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最美丽的科学。数学课却常常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高深莫测。在教学中,数学教师应让数学课堂变成生动活泼的游戏乐园,在讲解数学知识时适当丰富数学背景文化,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与形象生动的肢体语言,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爱上数学,乐上数学。
[关键词]中学数学;游戏;文化
数学是最美丽的科学,魅力在于它所散发出来的和谐之美、奇异之美、对称之美、实用之美、预测之美、神秘之美等无法用语言概括的美。可数学课给学生的印象,往往是枯燥乏味、高深莫测的。许多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来自于应试的压力,他们被动地学习数学观念,缺乏主动性和探索性,不利于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挖掘数学的魅力,让学生爱上数学,乐上数学课呢?
一、让数学课堂变成生动活泼的游戏乐园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教师不妨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中,让数学课堂变成生动活泼的游戏乐园。如讲解乘方时,教师可以游戏的形式引入:“假设我是百万富翁,我要跟同学们做一笔交易。今天是第一天,我用10万元换同学们的2元钱,同学们愿不愿意呀?”学生自然会表示“愿意”。教师在黑板上写下“2”。“明天也就是第二天,我还是用10万元换同学们4元,愿不愿意?”教师在黑板上写下“2×2”。“第三天呢,我还是用10万元换同学们8元,愿意吗?”这时会有同学敏锐地发现了规律,教师写下“2×2×2”……“就这样,我每天都用10万元跟同学们交换,不过,同学们每天跟我交换的钱数要是前一天的2倍,换一个月,同学们愿意吗?”师生一起演算,会发现这样换一个月并不划算。这时,教师再顺势引出乘方的概念。学生在游戏中轻松地掌握了这一数学知识。
当然,让数学课堂变得好玩有趣,不止于游戏这一种形式。教师还可以设置许多动手操作活动,如制作圆锥、立方体、轴对称图形、七巧板拼图等。自己动手会让学生有更感性的认识,从而推动理性思考。
二、在教学过程中丰富数学背景文化
所有科目都有其形成过程、源远流长的历史,数学也不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讲讲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数学史或与之有关的数学趣闻、名人故事等,将数学知识与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创造性活动联系起来。还可以在教学中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有趣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也可以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丰富知识储存。如在讲“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古代对勾股定理的理解与证明过程及国外证明勾股定理的历史;讲“有理数乘方”时,教师可以讲讲国际象棋发明的故事;讲“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引入丢番图的墓志铭;讲“无理数”时,讲讲数学史上的三大危机;讲“概率”时,讲讲商场里搞的摸奖活动中的概率问题等,还数学以新奇,给学生以兴趣。
三、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与形象生动的肢体语言
沟通靠的是语言。幽默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一种语言方式,是艺术化的语言。适当的幽默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所谓的教学幽默,指的是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运用风趣的语言、动作、表情表达出幽默感,使学生忍俊不禁,引发出会心的笑。教师也可以用适当的小幽默,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因而,教师平时可以有意识地收集一些小笑话,适时地运用在教学中。
除了适当的幽默,教师的肢体语言也很重要。有研究资料表明,在信息的传达中,语言的表达效果仅占7%,语调的表达效果占38%,肢体语言的表达效果占55%。教师做的手势,不仅有强调、示范的作用,还能比言语更清楚地表达鼓励及制止的意思。而适度、协调、大方的手势,能带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同时,一些抽象的知识经过教师生动、易理解的肢体语言加以变通,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如在课堂练习时,教师可以将学生纠错改错行为称作“捉虫子”;在做有关正方体的截面图练习时,教师可以做出各种切的动作,让学生展开想象,由于他们之前都实际动手操作过,只要认真回想一下就能知道问题所在了。
教师如果在课堂上恰如其分地运用眼神、表情、语调、动作等教态语言,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师生互动配合默契,可以营造出生气勃勃、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美,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才能真正激发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责任编辑 王芸
[关键词]中学数学;游戏;文化
数学是最美丽的科学,魅力在于它所散发出来的和谐之美、奇异之美、对称之美、实用之美、预测之美、神秘之美等无法用语言概括的美。可数学课给学生的印象,往往是枯燥乏味、高深莫测的。许多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来自于应试的压力,他们被动地学习数学观念,缺乏主动性和探索性,不利于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挖掘数学的魅力,让学生爱上数学,乐上数学课呢?
一、让数学课堂变成生动活泼的游戏乐园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教师不妨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中,让数学课堂变成生动活泼的游戏乐园。如讲解乘方时,教师可以游戏的形式引入:“假设我是百万富翁,我要跟同学们做一笔交易。今天是第一天,我用10万元换同学们的2元钱,同学们愿不愿意呀?”学生自然会表示“愿意”。教师在黑板上写下“2”。“明天也就是第二天,我还是用10万元换同学们4元,愿不愿意?”教师在黑板上写下“2×2”。“第三天呢,我还是用10万元换同学们8元,愿意吗?”这时会有同学敏锐地发现了规律,教师写下“2×2×2”……“就这样,我每天都用10万元跟同学们交换,不过,同学们每天跟我交换的钱数要是前一天的2倍,换一个月,同学们愿意吗?”师生一起演算,会发现这样换一个月并不划算。这时,教师再顺势引出乘方的概念。学生在游戏中轻松地掌握了这一数学知识。
当然,让数学课堂变得好玩有趣,不止于游戏这一种形式。教师还可以设置许多动手操作活动,如制作圆锥、立方体、轴对称图形、七巧板拼图等。自己动手会让学生有更感性的认识,从而推动理性思考。
二、在教学过程中丰富数学背景文化
所有科目都有其形成过程、源远流长的历史,数学也不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讲讲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数学史或与之有关的数学趣闻、名人故事等,将数学知识与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创造性活动联系起来。还可以在教学中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有趣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也可以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丰富知识储存。如在讲“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古代对勾股定理的理解与证明过程及国外证明勾股定理的历史;讲“有理数乘方”时,教师可以讲讲国际象棋发明的故事;讲“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引入丢番图的墓志铭;讲“无理数”时,讲讲数学史上的三大危机;讲“概率”时,讲讲商场里搞的摸奖活动中的概率问题等,还数学以新奇,给学生以兴趣。
三、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与形象生动的肢体语言
沟通靠的是语言。幽默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一种语言方式,是艺术化的语言。适当的幽默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所谓的教学幽默,指的是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运用风趣的语言、动作、表情表达出幽默感,使学生忍俊不禁,引发出会心的笑。教师也可以用适当的小幽默,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因而,教师平时可以有意识地收集一些小笑话,适时地运用在教学中。
除了适当的幽默,教师的肢体语言也很重要。有研究资料表明,在信息的传达中,语言的表达效果仅占7%,语调的表达效果占38%,肢体语言的表达效果占55%。教师做的手势,不仅有强调、示范的作用,还能比言语更清楚地表达鼓励及制止的意思。而适度、协调、大方的手势,能带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同时,一些抽象的知识经过教师生动、易理解的肢体语言加以变通,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如在课堂练习时,教师可以将学生纠错改错行为称作“捉虫子”;在做有关正方体的截面图练习时,教师可以做出各种切的动作,让学生展开想象,由于他们之前都实际动手操作过,只要认真回想一下就能知道问题所在了。
教师如果在课堂上恰如其分地运用眼神、表情、语调、动作等教态语言,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师生互动配合默契,可以营造出生气勃勃、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美,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才能真正激发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责任编辑 王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