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底色沉淀出的品质“厚度”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ola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6月27日《长安十二时辰》上线优酷,豆瓣一夜开分8.8,成为目前口碑最高的国产剧。《光明日报》发表评论,认为在剧集精品化趋势下,《长安十二时辰》以“扎实的叙事艺术、经得起推敲的细节打磨,在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观照下,还原了千年长安的风貌与气质,用‘十二时辰’的生活状态带观众领略文化之美、生活之美。”
  《长安十二时辰》用创新的表达方式,全景讲述了十二个时辰里关于使命与担当的故事。唐朝上元节前夕,主人公张小敬与李必联手在十二时辰内拯救长安危局、守卫家园安宁。从小人物的刻画入手,《长安十二时辰》的整体基调更为真实具体。一方面,张小敬虽然带着对现状的某种不满,但他始终将护卫长安城作为自己的坚守,拼尽全力保卫家园;另一方面,李必年轻气盛,迫切想为国家建功立业,他的幼稚与不成熟不断暴露,同时也记录了他迅速成长的过程。
  1.小人物彰显大情怀。在人物的塑造上,该剧以唐文化为背景,刻画了张小敬和李必两个小人物的浮沉和成长,更容易与观众形成共情;从他们身上映射出的是平凡如你我、奔走在现代都市的芸芸众生。以小人物刻画大环境,他们追逐梦想、深爱脚下土地的情怀得以彰显,展现家国情怀,再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仁义礼智信。当小人物的个体经历与国家命运交织,时代大潮下的使命感和情系苍生的家国情怀令人动容。
  2.文化积淀铸就高品质。该剧以大唐盛世、长安、上元节十二时辰为切入点的故事背景,奠定了全剧的文化底蕴和戏剧化色彩。从服饰、妆发、礼仪、建筑到文化考究,制作团队反复推敲,时间和投入的量变积累下,实现了艺术效果的质变。该剧以文化为底色,让我们看到了国产剧的静心沉淀和品质回归。
  3.出海彰显文化自信。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中华传统文化在国际上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而透过影视剧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近年来中国影视剧在海外受到追捧的重要原因之一。《长安十二时辰》将深厚的传统文化以长安民生民俗的生活点滴融入到了紧张刺激的剧情之中,打开了一个窗口,让海外观众在观剧的同时更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到辉煌璀璨的中华唐文化,显露出浓郁的中国风尚。
  时文链接
  《长安十二时辰》在一天的光影变幻中,将“包容”二字诠释得淋漓尽致。各色文化汇聚于长安,交融出华夏文明最璀璨的年代之一,长安城的兴盛与繁荣早已为今天的 “引进来”与“走出去”给出了历史的答案。灿烂的华夏文明在那个鼎盛的时代不断突破地域,影片中着重描摹着微小如纹样、图样等元素都可以随遣唐使带入日本,甚至能够保留至今。中华文化自古便传播到世界各地,以文化自信构筑起强有力的文化影响力。
  多年来,国产剧如何加深文化内涵这一命题一直在探索中前进,《长安十二时辰》给出了属于新时代剧作创作的答案,当传统文化与戏剧张力相遇,便不应该是高耸入云的宏大题材概念,传统文化需要扎根大地,当观众能够在日常的柴米油盐中、在平凡生活的烟火气背后找寻到强大的文化印记支撑,影像才能深入人心地以凝结华夏文明之精髓喚起情感共鸣。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才是文化自信的从容呈现,《长安十二时辰》危局终会解开,与之相对的正义、心怀天下、民贵思想的正能量同样彰显。
  ——邓文卿《在千年长安中触摸传统文化魅力》
  学生运用示例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鲁迅先生曾这样勉励青年。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青年要肩负起“讲好中国故事”的历史使命。生当逢时,重任在肩,青年应用行动向世界呈现中国活力。有如乔明这样的青年工人,用奋斗与拼搏向世界讲述中国的工匠精神;有如徐秀娟这样的“守鹤女孩儿”向世界讲述中国对生态的重视;有如殷沙漫这样的支教青年,向世界讲述中国“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的悲悯情怀。
  “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这是抗战年代,西南联大向世界讲述的中国故事。愿我们能延续联大前辈们的精神,用“语言”与“行动”讲述更为精彩的中国故事!
  ——湖北省枝江一中 郑丹《讲好中国故事》
  (编辑:于智博)
其他文献
我家门前有一棵树。说是树,未免太过牵强。夏日的树,如盖,似伞,蔚然成荫。唯它,一根杆子似地杵在那儿,像个秃顶的老男人。说它不是树,未免委屈了它,它也有发达的根系。    曾几何时,那树冠繁密得像绽开的烟火,树干粗壮得如不倒的铜墙。绿荫包围了空中的电线,骄傲地俯视芸芸众生。名声太大,反倒不是好事,就如东坡。一瞬间,便糊糊涂涂地被定罪。它是被无知的闪电击倒,还是被无情的电锯锯掉?不得而知。况且包围电线
古人渴望长眠不醒,落魄避世,长感生之哀凉,望日月不可期。其实,我们很难界定梦与醒,有人懵懂一世,道己洞察世事而感生命如花;有人清醒而世故,却称自己无为负重而久醉。故,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人因有梦想而伟大,现世堪称伟大的存在都始于这一份“梦想”。岁月的流逝会销蚀许多事物,唯有对于生活不计回报的热爱不会朽坏。生而为人,我们得学会做梦,我们亦必须做梦。著名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有言:“懦怯囚禁人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曾幾何时,“劳动最光荣”是中华人民的信仰;反观今朝,不少人认为劳动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行为,认为现代化的科技可以分担人们的劳动时间。但我认为,劳动是不可被取代,不可被摒弃的,面对时代,应该是“劳之弥勤,生活弥乐”。  袁隆平率领团队,历时22年克服了重重困难,研制了亩产远远高于普通水稻的“东方魔稻”,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他们越劳动越有动力,越遇挫折越坚持,
刚刚掩卷《牡丹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怀春少女似乎还在我心头萦绕。不久又见报道说《惊梦》被选入高中语文选修课本,许多人感叹,“名著”的春天越来越近了。  人们一边说“回归书本,寻找情怀与文化”,一边又打开手机阅读短小的鸡汤文或是跌宕起伏的玄幻小说。掀起阅读狂潮的“24小时书店”内也充斥着垂涎滴于卷的“伪读书人”。还有前不久刚刚建成的天津市图书馆,因其造型奇特,“书山”里举起手机拍照的人好像
今早9时左右,我又如每个星期天早晨一样,在路边拦出租车。我们这个小区的居民都知道,星期天早晨9时是最难拦到出租车的时段。我已等了好一阵子了。9时30分的约会迫在眉睫。太阳越来越晒,我急躁不安地来回走动,还是不见任何出租车的踪影。  就在这时,有个年轻女子来到路旁。我看到她瞄了我一眼,显然她发现我也在等车。然后,凭着只有她自己才知道的原因,她竟然走到离我约20步之外,硬生生地站在我前方,挥动着手臂尝
2018年12月的一期综艺节目《天天向上》中,包括著名节目主持人李湘在内的三位明星妈妈分享了各自孩子的课程表,从周一到周日,钢琴、大提琴、油画、书法、瑜伽、国际象棋甚至织毛衣,各种学习挤满了课余时间。节目播出后,“王诗龄课程表”成为社交网络上的热门话题。有人认为,孩子的教育就该如此增加压力,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也有人认为,每个孩子都该有自己的课程表,按照自己的成长进度和发展规划,一步步成长。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七十年奋斗不止,终成凤凰涅槃;七十年砥砺前行,终成龙腾四海。亲爱的祖国,你可知我心底有多少话想对你说?  七十年来,你一路前进,一路绽放。曾记否,建国之初,饱经磨难的你满目疮痍。当大庆油田由荒漠变为滚滚油区,你就有了不同的色彩。而如今,长江两岸绿意盎然,塞罕坝万里绿色飘动,这是属于你独特的美。是早春的鄱阳湖,碧波荡漾;是初夏的洞庭湖,芦苇青翠;更是守护绿水青山之心,坚不可摧。 
“我们之所以走得快,是因为丢失了灵魂的重量。”慢生活的走红曾让我疑惑其背后所蕴含的人心之向,是什么将缓慢播撒、催芽?加拿大诗人玛格丽特一言解吾之惑,快生活里流失的灵魂滋味,恰是我们生而为人所要品的百味、行而成人所沉淀的醇香,因而毕淑敏以“缓慢的自然”呼唤每个快行的灵魂停下来休息一夜,静触慢生活的流畅温柔。其实众人感怀的,也许并非真正的慢生活,而是慢生活里流淌的初心与温情,是以慢行慢寻,感自然本心。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物各有性,水至淡,鹽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考题解析  今年的江苏作文题以“水”“盐”设喻,贴近考生日常生活。从命题特点来看,从2017年的“车来车往”到2018年的“语言”,再到今年的“五味调和,共存相生”,江苏作文的命题一直遵循着立德
面对日渐残破的古建筑和文物,有关部门更应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珍惜  1898年戊戌年,以谭嗣同为代表的“戊戌六君子”被清廷杀害。2018年戊戌年,谭嗣同殉难120周年之际,湖南浏阳470余年历史的“谭氏祖祠”被拆,此事立刻引起社会公众广泛关注。  究其被“强拆”的原因,浏阳荷花街道办事处称浏阳市文物管理局已经进行了详细考查、论证,证明浦梓港谭氏祠堂并非谭嗣同祖祠;另一方面,该建筑在第三次文物普查时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