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萝卜头的故事原型是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重庆渣滓洞白公馆的真实故事。本文以泉州木偶剧团的一次舞台演出为例,讲述了年仅九岁的小萝卜头的精彩人生。
关键词:小萝卜头;重现舞台;木偶角色
今天,我们以历史为背景,以监狱为舞台,用木偶的表演形式将小萝卜头重现于舞台。这是一个没有绚丽色彩的舞台,但是红岩精神和千千万万革命志士的崇高情怀却令我们心情波荡。我有幸能以木偶剧的形式来重新演绎这个经典的角色,这期间我经历了前前后后的忐忑与焦虑,生怕我的积淀不足而不能够诠释好这一角色,这是一个多么让人内心生疼的可爱的小孩,年仅九岁的他,为了新中国的胜利而牺牲的幼小生命。我反复推敲,首先,剧本的定义是多媒体动漫木偶舞台剧,我想这就可以摒弃以往的戏剧表演程式,而是用更加生活化,更加直接的手法来表现。我渴望能走进小萝卜头的纯真心灵,替他抒发出他那对高墙内外的无奈及渴望。
小萝卜头,一个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小烈士。一个在特殊环境中长大的小男孩。他的生活充满着不幸、他善良他纯真、他向往着高墙外的自由天空,他渴望着像蝴蝶那样的自由飞翔,他渴望着能够像许许多多普通的孩子一样上学读书,他渴望着能有很多很多的小朋友和他做伴一起玩耍,他渴望……然而,这一切在凡人眼里微不足道的“渴望”在他的现实境遇中却显得那么的不现实。
阴风凄雨中,黑压压的监狱围墙,壁垒森严,时时传来尖锐的警报声和狼犬的嚎叫声。舞台中间的牢房窗口,一束昏黄的灯光聚集在小萝卜头身上,在这里小萝卜头开始了自己的一段独白同时也拉开了整台戏的序幕。“我叫宋振中,今年九岁。因为头很大,大家都叫我小萝卜头。我从没做错什么事,可为什么要把我关起来。也没有一个小朋友和我一起玩,为什么?为什么?看守们很凶很凶,把叔叔、伯伯、阿姨们打得浑身是伤,妈妈每天都要去做苦工,留下我一个人,我见不到爸爸,我想爸爸。唉!哎,飞过的小虫子你见过我爸爸吗?唉!爸爸,爸爸,爸爸……”整整两分钟的叙述就把他生活在监獄中的那种无奈、苦楚及其对自由的向往勾勒了出来。大家都知道木偶只有原先雕刻出来的固定表情,它那唯一的表情无法因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在这段独白中,表演的空间只限制在那只能探出个头来的窗口,并没有更多的肌体语言加以表达。只能靠演员利用整个头部的多方位、多角度地转动加上眼睛,嘴巴适时的眨一眨、动一动。这个脑袋探出窗外的时候,需要怎样的角度才能是恰到好处?同时眼睛可以眨几下才算是不多不少?比如平视的眼神是不是不够天真?是不是需要来个四十五度角?无奈的时候,低下头来是不是就能完全的体现?这些个细微的动作都需要演员仔细的考究,反复地演练,才能比较准确地掌握与表达。
在剧中出现了一条哈巴狗“小咚巴”,这是小萝卜头在狱中唯一的小伙伴。小咚巴向小萝卜头描述着外面的世界。“天是蓝蓝的,地是绿绿的,凉风吹着杨柳,蝴蝶穿着彩衣。有清清的河水,有高高的大树,湖上还有大白鹅,‘鹅鹅鹅’地叫着”。小萝卜头眨叭眨叭眼睛,这一切是那样的新奇而美好。“这些我怎么都没见过?外面的世界多少这么好玩的东西啊”!剧情进展到这里,让人不由心酸、心生怜悯,这么一些自然而又触手可及的事物,他怎么能没见过呢?当小咚巴将被狱警发现的时候,小萝卜头弃自己的安危不顾惨遭狱警的毒打也誓死不交出小咚巴。他是那么的坚强与勇敢,这就是革命志士的精神驱使着他的作为。当江妈妈无数次被带去审问又屡遭毒打,他是那样的愤愤不平而又无能为力。剧中还有一段众难友一起托着小萝卜头趴在窗口望故乡的戏。“我看到了,我看到了,妈妈,妈妈,山的那边是不是就是我的故乡,妈妈……”此情此景,妈妈伤心流泪却无言以对。看见妈妈哭了,小萝卜头也伤心地哭了起来,为什么明明有故乡却回不了家,为什么明明有爸爸却不能相见,为什么我很乖却总被关在这里,这一切只能待到南京解放,待到新中国的成立,才能有自由的新世界。
整出戏以历史为背景借由小萝卜头的情感情绪发展来贯穿始终,他虽然只是个小孩,但是他内心的挣扎与呐喊却是那样的强烈。其潜在的内涵给予了演员勃发和激励,在饰演过程中能不断地激发着情感思维与木偶形态的统一。这种能量需要不断的递增和膨胀,为人物加以补充和丰满。在本剧的尾声部分,就在小萝卜头就义的那一刻,他跟着江阿姨慢慢地走上阶梯,他不知道他正一步步接近死亡,他以为越上去就能更快的见到爸爸。他让小咚巴等着他,他一见到爸爸马上就回来接他。他不知道再向前一步是天堂还是地狱……众难友的呼唤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眼看着就要人鬼殊途又无回天之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渐渐的,渐渐地消失了。紧接着整个舞台响起震耳欲聋的爆炸声,红色的火焰充斥着了整个监狱舞台。“新中国万岁”“共产党万岁”新中国成立了,革命胜利了。可惜那些牺牲的人们没能等到这一刻。
一个九岁的小男孩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尚能坚强如斯,活在当下幸福生活中的人们,有何理由不刻苦的学习、快乐的生活、努力的工作……
关键词:小萝卜头;重现舞台;木偶角色
今天,我们以历史为背景,以监狱为舞台,用木偶的表演形式将小萝卜头重现于舞台。这是一个没有绚丽色彩的舞台,但是红岩精神和千千万万革命志士的崇高情怀却令我们心情波荡。我有幸能以木偶剧的形式来重新演绎这个经典的角色,这期间我经历了前前后后的忐忑与焦虑,生怕我的积淀不足而不能够诠释好这一角色,这是一个多么让人内心生疼的可爱的小孩,年仅九岁的他,为了新中国的胜利而牺牲的幼小生命。我反复推敲,首先,剧本的定义是多媒体动漫木偶舞台剧,我想这就可以摒弃以往的戏剧表演程式,而是用更加生活化,更加直接的手法来表现。我渴望能走进小萝卜头的纯真心灵,替他抒发出他那对高墙内外的无奈及渴望。
小萝卜头,一个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小烈士。一个在特殊环境中长大的小男孩。他的生活充满着不幸、他善良他纯真、他向往着高墙外的自由天空,他渴望着像蝴蝶那样的自由飞翔,他渴望着能够像许许多多普通的孩子一样上学读书,他渴望着能有很多很多的小朋友和他做伴一起玩耍,他渴望……然而,这一切在凡人眼里微不足道的“渴望”在他的现实境遇中却显得那么的不现实。
阴风凄雨中,黑压压的监狱围墙,壁垒森严,时时传来尖锐的警报声和狼犬的嚎叫声。舞台中间的牢房窗口,一束昏黄的灯光聚集在小萝卜头身上,在这里小萝卜头开始了自己的一段独白同时也拉开了整台戏的序幕。“我叫宋振中,今年九岁。因为头很大,大家都叫我小萝卜头。我从没做错什么事,可为什么要把我关起来。也没有一个小朋友和我一起玩,为什么?为什么?看守们很凶很凶,把叔叔、伯伯、阿姨们打得浑身是伤,妈妈每天都要去做苦工,留下我一个人,我见不到爸爸,我想爸爸。唉!哎,飞过的小虫子你见过我爸爸吗?唉!爸爸,爸爸,爸爸……”整整两分钟的叙述就把他生活在监獄中的那种无奈、苦楚及其对自由的向往勾勒了出来。大家都知道木偶只有原先雕刻出来的固定表情,它那唯一的表情无法因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在这段独白中,表演的空间只限制在那只能探出个头来的窗口,并没有更多的肌体语言加以表达。只能靠演员利用整个头部的多方位、多角度地转动加上眼睛,嘴巴适时的眨一眨、动一动。这个脑袋探出窗外的时候,需要怎样的角度才能是恰到好处?同时眼睛可以眨几下才算是不多不少?比如平视的眼神是不是不够天真?是不是需要来个四十五度角?无奈的时候,低下头来是不是就能完全的体现?这些个细微的动作都需要演员仔细的考究,反复地演练,才能比较准确地掌握与表达。
在剧中出现了一条哈巴狗“小咚巴”,这是小萝卜头在狱中唯一的小伙伴。小咚巴向小萝卜头描述着外面的世界。“天是蓝蓝的,地是绿绿的,凉风吹着杨柳,蝴蝶穿着彩衣。有清清的河水,有高高的大树,湖上还有大白鹅,‘鹅鹅鹅’地叫着”。小萝卜头眨叭眨叭眼睛,这一切是那样的新奇而美好。“这些我怎么都没见过?外面的世界多少这么好玩的东西啊”!剧情进展到这里,让人不由心酸、心生怜悯,这么一些自然而又触手可及的事物,他怎么能没见过呢?当小咚巴将被狱警发现的时候,小萝卜头弃自己的安危不顾惨遭狱警的毒打也誓死不交出小咚巴。他是那么的坚强与勇敢,这就是革命志士的精神驱使着他的作为。当江妈妈无数次被带去审问又屡遭毒打,他是那样的愤愤不平而又无能为力。剧中还有一段众难友一起托着小萝卜头趴在窗口望故乡的戏。“我看到了,我看到了,妈妈,妈妈,山的那边是不是就是我的故乡,妈妈……”此情此景,妈妈伤心流泪却无言以对。看见妈妈哭了,小萝卜头也伤心地哭了起来,为什么明明有故乡却回不了家,为什么明明有爸爸却不能相见,为什么我很乖却总被关在这里,这一切只能待到南京解放,待到新中国的成立,才能有自由的新世界。
整出戏以历史为背景借由小萝卜头的情感情绪发展来贯穿始终,他虽然只是个小孩,但是他内心的挣扎与呐喊却是那样的强烈。其潜在的内涵给予了演员勃发和激励,在饰演过程中能不断地激发着情感思维与木偶形态的统一。这种能量需要不断的递增和膨胀,为人物加以补充和丰满。在本剧的尾声部分,就在小萝卜头就义的那一刻,他跟着江阿姨慢慢地走上阶梯,他不知道他正一步步接近死亡,他以为越上去就能更快的见到爸爸。他让小咚巴等着他,他一见到爸爸马上就回来接他。他不知道再向前一步是天堂还是地狱……众难友的呼唤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眼看着就要人鬼殊途又无回天之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渐渐的,渐渐地消失了。紧接着整个舞台响起震耳欲聋的爆炸声,红色的火焰充斥着了整个监狱舞台。“新中国万岁”“共产党万岁”新中国成立了,革命胜利了。可惜那些牺牲的人们没能等到这一刻。
一个九岁的小男孩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尚能坚强如斯,活在当下幸福生活中的人们,有何理由不刻苦的学习、快乐的生活、努力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