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8年建校以来,千山路小学坚持“千山勤行·学海乐知”的体验教育办学理念,以“让每个生命因体验而精彩”为办学宗旨,围绕“勤行·乐知”的育人目标,提出“实践出真知,体验乐成长”的课程建设思路,构建了“体验教育”三级课程体系,走出了一条以课程推动特色发展的创新之路。
一、课程体验建构
国家课程方面,探索了与体验教育整合的特色化实施,如:语文学科的“读写结合课”,数学学科的“交流让位课”,英语学科的“情境体验课”,科学学科的“玩中乐知课”等。
地方课程方面,则是依托国家课程进行了整合化实施,如语文与传统文化整合的“阅读积累课”,品德与环境教育整合的“游戏活动课”,综合实践与海洋教育整合的“探究实践课”。
校本课程方面,分为必修、选修和活动三类课程。下面我将重点和大家分享的是“田园躬耕、田园美术”这两门全员必修校本课程。为什么确定这两门课程?我们首先从目标定位入手。
国家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提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强调: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探究”“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了凸显这一课程理念,围绕学校体验教育特色,我们开发了“田园躬耕”校本课程,制订了以下课程目标:
依托“田园体验基地”,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勤行·乐知”,即主动参与,在“做”“考察”“探究”“体验”等一系列田园体验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依据课程总目标,我们从知识、体验和情感三个维度制订了年级序列目标和梯次内容:
同样,我们梳理美术的国家课标,重点突出体验目标要求:
“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整合已有的基地原材料资源,凸显国家课程标准与特色教育的融合,开发了“田园美术”,提出课程目标:
依托“田园体验基地”的作物资源,将美术与田园体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田园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依据总目标,梳理出年级序列目标和梯次内容:
这样,围绕着“勤行·乐知”体验教育培养目标,我们构建了包含“田园躬耕、田园美术”两门校本课程的“田园体验”特色校本课程体系:
“田园体验”特色校本课程体系
开发年级的课程教材内容,每年都因实施情况、时事变迁等会随时调整。如此整体规划,循序渐进,教师实施起来有迹可循,有章可依,学生学习探究时既全面掌握,又避免了重复。
二、精品化实施
(一)明确实施策略
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美术课与“田园体验”校本课程整合实施,构建了“双轮驱动,有序推进”的实施策略。双轮分别指“田园躬耕”和“田园美术”两门校本课程。其中,“田园躬耕”课程借鉴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策略,侧重研究性学习和劳动性体验,不仅解决了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更是通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来强化校本课程实效,促进体验教育特色建设。
田园美术课程则是将田园的玉米皮、小麦秆等一些作物资源融进美术学科,形成学科与特色的整合化实施,从而实现国家课程与田园体验的有机整合。
除美术学科之外,还有其他国家课程与田园体验的有机整合。例如《买卖节》:与语文学科整合,编写买卖小剧本、买卖日记;与数学学科整合,进行前期市场调查、成本核算;买卖后的利润结算……这样,田园体验与学科课程有机结合,不但让学科学习不再枯燥,也让田园体验充满了生命的灵动。
(二)提炼课堂模式
在课程推进落实的过程中,为有效提升任课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及对田园体验课的组织驾驭能力,我们坚持领导先行,以分管领导为主要组织者,定期开展教师的各类培训:主题培训,研究学法,真诚探讨;集体备课,智慧碰撞,减负增效;小课题研究,凸显特色,推广成果;课堂达标,以赛代训,以评促讲。正是以上多举措的有效培训,吸引越来越多的老师加入田园体验课程队伍,逐渐掌握了田园体验课的授课思路。
在课堂研究方面,我们发现,实施田园课面临两大困难:一是课时的困难,不仅需要活动前指导,还需要到基地种植、测量,回班级总结、制表,一两节课是不够用的;二是师资困难,大多为兼职教师,分散上课,单兵作战,容易因困难、烦躁而难以确保课程质量。反复论证后,我校在四年级试点,推出“田园体验周”的思路——将国家规定灵活运用的每周两节的综合实践课程集中在一周内使用,学校统筹安排,每个班级轮流进行,一周内,该班级只上综合实践课程,由3位教师共同担任。在活动方式上,采取“走班制”,就是教师根据自己所长,确定1~2个重点活动主题,精心备课,给本年级的学生轮流上课;“上大课”,就是选择适合集中开课的课题,或把孩子一块组织到校外实践活动,或在阶梯教室集中活动,或请家长来校集中办讲座。这样安排,不仅使教师能够集中精力推进教学,而且使学生更便于开展外出调查。
正是以上系列的得力措施,我们探索出了比较有效的田园躬耕课程模式:
四种活动模式分别衍生对应三种课型。
引领活动——突出“引”,即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掌握方法,设计方案,合理分工。
实践活动——凸显“做”,在田园辅导员的带领下,学生到基地挂牌认领,种植护理,收获买卖,在做中学。
一、课程体验建构
国家课程方面,探索了与体验教育整合的特色化实施,如:语文学科的“读写结合课”,数学学科的“交流让位课”,英语学科的“情境体验课”,科学学科的“玩中乐知课”等。
地方课程方面,则是依托国家课程进行了整合化实施,如语文与传统文化整合的“阅读积累课”,品德与环境教育整合的“游戏活动课”,综合实践与海洋教育整合的“探究实践课”。
校本课程方面,分为必修、选修和活动三类课程。下面我将重点和大家分享的是“田园躬耕、田园美术”这两门全员必修校本课程。为什么确定这两门课程?我们首先从目标定位入手。
国家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提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强调: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探究”“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了凸显这一课程理念,围绕学校体验教育特色,我们开发了“田园躬耕”校本课程,制订了以下课程目标:
依托“田园体验基地”,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勤行·乐知”,即主动参与,在“做”“考察”“探究”“体验”等一系列田园体验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依据课程总目标,我们从知识、体验和情感三个维度制订了年级序列目标和梯次内容:
同样,我们梳理美术的国家课标,重点突出体验目标要求:
“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整合已有的基地原材料资源,凸显国家课程标准与特色教育的融合,开发了“田园美术”,提出课程目标:
依托“田园体验基地”的作物资源,将美术与田园体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田园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依据总目标,梳理出年级序列目标和梯次内容:
这样,围绕着“勤行·乐知”体验教育培养目标,我们构建了包含“田园躬耕、田园美术”两门校本课程的“田园体验”特色校本课程体系:
“田园体验”特色校本课程体系
开发年级的课程教材内容,每年都因实施情况、时事变迁等会随时调整。如此整体规划,循序渐进,教师实施起来有迹可循,有章可依,学生学习探究时既全面掌握,又避免了重复。
二、精品化实施
(一)明确实施策略
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美术课与“田园体验”校本课程整合实施,构建了“双轮驱动,有序推进”的实施策略。双轮分别指“田园躬耕”和“田园美术”两门校本课程。其中,“田园躬耕”课程借鉴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策略,侧重研究性学习和劳动性体验,不仅解决了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更是通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来强化校本课程实效,促进体验教育特色建设。
田园美术课程则是将田园的玉米皮、小麦秆等一些作物资源融进美术学科,形成学科与特色的整合化实施,从而实现国家课程与田园体验的有机整合。
除美术学科之外,还有其他国家课程与田园体验的有机整合。例如《买卖节》:与语文学科整合,编写买卖小剧本、买卖日记;与数学学科整合,进行前期市场调查、成本核算;买卖后的利润结算……这样,田园体验与学科课程有机结合,不但让学科学习不再枯燥,也让田园体验充满了生命的灵动。
(二)提炼课堂模式
在课程推进落实的过程中,为有效提升任课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及对田园体验课的组织驾驭能力,我们坚持领导先行,以分管领导为主要组织者,定期开展教师的各类培训:主题培训,研究学法,真诚探讨;集体备课,智慧碰撞,减负增效;小课题研究,凸显特色,推广成果;课堂达标,以赛代训,以评促讲。正是以上多举措的有效培训,吸引越来越多的老师加入田园体验课程队伍,逐渐掌握了田园体验课的授课思路。
在课堂研究方面,我们发现,实施田园课面临两大困难:一是课时的困难,不仅需要活动前指导,还需要到基地种植、测量,回班级总结、制表,一两节课是不够用的;二是师资困难,大多为兼职教师,分散上课,单兵作战,容易因困难、烦躁而难以确保课程质量。反复论证后,我校在四年级试点,推出“田园体验周”的思路——将国家规定灵活运用的每周两节的综合实践课程集中在一周内使用,学校统筹安排,每个班级轮流进行,一周内,该班级只上综合实践课程,由3位教师共同担任。在活动方式上,采取“走班制”,就是教师根据自己所长,确定1~2个重点活动主题,精心备课,给本年级的学生轮流上课;“上大课”,就是选择适合集中开课的课题,或把孩子一块组织到校外实践活动,或在阶梯教室集中活动,或请家长来校集中办讲座。这样安排,不仅使教师能够集中精力推进教学,而且使学生更便于开展外出调查。
正是以上系列的得力措施,我们探索出了比较有效的田园躬耕课程模式:
四种活动模式分别衍生对应三种课型。
引领活动——突出“引”,即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掌握方法,设计方案,合理分工。
实践活动——凸显“做”,在田园辅导员的带领下,学生到基地挂牌认领,种植护理,收获买卖,在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