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很多学生都表现出厌学情绪,并有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学生厌学的现象常常表现为:讨厌学习读书,一看书就心烦意乱;公然在课堂上看课外书、讲话、睡觉;做作业不认真,或抄袭作业;常流露“读书无用”的言论,表现得贪玩或出现早恋。笔者经过多年的观察和探索,从心理学角度对学生厌学问题作以下几点分析。
1.封闭的教学结构
目前,中小学教育仍采用封闭模式。在学校,毕业班学生早晨背、中午练、晚上做,他们没有欢声笑语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所谓的音乐课、美术课、科技活动课和体育课就是自习课。在家里,他们倘若偶尔捧起一本小说、童话或者观赏一会儿电视节目,家长的叨唠会使得他们感到惶恐不安。因此,这种“教室—食堂—寝室”三点一线的封闭生活让学生实在难以忍受。学生被各种各样的考试、考查、考评所包围,学生学习以外的剩余精力难以得到排遣和发泄,于是上课时就做小动作,下课就追赶打闹、你推我攘,放学了就去打游戏机、台球。
要解决这种封闭教学结构问题,就要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传统的教育评价以学生为单一的对象,主要用考试的方法测评学生的学习。教育的评价范围应是全面的,应把教育活动相关的各个领域作为评价的内容,例如对学生、教育活动、教学活动的要素、学校、学校环境及条件、行政管理等方面评价都必须科学化,必须运用多种方法才能对其作出全面、深入、准确的评价。教育的评价重点在于对学校和老师的评价。对学校的评价应有整体观念,不能单纯地以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而应从教育思想、教育质量、管理水平、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应以学生综合成绩的提高程度来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成绩。因此,素质教育就是要求学校千方百计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和兴趣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知识,丰富头脑,开拓视野,让他们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深感自己知识的不足,变“苦学”为“乐学”,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枯燥的教学模式
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总是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当成一件轻松快乐的事。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幽默诙谐的语言艺术、旁征博引的教学风格、先进多样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能较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广泛的联想,博得学生的好感和敬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热情。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学生主动的学习和教师积极的诱导,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学生以自学为主,把学生的自学作为整个教学结构中的重要环节,实行学在前,教在后;在教学中交错使用讲、读、议、练、问、答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和认识主体作用。这不仅是当代国际教学理论新思潮在课堂结构中的反映,也是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教改成果的体现。采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一是要加强课堂调控,随时排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积极干扰和消极干扰。积极干扰就是学习情绪过热,偏离教学目的,读、议、问、答太多而思维效率较低;消极干扰就是学习情绪低落,或沉默寡言,或心不在焉,或一心二用,达不到教学目的。对这两种都要及时采用相应的对策,过热者降温,使之保持冷静头脑,讲求学习效率。二是要加强教师自身修养,吃透教材,贴近学生,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学会循循善诱的本领,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不良的社会倾向
当前不良的社会倾向主要体现在广为流传的“读书,读书,越读越苦;前途,前途,有钱就图”,新的“读书无用论”观点在社会生活中再次抬头,“唯金钱论”思想再度兴风作浪。崇尚金钱、崇尚实用主义的某种浅薄的社会风气,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铜臭之气。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现在许多家长与孩子之间似乎达成了一种默契,成绩的好坏与金钱的多少直接挂钩,甚至有学生只为了达到“领赏”的目标才学习。一旦达不到父母预定的目标,就无“领赏”资格,对学习只好听之任之,久而久之,自然就对学习毫无兴趣可言,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在市场经济时代,刻薄的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对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作为家长,尤其要注意言传身教,适当的精神鼓励是必要的,但不可让孩子的心灵被金钱所腐蚀。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质,适当地组织一些主题班会、故事会等以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勇气和信心,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标,让学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并使学生在追求中竞争,在竞争中形成新一代踏实、勤奋、向上、进取的良好学风,树立远大理想。
4.优越的家庭环境
家庭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舒适富足的生活环境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许多便利,但同时也使得一些意志薄弱者缺少艰苦锻炼的机会。勤思考、肯钻研、敢于面对困难的学生越来越少,好高骛远、异想天开、养尊处优的学生越来越多。当前,很多中小学生缺乏爱心、关心和进取心,很少积极主动地学习创新。由于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独立钻研的意志,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令人大失所望,这时,教师的批评和家长的指责会使学生品尝不到成功的喜悦,慢慢地就失去了自己应有的自信、自励,厌学情绪在所难免了。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坚强的学习意志。意志是心理活动的动力之一,优良的意志品质,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和坚持性等会使认识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自觉克服认识过程中的各种困难,积极地认识客观事物,深刻掌握客观事物的内部规律,有效地发展人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相反,消极的意志品质如受暗示性、独断、优柔寡断等则会影响认知活动的方向,降低认知活动的主动性和效率。因此,家庭教育中,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去锻炼、磨练自己,让学生参加学校、家庭必要的劳动,让他们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并在快乐劳动中逐渐消除厌学情绪。
5.顽劣的自身惰性
学习目的明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明确的学习目的会使学生懂得“为谁学”“为什么学”的问题,而有厌学情绪的学生,主要是由其自身的顽劣惰性所造成的。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笔者认为,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创设“乐学”的情境教学,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乐学”问题。教学情境是学生乐于学习之“境”。在这个“境”中,既有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形象,唤起学生学习的愉悦,又展现了学习的智力背景,鼓舞学生自动求知。情境教学,有感性认识的坚实基础,也有促使学生理性认识的桥梁,它调动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也有着学生生理感官与心理需求的快乐与满足,并激发学生以情感需要为核心的一切生理和心理的因素,以此推动学生认真学习,克服自身的惰性。创设情境教学,教师还可采用班会、故事会的形式,把他们的行为用相声、小品等形式表现出来,让大家齐心合力来帮助他们,使他们从根本上认识顽劣惰性的危害性,真正从思想上转变到勤奋、好学、自立自强的轨道上来,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消除惰性和厌学心理。
(作者单位:千阳县南寨中学,陕西千阳,721101)
1.封闭的教学结构
目前,中小学教育仍采用封闭模式。在学校,毕业班学生早晨背、中午练、晚上做,他们没有欢声笑语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所谓的音乐课、美术课、科技活动课和体育课就是自习课。在家里,他们倘若偶尔捧起一本小说、童话或者观赏一会儿电视节目,家长的叨唠会使得他们感到惶恐不安。因此,这种“教室—食堂—寝室”三点一线的封闭生活让学生实在难以忍受。学生被各种各样的考试、考查、考评所包围,学生学习以外的剩余精力难以得到排遣和发泄,于是上课时就做小动作,下课就追赶打闹、你推我攘,放学了就去打游戏机、台球。
要解决这种封闭教学结构问题,就要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传统的教育评价以学生为单一的对象,主要用考试的方法测评学生的学习。教育的评价范围应是全面的,应把教育活动相关的各个领域作为评价的内容,例如对学生、教育活动、教学活动的要素、学校、学校环境及条件、行政管理等方面评价都必须科学化,必须运用多种方法才能对其作出全面、深入、准确的评价。教育的评价重点在于对学校和老师的评价。对学校的评价应有整体观念,不能单纯地以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而应从教育思想、教育质量、管理水平、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应以学生综合成绩的提高程度来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成绩。因此,素质教育就是要求学校千方百计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和兴趣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知识,丰富头脑,开拓视野,让他们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深感自己知识的不足,变“苦学”为“乐学”,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枯燥的教学模式
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总是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当成一件轻松快乐的事。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幽默诙谐的语言艺术、旁征博引的教学风格、先进多样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能较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广泛的联想,博得学生的好感和敬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热情。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学生主动的学习和教师积极的诱导,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学生以自学为主,把学生的自学作为整个教学结构中的重要环节,实行学在前,教在后;在教学中交错使用讲、读、议、练、问、答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和认识主体作用。这不仅是当代国际教学理论新思潮在课堂结构中的反映,也是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教改成果的体现。采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一是要加强课堂调控,随时排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积极干扰和消极干扰。积极干扰就是学习情绪过热,偏离教学目的,读、议、问、答太多而思维效率较低;消极干扰就是学习情绪低落,或沉默寡言,或心不在焉,或一心二用,达不到教学目的。对这两种都要及时采用相应的对策,过热者降温,使之保持冷静头脑,讲求学习效率。二是要加强教师自身修养,吃透教材,贴近学生,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学会循循善诱的本领,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不良的社会倾向
当前不良的社会倾向主要体现在广为流传的“读书,读书,越读越苦;前途,前途,有钱就图”,新的“读书无用论”观点在社会生活中再次抬头,“唯金钱论”思想再度兴风作浪。崇尚金钱、崇尚实用主义的某种浅薄的社会风气,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铜臭之气。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现在许多家长与孩子之间似乎达成了一种默契,成绩的好坏与金钱的多少直接挂钩,甚至有学生只为了达到“领赏”的目标才学习。一旦达不到父母预定的目标,就无“领赏”资格,对学习只好听之任之,久而久之,自然就对学习毫无兴趣可言,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在市场经济时代,刻薄的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对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作为家长,尤其要注意言传身教,适当的精神鼓励是必要的,但不可让孩子的心灵被金钱所腐蚀。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质,适当地组织一些主题班会、故事会等以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勇气和信心,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标,让学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并使学生在追求中竞争,在竞争中形成新一代踏实、勤奋、向上、进取的良好学风,树立远大理想。
4.优越的家庭环境
家庭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舒适富足的生活环境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许多便利,但同时也使得一些意志薄弱者缺少艰苦锻炼的机会。勤思考、肯钻研、敢于面对困难的学生越来越少,好高骛远、异想天开、养尊处优的学生越来越多。当前,很多中小学生缺乏爱心、关心和进取心,很少积极主动地学习创新。由于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独立钻研的意志,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令人大失所望,这时,教师的批评和家长的指责会使学生品尝不到成功的喜悦,慢慢地就失去了自己应有的自信、自励,厌学情绪在所难免了。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坚强的学习意志。意志是心理活动的动力之一,优良的意志品质,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和坚持性等会使认识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自觉克服认识过程中的各种困难,积极地认识客观事物,深刻掌握客观事物的内部规律,有效地发展人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相反,消极的意志品质如受暗示性、独断、优柔寡断等则会影响认知活动的方向,降低认知活动的主动性和效率。因此,家庭教育中,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去锻炼、磨练自己,让学生参加学校、家庭必要的劳动,让他们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并在快乐劳动中逐渐消除厌学情绪。
5.顽劣的自身惰性
学习目的明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明确的学习目的会使学生懂得“为谁学”“为什么学”的问题,而有厌学情绪的学生,主要是由其自身的顽劣惰性所造成的。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笔者认为,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创设“乐学”的情境教学,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乐学”问题。教学情境是学生乐于学习之“境”。在这个“境”中,既有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形象,唤起学生学习的愉悦,又展现了学习的智力背景,鼓舞学生自动求知。情境教学,有感性认识的坚实基础,也有促使学生理性认识的桥梁,它调动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也有着学生生理感官与心理需求的快乐与满足,并激发学生以情感需要为核心的一切生理和心理的因素,以此推动学生认真学习,克服自身的惰性。创设情境教学,教师还可采用班会、故事会的形式,把他们的行为用相声、小品等形式表现出来,让大家齐心合力来帮助他们,使他们从根本上认识顽劣惰性的危害性,真正从思想上转变到勤奋、好学、自立自强的轨道上来,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消除惰性和厌学心理。
(作者单位:千阳县南寨中学,陕西千阳,72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