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生活、强调学生经历的特殊的文化传承活动,它不仅有知识传承的作用,同样也有德育的功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挖掘数学的德育因素,利用教材的德育资源,激活生活情境的德育影响,抓住教学过程渗透德育,发挥评价的德育功能,从而实现数学教学的德育渗透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德育渗透;探索
数学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生活、强调学生经历特殊的文化传承活动,必然体现和反映了参与者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必然需要渗透具有时代社会特征的伦理观、道德观。
钱学森认为:对人的素养而言,科学与人文精神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缺一不可。数学教学也是如此。因而,我们培养的孩子不仅要具有科学文化素质,还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数学是真的、善的、美的,数学中丰富的历史故事、众多的数学人物、辉煌的数学成就以及深刻的数学思想等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好教材,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这些方面进行德育渗透。
1 挖掘数学的德育因素
数学不仅是知识性、工具性的,也是人文性的,需要学习者善于去挖掘。勇于去发现。赫尔巴特认为:我不承认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只要是真正的教学,就是教育性的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亦如此。
(1)数学美的熏陶
数学的美感体现在它的简洁美、抽象美,体现在它的外在形体美、内在逻辑美,体现在它的知识应用美、数学素养美等方面,而这份美自然是数学教学渗透德育的好资源。
比如数学形体美:七巧板的形象生动和变化无穷,美!数学线段图的简洁直观,美!黄金分割的奥秘,美!
再如数学抽象美:抽象的数可以代表丰富的具体的物,奇!未知的字母可以表示无穷的具体的数量,妙!简单的法则可以展现庞大的运算规律,神!
教师只要结合教学的内容,抓住时机,让学生领悟数学的无尽魅力,体验到科学的数学知识所蕴涵着的巨大的人文力量,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鉴赏和审美体验,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能力,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内驱力。
(2)数学精神的培育
米山国藏指出:多数学生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机会应用他们在学校学到的数学知识,因而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学生毕业后不到一两年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人们从事什么工作,那种铭刻于大脑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却长期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数学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有数学理性精神、数学求真精神、数学创新精神、数学合作与独立思考精神等。
这些精神的培育既是数学教学的任务,又是学生的发展所必须的;既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又是学生求真、求美、求善的过程。因而,充分展开数学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将有助于学生数学精神的培育。
(3)数学素养的养成
数学素养是一个广泛的具有时代内涵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它包括逻辑思维、常规方法(符号系统)和数学应用三方面的基本内涵。
学生数学的学习过程,是逻辑思维提高的过程、是常规方法掌握的过程、是数学实践应用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数学素养不断提高的过程。
数学素养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信息和能力,也包含着丰富的数学人文内涵。因此,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就是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并受到思想熏陶。
2 利用教材的德育资源
(1)显性资源的利用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的每一学段“教材编写建议”中,都指出:教材的编写可以介绍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比如第一学段建议:教材可以在适当的地方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与数学史料,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首先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具体内容的介绍,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做到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因此,教师在教学实施时就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有计划地补充与利用这些显性的资源。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上编排有“你知道吗?”“数学故事”等知识背景补充资料;老师在教学实际中还可以进行相应内容的充实和补充,比如:学习“圆周率”时,为学生提供祖冲之发现圆周率的背景素材;学习“年月日”时,利用神舟六号升空的时刻引入;学了“乘法口诀”后,向学生介绍乘法口诀是我们的祖先传下来的,有着悠久的历史;还可以向学生分析历史演变,认识“数学史”的发展历程;透视“数学家”的人文精神等等。这些无疑都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德育的熏陶。
(2)隐性资源的挖掘
教学中的许多资料和因素本身并不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专门素材,但却都承载着德育的因素,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内涵,不需要教师过多的解释、特意的引导,学生就能感悟。这些资源对学生的德育效果看似无形、实是长远。比如:
数学问题背后的德育渗透——如“交通”问题情境背后的“遵守交通规则”的教育;
数学数据整理背后的德育功能——如统计和分析“学校每天的用水”数据背后的“节约资源”的教育;
数学活动背后的德育力量——用“元角分”购物过程中的“理财”教育;
数学习题背后的德育因素——如教材中许多“怎样租车”“怎样买票”“怎样购物”等方面的习题情境就都渗透着德育的因素。
3 激活生活情境的德育影响
新课程的数学教学强调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而道德教育的主旋律也是强调“回归生活”。因而数学教学的生活情境自然就是数学与德育的良好结合点。
(1)情境本身的德育影响
教材中有许多生活情境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德育影响,并不需要老师的刻意教育和引导,对学生的德育已经在潜移默化地进行。如外出游园租车,很多学生能注意将老师算在出游的人数内,这不就是学生“尊敬师长”思想的表露吗!再如“植树”的主题图利用时,不少学生主动要求参加植树活动,这不就是学生“环保意识与绿化行动”的表达吗!还有在进行“哪几只动物可以走过”练习时,学生编出情境,以动物的对话来叙述行走的先后,这不就是学生“互助互让”品质的表现吗!等等,不一而举。
此外,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可以进行教材的二次开发和改编,使得原来许多不具有直接德育影响的内容,由于加上生活的情境,就具有了符合学生生活经历和认知实际的德育功能。
(2)情境分析的德育渗透
许多情境粗看只是问题情境,编排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我们在进行情境分析时,却可以自然地、不经意地渗透德育。
比如,苏教版数学教材上都编排有“数学故事”的内容,故事情境的分析完全可以自然地渗透德育,“动物聚会”、“小熊請客”的“生活礼貌”教育;“五环旗”、“节日的广场”的“爱国主义”教育:“可爱的小青蛙”的“保护生命”的教育;“回家的路上”的“交通安全”的教育等等。此外还有许多“数学游戏”同样渗 透着德育的因素。
当然。除了课本材料以外,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创设的故事情境、问题情境更是完全具有德育渗透的功能。
(3)生活延伸的德育渗透
“生活世界是人类最根本的家园,蕴藏着丰富的价值和意义的重要环节。”“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挥出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是数学与道德教育的结合点,离开生活,数学将变的没有价值,德育也会失去意义。教师应及时将数学依靠情境延伸至生活,让学生在生活的体验中感受德育。
比如第四册“认识角”的教学,教师可以创设引导学生到生活中找角、动手做角等的情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认识了角,又感受到角的美,还无形中渗透爱生活、爱公物等的教育,可谓一举多得。再比如从时分秒、年月日的学习到生活中的应用;从搭配问题的学习到生活中去肯德基吃饭;从长度单位的学习到房间的装饰等等。这些数学学习的生活应用都可以成为德育渗透很好的途径。
此外,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非常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而综合实践活动既是学生数学知识技能的实践运用,也是学生的德育“行动”。
4 抓住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影响
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德育渗透的过程,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除了知识、教材、情境等因素外,还有学生的包括心理品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在内的自我德育和师生的德育互动。
(1)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数学的学习过程不仅需要观察、记忆、注意、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的参与,而且还需要各种心理品质的支持,数学中抽象的概念、法则、定理以及运用这些法则、定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训练学生心理品质的过程。也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培养。
比如:“年月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了解祖国历法知识的积极情感;四则运算的教学,在不断的纠错提高正确率和速度的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等等。
(2)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
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渗透与引导,可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一丝不苟的学习作风,树立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并形成认真、细致、耐心、踏实等良好的性格特征。
比如:统计需要的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实际问题的解决则需要克服困难的意志和认真踏实的作风;等等。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影响可以说是全面和终身的,有人说:教育就是养成习惯。可见习惯对学生的重要。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很大程度上也是不断地在改善和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比如:四则运算需要的是细致耐心的习惯;数学问题的解决则需要有序有据
认真严谨的习惯;等等。
(4)师生的德育互动
如果说以上的德育资源是静态的话,那么师生的资源就是德育的动态资源。因为师生的德育资源是在动态中生成的、也是在动态中进行的。
首先是教师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强烈而有效的影响。不论是学习态度还是学习习惯,不论是学习品质还是科学精神,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既是潜移默化。又是强烈深刻的。因而,教师要提高对学生的德育效果,首先就得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要有严谨、负责的态度,要以自己的言行时时、事事给学生做出严谨求实的表率。
其次是善于利用学习过程中的“不利”资源。比如:数学具有精确性和严密性的特点,需要的是学生言必有据、一丝不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态度。然而学生的学习中却总会错误不断,教师就不应将其视为“敌人”,而应视作“资源”,把这个过程看成是尝试、创新的过程。通过教师的引导、同学的示范、集体的教育,促使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这个因错而教、因错而进的过程,既是知识增长的过程,也是道德进步的过程。
5 发挥评价的德育功能
评价的导向作用无疑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建立起到至关重要乃至决定性的作用。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将德育因素渗透于评价中,让评价承载德育的功能,效果将会出乎意料之外。
比如,教师经常用“如果先让同学说完,你再发言,将会更好!”“如果你能让同学先来,会显得更有礼貌”“懂得保护小动物,你真棒!”等语言,学生将会朝着你所期望的方向努力和發展,德育的效果自然是水到渠成。
应该说:数学有的不仅仅是知识,有的不仅仅是能力。数学除了知识还有思维,除了能力还有思想。因而,小学数学教学可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数学教的不仅仅是知识,“学”数学学的也不仅仅是知识。数学的学习除了求知还要求品德修养,除了学会做事还要学会做人。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3]徐利治:徐利治论数学方法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4]衣俊卿: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5]陈东静:培养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小学数学教师,1996(3):53—55
[6]高德胜:回归生活的德育课程,课程教材教法,2004(11):39—43
[7]楼明霞:数学学科如何加强德育,教学月刊,2004(11-上):32—34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德育渗透;探索
数学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生活、强调学生经历特殊的文化传承活动,必然体现和反映了参与者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必然需要渗透具有时代社会特征的伦理观、道德观。
钱学森认为:对人的素养而言,科学与人文精神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缺一不可。数学教学也是如此。因而,我们培养的孩子不仅要具有科学文化素质,还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数学是真的、善的、美的,数学中丰富的历史故事、众多的数学人物、辉煌的数学成就以及深刻的数学思想等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好教材,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这些方面进行德育渗透。
1 挖掘数学的德育因素
数学不仅是知识性、工具性的,也是人文性的,需要学习者善于去挖掘。勇于去发现。赫尔巴特认为:我不承认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只要是真正的教学,就是教育性的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亦如此。
(1)数学美的熏陶
数学的美感体现在它的简洁美、抽象美,体现在它的外在形体美、内在逻辑美,体现在它的知识应用美、数学素养美等方面,而这份美自然是数学教学渗透德育的好资源。
比如数学形体美:七巧板的形象生动和变化无穷,美!数学线段图的简洁直观,美!黄金分割的奥秘,美!
再如数学抽象美:抽象的数可以代表丰富的具体的物,奇!未知的字母可以表示无穷的具体的数量,妙!简单的法则可以展现庞大的运算规律,神!
教师只要结合教学的内容,抓住时机,让学生领悟数学的无尽魅力,体验到科学的数学知识所蕴涵着的巨大的人文力量,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鉴赏和审美体验,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能力,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内驱力。
(2)数学精神的培育
米山国藏指出:多数学生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机会应用他们在学校学到的数学知识,因而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学生毕业后不到一两年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人们从事什么工作,那种铭刻于大脑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却长期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数学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有数学理性精神、数学求真精神、数学创新精神、数学合作与独立思考精神等。
这些精神的培育既是数学教学的任务,又是学生的发展所必须的;既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又是学生求真、求美、求善的过程。因而,充分展开数学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将有助于学生数学精神的培育。
(3)数学素养的养成
数学素养是一个广泛的具有时代内涵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它包括逻辑思维、常规方法(符号系统)和数学应用三方面的基本内涵。
学生数学的学习过程,是逻辑思维提高的过程、是常规方法掌握的过程、是数学实践应用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数学素养不断提高的过程。
数学素养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信息和能力,也包含着丰富的数学人文内涵。因此,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就是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并受到思想熏陶。
2 利用教材的德育资源
(1)显性资源的利用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的每一学段“教材编写建议”中,都指出:教材的编写可以介绍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比如第一学段建议:教材可以在适当的地方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与数学史料,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首先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具体内容的介绍,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做到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因此,教师在教学实施时就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有计划地补充与利用这些显性的资源。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上编排有“你知道吗?”“数学故事”等知识背景补充资料;老师在教学实际中还可以进行相应内容的充实和补充,比如:学习“圆周率”时,为学生提供祖冲之发现圆周率的背景素材;学习“年月日”时,利用神舟六号升空的时刻引入;学了“乘法口诀”后,向学生介绍乘法口诀是我们的祖先传下来的,有着悠久的历史;还可以向学生分析历史演变,认识“数学史”的发展历程;透视“数学家”的人文精神等等。这些无疑都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德育的熏陶。
(2)隐性资源的挖掘
教学中的许多资料和因素本身并不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专门素材,但却都承载着德育的因素,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内涵,不需要教师过多的解释、特意的引导,学生就能感悟。这些资源对学生的德育效果看似无形、实是长远。比如:
数学问题背后的德育渗透——如“交通”问题情境背后的“遵守交通规则”的教育;
数学数据整理背后的德育功能——如统计和分析“学校每天的用水”数据背后的“节约资源”的教育;
数学活动背后的德育力量——用“元角分”购物过程中的“理财”教育;
数学习题背后的德育因素——如教材中许多“怎样租车”“怎样买票”“怎样购物”等方面的习题情境就都渗透着德育的因素。
3 激活生活情境的德育影响
新课程的数学教学强调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而道德教育的主旋律也是强调“回归生活”。因而数学教学的生活情境自然就是数学与德育的良好结合点。
(1)情境本身的德育影响
教材中有许多生活情境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德育影响,并不需要老师的刻意教育和引导,对学生的德育已经在潜移默化地进行。如外出游园租车,很多学生能注意将老师算在出游的人数内,这不就是学生“尊敬师长”思想的表露吗!再如“植树”的主题图利用时,不少学生主动要求参加植树活动,这不就是学生“环保意识与绿化行动”的表达吗!还有在进行“哪几只动物可以走过”练习时,学生编出情境,以动物的对话来叙述行走的先后,这不就是学生“互助互让”品质的表现吗!等等,不一而举。
此外,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可以进行教材的二次开发和改编,使得原来许多不具有直接德育影响的内容,由于加上生活的情境,就具有了符合学生生活经历和认知实际的德育功能。
(2)情境分析的德育渗透
许多情境粗看只是问题情境,编排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我们在进行情境分析时,却可以自然地、不经意地渗透德育。
比如,苏教版数学教材上都编排有“数学故事”的内容,故事情境的分析完全可以自然地渗透德育,“动物聚会”、“小熊請客”的“生活礼貌”教育;“五环旗”、“节日的广场”的“爱国主义”教育:“可爱的小青蛙”的“保护生命”的教育;“回家的路上”的“交通安全”的教育等等。此外还有许多“数学游戏”同样渗 透着德育的因素。
当然。除了课本材料以外,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创设的故事情境、问题情境更是完全具有德育渗透的功能。
(3)生活延伸的德育渗透
“生活世界是人类最根本的家园,蕴藏着丰富的价值和意义的重要环节。”“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挥出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是数学与道德教育的结合点,离开生活,数学将变的没有价值,德育也会失去意义。教师应及时将数学依靠情境延伸至生活,让学生在生活的体验中感受德育。
比如第四册“认识角”的教学,教师可以创设引导学生到生活中找角、动手做角等的情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认识了角,又感受到角的美,还无形中渗透爱生活、爱公物等的教育,可谓一举多得。再比如从时分秒、年月日的学习到生活中的应用;从搭配问题的学习到生活中去肯德基吃饭;从长度单位的学习到房间的装饰等等。这些数学学习的生活应用都可以成为德育渗透很好的途径。
此外,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非常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而综合实践活动既是学生数学知识技能的实践运用,也是学生的德育“行动”。
4 抓住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影响
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德育渗透的过程,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除了知识、教材、情境等因素外,还有学生的包括心理品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在内的自我德育和师生的德育互动。
(1)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数学的学习过程不仅需要观察、记忆、注意、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的参与,而且还需要各种心理品质的支持,数学中抽象的概念、法则、定理以及运用这些法则、定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训练学生心理品质的过程。也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培养。
比如:“年月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了解祖国历法知识的积极情感;四则运算的教学,在不断的纠错提高正确率和速度的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等等。
(2)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
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渗透与引导,可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一丝不苟的学习作风,树立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并形成认真、细致、耐心、踏实等良好的性格特征。
比如:统计需要的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实际问题的解决则需要克服困难的意志和认真踏实的作风;等等。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影响可以说是全面和终身的,有人说:教育就是养成习惯。可见习惯对学生的重要。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很大程度上也是不断地在改善和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比如:四则运算需要的是细致耐心的习惯;数学问题的解决则需要有序有据
认真严谨的习惯;等等。
(4)师生的德育互动
如果说以上的德育资源是静态的话,那么师生的资源就是德育的动态资源。因为师生的德育资源是在动态中生成的、也是在动态中进行的。
首先是教师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强烈而有效的影响。不论是学习态度还是学习习惯,不论是学习品质还是科学精神,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既是潜移默化。又是强烈深刻的。因而,教师要提高对学生的德育效果,首先就得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要有严谨、负责的态度,要以自己的言行时时、事事给学生做出严谨求实的表率。
其次是善于利用学习过程中的“不利”资源。比如:数学具有精确性和严密性的特点,需要的是学生言必有据、一丝不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态度。然而学生的学习中却总会错误不断,教师就不应将其视为“敌人”,而应视作“资源”,把这个过程看成是尝试、创新的过程。通过教师的引导、同学的示范、集体的教育,促使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这个因错而教、因错而进的过程,既是知识增长的过程,也是道德进步的过程。
5 发挥评价的德育功能
评价的导向作用无疑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建立起到至关重要乃至决定性的作用。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将德育因素渗透于评价中,让评价承载德育的功能,效果将会出乎意料之外。
比如,教师经常用“如果先让同学说完,你再发言,将会更好!”“如果你能让同学先来,会显得更有礼貌”“懂得保护小动物,你真棒!”等语言,学生将会朝着你所期望的方向努力和發展,德育的效果自然是水到渠成。
应该说:数学有的不仅仅是知识,有的不仅仅是能力。数学除了知识还有思维,除了能力还有思想。因而,小学数学教学可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数学教的不仅仅是知识,“学”数学学的也不仅仅是知识。数学的学习除了求知还要求品德修养,除了学会做事还要学会做人。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3]徐利治:徐利治论数学方法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4]衣俊卿: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5]陈东静:培养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小学数学教师,1996(3):53—55
[6]高德胜:回归生活的德育课程,课程教材教法,2004(11):39—43
[7]楼明霞:数学学科如何加强德育,教学月刊,2004(11-上):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