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斟段酌 止于至善

来源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pplo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升格支点
  十分作文七分改。一篇原生态作文,总有若干处可以修改提升的地方,但作文的综合升格,不能是乱入花丛,掐到一朵算一朵,必须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从内容到形式,由整体到局部,逐一检视,然后选择合适的修改升格方法,一一增删调换,力求完善圆满。
  回家
  原文呈现
  小学时回老家,常觉得炊烟是乡村的印章。
  早晨,东方刚露出鱼肚白,奶奶便起床,给全家人烧早饭。一个案台,一个土灶,一个大锅,一个烟囱,就构成了农村最朴素、最常见的厨房。奶奶提着一捆柴草走进了厨房,火柴轻轻一划,灶膛里大火通亮,炊烟就从烟囱里袅袅飘出。我走出院子,站在田埂上,看见缕缕炊烟从黑黑的烟囱里袅袅地升起,伴着乡间最清凉的风,向上飘动,如一缕薄纱,悄无声息地被织起,又不留痕迹地消散。当那缕炊烟消散时,奶奶慈祥的呼唤也在我耳畔响起。我便回家享用早餐,通常是一碗小米粥,两个鸡蛋,一碟用芝麻油拌的碎萝卜干,有时还有一大盘煮干丝。在这充满乡村风味的早餐中,我开启了新的一天。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转眼间白昼已逝,黄昏降临。
  黄昏时分,奶奶已在厨房里忙碌起来。她手拿火钳,夹着柴火往灶膛里送。我来了兴致,央求奶奶让我试一下,奶奶微笑着默许了。于是我也学着奶奶的样子,往灶膛里夹柴火,结果夹多了,火一下子大起来,热气直往外窜,大锅里也热气滚滚。奶奶笑着将我推出去。我走出了院子,看见夕阳的余晖染红了天边的云彩,在这红润下,炊烟伴着乡村昏黄的灯光,缥缥缈缈,从黑黑的烟囱里升起,安详静谧地笼罩着整个村庄。我入神地望着,仿佛自己也能化为一缕炊烟,飞向天际,渐渐消散。
  奶奶又喊我回家吃饭。我回过神,跑回家,一道道热腾腾的菜已摆上了桌,爸爸和爷爷正在喝酒,爷爷喝得满脸通红,还问我要不要来一点,我摇摇头,笑着拒绝了。
  如今,再回老家,我发现厨房里新置了煤气灶,奶奶也不怎么用土灶了。不光我们家,左右邻居家也不怎么用土灶了。不烧土灶,自然也难见炊烟袅袅之态、淡淡之态了。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每每看見远处升起的寥寥的炊烟,我的心里总涌起莫名的感伤。
  总 评
  从内容审视,习作聚焦于乡村、炊烟,表现了一种慢节奏、暖色调的田园牧歌情怀,这是本文一大优点。结构上,以时间为序,重点描述早晨、傍晚两个时间段,层次井然。当然,挑剔些看缺点也不少,观诸整体,一是只在词句上点扣题目“回家”,没有揭示深层意涵,二是第②段和第④段写炊烟的片段,角度上雷同。推敲细部,表达还比较粗粝,啰嗦、重复所在多有,说明小作者的语言素养还亟待提升。
  升格指津
  1.题目“回家”有内外两层意涵,一是形体的回家,一是心灵的回家,要想立意深远,必须表现出第二层内涵。
  2.人有五觉,描写炊烟,不仅可以从视觉上写其形,也可以从嗅觉上写其味,而且视觉上,不仅可以写形态,还可以写颜色。换一个角度描绘,就可以解决角度雷同的问题。
  3.表达上要增强“炼”的意识,从声色、情意、趣味、音韵、节奏等多方面仔细推敲、锤炼,务求准确、妥当、生动。
  佳作出炉
  回 家
  飘忽在我童年记忆里的,常常是那一束束炊烟。
  那时候,每次我们仨回家,奶奶都很兴奋。一大早就起来忙早饭。我们家有农村最常见的厨房,一座案台,一方土灶,一口大锅,一孔烟囱,这大概也是乡村最朴素的风景吧。奶奶弓着腰,提着一捆柴草,进了厨房。坐下来,火柴轻轻一划,灶膛里立马大火通亮,炊烟就从烟囱里袅袅飘出。
  我也醒了,拿了水杯站在院角刷牙。看见远近的屋顶上,有缕缕炊烟,从黑黑的烟囱里袅袅地升起,伴着乡间最清凉的晨风,向上飘动,如一缕薄纱,悄无声息地被织起,又不留痕迹地消散。
  当缕缕炊烟散尽,我还站在院前痴望时,奶奶就会在堂屋里呼喊,“小凯,回家吃早饭嘞!”我便慢慢踱回家中,享用美味的早餐。通常是一碗小米粥,两只鸡蛋,一碟用芝麻油拌的萝卜干,有时还有一大盘汤汁浓厚、味鲜可口的煮干丝。
  回家的日子总是快乐的,而快乐的时光又总是那么飞逝如电。转眼间白昼已逝,黄昏降临。
  傍晚时分,奶奶又在厨房里忙碌起来。她手拿火钳,夹着柴草往灶膛里送。我看着好奇,来了兴致,央求奶奶让我试试,奶奶微笑着默许了。于是我也依葫芦画瓢,把柴火往灶膛里捅,结果捅多了,火“嘭”一下子烧起来,热浪直往外窜,差点把我头发烧掉。我吓了一大跳,奶奶笑着将我推出去。
  我走出了院子,看见在夕阳余晖的映衬下,炊烟正缥缥缈缈地从黑黑的烟囱里升起。我嗅到空气里弥散着一股炊烟的气息,香香的,淡淡的,淡若游丝,但久久不散,总在鼻翼间飘浮着。此刻的乡村,安详而静谧。我入神地望着、嗅着,仿佛自己也将化为一缕炊烟,飞向天际,渐渐消散。
  奶奶又喊我回家吃饭。我回过神,跑回家,一道道热腾腾的菜已摆上了桌,爸爸和爷爷正在喝酒,爷爷喝得满脸通红,还问我要不要来一点,我摇摇头,笑着拒绝了。
  这两年再回老家,我发现厨房里新置了煤气灶,老土灶“下岗”了。不光我们家这般“升级换代”,左右邻居家也如此。不烧土灶,自然也难见炊烟袅袅之姿,难嗅其淡淡之味了。不知为什么,我总有点怅然若失,似乎潜意识里,炊烟如一束束飘带,指引着游子回家的路途。现在,炊烟寥寥,游子失途,岂不让人莫名感伤?
  总 评
  升格后的作文,从内容到形式,由整体到局部,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从立意上,由表及里,尤其后一层内涵,揭示了炊烟的象征意义,丰富了文章的意涵。在重点段的描写上,第④段调整为写颜色、气息,不仅避免了与第②段的重复,也使炊烟的形象更立体可感。在词句表达上,重点考虑了避免重复和增添意趣,使语言更流畅自然,耐读有味。
  小试牛刀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注意从内容到形式,由整体到局部,逐一检视,力求完善圆满。
  普通并不等于庸俗。你也许一辈子就是个普通人,但你要做一个不平庸的人。在许许多多平平常常的事情中,应该表现出不平常的看法和做法来。
  ——摘自路遥《平凡的世界》
其他文献
摘 要:结合小学英语五年级的主题阅读拓展教学课例,从文本分析、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等环节来探讨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小学英语;思维品质;培养   思维品质作为英语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一线英语教师的关注。如何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能力,值得教育者思考。本文以小学五年级模块主题阅读拓展课为例,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地道战是平原人民发明的一种斗争形式,作者罗工柳并没有经历过,为了使《地道战》画得真实,他来到华北平原,在邢台了解地道战的情况,并且不断地把草稿给当年的民兵看,让他们提出意见,不断修改草稿。其中有一张草稿画的是民兵从屋子外的牛棚爬上屋顶的场景,结果当年参加斗争的民兵看了之后笑着说:“要是真像你画的这样,我們可不全让鬼子打死了?地道要和大的庄院通在一起,院墙可以掩护从里面上房顶。”两句话使罗工柳茅塞顿
名师简介  王玉华,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泰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泰州市卓越教师培养对象,现任教于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  升格支点  文章表达空洞,内容不充实,感染力就不会强,传播范围也不会广。正所谓“言之有物”,才能“行而远之”。记叙类作文尤其如此。怎样才能做到“言之有物”,让文章的感染力增强呢?  叙述场景化,让故事生动起来。创设场景是叙事类作文增强故事形象性的基本手段。所谓创设场景,就是
天空渐渐阴沉了起来,铁块般的乌云如山一样连在了一起。  刚刚考完英语口语,我站在校门口等着妈妈。同学们一个个地被父母接走了。虽是阴天,他们聊天时脸上仍洋溢着笑容。我站在路边,遥望着远处黑漆漆的天际,并且不时地左右张望,期待着那个熟悉的身影出现,而等来的却是一次次的失望。  乌云压得更低了,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乌云似乎要将整个城市吞噬。下雨了,地上的水越积越深,我心里的埋怨也越来越重。雨点渐渐变密了,
“怎么偏偏嫁给他呢?怎么偏偏是他呢?”母亲在厨房中抱怨。  每次去超市,父亲总会无缘无故地消失,母亲苦苦寻找,父亲又突然从她后面出现。母亲当然是很愤怒的:“你可以成熟点吗?连女儿都不如!”儿时的我,总以為父母感情不和。  直到……  那天是母亲的生日,母亲似乎也忘记了,一整天没提起。趁着礼拜天休息,我们一家子又去超市了。  母亲一句话也没说,只想着找到糖和盐在哪儿。父亲也不像以往一样吵吵闹闹,竟然
那棵橘子树立在老屋前已经很久了。(简洁,点题,“久”字有味)  老屋大约是20世纪80年代建造的。屋子一建成,爷爷就在屋前种下了这棵橘子树。从那以后,它便一直在屋前这样立着。经过20多年的寒来暑往、风吹日晒,当年那棵幼嫩的小树苗如今已经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了。(文字干净,交代清楚)  橘子树在江南一带颇为常见,每到秋天,它的枝头便挂满了金黄灿烂的果实,在粉墙黛瓦的映衬之下显得格外耀眼。老屋所在的这个
心头的网终于不再打结,我挣脱它的束缚,发现外面的世界如此美好。  学习的压力就像是一张无形的网,死死地将我包裹着,让我几乎无法呼吸。  逃吧,我告诉自己。于是,我逃回了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  老家这个小小的天地满是轻松的气息,但我依然有些郁闷,是心头的网缠得太紧了吧?  进了家门,一眼便看到一树花开。这棵桃树上一簇一簇的花红得像火,从内到外迸发着热烈与娇艳,如同刚入青春期的少女。  眼前的亭亭少女
一、 填空题  1. 如图,将△ABC绕点A顺时针旋转60°得到△AED,若线段AB=3,则BE=_______.  2. 如图,△ABC三边的中线AD,BE,CF相交于点G,若S△ABC=12,则图中阴影部分面积是_______.  16. 数学活动——求重叠部分的面积.  问题情境:数学活动课上,老师出示了一个问题:如图1,将两块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纸片△ABC和△DEF叠放在一起,其中∠ACB=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趋向信息化、数据化,与之相关的信息题也在中考数学中备受欢迎. 中考专家也为此加强了对图表信息问题的关注,即通过对从实际生活中获取的图表信息进行观察、整理、加工、处理,考查同学们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准题眼,获取信息,从而解决问题.  例1 某地区为了进一步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决定修建一条长为6千米的公路. 平均每天的修建费y(万元)与
一条河,静流而过,将村庄轻轻地隔成两岸。我家,临水而居,在河的东岸。  河,并不宽;水,轻轻缓缓。一座老桥,横卧于稍远的地方,静静默默的。那一衣带水的西岸,于我来说,终成了远远的彼岸,一道可望而难即的景致。我对它的探索,便是闲暇之余,向水而立。水清澈,影铺陈,彼岸在水中如画般展开,如诗般摇曳。  蓝天透亮,如玉;云彩绵白,似雪。绵延的绿荫葱葱郁郁,恰似绿色的雾烟,笼罩了整条河岸。那些槐树似乎永远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