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态度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人们通常所表露于外的意见、看法、观点、主张等,虽然反映和体现了个体所持有的对事物的内在态度,但这只是态度的表达或态度外化的产物,而不是态度本身。新的课程标准要靠体育教师去贯彻落实,课程资源要靠体育教师去开发和利用,学校领导对新课改的支持也要靠体育教师去争取,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教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主体,教师关系到课程改革能否深入的开展,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理解与参与最终决定着课程改革的实施走向。所以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和实施者,体育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起着至关重要。
体育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关键要靠一线体育教师的参与。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实质上主要是一个有关教师的课程权力和课程意识的问题。这意味着原先高度集中的课程权力有了一定程度的下放,从而使教师拥有了相应的课程权力,主要体现在参与课程决策、开发校本课程等方面。这种规定确定了教师行使课程权力的合法性,由原先课程开发的“局外人”变为“参与者”。无论是教师课程权力的合法性,还是课程实践的需要,这些都为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创造了条件、拓展了空间。
纵观我国近年来课程与教学领域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到,大致经历了从“教学”到“课程”,再从“课程”到“教师”的路径,不仅出现了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也开始了课程与教师的整合,特别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推行之后,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地位、作用与角色等问题更是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人们达成的共识是: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只有教师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课程改革的各项举措才能落到实处,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也才能真正达成。
新课标确立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体系,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定义为“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一门课程,突出健康是唯一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体系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五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一目标体系充分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特点和身体、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目标体系注重提高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强调学会体育学习及其评价,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
学习评价是课程改革的难点之一,也是影响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课程标准中关于学习评价的内容和方法有了很大的改变:在评价方式上,既注重终结性评价,也注重过程性评价;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自评和互评。在评价的内容上,既包括对学生体能和技能的评价,更注重对学生的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说这些评价理念较以往的大纲更加合理、科学,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由于当前体育教师对学习评价存在着困惑,比如考核评价理论与实践层面存在较大反差;传统教学评价理念的束缚;考核评价真实、客观性思想的制约。
体育课程改革在有些体育教师看来是枯燥无味的,不喜欢参与其中,这是我们在今后课程改中应着力加以思考和注意的。新课标下体育与健康教学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师生关系上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再是系统地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而是启发、诱导学生根据计划目标,自身的兴趣爱好,来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的练习。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和指教,身体练习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从组织教学方法上讲,技术、技能的学习不再是精讲多练,教师讲解示范的单一教学模式,而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及组织形式的聚集。教学组织形式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运用并有所创新,采取诸如教学分层式、自主选择式、自主结合式、俱乐部式等形式。不求规范统一,但求学生练习主动积极,创新求趣,进而张扬学生个性,缩短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这就对教师的要求大大的提高了,课程改革后,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付出很多。他们不仅要在体能方面想办法让学生得到锻炼,而且要不断补充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提高自己适应标准的需要,使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全面发展起来。
大部分体育教师能够主动阅读和学习有关课程改革的著作和科研成果。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既是教师教学的需要也是新课程标准不断完善丰富的需要。应该为教师多创造参与科研的机会,教师通过教研,进一步掌握教学科研方法,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提高自己对科学方法理论的认识,从而提高对新课改的认识,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其中。其中高龄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组内都有较高的威信,他们体育思想和理念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老一代的体育工作者,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对他们影响很大,他们在接受体育新课程时难免坚持自己的某些原则。他们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是得心应手,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大都己经定型,课程改革对他们而言,意味着抛弃运用自如的教学模式,转而去使用新的未知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学习这些新的事物毕竟需要他们付出额外的时间,而且也没有职称晋升等外在奖励的刺激,所以他们不是很欢迎。中年体育教师,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工作起来己经得心应手,但要走进新课程,从思想行动上还有一定的惰性,参与改革的积极性相对难调动一些;青年体育教师对新事物有较强的接受能力,他们具有一定的创造力,是体育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不可忽缺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杜萍,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理性思考[J]
[2]陈菊,教师参与课程变革管窥[J]
[3]杨炎轩,论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J]
[4]宋风宁等,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阻抗因素的调查及对策研究[J]
体育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关键要靠一线体育教师的参与。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实质上主要是一个有关教师的课程权力和课程意识的问题。这意味着原先高度集中的课程权力有了一定程度的下放,从而使教师拥有了相应的课程权力,主要体现在参与课程决策、开发校本课程等方面。这种规定确定了教师行使课程权力的合法性,由原先课程开发的“局外人”变为“参与者”。无论是教师课程权力的合法性,还是课程实践的需要,这些都为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创造了条件、拓展了空间。
纵观我国近年来课程与教学领域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到,大致经历了从“教学”到“课程”,再从“课程”到“教师”的路径,不仅出现了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也开始了课程与教师的整合,特别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推行之后,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地位、作用与角色等问题更是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人们达成的共识是: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只有教师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课程改革的各项举措才能落到实处,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也才能真正达成。
新课标确立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体系,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定义为“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一门课程,突出健康是唯一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体系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五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一目标体系充分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特点和身体、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目标体系注重提高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强调学会体育学习及其评价,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
学习评价是课程改革的难点之一,也是影响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课程标准中关于学习评价的内容和方法有了很大的改变:在评价方式上,既注重终结性评价,也注重过程性评价;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自评和互评。在评价的内容上,既包括对学生体能和技能的评价,更注重对学生的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说这些评价理念较以往的大纲更加合理、科学,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由于当前体育教师对学习评价存在着困惑,比如考核评价理论与实践层面存在较大反差;传统教学评价理念的束缚;考核评价真实、客观性思想的制约。
体育课程改革在有些体育教师看来是枯燥无味的,不喜欢参与其中,这是我们在今后课程改中应着力加以思考和注意的。新课标下体育与健康教学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师生关系上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再是系统地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而是启发、诱导学生根据计划目标,自身的兴趣爱好,来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的练习。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和指教,身体练习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从组织教学方法上讲,技术、技能的学习不再是精讲多练,教师讲解示范的单一教学模式,而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及组织形式的聚集。教学组织形式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运用并有所创新,采取诸如教学分层式、自主选择式、自主结合式、俱乐部式等形式。不求规范统一,但求学生练习主动积极,创新求趣,进而张扬学生个性,缩短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这就对教师的要求大大的提高了,课程改革后,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付出很多。他们不仅要在体能方面想办法让学生得到锻炼,而且要不断补充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提高自己适应标准的需要,使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全面发展起来。
大部分体育教师能够主动阅读和学习有关课程改革的著作和科研成果。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既是教师教学的需要也是新课程标准不断完善丰富的需要。应该为教师多创造参与科研的机会,教师通过教研,进一步掌握教学科研方法,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提高自己对科学方法理论的认识,从而提高对新课改的认识,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其中。其中高龄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组内都有较高的威信,他们体育思想和理念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老一代的体育工作者,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对他们影响很大,他们在接受体育新课程时难免坚持自己的某些原则。他们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是得心应手,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大都己经定型,课程改革对他们而言,意味着抛弃运用自如的教学模式,转而去使用新的未知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学习这些新的事物毕竟需要他们付出额外的时间,而且也没有职称晋升等外在奖励的刺激,所以他们不是很欢迎。中年体育教师,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工作起来己经得心应手,但要走进新课程,从思想行动上还有一定的惰性,参与改革的积极性相对难调动一些;青年体育教师对新事物有较强的接受能力,他们具有一定的创造力,是体育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不可忽缺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杜萍,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理性思考[J]
[2]陈菊,教师参与课程变革管窥[J]
[3]杨炎轩,论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J]
[4]宋风宁等,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阻抗因素的调查及对策研究[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