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构建与思考

来源 :亚太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ce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是建设祖国的未来中坚力量,因此,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大学教育应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而综合素质测评是评价大学教育成果的重要手段,所以,综合素质测评的指标就必须全面、科学、系统,从而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出准确的评判。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素质测评;指标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9-0246-01
  引言
  21世纪中,祖国的复兴要以人才为基础,然而只是专于某个基础的知识是很难满足社会发展的,因此,大学生作为祖国的重要人才,提升其综合素质成为了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目前,高等院校都在致力于强化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也在致力于构建一套完整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因此,本文就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构建展开探讨,意在建立一套完整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构建的必要性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而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建设是综合素质教育成果检验的重要方式,所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构建具有极大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提升考核准确性
  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中,要具有定性的部分,也要具有定量的部分,通过测评指标的构建,实现测评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从而提升测评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二)改变以往注重考分的现状
  长久以来,虽然我国已经实行了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的影响还是很大,考分一直以来都是衡量学生能力的重要指标,这种模式极大的御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打击了学生自主意识以及创新的积极性,因此,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实现综合素质测评的指标化。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构建的原则
  (一)指标构建要具有导向性
  要明确综合测评指标构建的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品行、知识、能力等等全方面的素质。因此,测评指标的构建要具有导向性,要能够引导当前的教育走向综合素质提升的方向,帮助当前教育模式进行改革,真正实现教育的素质化。
  (二)指标构建要有定量与定性向结合
  定性的指标更具有主观性,更能反映周围人群对学生的真实印象,而定量的指标可具有标准化和可算化,更加直观明了。因此,定量与定量的指标要结合起来,确保综合素质测评的可操作性和高效性。
  (三)指标构建要具有全面性
  指标构建必须要具有全面性,这样才能对学生的素质进行综合全面的测评。要将思想品德、知识能力等等方面结合起来,还应与三好学生、奖学金、助学贷款等等联系起来,使得测评指标更具有实用性。
  三、大学生综合测评指标构建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能力强的学生,只有这样的学生才能在日后的激烈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综合测评指标的构建要具有全面性、导向性。从而提升教育的效果,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也提升学生的学习、创新的积极性。具体来说,建立全面的综合素质测评指标应该涵盖以下方面:
  (一)思想道德思想品行测评指标
  思想品行是教育之根本,也是考核最基础的环节,其中首要的是爱国主义思想水平和社会的责任感,而后还要考察其敬业精神、团队意识以及所获得的学校奖惩等总共包括了5个方面的指标。
  (二)专业水平测评指标
  专业水平是学习的根本,学好专业知识是学生的最重要任务,专业知识不单要包括本专业的知识,还要能够了解相关联专业的基础知识,使自己成为多领域能手的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适合就业的需求。因此,专业水平测评的指标包括了:专业课程成绩、选修课程成绩、其他专业学科成绩、计算机水平、外语水平、学习能力、创新思维等等7个方面的指标。
  (三)科学素养测评指标
  科学素养是大学生的重要素质,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要具有崇高的科学理念,崇尚科学,并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科学水平以及科研实践能力。要能科学的看待周围事物以及处理身边的事情。科学素养的指标主要包括了:基础科普知识水平、科研能力,所接受的相关科研培训、科研项目、科研竞赛以及获得的科研成果等等6个方面的指标。
  (四)人文素养测评指标
  人文知识提升人的素养与品位的重要途径,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不单能够丰富我们的知识面,更能够陶冶心境情操,提高自身的修养,使得学生更加德才兼备。人文素养的指标包括:人文基础知识、人文理念、人文精神等3个方面。
  (五)生理素质测评指标
  生理素质主要还是从健康和体育情况来进行考量,指标主要有:健康情况、体育课程情况、课外活动情况、是否有参加校园运动队、是否有参加体育赛事、是否有参加体育社团等等6个方面进行考量。
  (六)心理素质测评指标
  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反映一个人的自身修养以及处理事情的能力,现在的企业越来越重视员工的心理素质问题,因此,对于大学生也要加强心理素质方面的培育。对于心理素质的考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抗压能力、受挫能力、适应能力、自控力、协调能力等等。
  (七)其他素质
  其他方面的素质主要有:是否当过干部、是否参加过社会工作、是否有进行勤工俭学或是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等等。
  总结
  当代的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为适应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就尤其要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完善测评指标体系建设是首要的,务必要做到全面性、导向性,同时测评的指标要能够定性与定量向结合。
  (作者单位: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参考文献:
  [1]季丽.构建科学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J].高等教育教学研究,2014(4)
  [2]刘洋.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教育与人才,2014(9)
  [3]李俊杰.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探索及思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15(3)
其他文献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向45分钟要效益、要质量才能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向45分钟要效益、要质量必须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基础。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就是要在单位时间内,以师生必要的精力消耗,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得到尽可能多的实际效益。  一、搞好课前管理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  课堂上的诸多问题是形成于课外而表现于课内的。课堂上述乱象有许多源于课前准备不充分。功夫在课外。搞好课前管理对增加有效
摘 要:受到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的影响,重视学生学习成绩、忽视学生体质健康的问题时有发生。高校作为学生重要的培养基地,在进行体育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运动潜力,引导学生积极锻炼,从而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9-0254-01  前言: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所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等教育中,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障的作用。德育还肩负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奠基的任务,德育不仅能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而且也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不仅有发展个性的功能,而且还具有社会性的功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也深深地认识到了德育不仅仅是学校的思想教育
作者简介:曹婷,女,汉族,成都人,教育学硕士,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助教,研究方向:比较教育。  谭淇婧,女,汉族,重庆人,教育学硕士,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助教,研究方向:教育学。  摘要:招生运行一直是现代远程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近年来,随着招生难度的增加,生源竞争的日趋激烈,基层电大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招生方式以寻求更多生存和发展空间。这些招生方法手段的有效运用,不仅为现代远程教育吸收、培养新型现
学习主体在学生,学习的有效程度主要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积极行为程度。本文以教师与学生直接交流的主要场合--课堂教学为环境,围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展开研究,通过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