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所称的“购物”,并非只是大包小包的“血拼”,而是包括日常购物在内的零售。
要想了解美国的购物,首先要了解美国的城市格局。与中国不同,美国没有明显的城乡差异,除了一个州主要的几座城市之外,其余的一眼望去,都是乡村,但仔细一看,一些高档超市、购物区都隐藏在茂林修竹之中,因为美国的富人区、大学和工业园,基本上都在乡下。
如果你认为富人区在乡下,进而可以大大地“血拼”,那就大错特错了。以本人居住的庙岭镇为例,这里既是美国的大学城,也属于北卡罗来纳州的富人区之一,就在我们公寓的周围,大约有几家步行可达的超市和“商圈”,荒郊野岭,只能说是满足日常购物需求,决然谈不上繁华。
细致说来,我们公寓周围大概有如下几个商圈:一个是举步可达的 Whole Food超市,这是全国连锁的高档超市,主要出售有机食物和进口食品;与此距离不远,还有一家全国连锁超市Harris Teeter,规模相仿,档次略逊;就在这家超市对面,有一个规模不大的市场,叫大学商城(University Mall)。
两家超市都只有一层(美国几乎没有两层楼的超市),孤零零地矗立在一片空地之上。但凡电器之外的日常生活用品,在里面都能买到,可选择的空间也很大,与国内超市相差无几。如果细论价格,美国超市里的蔬菜基本上是国内同类产品的三至五倍,而打上“Organic”(有机)字样的鸡蛋、牛奶、鲜肉等,价格还会更高。大学商城则是一个乏善可陈的商场,里面有数十家不同的店铺、餐厅和一家小型超市,超市里的商品价格颇高但质量委实一般。
在美国其他州也基本上是这种情况。除了在都会市中心之外,绝大多数的购物区都是满足基本需求,如果不是真的有需要,这些购物场所很难激起购物者的消费热情。
当然,这远远不是美国生活零售市场的全部。
美国的服装、化妆品等“品牌货”,一般在三种地方销售:一是百货商店,如梅西百货(Macy)、贝克百货(Belk)等,这些商店里的折扣都不会太高,且装修比较简陋,有点像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商场。二是奥特莱斯(Outlets),美国一个州能拿得出手的也就一两个,论规模、价位、折扣都没有太大优势。我想说的是第三种市场,叫微型折扣店,以斯坦商场(Stein Mart)、马歇尔(Marshalls)、马克斯(T.J Maxx)等连锁小商场为代表,它们均匀地分布在全美各地的商圈内,是不少美国人购买“品牌货”的主要渠道。这些店铺规模都不大,占地基本上在两三百平方米左右。主要出售各种打折的品牌服装,也兼售一些快过期的日化品。Ralph Lauren、Tommy、CK、Lee牌与阿迪达斯等各类服装在这种店铺里堆砌如山,价格从十几美金到几十美金不等。
美国人做衣服,符合美国的“国情”,即国人的平均体型。那些三四个 “X”的大码衣服,大概可以装下两个体型匀称的人;当然还有五个“X”的巨硕服装,一般是五尺二腰围的裤子,或是袖长一米二的衬衣,恐怕连乔丹、艾弗森穿起来都可以扬起水袖。这种特体衣服当然比中国同品牌的服装要便宜不少,但却鲜有人问津。
微型折扣店在美国可以大行其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国内消费能力有限,而由于人力资本昂贵,使得库存费用成为许多厂商难以承受的负担。这些折扣店集中盘活了库存,将服装这种没有保质期的商品推销到全国各地,当中既有断码的商品,也有不少残次品。因此,在微型折扣店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只能靠机遇。
乔治·班克的店铺
在美国的零售业中,除了如乔治·班克这样的老派店铺之外,其余商店的中下层和底层人员基本上是收入微薄的黑人或南美人,而中层以上直至高管则以白人居多。在这种前提下,服务员的态度比较难指望。
到美国之前,我曾听过一个段子,说一个中国人在美国的沃尔玛超市购物,因为被多收了一美元,顾客发觉之后找服务员理论,结果惊动了经理,当天他数百美元的购物全部免单,经理还亲自驾车,将顾客送回家里。这个故事流传很广,不过我们却未曾体验过这种“超上帝服务”。
人算不如天算,有一日,我与妻驾车从北卡州动物园旅行回家,忽然发现路边有一家沃尔玛,当时我们正好需要一箱矿泉水,于是赶紧就近停车,走了进去。超市里空空荡荡,我们买了两箱矿泉水,结账之后才发现,账单上打印的矿泉水竟然不是我们选购的那一种,价格要贵两美金多。忽然间,我如获至宝,因为传说中的“经理道歉”终于被我“等”到了。待我拿着账单走到服务员面前时,服务员竟是一副冷若冰霜的表情,我有点激动地陈述完事实,然后目不转睛地盯着她。
“经理你过来一下。”服务员冲着收银台旁的对讲机说了几句。
看来真的要惊动经理!
我兴冲冲地看着一个胖胖的女士走了过来,她似乎已经知道发生了什么,左手捏着几枚硬币,看了一眼账单,右手迅速从左手的硬币中抠出了几枚,扔在台面上,脸上写满了不耐烦,涂抹猩红的嘴唇一噘一张:“这里是多收的钱,你自己拿好。”说完扭脸走回了自己的办公室,没有道歉,没有鞠躬,更谈不上什么免单之类。还没等我回过神来,服务员倒是盛气凌人地看了我一眼,态度有些鄙夷,而后面几位埋单的顾客也用莫名其妙的眼神看着我,仿佛我占了超市的便宜一般……
回到公寓,正好遇到住在一起的一位华侨朋友,听说此事后,他倒是爽朗一笑:“你怎么可能等到他们道歉呢?就算是错的,他们也觉得自己永远是对的……要说购物天堂,美国还真是谈不上。”
要想了解美国的购物,首先要了解美国的城市格局。与中国不同,美国没有明显的城乡差异,除了一个州主要的几座城市之外,其余的一眼望去,都是乡村,但仔细一看,一些高档超市、购物区都隐藏在茂林修竹之中,因为美国的富人区、大学和工业园,基本上都在乡下。
如果你认为富人区在乡下,进而可以大大地“血拼”,那就大错特错了。以本人居住的庙岭镇为例,这里既是美国的大学城,也属于北卡罗来纳州的富人区之一,就在我们公寓的周围,大约有几家步行可达的超市和“商圈”,荒郊野岭,只能说是满足日常购物需求,决然谈不上繁华。
细致说来,我们公寓周围大概有如下几个商圈:一个是举步可达的 Whole Food超市,这是全国连锁的高档超市,主要出售有机食物和进口食品;与此距离不远,还有一家全国连锁超市Harris Teeter,规模相仿,档次略逊;就在这家超市对面,有一个规模不大的市场,叫大学商城(University Mall)。
两家超市都只有一层(美国几乎没有两层楼的超市),孤零零地矗立在一片空地之上。但凡电器之外的日常生活用品,在里面都能买到,可选择的空间也很大,与国内超市相差无几。如果细论价格,美国超市里的蔬菜基本上是国内同类产品的三至五倍,而打上“Organic”(有机)字样的鸡蛋、牛奶、鲜肉等,价格还会更高。大学商城则是一个乏善可陈的商场,里面有数十家不同的店铺、餐厅和一家小型超市,超市里的商品价格颇高但质量委实一般。
在美国其他州也基本上是这种情况。除了在都会市中心之外,绝大多数的购物区都是满足基本需求,如果不是真的有需要,这些购物场所很难激起购物者的消费热情。
当然,这远远不是美国生活零售市场的全部。
美国的服装、化妆品等“品牌货”,一般在三种地方销售:一是百货商店,如梅西百货(Macy)、贝克百货(Belk)等,这些商店里的折扣都不会太高,且装修比较简陋,有点像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商场。二是奥特莱斯(Outlets),美国一个州能拿得出手的也就一两个,论规模、价位、折扣都没有太大优势。我想说的是第三种市场,叫微型折扣店,以斯坦商场(Stein Mart)、马歇尔(Marshalls)、马克斯(T.J Maxx)等连锁小商场为代表,它们均匀地分布在全美各地的商圈内,是不少美国人购买“品牌货”的主要渠道。这些店铺规模都不大,占地基本上在两三百平方米左右。主要出售各种打折的品牌服装,也兼售一些快过期的日化品。Ralph Lauren、Tommy、CK、Lee牌与阿迪达斯等各类服装在这种店铺里堆砌如山,价格从十几美金到几十美金不等。
美国人做衣服,符合美国的“国情”,即国人的平均体型。那些三四个 “X”的大码衣服,大概可以装下两个体型匀称的人;当然还有五个“X”的巨硕服装,一般是五尺二腰围的裤子,或是袖长一米二的衬衣,恐怕连乔丹、艾弗森穿起来都可以扬起水袖。这种特体衣服当然比中国同品牌的服装要便宜不少,但却鲜有人问津。
微型折扣店在美国可以大行其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国内消费能力有限,而由于人力资本昂贵,使得库存费用成为许多厂商难以承受的负担。这些折扣店集中盘活了库存,将服装这种没有保质期的商品推销到全国各地,当中既有断码的商品,也有不少残次品。因此,在微型折扣店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只能靠机遇。

在美国的零售业中,除了如乔治·班克这样的老派店铺之外,其余商店的中下层和底层人员基本上是收入微薄的黑人或南美人,而中层以上直至高管则以白人居多。在这种前提下,服务员的态度比较难指望。
到美国之前,我曾听过一个段子,说一个中国人在美国的沃尔玛超市购物,因为被多收了一美元,顾客发觉之后找服务员理论,结果惊动了经理,当天他数百美元的购物全部免单,经理还亲自驾车,将顾客送回家里。这个故事流传很广,不过我们却未曾体验过这种“超上帝服务”。
人算不如天算,有一日,我与妻驾车从北卡州动物园旅行回家,忽然发现路边有一家沃尔玛,当时我们正好需要一箱矿泉水,于是赶紧就近停车,走了进去。超市里空空荡荡,我们买了两箱矿泉水,结账之后才发现,账单上打印的矿泉水竟然不是我们选购的那一种,价格要贵两美金多。忽然间,我如获至宝,因为传说中的“经理道歉”终于被我“等”到了。待我拿着账单走到服务员面前时,服务员竟是一副冷若冰霜的表情,我有点激动地陈述完事实,然后目不转睛地盯着她。
“经理你过来一下。”服务员冲着收银台旁的对讲机说了几句。
看来真的要惊动经理!
我兴冲冲地看着一个胖胖的女士走了过来,她似乎已经知道发生了什么,左手捏着几枚硬币,看了一眼账单,右手迅速从左手的硬币中抠出了几枚,扔在台面上,脸上写满了不耐烦,涂抹猩红的嘴唇一噘一张:“这里是多收的钱,你自己拿好。”说完扭脸走回了自己的办公室,没有道歉,没有鞠躬,更谈不上什么免单之类。还没等我回过神来,服务员倒是盛气凌人地看了我一眼,态度有些鄙夷,而后面几位埋单的顾客也用莫名其妙的眼神看着我,仿佛我占了超市的便宜一般……
回到公寓,正好遇到住在一起的一位华侨朋友,听说此事后,他倒是爽朗一笑:“你怎么可能等到他们道歉呢?就算是错的,他们也觉得自己永远是对的……要说购物天堂,美国还真是谈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