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将自己一生全部的精力与智慧都奉献给了近现代中国的教育事业。毛泽东同志的老师、著名教育家徐特立先生对他的教学成绩大加称赞,认为他“在中国教育界有极大贡献”。
他就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俞子夷。
俞子夷(1886—1970年),又名旨一,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出生于江苏吴县一个店员之家,六岁上私塾,同时跟父亲学珠算。在上海南洋公学读书时,俞子夷因为学潮风波而退学,后入爱国学社学习。《苏报》案发、章太炎被捕后,他随同学逃往日本,时年17岁。在此之后,俞子夷便结束了学生生活。俞子夷的教育人生,经历了清末、民国和新中国。他曾在日本、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考察,归国后先后任教于爱国女学、安徽公学、广明学堂等,并历任东南大学、浙江大学教授、浙江省教育厅厅长等职。
引入“复式教学法”,推进新式学堂
清末以前,我国民间实施教育的主要场所是私塾,而乡村教育又是私塾的主战场。通常一个私塾只有塾师一个人进行传授,且上课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塾师把学生叫到自己的面前进行轮流教学。这种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的教学方法,不仅容易忽略其他学生,而且容易导致教学效率低下。而此时,班级授课制传入中国,政府意在用由此产生的新式学堂来渐渐取代私塾。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本已奇缺的教师资源更现窘境,尤其是乡村教育师资更是出现了严重不足。

为解决师资问题,江苏省政府决定派人去日本学习单级(复式)教学法。所谓“复式教学”,是指教师在同一教室、同一课时内,用不同教材,将直接教学与自动作业配合,对两个年级或两个年级以上的学生进行教学;而所谓“单级教学”,是指全校各年级的学生合并在一个教室里实行复式教学。由此,一个教师就可以管理几个年级的几个班且课程互不相同的30到50个学生,既节约了师资,又节约了时间和资源。
俞子夷因其在上海出色的常识科复式教学方法而被选中。回国伊始,他与同仁们便立即筹办单级教授练习所,移植和推广单级(复式)教学法——当时主要是对江苏省及省外的优秀教师进行培训。经过单级(复式)练习所的提倡,新式的单级(复式)教授法逐渐被推广到江苏及其他省。这对当时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之后,俞子夷又积极考察这种教学法本身的缺点,因为毕竟是在同一间教室上课,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从而可能导致学生在自习时间内不遵守纪律,教师因为上课步骤相对复杂了不好管理课堂,学生不太容易配合。
俞子夷经过观察和研究,认为要克服这些缺点,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教师上课之前要进行周密的计划以及课堂上要严密的组织。因此,他认真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认为应当从教学法的根本原则上去探究。俞子夷觉得教学是“教学生学的,不是替学生学的。教员教了一些,学生便该自己去学一些。教员经过若干分钟活动以后,一定要有若干分钟学生的活动;决不是只有教员教,没有学生学的”。他始终觉得“教员的教,不过是帮助、引导,而学生自动的学是主体,教员的教是辅导”。俞子夷在教学上既反对教师单纯向学生灌输知识又反对让学生放任自流,他主张将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和学生自动的学习结合起来,以完成教学任务。
倡导“全人格教育”,为社会培育新人
全人格教育,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德、智、体等各方面一起发展的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素质教育。俞子夷说过:“社会化的趋势就是有办法的人格教育。”可见,全人格教育与社会化的趋势必不可分。全人格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是“改造社会”之“健全社会的分子”。全人格教育不是只负责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育,而是包含德育、智育、体育等各方面。
在德育方面,俞子夷要求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在实践中进行道德教育。特别是他提出可以由全体教师以身作则地负责学生的道德教育,通过教师的感化和带头,引导学生道德上的成长。他还主张要通过学生自治,加强学校与家庭、地方以及其他学校之间的联系进行道德教育。在智育方面,俞子夷根据国内外相关的教育理论,认真制定适合学生智力发展的教学测验和实验,他在数学测验上尤其擅长。在体育方面,他认为使学生健康是体育科最大的任务,但是健康体育要防止片面性。他认为体育运动有其重要性,既可增进健康,又有助于提高读书做事之功效。正是在这样的一种理念指导下,当教育局派人来到各个学校帮助学生们检查卫生,测量身体效能时,他积极配合。为了推进体育教育、强健学生体格,他写信去教育局恳请领导拨经费给学校用来给学生们买锻炼用具。在整洁训练方面,他要求教师应该在劳作、体育后、散学前检查学生的卫生,这样才能养成学生自己收拾整理的习惯。
俞子夷在著作中表示,全人格教育不是德育、智育、体育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三者密切联系中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他觉得理想的全人格教育就应当特别致力于各部分间的关系。他说:“教育的目标,是要养成会自主的人。所以,我们的教学,决不是叫学生收受知识,要能使学生受了我们的教学以后,会自己想,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逢到生活上问题时会通过自己努力得到圆满的解决。”
俞子夷深刻地认识到,一个社会的大教育环境中,如果没有一个内在的教育理念作为灵魂,如果不意识到整个培养人才的教育文化和精神创建的重要性,那么,这种教育必不能良好地运行下去,于是,俞子夷在担任教师伊始就开始着手塑造他所在教育环境中独特的教育理念内核,而逐渐地,这种全人格的教育理念就成为了他以后治校以及进行素质教育的指导理念。
秉持“教学经济观”,增强教育实效
教学经济观是俞子夷探讨课堂教学的一种思想,涉及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俞子夷提倡教师要懂得利用最少的时间、精力、财力、物力来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意即现在所提倡的教学过程最优化。他认为,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前制定相关计划,要学会算清一笔账:教学的经济与学习的经济。通过计划,教师要将自己最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用到最好的教学步骤上去,这样才能既使得教学有成效,学生学到的东西也要多一些,从而达到教学优化的效果。
至于在教材上的选取和应用上,俞子夷向来都主张选择教材要有科学的依据,教师需要分清楚什么是有用的教材,什么是无用的教材,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在课余时间要认真增强自己的专业素养,关注国内外教育理论。
俞子夷认为教育的效果要以是否达到教育目标来衡量。对于一门学科来说,要有学科的教学目的,而这门学科的内容分别在各个学年进行教学,所以就必须要制定各个学年的特殊目标,进而对每一单元、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点都要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用最少的精力、时间和财力等达到最具体的目标并完成任务,并取得最好的成效,此为教学的经济。
俞子夷是这样要求的,也是这样实践的。他在浙江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任教时,教学很有特色,他主讲的学科,在期末考试时,允许学生带参考书和笔记进考场,只是由于试题很活,参考书、笔记都没有多大用处。从俞子夷设置考试的内容看来,他的“教学经济观”理论在他自己的高校课程教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彰显。
大力发展师范教育,为国家培训师资
怎样的教师造就怎样的学生。一名好教师可以影响和教育出千万个好学生来。俞子夷在当时便已认识到了师范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始终强调师范教育关系着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更关系着国民素质的提高与否。
在进行师范教育的过程中,俞子夷将课堂教学法放在了最基础的位置。他认为,课堂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的最重要场合,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抓住每一分钟,牢牢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教育。作为教师与学生直接接触的一个场域,课堂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教师的教学法采取不当,将会直接导致教学的失败。
在先进的课堂教学法被引进和移植后,俞子夷并不满足,他希望能够将此“国化”。他说:“国化(民族化)。取洋之长以补国之短,移植必服水土,乃能生根。全盘洋化或洋化过度,不合国情,则所长变为所短,无益而有害。”如果“国化只适大城市,对绝大多数乡村仍无裨益,则国化不能彻底。”他坚信中国化是能实现的。
俞子夷正是本着这样的理念,身体力行地实践着他的教育活动。即使当他已年近古稀,在任浙江省教育厅长期间,仍不辞辛劳,认真工作。当时浙江省教育厅经常召集有代表性的教师短期集训,或假期研究,或开设讲座。在培训期间,俞子夷都不顾自己年老体弱而亲自去参加。有时还要让学员对新教材进行试教,使学员感到“胸有成竹,满载而归”。几年中,因为这样的培训,浙江省涌现出不少优秀教师,教育质量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俞子夷在教学上既反对教师单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机械论,又反对让学生放任自流的片面性,他主张将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和学生自动的学习结合起来,以完成教学任务。
他就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俞子夷。
俞子夷(1886—1970年),又名旨一,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出生于江苏吴县一个店员之家,六岁上私塾,同时跟父亲学珠算。在上海南洋公学读书时,俞子夷因为学潮风波而退学,后入爱国学社学习。《苏报》案发、章太炎被捕后,他随同学逃往日本,时年17岁。在此之后,俞子夷便结束了学生生活。俞子夷的教育人生,经历了清末、民国和新中国。他曾在日本、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考察,归国后先后任教于爱国女学、安徽公学、广明学堂等,并历任东南大学、浙江大学教授、浙江省教育厅厅长等职。
引入“复式教学法”,推进新式学堂
清末以前,我国民间实施教育的主要场所是私塾,而乡村教育又是私塾的主战场。通常一个私塾只有塾师一个人进行传授,且上课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塾师把学生叫到自己的面前进行轮流教学。这种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的教学方法,不仅容易忽略其他学生,而且容易导致教学效率低下。而此时,班级授课制传入中国,政府意在用由此产生的新式学堂来渐渐取代私塾。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本已奇缺的教师资源更现窘境,尤其是乡村教育师资更是出现了严重不足。

为解决师资问题,江苏省政府决定派人去日本学习单级(复式)教学法。所谓“复式教学”,是指教师在同一教室、同一课时内,用不同教材,将直接教学与自动作业配合,对两个年级或两个年级以上的学生进行教学;而所谓“单级教学”,是指全校各年级的学生合并在一个教室里实行复式教学。由此,一个教师就可以管理几个年级的几个班且课程互不相同的30到50个学生,既节约了师资,又节约了时间和资源。
俞子夷因其在上海出色的常识科复式教学方法而被选中。回国伊始,他与同仁们便立即筹办单级教授练习所,移植和推广单级(复式)教学法——当时主要是对江苏省及省外的优秀教师进行培训。经过单级(复式)练习所的提倡,新式的单级(复式)教授法逐渐被推广到江苏及其他省。这对当时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之后,俞子夷又积极考察这种教学法本身的缺点,因为毕竟是在同一间教室上课,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从而可能导致学生在自习时间内不遵守纪律,教师因为上课步骤相对复杂了不好管理课堂,学生不太容易配合。
俞子夷经过观察和研究,认为要克服这些缺点,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教师上课之前要进行周密的计划以及课堂上要严密的组织。因此,他认真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认为应当从教学法的根本原则上去探究。俞子夷觉得教学是“教学生学的,不是替学生学的。教员教了一些,学生便该自己去学一些。教员经过若干分钟活动以后,一定要有若干分钟学生的活动;决不是只有教员教,没有学生学的”。他始终觉得“教员的教,不过是帮助、引导,而学生自动的学是主体,教员的教是辅导”。俞子夷在教学上既反对教师单纯向学生灌输知识又反对让学生放任自流,他主张将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和学生自动的学习结合起来,以完成教学任务。
倡导“全人格教育”,为社会培育新人
全人格教育,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德、智、体等各方面一起发展的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素质教育。俞子夷说过:“社会化的趋势就是有办法的人格教育。”可见,全人格教育与社会化的趋势必不可分。全人格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是“改造社会”之“健全社会的分子”。全人格教育不是只负责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育,而是包含德育、智育、体育等各方面。
在德育方面,俞子夷要求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在实践中进行道德教育。特别是他提出可以由全体教师以身作则地负责学生的道德教育,通过教师的感化和带头,引导学生道德上的成长。他还主张要通过学生自治,加强学校与家庭、地方以及其他学校之间的联系进行道德教育。在智育方面,俞子夷根据国内外相关的教育理论,认真制定适合学生智力发展的教学测验和实验,他在数学测验上尤其擅长。在体育方面,他认为使学生健康是体育科最大的任务,但是健康体育要防止片面性。他认为体育运动有其重要性,既可增进健康,又有助于提高读书做事之功效。正是在这样的一种理念指导下,当教育局派人来到各个学校帮助学生们检查卫生,测量身体效能时,他积极配合。为了推进体育教育、强健学生体格,他写信去教育局恳请领导拨经费给学校用来给学生们买锻炼用具。在整洁训练方面,他要求教师应该在劳作、体育后、散学前检查学生的卫生,这样才能养成学生自己收拾整理的习惯。
俞子夷在著作中表示,全人格教育不是德育、智育、体育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三者密切联系中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他觉得理想的全人格教育就应当特别致力于各部分间的关系。他说:“教育的目标,是要养成会自主的人。所以,我们的教学,决不是叫学生收受知识,要能使学生受了我们的教学以后,会自己想,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逢到生活上问题时会通过自己努力得到圆满的解决。”
俞子夷深刻地认识到,一个社会的大教育环境中,如果没有一个内在的教育理念作为灵魂,如果不意识到整个培养人才的教育文化和精神创建的重要性,那么,这种教育必不能良好地运行下去,于是,俞子夷在担任教师伊始就开始着手塑造他所在教育环境中独特的教育理念内核,而逐渐地,这种全人格的教育理念就成为了他以后治校以及进行素质教育的指导理念。
秉持“教学经济观”,增强教育实效
教学经济观是俞子夷探讨课堂教学的一种思想,涉及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俞子夷提倡教师要懂得利用最少的时间、精力、财力、物力来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意即现在所提倡的教学过程最优化。他认为,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前制定相关计划,要学会算清一笔账:教学的经济与学习的经济。通过计划,教师要将自己最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用到最好的教学步骤上去,这样才能既使得教学有成效,学生学到的东西也要多一些,从而达到教学优化的效果。
至于在教材上的选取和应用上,俞子夷向来都主张选择教材要有科学的依据,教师需要分清楚什么是有用的教材,什么是无用的教材,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在课余时间要认真增强自己的专业素养,关注国内外教育理论。
俞子夷认为教育的效果要以是否达到教育目标来衡量。对于一门学科来说,要有学科的教学目的,而这门学科的内容分别在各个学年进行教学,所以就必须要制定各个学年的特殊目标,进而对每一单元、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点都要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用最少的精力、时间和财力等达到最具体的目标并完成任务,并取得最好的成效,此为教学的经济。
俞子夷是这样要求的,也是这样实践的。他在浙江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任教时,教学很有特色,他主讲的学科,在期末考试时,允许学生带参考书和笔记进考场,只是由于试题很活,参考书、笔记都没有多大用处。从俞子夷设置考试的内容看来,他的“教学经济观”理论在他自己的高校课程教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彰显。
大力发展师范教育,为国家培训师资
怎样的教师造就怎样的学生。一名好教师可以影响和教育出千万个好学生来。俞子夷在当时便已认识到了师范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始终强调师范教育关系着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更关系着国民素质的提高与否。
在进行师范教育的过程中,俞子夷将课堂教学法放在了最基础的位置。他认为,课堂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的最重要场合,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抓住每一分钟,牢牢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教育。作为教师与学生直接接触的一个场域,课堂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教师的教学法采取不当,将会直接导致教学的失败。
在先进的课堂教学法被引进和移植后,俞子夷并不满足,他希望能够将此“国化”。他说:“国化(民族化)。取洋之长以补国之短,移植必服水土,乃能生根。全盘洋化或洋化过度,不合国情,则所长变为所短,无益而有害。”如果“国化只适大城市,对绝大多数乡村仍无裨益,则国化不能彻底。”他坚信中国化是能实现的。
俞子夷正是本着这样的理念,身体力行地实践着他的教育活动。即使当他已年近古稀,在任浙江省教育厅长期间,仍不辞辛劳,认真工作。当时浙江省教育厅经常召集有代表性的教师短期集训,或假期研究,或开设讲座。在培训期间,俞子夷都不顾自己年老体弱而亲自去参加。有时还要让学员对新教材进行试教,使学员感到“胸有成竹,满载而归”。几年中,因为这样的培训,浙江省涌现出不少优秀教师,教育质量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俞子夷在教学上既反对教师单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机械论,又反对让学生放任自流的片面性,他主张将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和学生自动的学习结合起来,以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