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类游戏两则

来源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hao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双色魔块(中班)
  目标:
  1.尝试在棋类游戏中逐步观察、体验、感悟布局的重要性,提高观察和辨别能力。
  2.提高空间方位知觉能力。
  准备:
  1.两种颜色(如橙色和蓝色)的正方体积木颗粒各22颗,12×12方格的棋盘一张,每格大小和正方体积木颗粒的一个面大小一致(如图1)。
  2.骰子一枚,六个面的内容分别为:一面画有“○”形,“○”形面的反面画有“×”形。其他四面为两面橙色、两面蓝色。
  3.各种形式的组合图形(如图2)。
  玩法:
  双方相对而坐。游戏前,双方先协商确定一种要拼搭的组合图形(参见图2)。游戏时,双方轮流掷骰子,如果一方掷到的是颜色面,那么掷出什么颜色,就拿一颗相同颜色的积木颗粒来拼搭,两人依次轮流拿取一颗积木颗粒拼搭,直至拼出要拼搭的组合图形。如果一方掷出的是“○”形图案,那么可以不限颜色,只根据双方游戏前协商确定的要拼搭的组合图形任意拿取自己需要的积木颗粒来拼搭。如果一方投掷出的是“×”形图案,那么投掷方失去一次拿取积木颗粒的机会,改由对方掷骰子及拿取积木颗粒拼搭组合图形。谁先拼出游戏前协商确定的组合图形,谁就拿走组成这个组合图形的四颗积木颗粒。
  规则:
  1.拼搭组合图形时,最后一颗积木颗粒是哪一方放的,哪一方就拿走组成这个组合图形的所有积木颗粒,无论其中有没有对方摆放的积木颗粒。
  2.游戏结束时,拿到积木颗粒多的一方为胜。
  3.双方熟悉游戏玩法、规则后,还可以自创组合图形进行游戏。
  二、贪吃蛇(中班)
  目标:
  1.通过观察,确定棋子合适的行走路线,提高观察能力及方位敏感性。
  2.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取胜,体验游戏带来的成功感。
  准备:
  1.黄色的四头乐高积木(即每块积木上有四个凸起,如图3)20块,作为“贪吃蛇”的食物。
  2.红色、蓝色四头乐高积木各1块,作为红、蓝两方“贪吃蛇”的蛇头。
  3.10×10的方格棋盘一张,每格大小和乐高积木的一个面大小一致。
  4.普通数字骰子或点子骰子1枚。
  玩法:
  双方相对而坐,先将全部黄色乐高积木随意散放在棋盘方格里。拿蓝色乐高积木的一方为小蓝蛇,拿红色乐高积木的一方为小红蛇。双方先分别把自己的一块蓝色或红色积木放在棋盘上标有相应颜色的格子里作为起点。游戏开始,双方轮流掷骰子,根据骰子上的数字走相应数量的格子,可以横走或直走,但不可以斜走;可以前进,也可以后退。走棋前要算好自己的步数和规划好路线,尽量每一次在走到最后一格时能让自己的“蛇”吃到“食物”。一旦吃到“食物”(乐高积木),就将其接插到“贪吃蛇”蛇头下,表示“贪吃蛇”吃了“食物”后长大了一点。棋子行走过程中遇到的“食物”则不能吃。双方轮流掷骰子进行游戏,直至将棋盘上的“食物”吃完,最后比一比哪一方的“蛇”身长,长者为胜。
  规则:
  若半途发现走错了方向或者算错了步数,不能悔棋。
  评析:
  “双色魔块”游戏的材料简单,玩法则逐步递进,从游戏起始时的任意布局,到后来的有意布局,幼儿玩出了智慧。幼儿从游戏初期的自顾自布局,逐步过渡到不仅能关注自己的布局,也能观察对方的布局,并努力利用对方的布局为自己的布局服务。教师学会了放手,在观察、了解幼儿的基础上,以玩伴的身份介入游戏。游戏起始阶段,教师启发幼儿辨别所需拼搭的组合图形,游戏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每走的一步是否都有助于成功组合图形,以尽可能使自己抢先获得成功的机会。教师并不急于告诉幼儿该如何布局,而是放手让幼儿独立思考,在游戏过程中感悟成功与失败,积累游戏经验。在幼儿掌握基本玩法后,教师鼓励幼儿互相交流,梳理提炼窍门,让幼儿逐步体会到下棋需要全面观察和布局。
  “贪吃蛇”游戏的名称源于“贪吃蛇”的网络游戏,但游戏的玩法和规则与网络游戏有所不同。在游戏材料的设计上,教师选用方格棋盘和现成的乐高方块积木,简便易行,降低了教师制作玩教具的时间成本。这个游戏最引人入胜的地方是“蛇”吃的“食物”越多,“蛇”的身体就越长,非常直观形象。该游戏既有助于引导幼儿觀察并尝试设计合理的行走路线,又有助于激发幼儿的数数兴趣,提高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
  取糖果(中班)
  目标:
  1.感知磁铁能吸铁的现象。
  2.发展手眼协调能力。
  准备:
  1.大口透明、清洗干净的细长塑料饮料瓶1个,取下瓶盖,在瓶盖上挖一个大孔,注意洞孔的边口要处理光滑(见图1)。
  2.浅色泡沫棒4根,将其剪切成5~6厘米长的泡沫粒子,装入饮料瓶内(见图2)。
  3.用各种彩色扭扭棒盘卷成扭扭圈状,做成“扭扭糖果”,也装入饮料瓶内(见图3、图4)。
  4.用圆形小磁铁、笔套、布、皮筋等自制的磁铁小棒一根和无磁铁小棒一根(见图5)。
  玩法:
  1.幼儿摇动糖果瓶,让“扭扭糖果”藏进泡沫粒子中。
  2.隔着瓶子大致数一数瓶内的“扭扭糖果”有几颗。
  3.尝试使用无磁铁小棒和有磁铁小棒隔着瓶子移动、探索,发现磁铁小棒的魔力。
  4.手持磁铁小棒沿着瓶子外壁将瓶内的“扭扭糖果”一一取出来,放入糖果盘里。待“扭扭糖果”全部取出后,数一数一共有几颗。
  规则:
  1.摇糖果瓶时,不能打开瓶盖,也不能将糖果摇出瓶外。
  2.只能借助磁铁小棒先让“扭扭糖果”贴着瓶壁移动,最后把它从瓶盖洞孔中吸出来,不能用手拿取。
  建议:
  教师可指导幼儿正确使用磁铁小棒,以防小棒上的圆形磁铁脱落。
  评析:
  这是一个个别化探究性游戏,游戏规则规定幼儿不能打开瓶盖取“扭扭糖果”,只能借助磁铁小棒取糖果,从而引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行为。教师在游戏设计中有意投放了两种不同的游戏棒:一根有磁铁的小棒和一根无磁铁的小棒,其目的就是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磁铁小棒的魔力所在,并促使幼儿关注和思考:磁铁小棒为什么能吸“扭扭糖果”,但不能吸泡沫粒子?从而引导幼儿再次探究,发现“扭扭糖果”与泡沫粒子的不同,继而寻找出问题的答案——磁铁之所以能吸“扭扭糖果”,是因为“扭扭糖果”里藏着铁丝。
  “什么是教育艺术?教育艺术就是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将教育目标隐含在教育行为之中。”一个能使幼儿感兴趣并能持续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游戏,是有意义的游戏。一个好的游戏的设计,一定离不开教师的教育智慧。
其他文献
聚焦重点  江苏常熟市谢桥中心小学幼儿园 董菊芳  在活动一的踩脚印环节中,教师的提问不够聚焦。“会踩出哪些不同的脚印”这个问题是指颜色上的不同还是形状上的差异?即使是成人也很难回答,而教师在总结时说:“用脚的不同部位能踩出不同的脚印。”试想,小班幼儿能控制自己的脚尖、脚跟分别踩出不同的脚印吗?利用脚的不同部位踩脚印来认识脚的组成合适吗?同样,活动二的目标为学习纵跳摸高的技能,巩固跑、双脚并拢向前
在科学领域学习中,鼓励幼儿“做中学”“主动探索”“获得直接经验”,这些都没错。不过,在支持幼儿探究的同时,教师要“切准脉”,找到真问题,这样才能够组织幼儿开展合理的探究。  1.不放大问题  案例中,一开始只是个别幼儿围绕兔子“只吃萝卜青菜”还是“可以吃饼干”的问题在争论,前者是幼儿的已有经验,后者是幼儿出于自我中心的思考,将兔子拟人化了;在参与讨论的幼儿变多了之后,又增加了“自己曾经喂过什么”和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常常会观察到孩子的兴趣很容易转移,游戏往往浅尝辄止。案例中的文文就是这样。我们不禁思考:如果满足了文文的愿望,文文能在生活区进行深入的学习吗?还是仍然和在建构区时一样,只有三分钟的热度呢?一味地满足孩子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愿望,就是尊重和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了吗?在尊重孩子兴趣与自主性的前提下,如何让孩子的学习真正发生,又怎样把学习引向深入,让区域活动更加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发展,并培养其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文学作品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要认真解读,正确把握文本价值,引导幼儿准确理解作品内涵。《狐狸与乌鸦》富有哲理,浅显易懂,适合幼儿阅读,有利于拓展、提升幼儿的经验,帮助幼儿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可在细读作品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分别从乌鸦和狐狸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帮助幼儿理解狐狸的狡猾。为了避免幼儿将狐狸和乌鸦贴上标签,误认为“狐狸式
如果是一项普通的创新,那么只要自己坚持正确,大可以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万一错了,大不了从头再来。在这个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必须支持和鼓励这种精神。可是教育不同,特别是当创新上升到改革时,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万一走错了方向,到时不是从头再来,而是耽误了一批学生,事后花几倍努力,甚至都不能弥补。这个责任,谁来承担?  今天的教育改革,呈现出两种极致式对立:一是一些改革迟迟不动,一些校长,按
目标:  1.提高脚踝及膝关节的灵活性,增强下肢力量,培养协作意识。  2.提高身体的控制能力和对物体宽窄、高低位置的感知能力。  环境创设:椅子若干、蓝色平衡凳若干、窄杆2根、宽窄不同的桌子各2~3张。  玩法1 小猴自由练习攀爬行走  的基本功  1.在小椅子上行走,体验身体重心前后交替移动的感受。  2.快速走过平衡凳,提高脚踝和膝关节的灵活性。  3.从前、后、左、右各个方向攀爬登上高低不
《人民教育》2014年第2期曾刊登过《教育的“最后一公里”有多远》的文章,非常发人深省。毫无疑问,教师是落实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力量。在《人民教育》的这篇文章中,作者引用了以敢讲真话著称的纪实作家陈桂棣、春桃夫妇的《南上北下求学记》一书中的对话:“好教师是如此稀缺,碰到好老师是可遇不可求的事!”能不能让学生碰到好老师成为大概率事件,这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努力。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成为一名“好老师”的题
又到了自主游戏时间。弦子们很快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游戏,开开心心地玩起来。今天欢欢、文文等日个小朋友成为了一家人,他们在娃娃家扮演起各自的角色来。这几个孩子的能力都是比较强的,他们一进入娃娃家便开始讨论起角色分工来:有人负责买菜,有人负责打扫卫生,有人负责照顾娃娃,可谓安排得井井有条,相处得也十分融洽。我在一旁静静地观察,一心想:他们玩得真不错,一会儿我要请他们来介绍介绍,让其他小朋友也学一学。  
为避免剥夺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机会,教师在幼儿没有发生激烈的肢体冲突的情况下不宜主动介入扮演“法官”,但在幼儿相持不下、主动请求教师介入时,教师应“主持公道”,维护大家认可的既定规则,以便幼儿日后面临类似问题时借鉴。  教师的介入不宜采取强硬的方式,说教也不见得有效。教师可问问、听听双方的说法、想法和办法。如,先请双方陈述事实:“发生什么事了?”“是这样吗?你说说看。”在陈述的过程中,无理的一
摘 要 劳动主题的教学离不开情感因素的作用。教学必须耦合生活,创设丰富的体验活动,以学生已有的劳动经验激发其劳动情感与热情,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会劳动技能;进而借助课后延伸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劳动,升华情感,逐渐形成劳动习惯。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劳动素养;劳动教育;情感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9)03-00-02  小学德育教材编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