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来源 :考试与评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i123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是新世纪所需要复合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在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新课程改革标准为指导思想,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起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中来,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在教学中我结合初中生的特点与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创新的培养进行了不懈的实践与探索,对此有一些心得与体会,在此抛砖引玉,望广大同仁不吝赐教。
  一、营造乐学氛围,诱发学生创新动机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生学习与创新的重要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诱发学生强烈的创新动机。课堂教学氛围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与心灵互动的外在表现。良好教学氛围的营造需要处理教师与学生和教与学的关系。
  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直接的管理者与控制者,控制着教学的进程,管理着学生的学习,教师与学生不是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禁锢了學生的思想,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学生成为被动的学习者,没有主动参与的动机与强烈的学习意识,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摒弃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学习体,在人格上是平等,不存在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2.教与学的关系。传统教学中以教师的教为主,忽视学生的学,知识只是由教师单向地传递给学生,学生所学到的只是经老师细细分解后的现成结论性知识,学生所接受到的现成知识只处于机械的记忆层次,很明显这不利于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不是师生单方的活动,而是教与学的统一体,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构建者。要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只有处理好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关系,才能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激情,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动机,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分阶段授课,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创新能力、创新机会
  1.备课设阶段
  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阶梯,,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阶梯,使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阶梯,满足A组学生“吃得饱”。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觉得有发展空间,有想象的余地。例如,初二“同类二次根式定义”教学的三个阶梯为:(1)实例引入同类根式定义,举正反例反复理解;(2)定义应用,充分理解“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并举几组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例子进行理解;(3)定义的拓广,从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中发现一般同类根式的定义,给学生留下了创新的空间,创新的机会。
  2.讲课沿阶梯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础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作了较大的改进,就新授课而言,三个阶梯既独立成段,又前后连贯,以便三个阶梯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阶梯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定向作用。
  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一、第二个阶段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到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组学生听懂吃透。第三个阶段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组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从而创新)。
  另外,课堂练习能异于常规进行。各个学习小组的练习内容和标准应有所不同,既要明确不同阶梯学生回答相应阶梯的问题,又要激励低组学生回答高组问题,完成高组的任务,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具有创新精神。
  3.阶梯评估
  成功感是人们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如此。在以上分级授课的基础上,学生顺利完成了本级的学习任务,而且经常超级答问和超级完成作业,这样老师应进一步培养其信心,改革考察方法,让学生得到满意的分数。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所以,如何培养学生创新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呢?
  1.利用“学生渴求未知” 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2.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欲望,努力去揭开食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质疑,但随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3.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教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教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像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其他文献
【摘 要】英语作为小学阶段重要的学科之一,不仅仅需要教师作为学科知识将其传授给学生,更需要学生作为交流工具将其掌握和运用。在小学英语阶段,Read部分随年级的上升,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那么通过朗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成为小学教师们探讨的共同话题。本文就目前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指导,提出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英语朗读 理解 展美 语感  作为交流
【摘 要】小学生学习数学预习习惯的培养,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是一种重要的学习习惯。通过预习,掌握了科学的预习方法,具有较强的预习和自学能力,学生才有能力独立探究更广的科学领域,索取新的知识。  【关键词】小学生 预习 习惯 培养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和提高预习能力是小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我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培养
【摘 要】本文通过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语言知识、理解能力、背景知识等一系列影响英语听力教学因素的分析研究,阐述了听力教学在高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培养用英语思维、捕捉相关信息、掌握好语法知识等六种方法来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关键词】高中听力教学 影响因素 提高建议  一、引言  在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是缺一不可的,它们不仅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也是英语教学的重
矿质营养是提高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本试验以葡萄柚(Citrus paradisi Macf.)的九个品种为试材,主要对葡萄柚试验园土壤矿质元素有效性、葡萄柚叶片、果实内矿质元素含量、
【摘 要】在教育界大力推崇素质教育的今天,许多基础教育课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迅速推进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而小学音乐课堂也因此迎来了音乐教学史最伟大的一次改革。音乐学科是一门轻松且观赏性较强的学科,可是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使得现代音乐课堂变得严肃、枯燥起来,教师们大多根据歌词一句一句的教学,而学生们也仅仅只是麻木的跟着唱,从而缺少了对音乐本身的主观认识,音乐课堂失去了原有的趣味性逐渐的变成“唱歌课堂
【摘 要】小学生由于年龄及其它的一些原因,课堂注意力不能很好的集中,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且干扰教师的正常教学活动。所以小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培养就尤为重要。为了更好的培养小学生课堂注意力,我们需要探讨小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形式和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培养措施。  【关键词】小学生 课堂注意力 策略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是意识状态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现象。注意贯穿于心理活
【摘 要】素质教育是一种启发式的教育,强调学生是学习、认识、发展的主体,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科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生动活泼的发展。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是英语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 素质教育  一、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兴趣是一切的动力,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