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格兰看鸟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et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观鸟我完全是外行,但从研究博物学史的角度,我倒是想着有机会一点一点介入“一阶”的“观鸟”。最近也试着拍鸟,在北大校园拍过虎斑地鸫、灰椋鸟、灰头绿啄木鸟、大斑啄木鸟等。我认识的鸟太少了,对鸟的了解更是肤浅,我的行为只能算作偶尔的兴趣,不能算“发烧友”观鸟。
  没有预料到的是,在英格兰短短的二十几天,我有机会一次又一次地看鸟、拍鸟。我的感受是,在英格兰,想不爱鸟都难,因为书店里有各种有关鸟类的书籍,一出门就能看到各种各样的鸟。
  我看鸟的地点分别是伦敦的海德公园、伦敦郊外皇家植物园邱园、牛津城外泰晤士小路、汉普郡塞耳彭。海德公园位于大都市内部,但树木、鸟类非常多。这里的动物多数不怕人,小松鼠和白天鹅会主动跟行人要吃的。随意地水平伸出一只手,一群小鸟就会聚过来,以为你要喂它们。这一招我是跟一个小男孩学的,他显然是老手,专门带了多种谷物,不时地从袋子里掏出一把,小鸟会直接飞到他的手掌上啄食。我没有麦子、小米等,但包里有许多烤面包片,揉碎了也是不错的鸟食。靠着这种办法,我得以仔细观察青山雀和紫翅椋鸟。前者非常小,机灵得很,移动迅速,用相机跟踪很困难。明明看着它在树枝上,瞬间便会飞到游人的手掌上啄走食物并飞走,而我还没转过神来。紫翅椋鸟的视力和预测能力颇惊人,很碎的面包碴平抛出去,在落地前,便会被来自不同方向的若干只紫翅椋鸟实施了有效的“空中拦截”。海德公园中有宽阔的水城,水鸟很多,光潜鸭就有许多种,如帆背潜鸭、凤头潜鸭、赤嘴潜鸭、白眼潜鸭等。在公园里,我还拍摄到了苍鹭、海鸥、红领绿鹦鹉、白骨顶、大山雀等的高清晰照片。
  冬季,英格兰雨水很足,泰晤士河上游的各个支流水满外溢,水面上聚集了大量水鸟。我注意到,在阴天拍摄飞行中的雁队很合适,或许因为英国晴天少,所以在晴天里,雁儿们反而不大起飞。雁飞行时声音较大,因此可以提前做好准备,调好光圈,特别是速度。我在英格兰先后见到了欧洲雁、埃及雁和加拿大灰雁。
  最难忘的一次经历是在邱园,当时我正在拍金缕梅花,突然一只红胸的小鸟跳到镜头前的枝头上,站住了之后便歪着脑袋看着我;接着,一会向左一会向右,在附近的枝头跳来跳去。显然它想引起我的注意,并想与我交流什么,样子十分可爱。我从来没有过这种奇特的经历,就抢拍了许多的照片。将照片传回国,我的朋友、《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编辑高新宇在邮件中告诉我,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欧亚鸲,也叫红胸鸲,俗称robin。英国人非常喜爱这种小鸟,称其为“上帝之鸟”,据说1960年被英国国民选为国鸟。后来我想了一想,那只欧亚鸲或许不一定是因为喜欢我才在我身边出现,可能是因为我侵犯了它的领地,它凑近我叫几声是为了要警告我。如果是这样,那么这只小鸟的确勇气可嘉。于是我查找了一些资料,并分别听了此鸟唱歌和发出警告的MP3,证实了我后来的猜测。
  鸟有什么好看的?《科学时报》上的一篇文章中说:“拥有120年历史的皇家鸟类保护学会(RSPB),其会员有100多万,而英国人口才6000多万。”英国竟有百万人喜欢观鸟,为什么呢?BBC博物学部的莫斯(Stephen Moss)写了一部有趣的书《丛中鸟:观鸟的社会史》(A Bird in the Bush: A Social History of Birdwatching, 2004),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此书共17章,每章的标题都是一个动名词,再加上一则简要说明,这些动名词很有历史感,真切描述了历史上人与鸟、人与自然的关系,比如Observing, Believing, Understanding, Collecting, Traveling, Protecting, Watching, Fighting, Counting, Escaping, Learning, Driving, Flying,等等。其中Fighting一章不描述人打鸟,而是描述许多士兵在前线战壕中观鸟(他们的记录在英国的鸟类爱好者杂志上发表出来)。
  《丛中鸟:观鸟的社会史》从塞耳彭的怀特(Gilbert White)写起,直接切入现代观鸟活动的起源。艾伦(Grant Allen)说,“要想透彻地理解《塞耳彭博物志》(花城出版社出版的中译本名字为《塞耳彭自然史》),就应该去一趟塞耳彭。在那里,你会看见一所老房子,临村子的主街而立,安静、不张狂,就是在那里面,怀特作出了他不朽的观察,在平静中,写下了他不朽的信”。这次真是幸运,我一个人能到依然保持着18世纪风貌的英格兰乡村塞耳彭住上三天。晚上看怀特传记、听温斯洛配乐(鸟的歌唱)朗读的《塞耳彭博物志》的片断,白天与怀特一样走在山毛榉、榛树、橡树林中听鸟歌唱。遗憾的是,去塞耳彭,我再三宣传,仍然没有找到一个同道。
  从第二章起莫斯开始按历史顺序进行描写,从史前时期写到20世纪。有三章涉及维多利亚时代,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前与战后则各写了一章,当然也写到博物学家疯狂采集鸟类标本的时代。书中交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Edward Grey)和美国总统罗斯福都是热心的观鸟人。罗斯福访问英国时,虽国事繁忙,但仍然优先安排一整天由格雷陪同观鸟,不是在动物园,而是到汉普郡乡下。格雷卸任后,出版过畅销书《鸟的魅力》。
  第16章写到女性与观鸟。标题下有这样一句话:“女人喜欢鸟,而男人喜欢观鸟。”对于观鸟与保护鸟,女性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前文提到的皇家鸟类保护学会就是由中产阶级妇女于1889年创办的。在中国,鸟类学史研究就已经很边缘,观鸟史的研究,根本就不算学问;到户外观鸟,也不是中国人的习惯,人们喜欢在笼中养鸟并清晨遛鸟,直到近几年才出现了类似西方的观鸟活动。
  莫斯的好书实在应当翻译过来,我相信终有一天,现代中国人会像我们的古人一样欣赏鸟,也会像如今的英国人一样热衷于观鸟。“在过去的两百年间,与看鸟有关的科学研究、美学欣赏以及五花八门的体育、社会活动,逐渐演变成由数百万人热衷的更加结构化的一种运动,一种我们今天称之为观鸟的休闲过程。”观鸟人数的多寡,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观鸟”是一种自愿的博物学活动,一种涉及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的活动,它与科学有关,而且可以达到相当专业的程度。但据我的经验,最好别把它硬扯到科学研究或“科普”中。一个人可能不喜欢通常意义上的科学,却喜欢观鸟;而一个叫喊喜欢科学的人,可能压根不知道有观鸟这一项活动。鸟类科学史与鸟类文化史,在中国几乎是空白,希望有人在这方面做些扎实的工作。
  在牛津大学的布莱克维尔(Blackwell)书店,博物学类别的书占了4个书架,有关鸟类的图书相当齐全。我见到一位年轻人取下一本厚厚的鸟类图册,坐下来用本子抄写一些鸟的名字。过了一会儿,书店里一位戴眼镜的、胖胖的清洁工坐下来与他轻声讨论。当然不是禁止小伙子抄写,而是与他讨论有关鸟的事情。半小时后我离开时,俩人还在认真地交流着,真希望在中国也能看到这样的场景。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
  
   (责任编辑:王亦妮)
其他文献
走进人才学校的课堂你会看到沿袭了千百年的师传生受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正襟危坐、唯命是从的学习方式不见了,每节课教师最多讲8分钟、连续讲课时间不超过2分钟;学生的坐位也不再是面向黑板,纵横成行,而是被分成9个小组,使学生能够面面相对,便于交流;课堂教学遵循“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提问展示、点评精讲——当堂训练——补救达标”的流程;学生完成学习的过程是独学、对学、群学;教师的角色从讲授者、统治者、主
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英语教学的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在英语教学中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然而,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语言材料单一,缺乏语言环境,课堂枯燥无味,评价呆板无力,等等。英语教学费时费力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一、走出英语教学观念上的误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德国组织过一次以环保为主题的青少年论坛,很多国家都组织了代表团参加本次论坛。中国代表团下飞机后,德国方面派人来迎接
夜已深,我依然清醒,点一盏灯,静静盘点自己的思绪,细细回首一路耕耘,清点一路成长,我的世界弥漫着春天的气息,和煦、明朗。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踌躇满志,年少气盛,怀揣憧憬,有使不完的劲儿、花不尽的精力,个性张扬。如同初生的牛犊,在三尺讲台上蹦蹦跳跳,毫无惧色,和孩子们打成一片,追求着自以为理想的教育境界,偶尔为拾到一棵稻穗欢呼雀跃,以为悟到了教育真谛。然而,生活就是生活,摔过不少跟头,走过不少弯路
高等职业教育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展高职教育,已经成为目前高职教育的一个共同特点,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一般学术型高等教育的显著特点。  目前大多数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计算机专业高职学生就业率低、就业难,形成了“结构性失业”。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比较复杂,其中人才培养方案不合理,实验条件欠缺、师资力量不足等因素严重制约着高职计算机专业
2007年8月,攀登英语学习实验犹如一阵春风,催开了我校的英语教研之花,我也很幸运地加入了攀登英语课题组。  攀登英语实验课要求全英文组织课堂,这对于英语专业出身的我来说并不困难,但这么多年没有用全英文上课,我的英语口语已经基本上退化了,所以我不得不重新拿起课本,认认真真地学习《课堂英语组织用语100句》,认认真真地观看英语光盘,遇到不认识的单词,马上查字典,同时强迫自己上课一定要讲英语。过了一段
1984年,我考上了县一中。从我们镇子去县城,如果乘车的话,只有一趟下午4点钟匆匆路过小镇的长途班车。那时的钱很值钱,记得母亲发现我浑身快要毒侵骨髓的疥疮后,哭哭啼啼跑了好多家,才借来5块钱。我把5块钱带在身上,过了好久也舍不得去买硫黄软膏,硬是用陈麦草烟熏的偏方把疥疮治好了,并悄悄把钱还了人家。那时上县一中的农村娃都得住校,往大灶上缴面,换来饭票后,再凭票排队吃饭。因为乘班车要买票,我们都会背上
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带来的是学生思维的创新、个性的张扬以及鲜活的生命发展。但欣喜之余,我们也时常会感到来自家长和教师的忧虑——“现在的学生不好管”、“学生不愿学,就想玩”、“目中无人”等。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带着这样的疑问,从寻找破困策略、关注学生成长的目的出发,我们开展了《当前中学生主要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一、植根教学实践,扼住研究基点    丰富的教学实践是课题研究的活力之源。为真正凸显
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启用了全新的课程教材,为广大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崭新的天地。新课程在给思想品德教学注入勃勃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带给我们许多茫然和困惑。为应对这些困惑和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本人对新课程的教法和学法以及如何构建“自主、合作、互动、有效”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探索。    一、新教材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    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一改旧教材生硬、陈旧、传
1  在容易追尾的路口,林巧紧张地握着方向盘。她刚拿到驾照就开着新车上路,车后还贴着“大龄姑娘,追尾必嫁”。这8个字是林巧的真实写照,31岁的她成了三姑六婆眼中的“大龄未婚女青年”。  突然听到“嘭”的一声,她被追尾了。下车一看,撞上来的是她常光顾的火锅店的老板周榆。  周榆一看是熟客,忙关切地问:“林小姐有没有受伤?”她摇头,看了一下新车的屁股,还好并不严重。周榆说要负责全部损失,林巧乐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