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对教师进行评价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教师评价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它是一种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而且也是一种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手段,同时,它也是学校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教师工作的分类
教师的工作大致可分为显性工作和隐性工作两大类。依据这两种工作的性质构成两种评价模式:显性评价和隐性评价。显性工作是指与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与教师职业相匹配的、易量化可操作的活动。对教师显性工作的评价称为显性评价。隐性评价是指与教师相匹配的、不易量化、不具备可操作性的、具有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活动。具体表现为教师在课堂内外对学生思想引导、人格感染熏陶、心理辅导等。对教师隐性工作的评价称为隐性评价。
实际上,就学校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价值功能体现而言,显性工作和隐性工作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相对重视隐性工作,有利于对过于重视显性工作评价所带来的流弊起制衡的作用。显性评价的偏颇导致教师评价的许多弊端,隐性评价的运用有利于教师评价的全面形成。
隐性评价属于发展性评价
显性评价主要有两种主要的功能。第一,表明教师是否履行了应有的工作职责,他们的工作表现是否符合校方的期望。第二,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判断他们是否已经具备奖励或处罚的条件。很显然,这种评价的实施是基于对教师可以量化的外显工作的评价。以奖惩为主要手段的评价制度难以对教师教育工作全面有效评价,也难以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发展性评价是基于对传统的教师评价过于倚重对教师显性工作弱点的全面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的。在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过程中,让教师充分了解学校对他们的期望,培养他们具有主人翁的精神。并据教师的工作表现,确定教师的个人发展需要,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为教师提供日后培训或自我发展的机会。提高教师履行工作职责的能力,从而促进学校的未来发展。这种教师评价制度重视教师评价的全面性,除了传统的评价制度所关注的内容以外,还注重教师的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价值,强调教师和学校在未来发展的有机结合,提高教师在评价中的参与意识和工作积极性。
教师隐性工作属于潜在课程
学校有两种课程类型,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教育工作者施良方认为显性课程是指以直接、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是学校情景中以间接、隐性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从广义上来讲,潜在课程是指显性课程以外的所有的课程形式。它具有潜在性、隐蔽性、广域性、多样性和难量化性的特点。通过人文环境、精神风貌的建设对学生的情感、意志、行为价值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准确地讲,它更是一种氛围课程、环境课程,具有思想教育性、性情陶冶性和关系和谐性等基本特征,与显性课程相辅相成。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课程。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通过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交往,呈现教师人格中的教育因素,是教师具有多种角色的主要体现途径,也是教师本身具有潜在教育功能的主要体现。
内隐性是教师工作的显要特点
首先,教师职业工作手段的特殊性教师不仅要具备“传道、授业、解惑”等显性的教育功效。而且还要用自己的思想品德、人格修养去“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其次,教育效果相对滞后,教育的周期长,所需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无限的。教育活动是周期长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的教育成果要经过长期的教化,许多人通力合作才在若干年后从学生的工作成果中体现出来。
再次,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教育活动是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结合。对学生的教育是极具个性化的活动,体现了教师的创造性和艰巨性。教师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共性和个性,做到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上面的教师职业的特点,都需要教师用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无法量化的隐性工作中去,而这也正是教师工作全面、复杂、繁重的主要原因。
教师的隐性工作的特点
教师劳动是复杂的脑力劳动,这种职业性质决定了教师工作具有与其他脑力劳动许多不一样的特性。其中主要体现在教师的隐性工作中。教师的隐性工作具有以下的特点:第一,教育形式以感染熏陶为主,重视学生的感情、集会、内省、慎独能力,促进学生的自我统一。第二,教育的内容以非智力因素为主,重视学生的情感、情绪、意志、动机、习惯、兴趣、人际关系等,培养学生的情商。第三,教育方式具有人格化、个性化。教师依据自己的人格物质,去芜存菁,塑造学生的人格。第四,工作的效能取决于教师的职业道德、深层次的发展、成功的需求。教师评价事关教师成长,学校发展。教育评价体系需要把教师显性工作和隐性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可能地去评价教师的工作绩效、职业道德等。
总之,科学全面的教师评价能够积极地促进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推动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此,在评价工作中,评价者应注重学校发展的长期目标,让教师充分了解学校对他们的期望,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提高教师履行工作职责的能力,发挥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区留守营学区沿沟屯小学)
教师工作的分类
教师的工作大致可分为显性工作和隐性工作两大类。依据这两种工作的性质构成两种评价模式:显性评价和隐性评价。显性工作是指与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与教师职业相匹配的、易量化可操作的活动。对教师显性工作的评价称为显性评价。隐性评价是指与教师相匹配的、不易量化、不具备可操作性的、具有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活动。具体表现为教师在课堂内外对学生思想引导、人格感染熏陶、心理辅导等。对教师隐性工作的评价称为隐性评价。
实际上,就学校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价值功能体现而言,显性工作和隐性工作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相对重视隐性工作,有利于对过于重视显性工作评价所带来的流弊起制衡的作用。显性评价的偏颇导致教师评价的许多弊端,隐性评价的运用有利于教师评价的全面形成。
隐性评价属于发展性评价
显性评价主要有两种主要的功能。第一,表明教师是否履行了应有的工作职责,他们的工作表现是否符合校方的期望。第二,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判断他们是否已经具备奖励或处罚的条件。很显然,这种评价的实施是基于对教师可以量化的外显工作的评价。以奖惩为主要手段的评价制度难以对教师教育工作全面有效评价,也难以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发展性评价是基于对传统的教师评价过于倚重对教师显性工作弱点的全面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的。在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过程中,让教师充分了解学校对他们的期望,培养他们具有主人翁的精神。并据教师的工作表现,确定教师的个人发展需要,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为教师提供日后培训或自我发展的机会。提高教师履行工作职责的能力,从而促进学校的未来发展。这种教师评价制度重视教师评价的全面性,除了传统的评价制度所关注的内容以外,还注重教师的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价值,强调教师和学校在未来发展的有机结合,提高教师在评价中的参与意识和工作积极性。
教师隐性工作属于潜在课程
学校有两种课程类型,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教育工作者施良方认为显性课程是指以直接、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是学校情景中以间接、隐性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从广义上来讲,潜在课程是指显性课程以外的所有的课程形式。它具有潜在性、隐蔽性、广域性、多样性和难量化性的特点。通过人文环境、精神风貌的建设对学生的情感、意志、行为价值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准确地讲,它更是一种氛围课程、环境课程,具有思想教育性、性情陶冶性和关系和谐性等基本特征,与显性课程相辅相成。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课程。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通过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交往,呈现教师人格中的教育因素,是教师具有多种角色的主要体现途径,也是教师本身具有潜在教育功能的主要体现。
内隐性是教师工作的显要特点
首先,教师职业工作手段的特殊性教师不仅要具备“传道、授业、解惑”等显性的教育功效。而且还要用自己的思想品德、人格修养去“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其次,教育效果相对滞后,教育的周期长,所需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无限的。教育活动是周期长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的教育成果要经过长期的教化,许多人通力合作才在若干年后从学生的工作成果中体现出来。
再次,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教育活动是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结合。对学生的教育是极具个性化的活动,体现了教师的创造性和艰巨性。教师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共性和个性,做到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上面的教师职业的特点,都需要教师用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无法量化的隐性工作中去,而这也正是教师工作全面、复杂、繁重的主要原因。
教师的隐性工作的特点
教师劳动是复杂的脑力劳动,这种职业性质决定了教师工作具有与其他脑力劳动许多不一样的特性。其中主要体现在教师的隐性工作中。教师的隐性工作具有以下的特点:第一,教育形式以感染熏陶为主,重视学生的感情、集会、内省、慎独能力,促进学生的自我统一。第二,教育的内容以非智力因素为主,重视学生的情感、情绪、意志、动机、习惯、兴趣、人际关系等,培养学生的情商。第三,教育方式具有人格化、个性化。教师依据自己的人格物质,去芜存菁,塑造学生的人格。第四,工作的效能取决于教师的职业道德、深层次的发展、成功的需求。教师评价事关教师成长,学校发展。教育评价体系需要把教师显性工作和隐性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可能地去评价教师的工作绩效、职业道德等。
总之,科学全面的教师评价能够积极地促进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推动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此,在评价工作中,评价者应注重学校发展的长期目标,让教师充分了解学校对他们的期望,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提高教师履行工作职责的能力,发挥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区留守营学区沿沟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