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书是修身养性的最好方法。品读古典诗词,不仅让我们在赏心悦目中增加文化积淀、丰富知识底蕴,而且可养一腔浩然之气。
怎样提高诗词修养呢?
一、 加强诵读训练,感受音韵旋律之美
诵读是感悟品味诗词的前提,也是提高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一些具有音韵美的古诗词,就应反复吟咏诵读,读出音韵节奏,读出情感变化。悲壮激愤的诗词,语调应缓慢沉重;豪迈喜悦的诗词,语调应短促轻快。如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尽管这首诗已有两千多年了,但其穿透力极强,读起来仍令人振奋,夺人魂魄。反复诵读,能感受到其慷慨激昂的气势和旋律的高低、强弱的变化之美。《诗经•蒹葭》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每一章都是一韵到底的,每章押韵的字是“仓、霜、方、长、央”“萋、晞、湄、跻、坻”“采、已、涘、右、沚”,这些富有变化的字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旋律之美。
再如唐代诗人李白在《宣城见杜鹃花》中有这样两句“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把“一”“三”两个字各自串连起来,纡结萦回,用三个“一”把句子分开产生一种声情对比的美感,后面写子规啼叫一连运用三个入声,好像柔肠真的被叫断了,使人感到乡思袭来时无比的悲切伤痛。诵读时,节奏要慢,语调要低沉,揣摩诗人的断肠之痛和无限的愁思,品味诗句的音乐美和情韵美。
鉴赏古典诗词,要反复诵读、仔细揣摩,读出诗词内在的或激昂或低婉的音韵节奏,
领会诗人飞扬的思绪和蕴含的感情,感受其音韵旋律之美。
二.品味佳词妙句,分析语言之精美
中国古代诗人,很讲究锤炼字句,在这方面曾留下了不少佳话。古诗词是凝练的语言,字数最少,而所蕴含的内容却比较丰富。可谓是字字珠玑,句句经典,增之一字太多,减之一字太少。根据这个特点,在鉴赏古诗词时,要抓住诗词中的佳词、妙句作为提高文学修养的着眼点,进行比较、揣摩、欣赏,感受诗人炼字、炼句的精妙,细心品味语言的精美。
2011年天津高考卷第14题是古诗炼字炼句的鉴赏题。要求考生阅读宋代诗人华岳的《骤雨》回答问题。题目这样问到:“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中的“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这两道题是考查学生咬文嚼字分析语言的能力。这种题型要求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卷”“吼”两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要细心揣摩诗词中关键字词的妙处,用心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或某句诗的含义。能用一两个词,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沉郁顿挫、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等,准确点明诗词语言的特色,这对提高诗词修养大有裨益。
三.把握意象,挖掘思想内容之美
在古诗词中,诗人的感情往往不是直接流露的,而是借一些的特定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蕴含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即“意象”。鉴赏诗词首先要认识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的主观情意。从某种程度上说,抓住了意象,诗歌鉴赏就成功了一半。
2011年重庆高考卷第12题考查了诗歌意象的作用,该题要求鉴赏明代诗人张弼的《渡江》诗,回答“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其实,“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如杜甫的“天地一沙鸥”,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本诗也是如此,用沙鸥的到处飞翔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在鉴赏古诗词时,要以了解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意象为突破点,只有领悟了其含义,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正确地解读诗歌。平时诵读古诗词,同学们要多积累一些意象,来提高自己借助意象去把握诗意的能力。比如,用梅、莲、松、竹、菊、冰雪等象征人的高洁的品质;以杨柳、长亭等来象征离别;以明月、大雁等来表现思乡怀人;以鹧鸪、杜鹃、猿啼、寒蝉、落木、夕阳等来表现凄凉和悲伤;以黄沙、大漠、烽火、长烟、长河、关山、孤城、羌笛、战鼓、号角等来象征边塞生活。
四.借助想象,领会诗词的意境之美
古诗词意境深远,留下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阅读古诗词时,要充分拓展想象空间,让诗中的景、物,在头脑中浮现一幅幅色彩鲜明的图景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词特别讲究意境之美,它是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营造出闲适恬淡的意境;杜甫的“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意境;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营造出恬静优美的意境;苏轼的“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寂寞沙洲冷”,营造出孤独凄凉的氛围;朱淑真的“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营造出孤寂冷清的意境;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创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意境。
鉴赏古诗词,常会遇到这样的题“××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解答此类题,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诗的图景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如雄浑壮阔、孤寂冷清、恬静优美等,所选词语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责任编辑 刘静
怎样提高诗词修养呢?
一、 加强诵读训练,感受音韵旋律之美
诵读是感悟品味诗词的前提,也是提高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一些具有音韵美的古诗词,就应反复吟咏诵读,读出音韵节奏,读出情感变化。悲壮激愤的诗词,语调应缓慢沉重;豪迈喜悦的诗词,语调应短促轻快。如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尽管这首诗已有两千多年了,但其穿透力极强,读起来仍令人振奋,夺人魂魄。反复诵读,能感受到其慷慨激昂的气势和旋律的高低、强弱的变化之美。《诗经•蒹葭》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每一章都是一韵到底的,每章押韵的字是“仓、霜、方、长、央”“萋、晞、湄、跻、坻”“采、已、涘、右、沚”,这些富有变化的字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旋律之美。
再如唐代诗人李白在《宣城见杜鹃花》中有这样两句“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把“一”“三”两个字各自串连起来,纡结萦回,用三个“一”把句子分开产生一种声情对比的美感,后面写子规啼叫一连运用三个入声,好像柔肠真的被叫断了,使人感到乡思袭来时无比的悲切伤痛。诵读时,节奏要慢,语调要低沉,揣摩诗人的断肠之痛和无限的愁思,品味诗句的音乐美和情韵美。
鉴赏古典诗词,要反复诵读、仔细揣摩,读出诗词内在的或激昂或低婉的音韵节奏,
领会诗人飞扬的思绪和蕴含的感情,感受其音韵旋律之美。
二.品味佳词妙句,分析语言之精美
中国古代诗人,很讲究锤炼字句,在这方面曾留下了不少佳话。古诗词是凝练的语言,字数最少,而所蕴含的内容却比较丰富。可谓是字字珠玑,句句经典,增之一字太多,减之一字太少。根据这个特点,在鉴赏古诗词时,要抓住诗词中的佳词、妙句作为提高文学修养的着眼点,进行比较、揣摩、欣赏,感受诗人炼字、炼句的精妙,细心品味语言的精美。
2011年天津高考卷第14题是古诗炼字炼句的鉴赏题。要求考生阅读宋代诗人华岳的《骤雨》回答问题。题目这样问到:“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中的“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这两道题是考查学生咬文嚼字分析语言的能力。这种题型要求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卷”“吼”两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要细心揣摩诗词中关键字词的妙处,用心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或某句诗的含义。能用一两个词,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沉郁顿挫、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等,准确点明诗词语言的特色,这对提高诗词修养大有裨益。
三.把握意象,挖掘思想内容之美
在古诗词中,诗人的感情往往不是直接流露的,而是借一些的特定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蕴含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即“意象”。鉴赏诗词首先要认识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的主观情意。从某种程度上说,抓住了意象,诗歌鉴赏就成功了一半。
2011年重庆高考卷第12题考查了诗歌意象的作用,该题要求鉴赏明代诗人张弼的《渡江》诗,回答“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其实,“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如杜甫的“天地一沙鸥”,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本诗也是如此,用沙鸥的到处飞翔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在鉴赏古诗词时,要以了解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意象为突破点,只有领悟了其含义,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正确地解读诗歌。平时诵读古诗词,同学们要多积累一些意象,来提高自己借助意象去把握诗意的能力。比如,用梅、莲、松、竹、菊、冰雪等象征人的高洁的品质;以杨柳、长亭等来象征离别;以明月、大雁等来表现思乡怀人;以鹧鸪、杜鹃、猿啼、寒蝉、落木、夕阳等来表现凄凉和悲伤;以黄沙、大漠、烽火、长烟、长河、关山、孤城、羌笛、战鼓、号角等来象征边塞生活。
四.借助想象,领会诗词的意境之美
古诗词意境深远,留下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阅读古诗词时,要充分拓展想象空间,让诗中的景、物,在头脑中浮现一幅幅色彩鲜明的图景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词特别讲究意境之美,它是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营造出闲适恬淡的意境;杜甫的“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意境;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营造出恬静优美的意境;苏轼的“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寂寞沙洲冷”,营造出孤独凄凉的氛围;朱淑真的“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营造出孤寂冷清的意境;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创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意境。
鉴赏古诗词,常会遇到这样的题“××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解答此类题,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诗的图景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如雄浑壮阔、孤寂冷清、恬静优美等,所选词语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责任编辑 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