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合作學习方式已越来越多地被广大教师运用于课堂教学中。这种学习方式的广泛运用,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教学效果明显提高。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开展合作学习呢?
一、营造师生平等的数学学习氛围
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本,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授者,学生也不再是失去自我的知识接受者,教师和学生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合作关系。那么,教师的作用何在呢?首先,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对教材的学习实质上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活动。学生因自身知识、经验、阅历的局限,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有时会因出现障碍而停滞不前。这是,教师的作用就是给予学生必要的疏通、引导,使之对话畅通,达到启迪学生智慧潜能、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其次,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分享者。教师把自己的学习所得与学生分享,同时也分享学生的学习成果。数学由于其逻辑严密、抽象性很强的学科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面临的是由具体形象感知向抽象逻辑认知的过渡,可以说是困难重重,障碍太多。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相互交流,主动接受和处理教材信息,获取新知识,并实现智力开发和技能发展。因此将教师置身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方向。
二、合理、有效安排合作学习活动
合作学习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首先要科学组建合作小组。在组建时,要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取长补短,利于分工合作。要打破按自然组简单分组的做法,进行混合编组。混合编组时要根据学生成绩、能力、性别、家庭背景等进行协调搭配,并选好组长,力求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其次,应精心设计讨论问题,营造学习氛围。合作学习讨论问题的设计,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成败。学习氛围的营造,精巧讨论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功能,圆满完成学习任务。一般情况下数学合作学习中,需要解决的是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及其运用层次的问题,诸如对定理、定律法规的准确理解与把握等。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重点在设计这一类合作学习讨论问题的内容上下功夫。只有所提出的问题能体现教学目标,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有些数学问题比较简单,可以通过学生的独立阅读、思考等学习形式来解决。而有些教学内容相对较难理解掌握,这就要求通过学习合作交流讨论,发挥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作用来解决。有些定律、定理很容易出现理解上的误差或疏漏,也必须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来修正认知错误,加深理解。一堂课,教师应对要解决的几个问题进行估测,看看那些问题多数学生能独立解决,那些问题必须通过合作讨论来共同解决。
三、科学合理组织合作学习过程
合作学习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对合作学习过程的组织与调控。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让学生马上开展讨论,而应当提供机会,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激活,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提高,才会产生合作学习的需要。教师应当以激励的语言,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充分体现自我,主动汲取别人精华,使学生间积极的互助成为一种健康稳定的学习习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不仅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还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和亲密伙伴。合作学习应不以教师为中心,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小组,参与其中,掌握情况及时调控,通过启发诱导、鼓励肯定、指出不足,保证合作学习的有序、有效开展。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资源的发挥,使全体学生“活”起来、“动”起来,人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引导合作不断向纵深发展。教师要掌握合作进程,控制合作时间,以造成学生的紧迫感,引起学生亢奋,提高合作效率。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师生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场所,是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在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活动和对话中,在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这其中更多强调的是学生的合作学习方式。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能主动地提出问题、自由地展开讨论和交流、敢于尝试、学会倾听、以及进行自我反思。所有这些,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有意识地构建这样一个符合学生特点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有限的合作时空里全员参与,在互动中互帮互学,那么不仅能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还能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贵州省罗甸县栗木中学 550100)
一、营造师生平等的数学学习氛围
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本,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授者,学生也不再是失去自我的知识接受者,教师和学生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合作关系。那么,教师的作用何在呢?首先,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对教材的学习实质上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活动。学生因自身知识、经验、阅历的局限,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有时会因出现障碍而停滞不前。这是,教师的作用就是给予学生必要的疏通、引导,使之对话畅通,达到启迪学生智慧潜能、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其次,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分享者。教师把自己的学习所得与学生分享,同时也分享学生的学习成果。数学由于其逻辑严密、抽象性很强的学科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面临的是由具体形象感知向抽象逻辑认知的过渡,可以说是困难重重,障碍太多。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相互交流,主动接受和处理教材信息,获取新知识,并实现智力开发和技能发展。因此将教师置身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方向。
二、合理、有效安排合作学习活动
合作学习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首先要科学组建合作小组。在组建时,要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取长补短,利于分工合作。要打破按自然组简单分组的做法,进行混合编组。混合编组时要根据学生成绩、能力、性别、家庭背景等进行协调搭配,并选好组长,力求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其次,应精心设计讨论问题,营造学习氛围。合作学习讨论问题的设计,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成败。学习氛围的营造,精巧讨论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功能,圆满完成学习任务。一般情况下数学合作学习中,需要解决的是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及其运用层次的问题,诸如对定理、定律法规的准确理解与把握等。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重点在设计这一类合作学习讨论问题的内容上下功夫。只有所提出的问题能体现教学目标,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有些数学问题比较简单,可以通过学生的独立阅读、思考等学习形式来解决。而有些教学内容相对较难理解掌握,这就要求通过学习合作交流讨论,发挥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作用来解决。有些定律、定理很容易出现理解上的误差或疏漏,也必须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来修正认知错误,加深理解。一堂课,教师应对要解决的几个问题进行估测,看看那些问题多数学生能独立解决,那些问题必须通过合作讨论来共同解决。
三、科学合理组织合作学习过程
合作学习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对合作学习过程的组织与调控。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让学生马上开展讨论,而应当提供机会,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激活,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提高,才会产生合作学习的需要。教师应当以激励的语言,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充分体现自我,主动汲取别人精华,使学生间积极的互助成为一种健康稳定的学习习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不仅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还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和亲密伙伴。合作学习应不以教师为中心,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小组,参与其中,掌握情况及时调控,通过启发诱导、鼓励肯定、指出不足,保证合作学习的有序、有效开展。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资源的发挥,使全体学生“活”起来、“动”起来,人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引导合作不断向纵深发展。教师要掌握合作进程,控制合作时间,以造成学生的紧迫感,引起学生亢奋,提高合作效率。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师生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场所,是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在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活动和对话中,在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这其中更多强调的是学生的合作学习方式。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能主动地提出问题、自由地展开讨论和交流、敢于尝试、学会倾听、以及进行自我反思。所有这些,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有意识地构建这样一个符合学生特点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有限的合作时空里全员参与,在互动中互帮互学,那么不仅能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还能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贵州省罗甸县栗木中学 55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