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古典诗词 养浩然之气

来源 :考试·高考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ebirds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书是修身养性的最好方法。品读古典诗词,不仅让我们在赏心悦目中增加文化积淀、丰富知识底蕴,而且可养一腔浩然之气。
  怎样提高诗词修养呢?
  一、 加强诵读训练,感受音韵旋律之美
  诵读是感悟品味诗词的前提,也是提高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一些具有音韵美的古诗词,就应反复吟咏诵读,读出音韵节奏,读出情感变化。悲壮激愤的诗词,语调应缓慢沉重;豪迈喜悦的诗词,语调应短促轻快。如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尽管这首诗已有两千多年了,但其穿透力极强,读起来仍令人振奋,夺人魂魄。反复诵读,能感受到其慷慨激昂的气势和旋律的高低、强弱的变化之美。《诗经•蒹葭》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每一章都是一韵到底的,每章押韵的字是“仓、霜、方、长、央”“萋、晞、湄、跻、坻”“采、已、涘、右、沚”,这些富有变化的字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旋律之美。
  再如唐代诗人李白在《宣城见杜鹃花》中有这样两句“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把“一”“三”两个字各自串连起来,纡结萦回,用三个“一”把句子分开产生一种声情对比的美感,后面写子规啼叫一连运用三个入声,好像柔肠真的被叫断了,使人感到乡思袭来时无比的悲切伤痛。诵读时,节奏要慢,语调要低沉,揣摩诗人的断肠之痛和无限的愁思,品味诗句的音乐美和情韵美。
  鉴赏古典诗词,要反复诵读、仔细揣摩,读出诗词内在的或激昂或低婉的音韵节奏,
  领会诗人飞扬的思绪和蕴含的感情,感受其音韵旋律之美。
   二.品味佳词妙句,分析语言之精美
  中国古代诗人,很讲究锤炼字句,在这方面曾留下了不少佳话。古诗词是凝练的语言,字数最少,而所蕴含的内容却比较丰富。可谓是字字珠玑,句句经典,增之一字太多,减之一字太少。根据这个特点,在鉴赏古诗词时,要抓住诗词中的佳词、妙句作为提高文学修养的着眼点,进行比较、揣摩、欣赏,感受诗人炼字、炼句的精妙,细心品味语言的精美。
  2011年天津高考卷第14题是古诗炼字炼句的鉴赏题。要求考生阅读宋代诗人华岳的《骤雨》回答问题。题目这样问到:“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中的“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这两道题是考查学生咬文嚼字分析语言的能力。这种题型要求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卷”“吼”两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要细心揣摩诗词中关键字词的妙处,用心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或某句诗的含义。能用一两个词,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沉郁顿挫、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等,准确点明诗词语言的特色,这对提高诗词修养大有裨益。
  三.把握意象,挖掘思想内容之美
  在古诗词中,诗人的感情往往不是直接流露的,而是借一些的特定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蕴含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即“意象”。鉴赏诗词首先要认识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的主观情意。从某种程度上说,抓住了意象,诗歌鉴赏就成功了一半。
  2011年重庆高考卷第12题考查了诗歌意象的作用,该题要求鉴赏明代诗人张弼的《渡江》诗,回答“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其实,“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如杜甫的“天地一沙鸥”,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本诗也是如此,用沙鸥的到处飞翔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在鉴赏古诗词时,要以了解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意象为突破点,只有领悟了其含义,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正确地解读诗歌。平时诵读古诗词,同学们要多积累一些意象,来提高自己借助意象去把握诗意的能力。比如,用梅、莲、松、竹、菊、冰雪等象征人的高洁的品质;以杨柳、长亭等来象征离别;以明月、大雁等来表现思乡怀人;以鹧鸪、杜鹃、猿啼、寒蝉、落木、夕阳等来表现凄凉和悲伤;以黄沙、大漠、烽火、长烟、长河、关山、孤城、羌笛、战鼓、号角等来象征边塞生活。
  四.借助想象,领会诗词的意境之美
  古诗词意境深远,留下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阅读古诗词时,要充分拓展想象空间,让诗中的景、物,在头脑中浮现一幅幅色彩鲜明的图景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词特别讲究意境之美,它是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营造出闲适恬淡的意境;杜甫的“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意境;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营造出恬静优美的意境;苏轼的“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寂寞沙洲冷”,营造出孤独凄凉的氛围;朱淑真的“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营造出孤寂冷清的意境;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创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意境。
  鉴赏古诗词,常会遇到这样的题“××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解答此类题,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诗的图景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如雄浑壮阔、孤寂冷清、恬静优美等,所选词语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责任编辑 刘静
其他文献
激励教育致力于受教育对象内因,能够为学生体育课堂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体育学习自信心,最大化激活学习潜能,培育学生终身化学习意识.作为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教
“杜撰”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没有根据地编造、虚构。但“杜撰”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  “杜撰”据说是杜默所撰的简说。杜默是北宋时代的人,他自小聪明好学,诗文都写得不错,时人将他与石介和欧阳修并称为“三豪”。  北宋仁宗康定元年,杜默从开封返乡之前,石介与欧阳修等设宴为他饯行。席间各人把酒言欢,免不了要吟诗应酬。欧阳修赠诗,称杜默“能吟凤凰声”,石介也称赞他“才格自天来”,杜默也即席写了一首
《小女婿》是一首充满浓郁的湖北风味的叙事性民歌,采用简洁的语言配以当地地方语言演唱的形式极为形象的讲湖北独有的民俗风情表现的淋漓尽致。通过分析湖北民歌的音乐特征和
建设海洋强国,是我国目前的海洋战略方向,提升大学生海洋意识,适应国家发展需要,是当前涉海高校教育面临的基本任务.本次研究主要对涉海高校大学生的海洋意识展开问卷调查,通
李安是一个优秀的电影人,他出生在中国,后在美国学习电影,深受美国文化的熏陶。坎坷的经历对李安的电影生涯产生了深深的影响。在李安的电影里,他尊重观众、尊重人性、尊重文化,受
2004年度中国车市总评榜之上海分榜中,上海大众获选“最佳合资汽车品牌”,为其20周年庆献上了一份贺礼。在配件降价、销量下滑、投资紧缩等愁云惨雾中,这份贺礼为大众打了一
中学生离不开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滋养心灵、优雅修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写作的基础。  阅读历来被认为是一件高尚的事。司马光“惜书”如命,每次看书之前,都会反复擦洗桌面,除净灰尘,铺上薄毯,然后才肯把书平放在上面毕恭毕敬地阅读。古人读书时,还有沏茶品饮的高雅习惯。品茶可以清心,读书可以明智。书卷在手,清茶在杯,书香与茶香交汇在一起,令人心境澄清,物我两忘。看好书,品好茶,于古人,都相当的重要。林语
【摘要】3至6岁是幼儿进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幼儿学习语言及表现欲望很强。他们的听觉器官相应成熟,能分辨和模仿成人语言,具有了语言学习的生理基础。如果在正确的教育下幼儿的语言就会迅速发展,词汇量也将日益增长。反之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语言培养就会错过这极好的发展时机。针对在情感意识上趋向于胆怯,不善于或不敢于开口与人交流或学习的幼儿来说,故事表演是教师培养幼儿语言表达兴趣的最好方法。  【关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特色的一个体现,它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特点展开教育.因材施教顺应历史潮流,因时而变,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又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行的
一个戏曲演员,要想演好戏,就必须加强修养。戏曲演员整体表演水平密切相关于其艺术修养。戏曲艺术是以歌舞演故事,演员为表演戏曲艺术的真正核心,其学识修养、掌握技巧、展现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