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要求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为学生提供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教科书中创设了丰富的问题情境,引用了许多真实生活事例,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有助于展现数学与现实及其他学科的联系,突出实际生活“数学化”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与合作的时间与空间教科书在提供学习素材的基础之上,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如提出了大量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立了“做一做”、“试一试”等栏目。以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识,包括归纳法则与方法、描述概念等。
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学习需要
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三、充实信息技术为数学课堂教学服务
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如:《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可用《几何画板》先画出任意△ABC。再度量每一个内角的度数并求他们的和,学生发现他们的和为180°。然后让学生任意拖动其中的一个顶点,使△ABC的形状发生改变或位置发生变化,学生发现每个内角的大小虽然发生了改变,但是他们的和还是180°,并且将刚才的数据列成表格,便于进一步比较与发现规律。于是学生可以猜想: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为180°。最后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不是正确的。同样用《几何面板》将三角形的其中两个内角通过割补与另一个角构成一个平角。通过演示。再次展示定理的发现,证明过程,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总之,要善于以教材为基础,继承与创新并重,不断积累课程资源,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带领学生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对教材的知识发现、探索和运用的能力,进而具有自学能力。利用“小测验”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
吴 艳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近几年任教九年级数学及担任数学组教研组长的过程中,对利用小测验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以数学小测验作为突破口提高教学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浅谈自己的几点策略及做法。
一、开展“小测验”的具体策略
1、选择内容
在选择数学小测验的内容时。不仅要考虑教学的进度。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应选择难度适中的题。题的难度如果过大,学生会产生抵触心理:反之。如果过于简单,学生会感觉无所谓。所以,我们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小测验的内容由浅入深,当学生做完之后能认为“原来这样的题我也能作出来”,从而产生成功的喜悦。其次,容易错的题更是要反复考、反复练,不断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在讲解“增长型利润问题”时。学生设完售价或涨价为x时。不会准确地把销售量表示出来。于是我就专门出几道类似的题目反复练习,有时因为时间关系,要求学生只把方程列出来,而不用去解。最后,进行一次“小测验”。使大多数学生掌握此类型题的解题思路。
2、选择时机
说小测验有效,并不代表每节课都使用小测验是最好的。因为这样会花去很多的时间,不仅直接影响教学进度的完成,而且导致学生只是对这部分内容掌握得较好,其他章节因为赶课时而学得较差;还可能因为频繁的小测验使学生不重视,甚至产生厌恶的心理。那么,小测验一两周搞一次是不是很好呢?我认为效果也不会很好。因为这样学的知识就比较多了,小测验时题量大则不利于学生掌握,题量小又不能覆盖所有知识点。所以,小测验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来进行合理的安排。对于重要的章节应多进行,而对于难度较小或不太重要的章节则少进行。例如,代数式的教学就需要多进行测试,因为对于代数式化简过程中会用到的各种运算法则。学生必须经过不断的练习才能够熟练的掌握,况且这一运算会应用到各种题型中。
3、及时进行反馈
我们都知道艾宾浩斯遗忘规律曲线,在学习过程中,接受完新知识后,就是遗忘的开始,尤其在起始阶段是遗忘速度最快的时候。这样,也就预示着我们,当学完某项知识之后,要想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就必须及时进行复习,在未等记忆的内容遗忘之前就再次巩固。这时我们合理利用小测验,只需花费很少的时间就能复习巩固一次。反之,如果等知识忘掉80%的时候再去进行复习,等于又重新学了一次,这样花费的时间就比较多,学习的效率也就相应降低了。
4、提高效率
作为教师,对学生起着耳濡目染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学生的心目中必须留下一个“讲求效率”的好印象。每次小测验都要限时限量的完成,不能拖拖拉拉,即使是没做完的也要收上来进行打分,让他们在无形中就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保证了教学时间的充裕。对没有按时完成题目的学生或出现错误较多的学生。及时找机会帮他们分析问题和错误的原因,逐步提高他们的解题技巧和速度;对中等生要多进行鼓励,使他们产生自信,并且在下次产生进步时要多表扬:对测试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及时表扬。总之,通过小测验的形式不仅使学生掌握已学的知识,还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利用有限的时间较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在每次小测验结束之后,教师对过关的人数必须做到心中有数。通过此人数情况了解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从而决定还有没有必要进行复习,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效果
二、开展小测验的意义
1、课堂小测验能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
因为课堂小测验必然有时间限制,所以学生们必须逐渐习惯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到解题思路,并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那么,如果教师能够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必然能够养成快速审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用最佳方案短时间内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2、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通过每次小测验,同班内学习成绩相当的学生之间总是互相看一看、比一比。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下定决心超过彼此。从而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一、为学生提供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教科书中创设了丰富的问题情境,引用了许多真实生活事例,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有助于展现数学与现实及其他学科的联系,突出实际生活“数学化”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与合作的时间与空间教科书在提供学习素材的基础之上,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如提出了大量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立了“做一做”、“试一试”等栏目。以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识,包括归纳法则与方法、描述概念等。
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学习需要
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三、充实信息技术为数学课堂教学服务
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如:《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可用《几何画板》先画出任意△ABC。再度量每一个内角的度数并求他们的和,学生发现他们的和为180°。然后让学生任意拖动其中的一个顶点,使△ABC的形状发生改变或位置发生变化,学生发现每个内角的大小虽然发生了改变,但是他们的和还是180°,并且将刚才的数据列成表格,便于进一步比较与发现规律。于是学生可以猜想: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为180°。最后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不是正确的。同样用《几何面板》将三角形的其中两个内角通过割补与另一个角构成一个平角。通过演示。再次展示定理的发现,证明过程,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总之,要善于以教材为基础,继承与创新并重,不断积累课程资源,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带领学生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对教材的知识发现、探索和运用的能力,进而具有自学能力。利用“小测验”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
吴 艳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近几年任教九年级数学及担任数学组教研组长的过程中,对利用小测验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以数学小测验作为突破口提高教学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浅谈自己的几点策略及做法。
一、开展“小测验”的具体策略
1、选择内容
在选择数学小测验的内容时。不仅要考虑教学的进度。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应选择难度适中的题。题的难度如果过大,学生会产生抵触心理:反之。如果过于简单,学生会感觉无所谓。所以,我们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小测验的内容由浅入深,当学生做完之后能认为“原来这样的题我也能作出来”,从而产生成功的喜悦。其次,容易错的题更是要反复考、反复练,不断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在讲解“增长型利润问题”时。学生设完售价或涨价为x时。不会准确地把销售量表示出来。于是我就专门出几道类似的题目反复练习,有时因为时间关系,要求学生只把方程列出来,而不用去解。最后,进行一次“小测验”。使大多数学生掌握此类型题的解题思路。
2、选择时机
说小测验有效,并不代表每节课都使用小测验是最好的。因为这样会花去很多的时间,不仅直接影响教学进度的完成,而且导致学生只是对这部分内容掌握得较好,其他章节因为赶课时而学得较差;还可能因为频繁的小测验使学生不重视,甚至产生厌恶的心理。那么,小测验一两周搞一次是不是很好呢?我认为效果也不会很好。因为这样学的知识就比较多了,小测验时题量大则不利于学生掌握,题量小又不能覆盖所有知识点。所以,小测验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来进行合理的安排。对于重要的章节应多进行,而对于难度较小或不太重要的章节则少进行。例如,代数式的教学就需要多进行测试,因为对于代数式化简过程中会用到的各种运算法则。学生必须经过不断的练习才能够熟练的掌握,况且这一运算会应用到各种题型中。
3、及时进行反馈
我们都知道艾宾浩斯遗忘规律曲线,在学习过程中,接受完新知识后,就是遗忘的开始,尤其在起始阶段是遗忘速度最快的时候。这样,也就预示着我们,当学完某项知识之后,要想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就必须及时进行复习,在未等记忆的内容遗忘之前就再次巩固。这时我们合理利用小测验,只需花费很少的时间就能复习巩固一次。反之,如果等知识忘掉80%的时候再去进行复习,等于又重新学了一次,这样花费的时间就比较多,学习的效率也就相应降低了。
4、提高效率
作为教师,对学生起着耳濡目染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学生的心目中必须留下一个“讲求效率”的好印象。每次小测验都要限时限量的完成,不能拖拖拉拉,即使是没做完的也要收上来进行打分,让他们在无形中就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保证了教学时间的充裕。对没有按时完成题目的学生或出现错误较多的学生。及时找机会帮他们分析问题和错误的原因,逐步提高他们的解题技巧和速度;对中等生要多进行鼓励,使他们产生自信,并且在下次产生进步时要多表扬:对测试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及时表扬。总之,通过小测验的形式不仅使学生掌握已学的知识,还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利用有限的时间较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在每次小测验结束之后,教师对过关的人数必须做到心中有数。通过此人数情况了解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从而决定还有没有必要进行复习,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效果
二、开展小测验的意义
1、课堂小测验能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
因为课堂小测验必然有时间限制,所以学生们必须逐渐习惯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到解题思路,并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那么,如果教师能够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必然能够养成快速审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用最佳方案短时间内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2、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通过每次小测验,同班内学习成绩相当的学生之间总是互相看一看、比一比。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下定决心超过彼此。从而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