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崇尚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对于学生的教育内容已不仅仅局限于课本,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大的教育素材。我们要培养的也不仅仅是学生的应试能力,而是在教材基础上的综合能力。阅读能力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决定了在课堂上学生学到的很多能力都具有通用性。如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只体现在在课堂上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读懂课文,更重要的是在课外是否能独立的用习惯和方法去阅读任何文字性材料。这就对我们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先来看目前我们中小学学生的阅读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很多学生没有阅读习惯和兴趣,很多学生都是上课时按老师的要求完成课堂阅读任务,而课下基本没有阅读习惯。甚至初中语文课后要求的名著阅读都很难完成。读书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没有详尽的读书计划。我想究其原因是如今中学生有升学压力,平时全部数时间都用在了文化课的学习上,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阅读训练。
二、阅读内容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如今的中学生受到很多新鲜事物的吸引对传统的名著兴趣不是很大,而对一些漫画或玄幻小说格外沉迷。这个与学生的年龄与欣赏水平和有关,但这种在阅读内容选择时的盲目和随意性对学生的身心和阅读能力的提升无疑没有太大的益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阅读内容上给学生更加具体的推荐和引导,避免盲目性。
四、缺乏正确阅读方法的指导。这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就能很明显的感觉到,有些同学因为阅读方法不到位导致阅读效率很低,考试时阅读理解成了他们最头疼的部分。在课后阅读时对文章的掌控力欠缺也导致他们理解文章时出现偏差。
针对以上问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双管齐下,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 以课堂为提高阅读能力的主阵地。
1.提高学生对于课文的宏观把握能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比较欠缺。每当我提出问题让学生概括文章大意时,他们总是感觉力不从心。不能把整篇文章很快地了然于胸。于是我加强了学生这种能力的培养。首先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在每次布置预习作业时,我都要求他们读完文章后梳理出文章的框架。不同类型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顺序性比较强的文章用箭头式,而逻辑性比较强的则用大括号式。在课堂上同学们讨论展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不仅克服了对这种问题的畏惧心理,而且掌握了很多梳理文章脉络的技巧,提高了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2.培养学生对文章的微观分析能力。一篇文章只从宏观上把握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从字、词、句、篇上具体分析。其实考试时的阅读理解题就是从这些方面进行考察的。这里面有很多的方法。在平时阅读训练中多对学生进行方法性阅读,可以让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就感,从而喜欢上阅读。
第一是考查词:主要是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或表达效果。答这种题有两种方法:回归原文和换位思考。如果只是简单的筛选信息题,则用回归原文法,如果是关于文章中主人公思想感情方面的考查,则要用换位思考法。如有这样的题:“加点词体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我们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置身于情节发展过程当中去体会主人公的心情,而不是只作为一个旁观者去凭空想象,这样得到的体验才会更真实、更正确。
第二是考查句子:主要从内容和作用两个方面去回答。内容包括:句意和表达效果。作用如2012年陕西中考题第10题“第②段这一句话在全文有什么作用?”就要注意句子在文章中出现的位置。
(1)句子在开头:开篇点题、引起下文、总领全文、奠定感情基调、为下文做铺垫等。
(2)句子在中间:过渡,承上启下。
(3)句子在结尾:收束全文、总结上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等。
(4)句子反复出现:一是线索句或中心句,二是反复,强调某种情感。
第三是对段落的考查:如小说散文开头或中间会有一些环境描写的段落,分析时我们常常有固定的格式:渲染(烘托)了……的气氛(心情),塑造了……的人物形象。关于某段内容或感情方面的考查我们则要联系上下文,答题时表述为通过……表现了……
第四是对篇章的考查:近几年中考现代文阅读第一题呈现出一种规律,都是考查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把握能力,如2012年陕西语文中考题第8题“从织法上看,织锦可分为哪几种类型?”2011年第8题“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古蜀栈道的?”我们可以让学生从两个角度去突破,一是注意某几段的第一句往往就是答案,还有一种答案比较隐晦,则需要我们对某几段文字进行概括提炼得出答案。
二、 以课外阅读为主要推手。在加强课内阅读的同时,也要加强课外阅读的拓展,注意避免学生在课外阅读时的随意性,我提倡“读有所感,读有所记”。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达到两个目的即语言的外化和认识的内化。既汲取了文章里好的语言,提高了语文素养,又可以将阅读过程中的一些感悟内化为自己的修养。每周我都要给学生开辟出一节自由阅读课,在我们配发的三本阅读材料里任选文章。有一个要求就是旁边必须放上摘抄本,随时将优美的句子和有见的的思想记录下来,每月用一个早读互相交流阅读,同学们积极性很高,在交流过程中既加深了阅读印象,又提高了阅读兴趣,养成了阅读习惯。作文的语言表达及文章理解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总之,首先我们老师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和提高,给学生推荐有益的阅读材料。其次就是教给他们一些阅读的方法,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注意积累优美语言和阅读感悟,这样阅读的训练和提高才能可持续的进行下去。
先来看目前我们中小学学生的阅读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很多学生没有阅读习惯和兴趣,很多学生都是上课时按老师的要求完成课堂阅读任务,而课下基本没有阅读习惯。甚至初中语文课后要求的名著阅读都很难完成。读书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没有详尽的读书计划。我想究其原因是如今中学生有升学压力,平时全部数时间都用在了文化课的学习上,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阅读训练。
二、阅读内容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如今的中学生受到很多新鲜事物的吸引对传统的名著兴趣不是很大,而对一些漫画或玄幻小说格外沉迷。这个与学生的年龄与欣赏水平和有关,但这种在阅读内容选择时的盲目和随意性对学生的身心和阅读能力的提升无疑没有太大的益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阅读内容上给学生更加具体的推荐和引导,避免盲目性。
四、缺乏正确阅读方法的指导。这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就能很明显的感觉到,有些同学因为阅读方法不到位导致阅读效率很低,考试时阅读理解成了他们最头疼的部分。在课后阅读时对文章的掌控力欠缺也导致他们理解文章时出现偏差。
针对以上问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双管齐下,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 以课堂为提高阅读能力的主阵地。
1.提高学生对于课文的宏观把握能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比较欠缺。每当我提出问题让学生概括文章大意时,他们总是感觉力不从心。不能把整篇文章很快地了然于胸。于是我加强了学生这种能力的培养。首先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在每次布置预习作业时,我都要求他们读完文章后梳理出文章的框架。不同类型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顺序性比较强的文章用箭头式,而逻辑性比较强的则用大括号式。在课堂上同学们讨论展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不仅克服了对这种问题的畏惧心理,而且掌握了很多梳理文章脉络的技巧,提高了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2.培养学生对文章的微观分析能力。一篇文章只从宏观上把握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从字、词、句、篇上具体分析。其实考试时的阅读理解题就是从这些方面进行考察的。这里面有很多的方法。在平时阅读训练中多对学生进行方法性阅读,可以让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就感,从而喜欢上阅读。
第一是考查词:主要是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或表达效果。答这种题有两种方法:回归原文和换位思考。如果只是简单的筛选信息题,则用回归原文法,如果是关于文章中主人公思想感情方面的考查,则要用换位思考法。如有这样的题:“加点词体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我们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置身于情节发展过程当中去体会主人公的心情,而不是只作为一个旁观者去凭空想象,这样得到的体验才会更真实、更正确。
第二是考查句子:主要从内容和作用两个方面去回答。内容包括:句意和表达效果。作用如2012年陕西中考题第10题“第②段这一句话在全文有什么作用?”就要注意句子在文章中出现的位置。
(1)句子在开头:开篇点题、引起下文、总领全文、奠定感情基调、为下文做铺垫等。
(2)句子在中间:过渡,承上启下。
(3)句子在结尾:收束全文、总结上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等。
(4)句子反复出现:一是线索句或中心句,二是反复,强调某种情感。
第三是对段落的考查:如小说散文开头或中间会有一些环境描写的段落,分析时我们常常有固定的格式:渲染(烘托)了……的气氛(心情),塑造了……的人物形象。关于某段内容或感情方面的考查我们则要联系上下文,答题时表述为通过……表现了……
第四是对篇章的考查:近几年中考现代文阅读第一题呈现出一种规律,都是考查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把握能力,如2012年陕西语文中考题第8题“从织法上看,织锦可分为哪几种类型?”2011年第8题“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古蜀栈道的?”我们可以让学生从两个角度去突破,一是注意某几段的第一句往往就是答案,还有一种答案比较隐晦,则需要我们对某几段文字进行概括提炼得出答案。
二、 以课外阅读为主要推手。在加强课内阅读的同时,也要加强课外阅读的拓展,注意避免学生在课外阅读时的随意性,我提倡“读有所感,读有所记”。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达到两个目的即语言的外化和认识的内化。既汲取了文章里好的语言,提高了语文素养,又可以将阅读过程中的一些感悟内化为自己的修养。每周我都要给学生开辟出一节自由阅读课,在我们配发的三本阅读材料里任选文章。有一个要求就是旁边必须放上摘抄本,随时将优美的句子和有见的的思想记录下来,每月用一个早读互相交流阅读,同学们积极性很高,在交流过程中既加深了阅读印象,又提高了阅读兴趣,养成了阅读习惯。作文的语言表达及文章理解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总之,首先我们老师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和提高,给学生推荐有益的阅读材料。其次就是教给他们一些阅读的方法,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注意积累优美语言和阅读感悟,这样阅读的训练和提高才能可持续的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