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教材的实施,给学生提供了创新思维的广阔空间和生成新知识的崭新平台,使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课堂教学越来越生动。与此同时,新的教学情境也不断出现和生成,教师会比传统课堂教学面临更多的随机事件。如何应对这些突发事件,并使之转化为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契机,这是每一位教师都必将面临和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随堂机智不但是教师的职业素养,是一把衡量教师综合能力的标尺,而且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一项新的素质指标。
关键词: 新课程 随堂机智 标尺 素质指标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遇到了许多新的课题,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出现了许多值得我们思考、探索的新问题①。“这场以转变教学理念为先导,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师素质提高为突破口,以转变教学方式为手段,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目标的全面改革,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但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同时也必然影响和改变了教师的工作方式和教学方式。“新课程的教学变成一种充满智慧的挑战”。③
一、随堂机智是教师的职业素养,是衡量教师综合能力的标尺
课堂是师生共同的舞台,课堂教学如师生联袂主演的连续剧。不同的是,教师在主演的同时,更兼有导演的角色。一部电视剧要达到预期的效果,要获得市场的认可观众的好评,除了演员因素(诸如演员阵容、表演技巧等),更多地依赖于导演的执导水平。由于学生思维方式不断呈现出多元化,课堂教学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会有许多出乎教师意料的教学情境出现。如何应对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并使之转化为有利于生成新知识、有利于学生转变价值观和人生观、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契机?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将面临和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教师不但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高超的调控能力、独特的教学艺术、广阔的知识储备,而且要具有灵动的随堂机智。随堂机智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突发、随机事件时的应变能力和处理智慧,是教师综合能力和心智艺术的集中反映和体现。
案例一:④一位初二的语文老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讲人物描写,在讲间接描写时用了汉乐府民歌《陌上桑》里的人物描写为例:“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峭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老师读到这儿,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这是间接描写。”老师肯定了同学们的回答后,想乘机拓宽学生思路,又提问:“为什么少年、老年、行者、耕者、锄者这么多人见到罗敷后,都不约而同地停下脚步去‘观罗敷’,这说明了什么呢?”老師刚说完,一位同学洋洋自得地大声说:“好色!”于是整个班上像炸开了锅,还有几个不怀好意的学生跟着起哄,课堂秩序一下子混乱了起来。老师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境弄懵了,课堂秩序有点失控。老师想发火狠狠地教训一下这个不知天高地厚制造混乱的学生,但又觉得不妥,理智告诉他,这位学生信口说出“好色”二字,并非有意为之,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不能上升到道德评判的高度,与其大发雷霆教训这位学生,还不如先冷静下来稳定课堂秩序,然后因势利导,引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进而延伸到审美启迪教育。于是,老师冷静了一下,控制住自己的情绪,镇静地望望大家,然后在黑板上写下大大的“好色”二字,并在“好”字下加上着重号,然后要求学生总结“好”字的两种读音和用法。同学们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老师见课堂秩序稳定了下来,同学们的注意力也转移到老师的问题上来了,于是提出了新的要求:“同学们回答得很好!通过刚才那段文字,大家能否用一个词概括罗敷的特点?”“好看。”“美丽。”“漂亮。”“酷。”……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起来。老师趁机说:“大家说得很对,同学们,当我们看到鲜艳的花朵、听到动听的音乐、置身迷人景色的时候,无论老少男女,大家都会产生一种共同的愉悦心理,这是为什么呢?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同学们异口同声地答道。
老师进一步指出:“所以,见到美好事物,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审美倾向、审美心理,说明人们有着共同的审美需求。刚才那段文字中的少年、老人、行者、耕者不约而同地停下来观看罗敷,正是因为罗敷在他们眼里太美丽了,作者就是用这种方式来表现罗敷的完美。如果直接说罗敷‘太美啦’,‘美得无与伦比’、‘美得妙不可言’……是更具体了呢,还是更抽象了呀?”同学们高兴地回答:“更抽象了!”“对!如果一味地说她美,只能给大家留下非常模糊的印象,如果通过众人的反应来写罗敷的美,读者会感到具体真切,而且能给大家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这就是间接描写的效果。”老师见课堂秩序已完全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了,进一步指出:“我们也常常听说某某是‘好色’之徒,这‘好色’是指心怀邪念的男子沉溺于情欲、贪恋女色;而‘爱美’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欣赏、追求。两个词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此说来,用‘好色’一词来形容刚才那些人恰当、公平吗?”同学们众口一词:“不公平!”刚才那位说“好色”的同学也惭愧地低下了头。
教师通过自己的机敏和智慧,及时地稳定了课堂教学秩序,有效地掌控了课堂教学进程,遏制了混乱局面的蔓延,并且通过自己的心智艺术,把它转化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契机,既传授了知识,又拓宽了学生视野,还让学生明辨了是非。
案例二:一位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三年级班主任,在上课的时候,发现班上有一位女生,每次老师的提问还没结束,就高高地举起了手,但老师让她回答问题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她却答不出来,甚至有时还没弄清老师问的什么问题,每当这个时候,这位女生都满脸羞得通红。老师为了弄清她抢着回答问题的原因,就和她交朋友,经常和她接近,对她进行家访。老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了解,发现这位女生的父母对她期望很高,但她却性格内向且自尊心极强。老师终于明白了,这位女生每次举手,只是不想让同学们知道她不会这个问题,怕别人瞧不起她,所以只要老师提问,她都不假思索地高高地举手。于是,老师和这位女生私下约定:以后老师提问的时候,她要听清楚了问题才能举手,知道这个问题怎么答的时候举右手,不知道的时候举左手。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和这位同学都履行着“右手协定”。老师发现这位女生举右手的时候,就经常指定她回答问题,发现这位女生举左手的时候,老师就不让她回答,所以每次回答都能获得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掌声。慢慢的,这位女生的自信心增强了,同时她也暗暗地下功夫,争取更多地举右手回答老师的提问。从此以后,这位女生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性格也比以前开朗了,学习更刻苦认真了。慢慢的,老师发现,这位女生举左手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学习成绩很快跃居班上的前茅。后来,这位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中学。
教师不同的处置方式,会改变学生行为方式甚至一生的命运。试想这位老师如果用否定的方式对这位女生提出批评,教训她以后不会的问题就不要举手、没听清老师的提问也不能盲目举手,这位女生肯定就没有后来的转变,不断的挫败会让她的成绩越来越糟,重点中学的大门可能也永远不会向她敞开了。
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独特的心智艺术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教师的随堂机智。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看似轻描淡写的处置,却包含了教师无数的心血和智慧,是教师教学经验的长期积累、高超调控能力的集中反映、独特教学艺术的充分展示、广阔知识储备的厚积薄发、灵动随堂机智的完美体现。
二、随堂机智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一项新的素质指标
传统的课堂教学犹如一泓平静的秋水,波澜不惊:国家统编教材,教育部颁教学大纲,统一的教学参考,甚至使用统一的由专家、学者、知名教师撰写的教案。教师只是按别人设计好的教学步骤和教学进程,按部就班地执行,课堂教学成了复制别人的计划。教师没有自己的创造,更鲜有创新。学生就是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习,不需要动太多的脑筋,也不需要多么丰富的想象,只要跟着教师指引走,就能达到应试的要求。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学生的思维模式也变得整齐划一。创新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多元化思维,成了学生思维领域的沙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就变得简单而平静,很少有出乎教师预料的教学情境出现,教师的能力更多地体现在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教学、板书设计能力上。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犹如一条奔腾的小溪,时而涓涓流淌、时而欢腾雀跃、时而迂回曲折、时而奔涌突泻……常常发出动听的声响和翻卷起智慧的浪花。课堂教学中,师生常常撞击出智慧的火花,生成新的知识。
案例三:⑤某老师在上高中政治课时,引用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诗句来比较分析两个阶级、两种阶层的不同社会处境。老师正在讲解“豪门贵族酒肉多得放臭了,村野路边却有饿死、冻死的累累白骨……”话还未说完,一位同学就举手提出了质疑:“老师,我觉得您对杜甫诗句的解释不是很合理。因为从诗句中可以判断时间是严寒的冬天,既然能把人冻死,那么肉就不会发臭,怎么能闻到臭味呢?更何况酒是不会发臭的。再说,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是比较低的,说豪门贵族家里的酒肉多得发臭也不符合当时的生活实际。”一时间,教室里静得出奇,同学们面面相觑,脸上露出惊奇的表情。老师此时也不知道“臭”在此处作何解释,但学生的质疑又分明很有道理。如何处置这种突发情境,将直接影响师生关系和学生质疑的积极性。于是老师微笑、赞许地对这位同学点点头,然后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从气候特点和当时的社会实际分析,这位同学的提问是有道理的,特别值得肯定的是这位同学的质疑精神。老师也没注意到这个细节,所以一时不能给大家作出合理的解释。课后请大家查找资料,下节课我们共同解决这个问题。”
下课后,老师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臭”在此处应读“xìu”,意思是“用鼻子辨别气味”。这样解释,答案就合理了。第二次上课的时候,老师并不急于告诉学生结果,而是向学生要答案。看到学生并没有找出新的解释的时候,老师才把自己找到的结果告诉了大家。同学们都信服地频频点头,老师乘机表扬了那位同学善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鼓励同学们向他学习。
在教学中,学生发现并指出老师教学中的问题,是许多教师都会遇到的事,但一些教师却不知道如何处理,总觉得是一件尴尬的事,有失“面子”。这位教师面对这样的突发情境,没有回避,而是巧妙地迂回,以退为进,既保住了老师的“面子”,又鼓励、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质疑精神,同时还生成了新的知识,可谓一石两鸟、一举多得。
新课程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拓宽了空间,也为教师提供了施展教学才能的广阔平台。传统课堂教学是临摹,新课程则是写意。临摹没有创造,写意肆意挥洒。“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磨砺、不断思考、不断创新,用生命去体验、用智慧去教学,把课堂变成勇者的战场,把教学变成智者的游戏,收获的将不仅仅是成功,更多的是实现自我职业使命的快乐。
注释:
①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②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沈阳出版社,2003.1.
③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沈阳出版社,2003.1.
④此案例引自傅道春编著的《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70页第二章“教学方式的变化——接纳学生的异口同声”.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⑤此案例引自傅道春编著的《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76页第二章“教学方式的变化——学生置疑,教师有了新生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⑥孔子.論语·魏灵公.
关键词: 新课程 随堂机智 标尺 素质指标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遇到了许多新的课题,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出现了许多值得我们思考、探索的新问题①。“这场以转变教学理念为先导,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师素质提高为突破口,以转变教学方式为手段,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目标的全面改革,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但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同时也必然影响和改变了教师的工作方式和教学方式。“新课程的教学变成一种充满智慧的挑战”。③
一、随堂机智是教师的职业素养,是衡量教师综合能力的标尺
课堂是师生共同的舞台,课堂教学如师生联袂主演的连续剧。不同的是,教师在主演的同时,更兼有导演的角色。一部电视剧要达到预期的效果,要获得市场的认可观众的好评,除了演员因素(诸如演员阵容、表演技巧等),更多地依赖于导演的执导水平。由于学生思维方式不断呈现出多元化,课堂教学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会有许多出乎教师意料的教学情境出现。如何应对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并使之转化为有利于生成新知识、有利于学生转变价值观和人生观、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契机?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将面临和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教师不但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高超的调控能力、独特的教学艺术、广阔的知识储备,而且要具有灵动的随堂机智。随堂机智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突发、随机事件时的应变能力和处理智慧,是教师综合能力和心智艺术的集中反映和体现。
案例一:④一位初二的语文老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讲人物描写,在讲间接描写时用了汉乐府民歌《陌上桑》里的人物描写为例:“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峭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老师读到这儿,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这是间接描写。”老师肯定了同学们的回答后,想乘机拓宽学生思路,又提问:“为什么少年、老年、行者、耕者、锄者这么多人见到罗敷后,都不约而同地停下脚步去‘观罗敷’,这说明了什么呢?”老師刚说完,一位同学洋洋自得地大声说:“好色!”于是整个班上像炸开了锅,还有几个不怀好意的学生跟着起哄,课堂秩序一下子混乱了起来。老师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境弄懵了,课堂秩序有点失控。老师想发火狠狠地教训一下这个不知天高地厚制造混乱的学生,但又觉得不妥,理智告诉他,这位学生信口说出“好色”二字,并非有意为之,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不能上升到道德评判的高度,与其大发雷霆教训这位学生,还不如先冷静下来稳定课堂秩序,然后因势利导,引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进而延伸到审美启迪教育。于是,老师冷静了一下,控制住自己的情绪,镇静地望望大家,然后在黑板上写下大大的“好色”二字,并在“好”字下加上着重号,然后要求学生总结“好”字的两种读音和用法。同学们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老师见课堂秩序稳定了下来,同学们的注意力也转移到老师的问题上来了,于是提出了新的要求:“同学们回答得很好!通过刚才那段文字,大家能否用一个词概括罗敷的特点?”“好看。”“美丽。”“漂亮。”“酷。”……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起来。老师趁机说:“大家说得很对,同学们,当我们看到鲜艳的花朵、听到动听的音乐、置身迷人景色的时候,无论老少男女,大家都会产生一种共同的愉悦心理,这是为什么呢?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同学们异口同声地答道。
老师进一步指出:“所以,见到美好事物,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审美倾向、审美心理,说明人们有着共同的审美需求。刚才那段文字中的少年、老人、行者、耕者不约而同地停下来观看罗敷,正是因为罗敷在他们眼里太美丽了,作者就是用这种方式来表现罗敷的完美。如果直接说罗敷‘太美啦’,‘美得无与伦比’、‘美得妙不可言’……是更具体了呢,还是更抽象了呀?”同学们高兴地回答:“更抽象了!”“对!如果一味地说她美,只能给大家留下非常模糊的印象,如果通过众人的反应来写罗敷的美,读者会感到具体真切,而且能给大家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这就是间接描写的效果。”老师见课堂秩序已完全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了,进一步指出:“我们也常常听说某某是‘好色’之徒,这‘好色’是指心怀邪念的男子沉溺于情欲、贪恋女色;而‘爱美’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欣赏、追求。两个词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此说来,用‘好色’一词来形容刚才那些人恰当、公平吗?”同学们众口一词:“不公平!”刚才那位说“好色”的同学也惭愧地低下了头。
教师通过自己的机敏和智慧,及时地稳定了课堂教学秩序,有效地掌控了课堂教学进程,遏制了混乱局面的蔓延,并且通过自己的心智艺术,把它转化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契机,既传授了知识,又拓宽了学生视野,还让学生明辨了是非。
案例二:一位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三年级班主任,在上课的时候,发现班上有一位女生,每次老师的提问还没结束,就高高地举起了手,但老师让她回答问题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她却答不出来,甚至有时还没弄清老师问的什么问题,每当这个时候,这位女生都满脸羞得通红。老师为了弄清她抢着回答问题的原因,就和她交朋友,经常和她接近,对她进行家访。老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了解,发现这位女生的父母对她期望很高,但她却性格内向且自尊心极强。老师终于明白了,这位女生每次举手,只是不想让同学们知道她不会这个问题,怕别人瞧不起她,所以只要老师提问,她都不假思索地高高地举手。于是,老师和这位女生私下约定:以后老师提问的时候,她要听清楚了问题才能举手,知道这个问题怎么答的时候举右手,不知道的时候举左手。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和这位同学都履行着“右手协定”。老师发现这位女生举右手的时候,就经常指定她回答问题,发现这位女生举左手的时候,老师就不让她回答,所以每次回答都能获得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掌声。慢慢的,这位女生的自信心增强了,同时她也暗暗地下功夫,争取更多地举右手回答老师的提问。从此以后,这位女生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性格也比以前开朗了,学习更刻苦认真了。慢慢的,老师发现,这位女生举左手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学习成绩很快跃居班上的前茅。后来,这位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中学。
教师不同的处置方式,会改变学生行为方式甚至一生的命运。试想这位老师如果用否定的方式对这位女生提出批评,教训她以后不会的问题就不要举手、没听清老师的提问也不能盲目举手,这位女生肯定就没有后来的转变,不断的挫败会让她的成绩越来越糟,重点中学的大门可能也永远不会向她敞开了。
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独特的心智艺术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教师的随堂机智。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看似轻描淡写的处置,却包含了教师无数的心血和智慧,是教师教学经验的长期积累、高超调控能力的集中反映、独特教学艺术的充分展示、广阔知识储备的厚积薄发、灵动随堂机智的完美体现。
二、随堂机智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一项新的素质指标
传统的课堂教学犹如一泓平静的秋水,波澜不惊:国家统编教材,教育部颁教学大纲,统一的教学参考,甚至使用统一的由专家、学者、知名教师撰写的教案。教师只是按别人设计好的教学步骤和教学进程,按部就班地执行,课堂教学成了复制别人的计划。教师没有自己的创造,更鲜有创新。学生就是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习,不需要动太多的脑筋,也不需要多么丰富的想象,只要跟着教师指引走,就能达到应试的要求。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学生的思维模式也变得整齐划一。创新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多元化思维,成了学生思维领域的沙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就变得简单而平静,很少有出乎教师预料的教学情境出现,教师的能力更多地体现在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教学、板书设计能力上。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犹如一条奔腾的小溪,时而涓涓流淌、时而欢腾雀跃、时而迂回曲折、时而奔涌突泻……常常发出动听的声响和翻卷起智慧的浪花。课堂教学中,师生常常撞击出智慧的火花,生成新的知识。
案例三:⑤某老师在上高中政治课时,引用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诗句来比较分析两个阶级、两种阶层的不同社会处境。老师正在讲解“豪门贵族酒肉多得放臭了,村野路边却有饿死、冻死的累累白骨……”话还未说完,一位同学就举手提出了质疑:“老师,我觉得您对杜甫诗句的解释不是很合理。因为从诗句中可以判断时间是严寒的冬天,既然能把人冻死,那么肉就不会发臭,怎么能闻到臭味呢?更何况酒是不会发臭的。再说,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是比较低的,说豪门贵族家里的酒肉多得发臭也不符合当时的生活实际。”一时间,教室里静得出奇,同学们面面相觑,脸上露出惊奇的表情。老师此时也不知道“臭”在此处作何解释,但学生的质疑又分明很有道理。如何处置这种突发情境,将直接影响师生关系和学生质疑的积极性。于是老师微笑、赞许地对这位同学点点头,然后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从气候特点和当时的社会实际分析,这位同学的提问是有道理的,特别值得肯定的是这位同学的质疑精神。老师也没注意到这个细节,所以一时不能给大家作出合理的解释。课后请大家查找资料,下节课我们共同解决这个问题。”
下课后,老师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臭”在此处应读“xìu”,意思是“用鼻子辨别气味”。这样解释,答案就合理了。第二次上课的时候,老师并不急于告诉学生结果,而是向学生要答案。看到学生并没有找出新的解释的时候,老师才把自己找到的结果告诉了大家。同学们都信服地频频点头,老师乘机表扬了那位同学善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鼓励同学们向他学习。
在教学中,学生发现并指出老师教学中的问题,是许多教师都会遇到的事,但一些教师却不知道如何处理,总觉得是一件尴尬的事,有失“面子”。这位教师面对这样的突发情境,没有回避,而是巧妙地迂回,以退为进,既保住了老师的“面子”,又鼓励、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质疑精神,同时还生成了新的知识,可谓一石两鸟、一举多得。
新课程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拓宽了空间,也为教师提供了施展教学才能的广阔平台。传统课堂教学是临摹,新课程则是写意。临摹没有创造,写意肆意挥洒。“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磨砺、不断思考、不断创新,用生命去体验、用智慧去教学,把课堂变成勇者的战场,把教学变成智者的游戏,收获的将不仅仅是成功,更多的是实现自我职业使命的快乐。
注释:
①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②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沈阳出版社,2003.1.
③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沈阳出版社,2003.1.
④此案例引自傅道春编著的《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70页第二章“教学方式的变化——接纳学生的异口同声”.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⑤此案例引自傅道春编著的《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76页第二章“教学方式的变化——学生置疑,教师有了新生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⑥孔子.論语·魏灵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