妈,也不像你爸,反而是综合了他们两个人的特点。”  罗敏的父亲是一名语文教师,也是他的班主任,性格温和,做事踏实细腻。为师为父,在父亲的影响下,1991年,罗敏也走上了三尺讲台。  “那时候条件不好,没有现在这么多教学工具可用,所以老师得自己想办法来丰富教学。”师范科班毕业,又颇具想法,
脑的大多数结构并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是在下丘脑、小脑、白质、灰质和胼胝体上存在差异。一些科学家认为,这种差异是由进化所带来的。人类祖先在早期为了生存有明确的男女分工,男人主要负责打猎、觅食、制造和使用武器等,而女人则负责储藏食物、照看小孩和家人、做饭和织补衣服。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形成了性别分化,导致我们今天看到的男性和女性的脑的差别。  大脑的工作也有男女之分。比如女孩大脑的沟通交流能力特别发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殚精竭虑、孜孜不倦的努力着。很多家庭把高考看作是家庭、孩子改变命运、实现理想的契机和转折点,为准备高考一战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寄予极大地希望,但由于学习基础、临场发挥、心理状态等原因,高考成绩和录取的学校肯定是千差万别的,对于家长和考生而言可谓几家欢乐几家愁。对前途充满理想和憧憬、社会经验尚且不足、心理还不够稳定的高考考生来说,在这个人生十字路口,考生应该选
光阴倥偬,岁月如梭,伴随着同学们的欢笑与迷茫,承载着师长们的忧虑与信赖,脚踏着泥泞,怀揣着温暖,我们迎来了第100期《青春期健康》。100期,意味着《青春期健康》的编辑100次围坐一堂,再从成千上万来稿中挑选出最合适的一篇:100期,代表着《青春期健康》特约专家们100次认真分析读者的倾诉,不分昼夜地为读者找到妙计良方:100期,兑现着读者100次在期待中收获喜悦。  我们用脚步丈量着青春的每一寸
为政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  ——梅贻琦  他24岁被聘为清华大学教授,但他连教授都不敢做。他跑去找自己的老师张伯苓求教,张伯苓劝导说:“年轻人要能忍耐,回去教书。”于是他就老老实实地回到清华,老老实实做起了他的教授。没想到的是13年后,老老实实的他当上了清华的校长,他似乎无所作为,却充分发挥了教授在学校建设中的作用。他说:“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不是因为它有大楼,而是因为它有大师。”他本人从来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