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发展学生个性的主渠道。因此,我们必须切实转变观念,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我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除了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联系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外,还要注意做到:
一、重视开放的动态生成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序,而是让教学过程走向开放。教师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可以依据学生心理的、情感的、知识的需要随时做出富有创意的调整,艺术地将教学常式和变式相结合。
一位教师教《月光曲》一课时让学生质疑,开始学生的问题都在意料之中,很快就解决了。这时有一个学生忽然问道:“老师,课文中贝多芬和盲姑娘说话时为什么用上一个‘您’?”
师(意料之外地一怔):“哦……有研究的必要吗?”
(此时,其余学生均不以为然地哄堂大笑)
师(鼓励该生):“请说说原因。”
生:“贝多芬是大音乐家,他怎么称又穷又瞎的盲姑娘为‘您’?”
师(兴奋地):“你的见解很独到!”
(教师迅速拿起黑板擦,轻轻地擦去了前三个问题,大大地写了一个“您?”此时,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们若有所思,或皱眉,或摇头,或点头。继而传来刷刷的翻书声、热烈的讨论声、沙沙的书写声……)
生1:“老师,我觉得盲姑娘又穷又瞎,连一场音乐会的入场券都买不起,但还这么热爱音乐,贝多芬认为她敬爱音乐的精神可贵,所以才用‘您’。”
生2:“我觉得贝多芬是被兄妹俩互相关心体谅的感情感动了。觉得盲姑娘可亲可敬,所以就用了‘您’。”
生3:“我对‘您’有不同理解,盲姑娘仅凭音乐就能判断出来者是贝多芬。贝多芬非常佩服盲姑娘水平高。所以就称她为‘您’。”
师(急急追问):“什么水平高?”
生3:“懂音乐水平高。”
生4:“我觉得是贝多芬在感谢盲姑娘给了他创作的灵感而用‘您’的。”
“对话中生成”是这节课最大的亮点,通过与文本、学生、教师的全新对话,化冷静的问题分析为师生身心的情感体验,促进新的意义生成,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把课堂构成了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真可谓是“意外之处情更浓”!
二、创设有效的合作情境
合作交流不仅是巩固知识的一种很好手段,而且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使之成为相互启发、活跃思维、集思广益、认识升华的过程。可以将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各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这样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并能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
一位教师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他让学生充分阅读汤姆和爸爸的对话后,再分组讨论交流阅读的收获。由于分组得当,每个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各组又都有自己独特的角度,整个讨论可以称得上是异彩纷呈:A组同学从文章立意的角度,说汤姆的爸爸教育自己的孩子遵守禁钓的规定,是要让汤姆从小就养成按照社会公德办事的品质,对他成长成才影响极大。B组同学把眼光放在作者文学功底上,认为课文对汤姆在整个事件中的心情变化写得妙极了。你看,起初,汤姆小心翼翼地把渔竿拖出水面。哇!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鲈鱼!后来,当爸爸说“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汤姆是很不情愿地嚷“为什么”,最后,汤姆看到爸爸斩钉截铁的样子,只好慢吞吞地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鱼钩,把鱼放在水中。“小心翼翼”“很不情愿”“慢吞吞”这几个词语用得多准确呀,我们好像亲眼看到了汤姆的神态和动作。C组同学把课文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认为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汤姆如果把那条鲈鱼钓上来,也许能尝到美味,但他就可能会养成不守规矩的坏习惯,迟早要坏事。汤姆放了大鲈鱼,虽然非常可惜,但通过这件事他也许可能终身受益……在这样多角度、全方位的交流与互动中,学生的思维在碰撞,学生的能力在提高,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三、张扬教师自身的个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教书匠,更是一个具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特征的社会个体。教师个性的差异,会使课堂教学展现出多样性。教师要善于发掘自身的特点,将其转化为教育资源,使其成为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手段。一个有才情、有诗意的语文教师,教学时可用诗意的语言解读问题,用自己真挚的才情,随教授的内容嬉笑怒骂,让所教的内容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一个会生活、会感悟生活的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产生对文章个性的理解。使阅读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和《草》时,那团团围住小稻秧的情景,学生演得惟妙惟肖;那在春风吹拂中的草在学生画笔下也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精彩的表演,既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感悟理解,又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难道不正是源于于老师厚积薄发的艺术底蕴吗?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当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尊重和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才能真正突出素质教育的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重视开放的动态生成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序,而是让教学过程走向开放。教师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可以依据学生心理的、情感的、知识的需要随时做出富有创意的调整,艺术地将教学常式和变式相结合。
一位教师教《月光曲》一课时让学生质疑,开始学生的问题都在意料之中,很快就解决了。这时有一个学生忽然问道:“老师,课文中贝多芬和盲姑娘说话时为什么用上一个‘您’?”
师(意料之外地一怔):“哦……有研究的必要吗?”
(此时,其余学生均不以为然地哄堂大笑)
师(鼓励该生):“请说说原因。”
生:“贝多芬是大音乐家,他怎么称又穷又瞎的盲姑娘为‘您’?”
师(兴奋地):“你的见解很独到!”
(教师迅速拿起黑板擦,轻轻地擦去了前三个问题,大大地写了一个“您?”此时,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们若有所思,或皱眉,或摇头,或点头。继而传来刷刷的翻书声、热烈的讨论声、沙沙的书写声……)
生1:“老师,我觉得盲姑娘又穷又瞎,连一场音乐会的入场券都买不起,但还这么热爱音乐,贝多芬认为她敬爱音乐的精神可贵,所以才用‘您’。”
生2:“我觉得贝多芬是被兄妹俩互相关心体谅的感情感动了。觉得盲姑娘可亲可敬,所以就用了‘您’。”
生3:“我对‘您’有不同理解,盲姑娘仅凭音乐就能判断出来者是贝多芬。贝多芬非常佩服盲姑娘水平高。所以就称她为‘您’。”
师(急急追问):“什么水平高?”
生3:“懂音乐水平高。”
生4:“我觉得是贝多芬在感谢盲姑娘给了他创作的灵感而用‘您’的。”
“对话中生成”是这节课最大的亮点,通过与文本、学生、教师的全新对话,化冷静的问题分析为师生身心的情感体验,促进新的意义生成,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把课堂构成了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真可谓是“意外之处情更浓”!
二、创设有效的合作情境
合作交流不仅是巩固知识的一种很好手段,而且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使之成为相互启发、活跃思维、集思广益、认识升华的过程。可以将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各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这样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并能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
一位教师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他让学生充分阅读汤姆和爸爸的对话后,再分组讨论交流阅读的收获。由于分组得当,每个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各组又都有自己独特的角度,整个讨论可以称得上是异彩纷呈:A组同学从文章立意的角度,说汤姆的爸爸教育自己的孩子遵守禁钓的规定,是要让汤姆从小就养成按照社会公德办事的品质,对他成长成才影响极大。B组同学把眼光放在作者文学功底上,认为课文对汤姆在整个事件中的心情变化写得妙极了。你看,起初,汤姆小心翼翼地把渔竿拖出水面。哇!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鲈鱼!后来,当爸爸说“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汤姆是很不情愿地嚷“为什么”,最后,汤姆看到爸爸斩钉截铁的样子,只好慢吞吞地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鱼钩,把鱼放在水中。“小心翼翼”“很不情愿”“慢吞吞”这几个词语用得多准确呀,我们好像亲眼看到了汤姆的神态和动作。C组同学把课文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认为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汤姆如果把那条鲈鱼钓上来,也许能尝到美味,但他就可能会养成不守规矩的坏习惯,迟早要坏事。汤姆放了大鲈鱼,虽然非常可惜,但通过这件事他也许可能终身受益……在这样多角度、全方位的交流与互动中,学生的思维在碰撞,学生的能力在提高,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三、张扬教师自身的个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教书匠,更是一个具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特征的社会个体。教师个性的差异,会使课堂教学展现出多样性。教师要善于发掘自身的特点,将其转化为教育资源,使其成为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手段。一个有才情、有诗意的语文教师,教学时可用诗意的语言解读问题,用自己真挚的才情,随教授的内容嬉笑怒骂,让所教的内容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一个会生活、会感悟生活的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产生对文章个性的理解。使阅读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和《草》时,那团团围住小稻秧的情景,学生演得惟妙惟肖;那在春风吹拂中的草在学生画笔下也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精彩的表演,既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感悟理解,又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难道不正是源于于老师厚积薄发的艺术底蕴吗?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当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尊重和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才能真正突出素质教育的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