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语镜像中的文化面相(三十二)

来源 :师道(人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ji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死”是“社会性死亡”的缩略,虽从社会学术语演变为流行语,但学术“降维”并没有消解其丰富内涵,而仍含藏大量可供社会学方面阐释的内容。原意之“社会关系的被抛弃与隔离”与自然死亡之“自然生命终结”相对,依旧坚挺地支撑它在流行语境中的运用。虽网民们将“社死”戏解为日常社交“出糗”之最高级别以供解嘲放松,却丝毫不影响它在真正抵达语义的那一刻的决绝与冷峻。这一次,流行并没有完全遣散它的严颜,特别是在关于网络伤害的讨论之中,它始终是回避不了的重要课题,但“社死”的生动是,它总有不为严酷气氛所“挟制”的“自由”,而随时保持平易活泼,特别是描述“恨不得在地上找条缝钻进去”之境地,难有出其右者——“社死”之严肃性与娱乐性几可谓并驾齐驱。
  “社死”的流行“得益”于人们社交失利情形之频繁以及尴尬之剧烈,特别是后者,欲“死”而后快的情绪崩塌令人感同身受。“社死”将此切肤之痛抬出黑暗之幽閉,指涉其痛苦“溢出”之惊人,以炼字之精要确保了焦灼震荡的无损传递,以夸张的“死亡”的惊诧誓于与普通人际交往遭逢的一般为难陌路,于是清楚明白地把心如死灰的一刻完满地展开在听众面前,完成或呢喃或倾述的独白。“社死”在交流中的“大快人心”,正因“社死”窘态的难以超脱——此情越“惨”,此词越“快”。如果说难以平息的失败体验令人心有余悸,那么“社死”的猝不及防更让人不寒而栗。“社死”提醒了人保持“体面”的艰难,是“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出没社交翻车现场的人们明白在“社死”之中人力毫无作用,唯等待时间默默将此页翻过,令狼狈之情在堆积中泛黄。但是“社死”并没有那么容易被掩埋,耻笑者或早已释怀,而居于自己心中的“法官”却从不暧昧,蓦地回忆便挑明你失望的全记录。
  人类自知遭逢社交失败或舆论倾轧之后精神的脆弱和无助,特别是网络急速围观造成立时人肉搜索与众口铄金的“末日审判”,直接将当事人的生命、心灵和命运钉在难以挣扎的十字架上,这种捣毁常常是致命的——但人又总会对“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轻描淡写,隔岸观火,而添油加醋,不怀好意者,更常装扮为一副“见证人”的姿态“绘声绘色”,暗地里借“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悄悄推免自己因口舌“搬运”而隐约负罪的念头,或者保持着道德的自我崇高,“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总之,“社死”者从百口莫辩到行尸走肉,不仅是对自己的难堪,更是对世界的绝望。
  网络私刑滥用所发酵的毒雾令人惶惶,好在如今“网络社会”的非正义开始受到人们的审视。法律掀动了网络狂欢的帷幕,露出更多“社死”的精神白骨,那些不仅仅是个别人的不幸,更是整个社会真善亏空的悲剧。
其他文献
G老师从规模较大的M校退休已有月余。在某周末的饭局上,G老师的学生、现在M校任教的L老师“惊闻”G老师已经退休,颇有感慨。在夸赞了G老师勤恳敬业、关爱学生、不务虚名等诸多美德之后,还自罚两杯,同时又恭敬地为G老师敬上两杯,以示自己对老师的关心不够和对老师的由衷敬意。随后,L老师借着酒意无不郑重地言道,学校这“人事”做得不地道,老教师退休了,居然让他们“花自飘零”,没有造任何声势,在学校工作一辈子,
期刊
这是一节常规写作课,写作对象是“一朵花”。是的,一朵小黄花,长在教学区通往宿舍区小道边的草丛中。我经过时,用手机拍下来,保存在相册里。  当然,上课时,我并没有告诉学生这朵花具体开在哪里。至于是什么花,我也没有去查阅相关资料,只是觉得它像极了小雏菊。我向学生们展示了这张照片,然后说:“同学们,请认真观察这朵花,进行一段生动的描写。”  话音刚落,班上一片哗然。然而,我的计时器已经显示在投屏上了,学
期刊
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我想说,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在不同的阶段会遇到不同的专业困惑,而阅读一定是探路寻道的不二法门,是促进专业拔节生长的永恒动能。就我个人的阅读经历而言,大致呈现几个分水岭。  碎片式的定点阅读,寻站稳讲台之道  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次初登讲台,瘦瘦弱弱的我忐忐忑忑地提前到班上去候课,却被两位人高马大的男生误认作新同学,羞得两脸绯红;怀揣着
期刊
若说当今时代是一个属于阅读的时代,大概是不为过的。这倒不是说在过去阅读就没有发生,相反,自有记录的文明延续以来,阅读就持续发生着。在过去,由于知识匮乏,书籍阅读成为一小部分人的特权,也成为接近人类轴心时代产生的伟大思想的不二法门。彼时,阅读就像广袤原野上矗立的一座通天塔,跻身其中的人寥寥无几。而当下,阅读普泛化、平民化、多元化,早已打破阅读权力的大一统,大部分人只要想阅读,总有阅读的渠道。况且,阅
期刊
昔日,宋人黄庭坚曾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一句话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反思自己的人生,也的确是在书香氤氲中得以不断修正与提升的。  播下一粒种子  过去读历史书,每到新旧王朝革故鼎新之时,常有志士仁人呼吁新王朝要保存下“读书种子”。可见读书的“种子”是可以留下的。我虽不敢自称是什么“读书种子”,但渴望读书的“心苗”却是很早就播下了。  我的老家在黄
期刊
信息技术正飞速进入校园、课堂,进入教师和学生的视野中,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让其更灵活、安全、方便、快捷,多角度地为英语教学服务。在众多课型当中,信息技术在听说教学中的运用尤为突出。笔者认为,可以在课堂上巧妙地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提高语音的准确性和对英语学习的热情。  一、语音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可行性  1. 利用ASR技术关注语音准确性  ASR技术,即自动语音识别技术,是把人
期刊
一晃,从华东师范大学毕业,步入教坛八年,与恩师陈智峰老师也相处已八年了。初遇时,便知陈老师已于而立之年被破格评为温州市最年轻的中学高级教师;再过四载,又亲眼见证他于不惑之年晋升为浙江省最年轻的正高级教师;其后未逾三载,他又在今年获评全省中小学仅29名的专技二级岗位。尽管仍旧耕耘在高中一线,陈老师已相当于大学二级教授的身份了,每每仰望其成就,愚徒只能满怀孺慕地暗叹:“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
期刊
在过去的两年,新冠疫情肆虐全世界,在抗疫的煎熬时期与转折中,中国海外留学生强烈的民族主义与爱国情绪随之被唤起,并强化了对祖国政治体制和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他们认为这会让中国发生重大动荡,但后来我们看到,疫情成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切尔诺贝利时刻’,暴露出西方国家的严重问题。”一位来自上海的“90后”研究生在接受新加坡华文媒体《联合早报》采访时如是说道,语气中透着自信。这位受访者强调,他对国家的热爱
期刊
本学期,按照上级制定的“师生比”我校出现了严重的教师超编现象,其原因是学校所在地域最近两年纳入市里的“经济开发区”,教育系统迟迟没有完成划转交接,教师的人事关系处于封闭状态,外加附近的村庄城镇化加速,学生到城区就读的数量逐年增多,没有了教师的调动,班级数量却逐级递减,教师人员过剩的情况就显得比较突出了。基于这样的情况,辖域内主管部门建议学校组织教师开展支教镇域小学的活动,以缓解个别小学师资紧张的现
期刊
一、主體参与  首先要明确的是,乡村教研的主体是教师,这是乡村教研的基础,也是乡村教研的出发点。偏离了此基础和出发点,乡村教研便无从谈起。没有教师的主体的真实参与,乡村教研一定失去其土壤而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教师主体的深入参与,乡村教研一定难以发展,难以壮大。  乡村教研的主体参与感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 作为动机主体参与。教师有意愿参加教研,即有参与教研的动机。作为动机主体,意味着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