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就必须提倡无公害中药材栽培技术。根据无公害中药材栽培实验和实践及药材主产地的地域生态学因素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等条件,以科学指导选择最佳种植基地。本文主要是介绍中药材的栽培特点, 以便更好地选择适宜当地生长的种植品种和制定科学的栽培技术措施。
关键词:无公害;中药材栽培;特性及技术
中药材是一种特殊商品,有严格的质量要求。各种药材的产量和质量与当地的生态条件、栽培技术和产品加工等有很大关系,不是到处都可以种植和随便加工。要做到优质高产、无污染,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就要根据各种药材的生长特性和栽培目的,采用符合其生长特性的科学栽培技术和加工方法。因此,要做好药材的种植生产,特别要注意药材栽培的技术。
1 中药材栽培特点
土壤是直接影响中药材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品质的一个关键性因子,是中药材生态环境系统中的限制因子,并具有供给和协调其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肥、气、热,以及品质条件和无害化物质的能力,影响着中药材的产量和品质。
我国的地形复杂、气候和土壤差异很大,中药材种类多, 分布广泛, 药用部分不同,所以栽培方法也比较复杂多样。 如银杏、杜仲;有喜欢生长在南方热带、亚热带的温湿气候;槟榔、砂仁, 喜欢北方的寒冷气候;龙胆草、北五味子,喜欢阴凉环境;人参、黄连,喜欢生长在水中;当归原产高寒阴湿山区, 要求冷凉的气候条件等等。
药材的外观性状和有效成分含量必须符合国家药典规定,才能供药用。所以在栽培药材时所采取的技术措施都应以提材的产量和质量为目的。如以全草和叶类入药的药材,应多施氮肥, 适当配施磷钾肥;以果实、种子类入药的药材,除注意增施磷、钾肥外, 还要注意适时采收;有些花期长的药材,其果实成熟期很不一致, 应分批采收, 如要一次采收, 则不宜太早或过晚, 太早采收, 多数尚未成熟, 会影响产量和质量, 一般掌握在70-80%成熟时一次收完。
2 栽培技术措施
2.1选种植基地
应选择交通方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疏松,土层深厚,排灌条件良好,且周围不存在环境污染的地方作基地。基地必须切实防止环境污染,包括防止大气、水质、土壤的污染,尤其要防止城市工业生活污水,垃圾、粉尘的污染。中药材的产量高低和品质优劣与土壤有效肥力的高低密切相关,土壤的肥力状况尤其是土壤的养分状况是直接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2.1.1土壤的质地
土壤质地是影响土壤肥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常常是决定土壤的蓄水、导水、保水、保温、通气、耕性等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与作物栽培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应根据土壤质地合理利用土壤才能充分发挥中药材栽培技术的增产作用。大部分药用植物适宜在结构良好、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呈中性反应的土壤和砂质土壤中生长。
2.1.2土壤的酸碱性
土壤酸碱性是土壤的很多化学性质的综合反映,它对土壤的一系列肥力性质有深刻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氮磷等营养元素的转移与释放、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土壤保持养分的能力以及土壤发生过程中元素的迁移等都与酸碱性有关。各种植物都有其适宜的酸碱度范围,超过这个范围时,生长受阻。
2.1.3土壤中的微量元素
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对药用植物的作用很大,它不仅影响植物的根系营养及生理代谢活动,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而且还是药用植物药效成分的构成因子,从而影响植物化学成分的形成和积累,最终影响药效成分的含量及药效。
2.2 选择药材品种
药材是特定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遗传特性的优质中药材。因此,当地传统中药材品种是其首选品种。
其选择方法可用风选、水选,淘汰有病虫害的种子。为防治由种子带菌的病害常对种子消毒。用60℃温水浸种30分钟或用开水烫种5-8秒,以杀死附着在种子上的病菌。
2.3田间管理
2.3.1适时灌水,合理施肥
中药材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水肥的需求,应适时灌水和合理施肥。适时灌水,合理施肥,生长健壮,地块发病少,反之则发病重。施肥中应底肥与追肥配合使用,有机与无机肥搭配,适当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用量。应施用高温堆肥及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禁止施用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及医院垃圾和粪便。
2.3.2间苗、中耕、除草
田间出苗后,若出苗拥挤时,可适当间苗,使幼苗之间空气流通,光照充足,生长健壮。幼苗出土后,杂草也随即生长起来,由于杂草与幼苗争夺水肥等营养物质,必须及时中耕除草。第1 次中耕除草要在苗高5-10厘米时进行,中耕宜浅,深耕会伤害根。第2 次中耕除草于6 月上旬进行,应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否则会影响植株生长。
2.3.3追肥
中药材是一种喜肥植物,生长快,吸肥力强。因此,在苗期和生长中期根据土壤肥力、苗情一般追肥2-3次, 幼苗长到10-15厘米时第1 次追肥,第2次到第3 次追肥在5-6月份为宜。前期以氮肥为主,同时辅以磷钾肥追施。一般是每收割1 次追肥1 次。
2.3.4浇水
因地制宜,看苗情浇水,苗期多风干燥天气应及时浇水,封行后至植株茎枝急速生长期,耗水量较大,不能缺水,夏季雨季要注意排水,以防止积水烂根。生长后期控制浇水,一般前期促后期控。
3 防治病虫害
在种子和其他繁殖材料的调运中,有可能导致种苗所带的病、虫扩大蔓延,因此必须进行植物检疫,以杜绝和防止病虫害扩大蔓延或引进新的病虫害种类。
3.1人工捕杀或诱杀
对于活动性不强,危害集中或有假死性的害虫可以实行人工捕杀。如金龟子、银纹夜蛾幼虫、象鼻虫等,利用假死性将害虫振落进行扑杀。
对有趋光性的鳞翅目及某些地下害虫等,利用诱蛾灯或黑光灯诱杀。利用害虫的趋化性诱杀,如用炒香的麦麸拌药诱杀蝼蛄,糖醋酒液诱杀小地老虎。还可用30cm×40cm 的纸板上涂橙黄色或贴橙黄纸,外包塑料薄膜,在薄膜外涂上废机油诱杀成虫。
3.2施用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用后无污染、无残留,是一种无公害农药。目前用于中药材的生物农药主要有农抗120、农用链霉素等,用2% 农抗120 水剂150-200 倍液,可防治白粉病、叶斑病等。用72% 的农用链霉素3000-4000 倍液,可有效防治软腐病、细菌性角斑病等。
植物农药原料来源广,制作简单,不仅防病杀虫效果好,且无副作用。如用臭椿叶1 份加水3 份,浸泡1~2小时,将水浸液过滤后喷洒,可防治蚜虫、菜青虫等。
总之,中药材规范化栽培是中药材质量控制的有效途径。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是建立中药材生产基地、生产优质药材的基础和前提。通过系统的栽培技术研究, 制定出完整的基地生产技术并在生产中实施, 才能生产出质量优良的中药材。
参考文献:
[1]孟祥才、黄璐琦、陈士林、王喜军.论中药材栽培主产区的形成因素及栽培区划[J].中国中药杂志,2012(21)
[2]张爱武.无公害中药材施肥技术[J].农技服务,2014(04)
[3]张家根,成家祥.无公害中药材栽培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2010(04)
[4]吴正环.无公害中药材高产栽培[J].特种经济动植物,2010 (02)
关键词:无公害;中药材栽培;特性及技术
中药材是一种特殊商品,有严格的质量要求。各种药材的产量和质量与当地的生态条件、栽培技术和产品加工等有很大关系,不是到处都可以种植和随便加工。要做到优质高产、无污染,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就要根据各种药材的生长特性和栽培目的,采用符合其生长特性的科学栽培技术和加工方法。因此,要做好药材的种植生产,特别要注意药材栽培的技术。
1 中药材栽培特点
土壤是直接影响中药材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品质的一个关键性因子,是中药材生态环境系统中的限制因子,并具有供给和协调其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肥、气、热,以及品质条件和无害化物质的能力,影响着中药材的产量和品质。
我国的地形复杂、气候和土壤差异很大,中药材种类多, 分布广泛, 药用部分不同,所以栽培方法也比较复杂多样。 如银杏、杜仲;有喜欢生长在南方热带、亚热带的温湿气候;槟榔、砂仁, 喜欢北方的寒冷气候;龙胆草、北五味子,喜欢阴凉环境;人参、黄连,喜欢生长在水中;当归原产高寒阴湿山区, 要求冷凉的气候条件等等。
药材的外观性状和有效成分含量必须符合国家药典规定,才能供药用。所以在栽培药材时所采取的技术措施都应以提材的产量和质量为目的。如以全草和叶类入药的药材,应多施氮肥, 适当配施磷钾肥;以果实、种子类入药的药材,除注意增施磷、钾肥外, 还要注意适时采收;有些花期长的药材,其果实成熟期很不一致, 应分批采收, 如要一次采收, 则不宜太早或过晚, 太早采收, 多数尚未成熟, 会影响产量和质量, 一般掌握在70-80%成熟时一次收完。
2 栽培技术措施
2.1选种植基地
应选择交通方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疏松,土层深厚,排灌条件良好,且周围不存在环境污染的地方作基地。基地必须切实防止环境污染,包括防止大气、水质、土壤的污染,尤其要防止城市工业生活污水,垃圾、粉尘的污染。中药材的产量高低和品质优劣与土壤有效肥力的高低密切相关,土壤的肥力状况尤其是土壤的养分状况是直接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2.1.1土壤的质地
土壤质地是影响土壤肥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常常是决定土壤的蓄水、导水、保水、保温、通气、耕性等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与作物栽培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应根据土壤质地合理利用土壤才能充分发挥中药材栽培技术的增产作用。大部分药用植物适宜在结构良好、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呈中性反应的土壤和砂质土壤中生长。
2.1.2土壤的酸碱性
土壤酸碱性是土壤的很多化学性质的综合反映,它对土壤的一系列肥力性质有深刻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氮磷等营养元素的转移与释放、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土壤保持养分的能力以及土壤发生过程中元素的迁移等都与酸碱性有关。各种植物都有其适宜的酸碱度范围,超过这个范围时,生长受阻。
2.1.3土壤中的微量元素
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对药用植物的作用很大,它不仅影响植物的根系营养及生理代谢活动,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而且还是药用植物药效成分的构成因子,从而影响植物化学成分的形成和积累,最终影响药效成分的含量及药效。
2.2 选择药材品种
药材是特定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遗传特性的优质中药材。因此,当地传统中药材品种是其首选品种。
其选择方法可用风选、水选,淘汰有病虫害的种子。为防治由种子带菌的病害常对种子消毒。用60℃温水浸种30分钟或用开水烫种5-8秒,以杀死附着在种子上的病菌。
2.3田间管理
2.3.1适时灌水,合理施肥
中药材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水肥的需求,应适时灌水和合理施肥。适时灌水,合理施肥,生长健壮,地块发病少,反之则发病重。施肥中应底肥与追肥配合使用,有机与无机肥搭配,适当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用量。应施用高温堆肥及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禁止施用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及医院垃圾和粪便。
2.3.2间苗、中耕、除草
田间出苗后,若出苗拥挤时,可适当间苗,使幼苗之间空气流通,光照充足,生长健壮。幼苗出土后,杂草也随即生长起来,由于杂草与幼苗争夺水肥等营养物质,必须及时中耕除草。第1 次中耕除草要在苗高5-10厘米时进行,中耕宜浅,深耕会伤害根。第2 次中耕除草于6 月上旬进行,应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否则会影响植株生长。
2.3.3追肥
中药材是一种喜肥植物,生长快,吸肥力强。因此,在苗期和生长中期根据土壤肥力、苗情一般追肥2-3次, 幼苗长到10-15厘米时第1 次追肥,第2次到第3 次追肥在5-6月份为宜。前期以氮肥为主,同时辅以磷钾肥追施。一般是每收割1 次追肥1 次。
2.3.4浇水
因地制宜,看苗情浇水,苗期多风干燥天气应及时浇水,封行后至植株茎枝急速生长期,耗水量较大,不能缺水,夏季雨季要注意排水,以防止积水烂根。生长后期控制浇水,一般前期促后期控。
3 防治病虫害
在种子和其他繁殖材料的调运中,有可能导致种苗所带的病、虫扩大蔓延,因此必须进行植物检疫,以杜绝和防止病虫害扩大蔓延或引进新的病虫害种类。
3.1人工捕杀或诱杀
对于活动性不强,危害集中或有假死性的害虫可以实行人工捕杀。如金龟子、银纹夜蛾幼虫、象鼻虫等,利用假死性将害虫振落进行扑杀。
对有趋光性的鳞翅目及某些地下害虫等,利用诱蛾灯或黑光灯诱杀。利用害虫的趋化性诱杀,如用炒香的麦麸拌药诱杀蝼蛄,糖醋酒液诱杀小地老虎。还可用30cm×40cm 的纸板上涂橙黄色或贴橙黄纸,外包塑料薄膜,在薄膜外涂上废机油诱杀成虫。
3.2施用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用后无污染、无残留,是一种无公害农药。目前用于中药材的生物农药主要有农抗120、农用链霉素等,用2% 农抗120 水剂150-200 倍液,可防治白粉病、叶斑病等。用72% 的农用链霉素3000-4000 倍液,可有效防治软腐病、细菌性角斑病等。
植物农药原料来源广,制作简单,不仅防病杀虫效果好,且无副作用。如用臭椿叶1 份加水3 份,浸泡1~2小时,将水浸液过滤后喷洒,可防治蚜虫、菜青虫等。
总之,中药材规范化栽培是中药材质量控制的有效途径。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是建立中药材生产基地、生产优质药材的基础和前提。通过系统的栽培技术研究, 制定出完整的基地生产技术并在生产中实施, 才能生产出质量优良的中药材。
参考文献:
[1]孟祥才、黄璐琦、陈士林、王喜军.论中药材栽培主产区的形成因素及栽培区划[J].中国中药杂志,2012(21)
[2]张爱武.无公害中药材施肥技术[J].农技服务,2014(04)
[3]张家根,成家祥.无公害中药材栽培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2010(04)
[4]吴正环.无公害中药材高产栽培[J].特种经济动植物,2010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