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生,就是国民的生计与生活。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和谐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党历来重视民生问题,建国以来我党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提出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一系列民生理念和民生举措,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生观。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是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靠“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而赢得人民拥护并取得全国政权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的第一、二、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民生问题,其观点一脉相承,其理念与时俱进,其举措深得民心;特别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往开来,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对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民生理念和民生举措
1、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确立了“为人民服务”和“—切为了人民利益”的思想,对民生问题进行了艰苦探索。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建立了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为彻底解决民生问题创造了根本的政治和经济前提。不论在艰难困苦的革命年代,还是在执政后的和平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都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不仅是中国革命的力量之源,也是中国革命的价值所在。
毛泽东提出了人民创造历史的观点。“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人民创造历史”也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哲学基础。正是在这一理论基础上,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确立了党的民生理念。共产党人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必须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因为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是党和人民根本利益的科学体现。实践证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拥护的根本原因。
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思想理论,更重要的是进行了开拓性实践,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始终关心民生,注重改善民生,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着力于发展民生,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他强调:“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2]在深刻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
邓小平认为,要实现共同富裕,根本任务就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他全面地分析了我国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社会生产力停滞不前、人民普遍贫困的根源后,明确提出了通过改革,大力发展生产力,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在发展民生问题上,邓小平高度重视改革的重要性。实践表明,改革成为新时期发展民生的重要途径,经过多年各项改革,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在中国这个人口大国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民生状况得到极大的改善。
3、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着力于提升民生质量,消除贫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民生问题,他指出,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群众生活的问题,这是我们的事业所以能够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保证。他说:“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3]“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纪之交,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依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就是坚持执政为民,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的新的领导集体全面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改善民生的思想,改善民生的意义、主要任务、举措等进行了全面阐述,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胡锦涛强调“要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去,特别是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4]“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把以人为本的要求寓于科学发展之中,作为科学发展的目的,用科学发展的办法来实现以人为本的要求,这既是胡锦涛对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观点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改善民生的历史经验
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解决民生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我们从中可以发现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改善民生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民生问题首先是一个物质需求问题,即人们的生存问题。人们首先要生存,然后才能发展。民生问题除了有它的物质内涵,还有它的精神内涵,即人们不仅要生存,还要发展;不仅有物质需求,还有精神需求;不仅有经济方面的权利和利益,还有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权利和利益。不管是解决人们的生存问题,还是解决人们的发展问题,都需要社会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到胡锦涛,我们党的中央领导集体解决民生问题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第一位。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什么时候我们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民生状况就能得到大大的改善;什么时候我们背离了这个中心,民生就会遭到严重破坏。
2、必须正确处理好党与群众的关系,坚持领导就是服务的观点,摆正主人与公仆的位置。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正确处理党与群众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毛泽东十分重视党与群众的关系,曾经把党与群众的关系比做鱼和水的关系,并且生动地指出,党群关系融洽,党就会如鱼得水。邓小平说,领导就是服务,领导与群众的关系就是领导与服务的关系,领导群众就是服务群众。江泽民同志则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与群众、领导与群众关系的思想,指出党不仅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且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在新的历史时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则进一步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首创“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指出经济社会不仅要科学发展,还要和谐发展,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出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全国人民面前树立了亲民、近民、为民形象。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党只有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用自己的作为和建树来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党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长盛不衰。
3、解决民生问题要有全面和发展的观点,坚持把民生与民主、物质与精神、生存与发展问题统筹解决。
民生与民主、物质与精神、生存与发展是两两对应的概念。民生与民主并不矛盾,就像物质和精神、生存和发展并不矛盾一样。民生是民主的基础,民主是民生的高级发展形态,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尤其是政治意识觉醒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胡锦涛同志指出:“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因此,必须把民生与民主、物质与精神、生存与发展统筹解决。如果只注重改善民生,而不发展民主,民生就会陷入困境;如果只注重发展民主,而不致力于改善民生,到头来民主的进程也会大打折扣。
4、民生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和要求,解决民生问题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必须采取不同的对策和举措,分阶段稳步推进。
民生问题具有历史性,不同的时代,民生问题有不同的内涵和要求。在近代,民生的含义已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其要义是满足人们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在当代社会中,民生状况及其基本结构和指标的改善与发展状况,不仅直接反映着人民的基本生存、生活和发展状况,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折射着一个国家的社会结构、社会秩序和社会利益关系调整与建设的合理化与优化程度,在某种意义上甚至还强烈关涉着执政党的执政基础和社会基石问题。此外,民生问题还具有过程性特征,表现为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既然民生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时代的变迁而变迁,那么我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就要针对民生的具体状况和需求,采取不同的对策和措施,不能干篇一律;既然民生的改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非一日之功。那么我们就不能急功近利,希望毕其功于一役。而只能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分阶段稳步实施。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是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靠“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而赢得人民拥护并取得全国政权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的第一、二、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民生问题,其观点一脉相承,其理念与时俱进,其举措深得民心;特别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往开来,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对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民生理念和民生举措
1、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确立了“为人民服务”和“—切为了人民利益”的思想,对民生问题进行了艰苦探索。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建立了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为彻底解决民生问题创造了根本的政治和经济前提。不论在艰难困苦的革命年代,还是在执政后的和平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都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不仅是中国革命的力量之源,也是中国革命的价值所在。
毛泽东提出了人民创造历史的观点。“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人民创造历史”也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哲学基础。正是在这一理论基础上,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确立了党的民生理念。共产党人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必须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因为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是党和人民根本利益的科学体现。实践证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拥护的根本原因。
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思想理论,更重要的是进行了开拓性实践,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始终关心民生,注重改善民生,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着力于发展民生,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他强调:“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2]在深刻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
邓小平认为,要实现共同富裕,根本任务就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他全面地分析了我国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社会生产力停滞不前、人民普遍贫困的根源后,明确提出了通过改革,大力发展生产力,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在发展民生问题上,邓小平高度重视改革的重要性。实践表明,改革成为新时期发展民生的重要途径,经过多年各项改革,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在中国这个人口大国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民生状况得到极大的改善。
3、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着力于提升民生质量,消除贫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民生问题,他指出,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群众生活的问题,这是我们的事业所以能够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保证。他说:“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3]“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纪之交,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依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就是坚持执政为民,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的新的领导集体全面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改善民生的思想,改善民生的意义、主要任务、举措等进行了全面阐述,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胡锦涛强调“要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去,特别是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4]“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把以人为本的要求寓于科学发展之中,作为科学发展的目的,用科学发展的办法来实现以人为本的要求,这既是胡锦涛对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观点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改善民生的历史经验
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解决民生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我们从中可以发现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改善民生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民生问题首先是一个物质需求问题,即人们的生存问题。人们首先要生存,然后才能发展。民生问题除了有它的物质内涵,还有它的精神内涵,即人们不仅要生存,还要发展;不仅有物质需求,还有精神需求;不仅有经济方面的权利和利益,还有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权利和利益。不管是解决人们的生存问题,还是解决人们的发展问题,都需要社会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到胡锦涛,我们党的中央领导集体解决民生问题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第一位。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什么时候我们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民生状况就能得到大大的改善;什么时候我们背离了这个中心,民生就会遭到严重破坏。
2、必须正确处理好党与群众的关系,坚持领导就是服务的观点,摆正主人与公仆的位置。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正确处理党与群众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毛泽东十分重视党与群众的关系,曾经把党与群众的关系比做鱼和水的关系,并且生动地指出,党群关系融洽,党就会如鱼得水。邓小平说,领导就是服务,领导与群众的关系就是领导与服务的关系,领导群众就是服务群众。江泽民同志则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与群众、领导与群众关系的思想,指出党不仅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且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在新的历史时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则进一步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首创“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指出经济社会不仅要科学发展,还要和谐发展,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出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全国人民面前树立了亲民、近民、为民形象。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党只有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用自己的作为和建树来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党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长盛不衰。
3、解决民生问题要有全面和发展的观点,坚持把民生与民主、物质与精神、生存与发展问题统筹解决。
民生与民主、物质与精神、生存与发展是两两对应的概念。民生与民主并不矛盾,就像物质和精神、生存和发展并不矛盾一样。民生是民主的基础,民主是民生的高级发展形态,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尤其是政治意识觉醒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胡锦涛同志指出:“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因此,必须把民生与民主、物质与精神、生存与发展统筹解决。如果只注重改善民生,而不发展民主,民生就会陷入困境;如果只注重发展民主,而不致力于改善民生,到头来民主的进程也会大打折扣。
4、民生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和要求,解决民生问题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必须采取不同的对策和举措,分阶段稳步推进。
民生问题具有历史性,不同的时代,民生问题有不同的内涵和要求。在近代,民生的含义已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其要义是满足人们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在当代社会中,民生状况及其基本结构和指标的改善与发展状况,不仅直接反映着人民的基本生存、生活和发展状况,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折射着一个国家的社会结构、社会秩序和社会利益关系调整与建设的合理化与优化程度,在某种意义上甚至还强烈关涉着执政党的执政基础和社会基石问题。此外,民生问题还具有过程性特征,表现为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既然民生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时代的变迁而变迁,那么我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就要针对民生的具体状况和需求,采取不同的对策和措施,不能干篇一律;既然民生的改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非一日之功。那么我们就不能急功近利,希望毕其功于一役。而只能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分阶段稳步实施。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