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班级都有优等生和学困生,要想成为一名称职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做好学困生的转化,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担任班主任的工作中,我注意到:“学困生”是一个变化的特殊群体,其形成的原因有学生自身的,也有外部的;有智力的,也有非智力的;有学校、教师,也有家庭、社会的。其表现程度也参差不齐。因此要研究哪些是起作用最大的因素,哪些是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各主要因素之间的互相影响与约束状态是怎样的。所以,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要比常规的班级管理工作付出更多的心血、汗水和智慧。而如何转化学困生,便是班主任必须面对的问题,成为我们德育工作者关注的课题。
一、建立关系
班主任与“学困生”要建立相互信任、融洽的关系,这是顺利进行转化的基础。强化教师的引导、帮助功能;强化做学生的朋友、为学生服务;强化与学生的了解与沟通;强化与学生多侧面、立体化、全方位的接触,才能更好地使学困生克服心理的压抑感、自卑感、和老师的生疏感。从而使学生接纳和信任班主任,进而主动接近老师并请教,而这可以促使学困生的转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至于该阶段关系的建立,可以通过经常的面对面交谈、家访等多种方法。但是一定要注意坦诚地对待学生,既要有期待、鼓励,也要有善意的批评,充分地表达班主任对他的关心,使学生意识到老师在为他的进步和提高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下一步的转化奠定基础。
二、建设诊断系统
“学困生”的个体内各因素间有特殊的、复杂的关系。如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不对头、学习基础不好或者不和谐家庭如单亲、留守儿童的影响等因素。而找到“学困生”成因,对症下药才能对其进行有效转化。其中主要包括:学生的智力水平,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态度、方法,学生的气质、性格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整个诊断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系统设计上,要各因素综合起来,了解诊断个体的整体情况。班主任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学生的诊断,如采用问卷调查、个别测试、家访等。
三、诊断分析
在“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中,诊断分析是最关键的一环,是进行教育干预的前提。班主任通过对各项测试和观察的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根据因素的大小,强弱定出权重,进而综合起来,对学生的总体水平进行判断和评价,找出其起主要作用的薄弱点或问题的症结。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如有的班主任只重说教,不能够走进学生内心,无法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有的班主任甚至歧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讽刺挖苦,致使学生讨厌老师,进而导致厌恶学习;也存在少部分学生家长平时生活、教育中放任自流,又或者对子女关心倍至,方法失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也会成为学困生。
四、进行干预
依照教育规律,“学困生”的转化的目标应该以促进学生获得进步的喜悦作为核心,以其人格素质提升为目的。班主任在进行教育时,应把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有效手段。所以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他学业的辅导、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对学困生的进步给予公开表扬,使其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再激励学困生的内部动机,把间接的兴趣转化为直接的兴趣,让兴趣发展为乐趣,坚持不懈地抓住不放,直到产生志趣。其次,引导学困生积极参与学校各项文体活动中,如卫生、运动会、社团活动等,为班集体做出自己的贡献,增强学困生对班级的归属感,同时也能提高其他学生对学困生的认同感,从而能够较好地、有效地对其进行转化。再次,指导学困生家长积极介入转化,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时刻影响着孩子,提高家长教育水平、方法是加快学困生转化的助推器。
五、追踪巩固
“学困生”转化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当学困生的表现情况有所改变时,班主任要及时运用“反马太效应”,多激励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班级生活中取得的进步。也可以从班级中寻找愿意帮助学困生的“优秀生”,让他们跟踪帮助,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让学困生时刻感觉到来自于老师、同学的帮助和温暖。学生都会反复,学困生更是如此。这就需要我们德育工作者学会教育的等待,变换方法,调动积极性,相信终于会守得花开!只要坚持到让“上进”变成学困生的自我要求,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之后再跟踪强化,持之以恒,反复教育,直到他们能够真正适应教育的要求。
总之,班主任一定要认识到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位学生都具有得到较高发展的潜能。正如陶行知的告诫:“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班主任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充分重视个别教育,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学困生”这一问题。班级学生是存在差异的,在教育过程中就需要对学困生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转化。通过建立关系、建设诊断系统、诊断分析、进行干预、追踪巩固。只要班级管理工作做得细致、扎实,解决好学困生课堂、课后、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促使学困生步入正常的学习、生活轨道,开始新的人生。
一、建立关系
班主任与“学困生”要建立相互信任、融洽的关系,这是顺利进行转化的基础。强化教师的引导、帮助功能;强化做学生的朋友、为学生服务;强化与学生的了解与沟通;强化与学生多侧面、立体化、全方位的接触,才能更好地使学困生克服心理的压抑感、自卑感、和老师的生疏感。从而使学生接纳和信任班主任,进而主动接近老师并请教,而这可以促使学困生的转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至于该阶段关系的建立,可以通过经常的面对面交谈、家访等多种方法。但是一定要注意坦诚地对待学生,既要有期待、鼓励,也要有善意的批评,充分地表达班主任对他的关心,使学生意识到老师在为他的进步和提高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下一步的转化奠定基础。
二、建设诊断系统
“学困生”的个体内各因素间有特殊的、复杂的关系。如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不对头、学习基础不好或者不和谐家庭如单亲、留守儿童的影响等因素。而找到“学困生”成因,对症下药才能对其进行有效转化。其中主要包括:学生的智力水平,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态度、方法,学生的气质、性格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整个诊断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系统设计上,要各因素综合起来,了解诊断个体的整体情况。班主任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学生的诊断,如采用问卷调查、个别测试、家访等。
三、诊断分析
在“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中,诊断分析是最关键的一环,是进行教育干预的前提。班主任通过对各项测试和观察的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根据因素的大小,强弱定出权重,进而综合起来,对学生的总体水平进行判断和评价,找出其起主要作用的薄弱点或问题的症结。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如有的班主任只重说教,不能够走进学生内心,无法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有的班主任甚至歧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讽刺挖苦,致使学生讨厌老师,进而导致厌恶学习;也存在少部分学生家长平时生活、教育中放任自流,又或者对子女关心倍至,方法失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也会成为学困生。
四、进行干预
依照教育规律,“学困生”的转化的目标应该以促进学生获得进步的喜悦作为核心,以其人格素质提升为目的。班主任在进行教育时,应把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有效手段。所以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他学业的辅导、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对学困生的进步给予公开表扬,使其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再激励学困生的内部动机,把间接的兴趣转化为直接的兴趣,让兴趣发展为乐趣,坚持不懈地抓住不放,直到产生志趣。其次,引导学困生积极参与学校各项文体活动中,如卫生、运动会、社团活动等,为班集体做出自己的贡献,增强学困生对班级的归属感,同时也能提高其他学生对学困生的认同感,从而能够较好地、有效地对其进行转化。再次,指导学困生家长积极介入转化,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时刻影响着孩子,提高家长教育水平、方法是加快学困生转化的助推器。
五、追踪巩固
“学困生”转化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当学困生的表现情况有所改变时,班主任要及时运用“反马太效应”,多激励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班级生活中取得的进步。也可以从班级中寻找愿意帮助学困生的“优秀生”,让他们跟踪帮助,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让学困生时刻感觉到来自于老师、同学的帮助和温暖。学生都会反复,学困生更是如此。这就需要我们德育工作者学会教育的等待,变换方法,调动积极性,相信终于会守得花开!只要坚持到让“上进”变成学困生的自我要求,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之后再跟踪强化,持之以恒,反复教育,直到他们能够真正适应教育的要求。
总之,班主任一定要认识到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位学生都具有得到较高发展的潜能。正如陶行知的告诫:“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班主任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充分重视个别教育,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学困生”这一问题。班级学生是存在差异的,在教育过程中就需要对学困生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转化。通过建立关系、建设诊断系统、诊断分析、进行干预、追踪巩固。只要班级管理工作做得细致、扎实,解决好学困生课堂、课后、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促使学困生步入正常的学习、生活轨道,开始新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