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部编教材非常重视“三位一体”的教学观,强调通过自读课将课内外阅读调动起来,从而将学生的阅读引向更为深远的方向。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的自读课教学存在很大问题。我们对自读课教学作了专门研讨,对怎样上好自读课作了积极探索,特别是关于自读课与单元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课堂角色变换、自读课和课外阅读的关联等的探索,无疑为部编教材自读课的学习指导探索了一条值得尝试的方向。
关键词:部编教材;自读课;《列夫·托尔斯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3-380
新版教育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以下简称“部编教材”)在阅读版块采用“三位一体”的单元结构体例,即: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相协调,使阅读教学焕发了新的生机。尤其是对自读课文,给予了重新定位和重视,“力图让‘教读’‘自读’,加上‘课外阅读’,构成‘1+X’‘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1]这里的自读作为三位一体阅读体系的重要部分,承上启下,起着沟通课内外阅读的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一些教师没有充分理解教材编排者的意图,要么按照老一套的教学法开展教读教学,要么将自读课文等同于课外读物,缺少必要的指导,从而曲解了自读课设置的初衷,不利于“通过自读课提升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目标的实现。
自读,也即自我阅读。自读课教学是一种以培养和提升学生自学能力为最终目标,引导学生运用教读课上学到的方法,自主读书、学习、思考的教学模式。斯蒂芬·克拉生早就在《阅读的力量》一书中指出,自主阅读是最有效的提高语文能力的学习方式[2]。那么,该如何实现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呢?
首先,教师要认真学习、领会《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研究部编教材的设计意图,更新过去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认真研读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教学建议,不断学习与部编教材相匹配的理论著作,摆脱桎梏,解放思想,融入“新教材”,吸纳新思想,用最快的速度让自己适应部编教材,用最新的思想解读部编教材,用最饱满的热情来为部编教材摇旗呐喊。
其次,教师在设计自读课的学习过程时,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要考虑单元目标与班级学情的匹配和融合的程度;二要考虑本单元的教读课上所渗透的知识点与自读课文的融合程度;三要考虑整个单元中不同篇目强化知识的侧重点,一课一得,最终从整个单元的课文中习得或巩固相应的知识点;四要考虑学生自读过程与教师引导方法的协调性,最终由学生表达和归纳自己和伙伴们的发现;最后,还要考虑自读课文和课外读物之间的关联性,或作者,或写作对象,或写作方法,或表现的主题……
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将教读课文中所学的方法迁移运用到自读课文中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自读课学习的总体思路是:预习文本、收集素材——浏览课文、积累词句——梳理文脉、把握内容——赏读语段、归纳写法——交流讨论、理性思辨——拓展阅读,由一而众。在此基础上, 还可以进行个性化解读,深度解读。文学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也是兼容并包的,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里欣赏不同的解读角度,这里欢迎思维的碰撞。
下面,我们就以指导学习八年级上册《列夫·托尔斯泰》一课为例,对自读课教学中的问题作一些有益的探索和思考。
【学习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1. 读准文中的重点字词。(参考文后的“读读写写”)
2. 解释下列词语。(参考页下注、老师出示)
3. 标注小节,朗读课文3遍,基本做到朗读连贯,发音正确。
4. 收集列夫·托尔斯泰和茨威格的人物简介和生平经历,初步了解他们。
(二)导入
奥地利传记作家茨威格说:“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保护他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伟人——列夫·托尔斯泰,去认识他,了解他。
(三)自读课文,解决问题(20分钟左右完成以下自主学习任务)
1.课文从哪几方面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各部位有哪些特征?在相应的语段旁批注。
2.托尔斯泰的眼睛有哪些特点?圈划批注。
3.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具体说一说,在相应语段旁的书本空白处简要批注。
(四)合作讨论,分析问题
1.小组合作,分别交流前两个问题。交流过程中,不断整合、修改、完善。全班交流。
小结问题(1):作者竭力的呈现出人物外貌的丑陋、平庸。
小结问题(2):文章具体表现了托尔斯泰目光的犀利、敏锐、蕴含丰富的感情、对人性的观察全面而深刻。
2.作者为什么重点写他的眼睛?
3.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貌,是为什么?
4.小结文章结构。
5.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请具体说一说,在相应语段旁的书本空白处简要批注。
6.本文的比喻十分出彩,请你归纳一下它们的特点,然后仿照文中的比喻句重新造句。
(五)结合资料,问题探究
1.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2.资料链接:托尔斯泰的生平和晚年生活。
課文结尾这样写道:具有这种犀利目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他究竟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跟你的同学讨论一下。
(六)拓展阅读,由一而众 1.像列夫·托尔斯泰这样的人,古今中外为数众多,你能不能再举一例展开介绍?
2.阅读推荐:罗素《我为什么而活着》;茨威格《三作家》《罗曼·罗兰》;季羡林《幽径悲剧》。
【思考探微】
一、课前定位
本文是八上第二单元的第三篇文章,前有《藤野先生》(鲁迅)《回忆我的母亲》(朱德),后有《美丽的颜色》(艾芙·居里)。都是如雷贯耳的大人物的作品。从“人文主题”的角度来看,“本单元的课文,或深情回忆,叙述难忘的人与事;或怀景仰之情,展现人物的品格与精神。它们是过往时代生活的记录,又可成为未来人生旅途中的宝贵财富。学习这些课文,有助于我们了解别样的人生,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而本文和《美丽的颜色》属于“展现人物的品格与精神”的传记。从“语文要素”的角度来说,学习本单元要了解回忆性散文、传记的特点: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品味语言、适当的想象等。
在把握了单元的整体特点之后,我们再来分析其不同点。两篇教读课文分别有所侧重的将“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都渗透在内了。接下来就是《列夫·托尔斯泰》与《美丽的颜色》分工,重点是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检查学习效果,将这两篇文章独有的“语文要素”放大了让学生体会、领悟、运用。《美丽的颜色》较为突出的是加入了更多的想象和引用传记人的语言。本文更出彩的是细节描写,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以及精彩的比喻。比喻这一手法学生很熟悉,但是要用得传神,却是很多人做不到的,这一点可以利用本文让学生感知并学习。
在整体把握了单元特点和各篇文章的侧重点之后,我们可以给《列夫·托尔斯泰》明确定位:(1)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特点和透过眼睛折射出的精神品质(重点);(2)掌握本文对比和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3)品读和归纳比喻句的写法(难点)。
二、课中讨论
自读课上,教师身份转变成了切实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起辅助作用;学生是书本的阅读者、问题的思考者、语言的表达者、知识点的总结者。所以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准备工作;课堂上教师出示自学任务之后,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自读课文,独立或合作尝试解决问题。
至于难点,这是以往学生很少触及的做法,学生会茫然。我们在课堂上是这样做的:
师:本文的比喻十分出彩,请你划出文中的比喻句,然后仿照示例归纳它们的特点。(学生默读课文)
(PPT出示示例:)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这句话将胡髭比作植被,脸庞上的皮肤比作空地,脸上布满胡髭的外貌比作植被覆盖的景象,生动地表现了托尔斯泰胡髭浓密的特点。——把甲领域中的场景比作人们熟悉的乙领域中的场景。
生:将我们不熟悉的托尔斯泰的长相比作植被覆盖的空地,我们就熟悉了,而且一下子就能想象出来。
师:赏析语句大家能做到,今天要做的是进一步去分析归纳写法,我们学着用这样的写法写出新颖的比喻句。大家再读读其他的比喻句,尝试着归纳第二条方法。
生:也在第一节: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这句话中的比喻中还涉及了色彩、触感。也就是说比喻迁移到其他领域,配合感官描写,这样更形象了。
师:你发现了另一个奇妙之处。
生:在第二节: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木柴。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这段话中,将外貌比作陋屋,将面部各部位比作陋屋的各个组成部分,设立了一个新的场景,空间感很强。后续比喻一个接着一个了。
师:那我们确定第一个方向性比喻就很重要了。定下第一个比喻的大方向,才能写出后续一个又一个其他比喻。接下来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刚才几位同学的发现。
生:我们可以这样来写比喻句:用相似的特征作比;用相近的场景作比,并衍生出后续多个比喻场景;在比喻中配合运用多种感官来写。
师:你归纳的很准确,既然比喻中可以配合多种感官来写,那么肯定也能配合夸张、排比等其他适合的修辞手法来写。这样比喻的世界就更加广阔了。我们来尝试用这个方法再造一个比喻句吧。
生:我们参加一千米长跑时,那看起来没有终点的操场像一头巨兽张开血盆大口,猛追着一只只弱小的羔羊。跑得快的,脱离了魔爪,带着蒙娜丽莎般的微笑就地喘息着,欣赏着后来者的狼狈;跑得慢的,活似被巨兽扯住了双腿,又似陷入泥潭,难以动弹,直到两眼一黑,被巨兽吞噬。
师:生动的比喻串,让语言都鲜活起来了!
教师通过这一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强化对比喻手法的认识,将常见的比喻运用地活灵活现。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参与度较高,收获也是巨大的。
此外,“1+X”的阅读推荐也是部编教材的一大亮点。本节课阅读推荐罗素《我为什么而活着》、茨威格《三作家》、季羡林《幽径悲剧》。这是基于三个方向:同类精神品质的人物;同一作者的类似作品阅读;同种全文构思的方法。用这三种类文加深对人物精神品质、写作方法和同一作者的理解程度。
三、课后归纳
《列夫·托尔斯泰》这篇文章的学习,还可以这样来升级:(1)布置任务,探究托尔斯泰的外貌特点、眼睛的特点和人物的精神品质,文章的写作手法,比喻的特点;(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个别指导;(3)学生上讲台讲解,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引导,学生总结。(4)教师或学生提供论题,引导学生扣住文本和自己的认知进行沙龙式辩论,不断碰撞思维的火花。(5)将本文与《藤野先生》(鲁迅)、《回忆我的母亲》(朱德)、第四单元《人为什么而活着》(罗素)、《幽径悲剧》(季羡林)、进行对照阅读,共同探讨这些人物的共性,相信学生又会有新的发现。
总之,自读,不是盲目阅读,随着学生的性子信马由缰;也不是“炒冷饭”,将学生的已有知识重复呈现。自读课依旧应该让学生学有所获,见识到“新鲜的玩意儿”。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备好课,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逐渐突破重点,细致咀嚼难点,好好品味亮点。这样坚持做下去,课堂教学一定会卓有实效,学生的自学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參考文献
[1]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2](美)斯蒂芬·克拉生. 李玉梅 译,阅读的力量[M]. 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2.1.
关键词:部编教材;自读课;《列夫·托尔斯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3-380
新版教育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以下简称“部编教材”)在阅读版块采用“三位一体”的单元结构体例,即: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相协调,使阅读教学焕发了新的生机。尤其是对自读课文,给予了重新定位和重视,“力图让‘教读’‘自读’,加上‘课外阅读’,构成‘1+X’‘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1]这里的自读作为三位一体阅读体系的重要部分,承上启下,起着沟通课内外阅读的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一些教师没有充分理解教材编排者的意图,要么按照老一套的教学法开展教读教学,要么将自读课文等同于课外读物,缺少必要的指导,从而曲解了自读课设置的初衷,不利于“通过自读课提升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目标的实现。
自读,也即自我阅读。自读课教学是一种以培养和提升学生自学能力为最终目标,引导学生运用教读课上学到的方法,自主读书、学习、思考的教学模式。斯蒂芬·克拉生早就在《阅读的力量》一书中指出,自主阅读是最有效的提高语文能力的学习方式[2]。那么,该如何实现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呢?
首先,教师要认真学习、领会《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研究部编教材的设计意图,更新过去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认真研读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教学建议,不断学习与部编教材相匹配的理论著作,摆脱桎梏,解放思想,融入“新教材”,吸纳新思想,用最快的速度让自己适应部编教材,用最新的思想解读部编教材,用最饱满的热情来为部编教材摇旗呐喊。
其次,教师在设计自读课的学习过程时,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要考虑单元目标与班级学情的匹配和融合的程度;二要考虑本单元的教读课上所渗透的知识点与自读课文的融合程度;三要考虑整个单元中不同篇目强化知识的侧重点,一课一得,最终从整个单元的课文中习得或巩固相应的知识点;四要考虑学生自读过程与教师引导方法的协调性,最终由学生表达和归纳自己和伙伴们的发现;最后,还要考虑自读课文和课外读物之间的关联性,或作者,或写作对象,或写作方法,或表现的主题……
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将教读课文中所学的方法迁移运用到自读课文中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自读课学习的总体思路是:预习文本、收集素材——浏览课文、积累词句——梳理文脉、把握内容——赏读语段、归纳写法——交流讨论、理性思辨——拓展阅读,由一而众。在此基础上, 还可以进行个性化解读,深度解读。文学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也是兼容并包的,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里欣赏不同的解读角度,这里欢迎思维的碰撞。
下面,我们就以指导学习八年级上册《列夫·托尔斯泰》一课为例,对自读课教学中的问题作一些有益的探索和思考。
【学习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1. 读准文中的重点字词。(参考文后的“读读写写”)
2. 解释下列词语。(参考页下注、老师出示)
3. 标注小节,朗读课文3遍,基本做到朗读连贯,发音正确。
4. 收集列夫·托尔斯泰和茨威格的人物简介和生平经历,初步了解他们。
(二)导入
奥地利传记作家茨威格说:“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保护他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伟人——列夫·托尔斯泰,去认识他,了解他。
(三)自读课文,解决问题(20分钟左右完成以下自主学习任务)
1.课文从哪几方面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各部位有哪些特征?在相应的语段旁批注。
2.托尔斯泰的眼睛有哪些特点?圈划批注。
3.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具体说一说,在相应语段旁的书本空白处简要批注。
(四)合作讨论,分析问题
1.小组合作,分别交流前两个问题。交流过程中,不断整合、修改、完善。全班交流。
小结问题(1):作者竭力的呈现出人物外貌的丑陋、平庸。
小结问题(2):文章具体表现了托尔斯泰目光的犀利、敏锐、蕴含丰富的感情、对人性的观察全面而深刻。
2.作者为什么重点写他的眼睛?
3.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貌,是为什么?
4.小结文章结构。
5.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请具体说一说,在相应语段旁的书本空白处简要批注。
6.本文的比喻十分出彩,请你归纳一下它们的特点,然后仿照文中的比喻句重新造句。
(五)结合资料,问题探究
1.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2.资料链接:托尔斯泰的生平和晚年生活。
課文结尾这样写道:具有这种犀利目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他究竟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跟你的同学讨论一下。
(六)拓展阅读,由一而众 1.像列夫·托尔斯泰这样的人,古今中外为数众多,你能不能再举一例展开介绍?
2.阅读推荐:罗素《我为什么而活着》;茨威格《三作家》《罗曼·罗兰》;季羡林《幽径悲剧》。
【思考探微】
一、课前定位
本文是八上第二单元的第三篇文章,前有《藤野先生》(鲁迅)《回忆我的母亲》(朱德),后有《美丽的颜色》(艾芙·居里)。都是如雷贯耳的大人物的作品。从“人文主题”的角度来看,“本单元的课文,或深情回忆,叙述难忘的人与事;或怀景仰之情,展现人物的品格与精神。它们是过往时代生活的记录,又可成为未来人生旅途中的宝贵财富。学习这些课文,有助于我们了解别样的人生,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而本文和《美丽的颜色》属于“展现人物的品格与精神”的传记。从“语文要素”的角度来说,学习本单元要了解回忆性散文、传记的特点: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品味语言、适当的想象等。
在把握了单元的整体特点之后,我们再来分析其不同点。两篇教读课文分别有所侧重的将“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都渗透在内了。接下来就是《列夫·托尔斯泰》与《美丽的颜色》分工,重点是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检查学习效果,将这两篇文章独有的“语文要素”放大了让学生体会、领悟、运用。《美丽的颜色》较为突出的是加入了更多的想象和引用传记人的语言。本文更出彩的是细节描写,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以及精彩的比喻。比喻这一手法学生很熟悉,但是要用得传神,却是很多人做不到的,这一点可以利用本文让学生感知并学习。
在整体把握了单元特点和各篇文章的侧重点之后,我们可以给《列夫·托尔斯泰》明确定位:(1)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特点和透过眼睛折射出的精神品质(重点);(2)掌握本文对比和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3)品读和归纳比喻句的写法(难点)。
二、课中讨论
自读课上,教师身份转变成了切实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起辅助作用;学生是书本的阅读者、问题的思考者、语言的表达者、知识点的总结者。所以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准备工作;课堂上教师出示自学任务之后,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自读课文,独立或合作尝试解决问题。
至于难点,这是以往学生很少触及的做法,学生会茫然。我们在课堂上是这样做的:
师:本文的比喻十分出彩,请你划出文中的比喻句,然后仿照示例归纳它们的特点。(学生默读课文)
(PPT出示示例:)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这句话将胡髭比作植被,脸庞上的皮肤比作空地,脸上布满胡髭的外貌比作植被覆盖的景象,生动地表现了托尔斯泰胡髭浓密的特点。——把甲领域中的场景比作人们熟悉的乙领域中的场景。
生:将我们不熟悉的托尔斯泰的长相比作植被覆盖的空地,我们就熟悉了,而且一下子就能想象出来。
师:赏析语句大家能做到,今天要做的是进一步去分析归纳写法,我们学着用这样的写法写出新颖的比喻句。大家再读读其他的比喻句,尝试着归纳第二条方法。
生:也在第一节: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这句话中的比喻中还涉及了色彩、触感。也就是说比喻迁移到其他领域,配合感官描写,这样更形象了。
师:你发现了另一个奇妙之处。
生:在第二节: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木柴。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这段话中,将外貌比作陋屋,将面部各部位比作陋屋的各个组成部分,设立了一个新的场景,空间感很强。后续比喻一个接着一个了。
师:那我们确定第一个方向性比喻就很重要了。定下第一个比喻的大方向,才能写出后续一个又一个其他比喻。接下来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刚才几位同学的发现。
生:我们可以这样来写比喻句:用相似的特征作比;用相近的场景作比,并衍生出后续多个比喻场景;在比喻中配合运用多种感官来写。
师:你归纳的很准确,既然比喻中可以配合多种感官来写,那么肯定也能配合夸张、排比等其他适合的修辞手法来写。这样比喻的世界就更加广阔了。我们来尝试用这个方法再造一个比喻句吧。
生:我们参加一千米长跑时,那看起来没有终点的操场像一头巨兽张开血盆大口,猛追着一只只弱小的羔羊。跑得快的,脱离了魔爪,带着蒙娜丽莎般的微笑就地喘息着,欣赏着后来者的狼狈;跑得慢的,活似被巨兽扯住了双腿,又似陷入泥潭,难以动弹,直到两眼一黑,被巨兽吞噬。
师:生动的比喻串,让语言都鲜活起来了!
教师通过这一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强化对比喻手法的认识,将常见的比喻运用地活灵活现。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参与度较高,收获也是巨大的。
此外,“1+X”的阅读推荐也是部编教材的一大亮点。本节课阅读推荐罗素《我为什么而活着》、茨威格《三作家》、季羡林《幽径悲剧》。这是基于三个方向:同类精神品质的人物;同一作者的类似作品阅读;同种全文构思的方法。用这三种类文加深对人物精神品质、写作方法和同一作者的理解程度。
三、课后归纳
《列夫·托尔斯泰》这篇文章的学习,还可以这样来升级:(1)布置任务,探究托尔斯泰的外貌特点、眼睛的特点和人物的精神品质,文章的写作手法,比喻的特点;(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个别指导;(3)学生上讲台讲解,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引导,学生总结。(4)教师或学生提供论题,引导学生扣住文本和自己的认知进行沙龙式辩论,不断碰撞思维的火花。(5)将本文与《藤野先生》(鲁迅)、《回忆我的母亲》(朱德)、第四单元《人为什么而活着》(罗素)、《幽径悲剧》(季羡林)、进行对照阅读,共同探讨这些人物的共性,相信学生又会有新的发现。
总之,自读,不是盲目阅读,随着学生的性子信马由缰;也不是“炒冷饭”,将学生的已有知识重复呈现。自读课依旧应该让学生学有所获,见识到“新鲜的玩意儿”。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备好课,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逐渐突破重点,细致咀嚼难点,好好品味亮点。这样坚持做下去,课堂教学一定会卓有实效,学生的自学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參考文献
[1]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2](美)斯蒂芬·克拉生. 李玉梅 译,阅读的力量[M]. 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