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促进了艺术的分化和发展,与此同时,对艺术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综合人才、开设综合艺术课程,不断提升学生的艺术能力、想象力、创造力,是完善教育领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时代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 艺术 分化 综合 整合创新 舞蹈教育
时间的脚步已迈进二十一世纪,随着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互相影响、整合创新已成为国际性的发展趋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成为应对竞争的策略。培养既有专业技能又有综合能力、既有基础课程又有整合创新综合课程的教学理念更被社会所需要。
一、在古代艺术就呈现综合的特点
音乐、舞蹈、诗歌、和绘画是诞生较早的古老的艺术种类。古人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在古代。诗、歌、舞是融为一体的艺术,诗言志,以语言为特征:歌咏声。是声音为主要特征:舞动容。以人体姿态为特征。三者可以融合也可分别发挥本身的特征。
在古代往往是诗、歌、舞、乐多种形式结合来表达和抒发情感。绘画、雕塑与人类精神生活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古代的许多岩洞壁画艺术可以看出。它是真实记载古代人民艺术生活的重要载体。而舞蹈中的构图、造型与绘画、雕塑有相似之处。
二、艺术的交流、分化及时代的发展促使舞蹈教育走向专业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精细,原来的诗、歌、舞、乐相结合的艺术形式逐渐有了分工。舞蹈逐渐形成风格各异的民间舞蹈、表演舞蹈、社交舞蹈等。近代的舞蹈发挥了舞蹈本身的特性: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诗歌、音乐、舞蹈、绘画分道扬镳、各行其是。但美的特征和规律性的东西往往是相通的,既是一体的又各有其特点。
不同民族、地区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形成了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文化艺术。各艺术领域在分化的同时,也进行着综合发展。有将舞蹈与歌曲相结合的歌舞戏《参军戏》。歌曲与舞蹈结合的民间歌舞:如汉族的《秧歌》、蒙族的《盅碗舞》。取材于敦煌壁画的《飞天》和从戏曲中提炼语汇的《春江花月夜》等古典舞佳作:还有根据历史事件改编的舞蹈剧目《鱼美人》、《小刀会》等和国庆十五周年推出的《东方红》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以宏伟的气势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
近二十年的作品随着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变革。陆续涌现的优秀作品:《黄河魂》、《金山战鼓》、民族风格的《奔腾》、具有兵马俑雕塑特点的《秦俑魂》、舞剧《丝路花雨》、以及文学名著改编的《红楼梦》在题材、语言、技法等方面无不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促进了艺术的分化和发展,也出现了专业的创作者和表演者。与此同时,舞蹈教育走向专业化。
三、艺术的发展、新科技的成果更需要艺术教育的整合创新
艺术种类的产生、存在与发展。依存于它能否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社会的进步决定了人们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那么各种艺术形式也从大自然、社会吸取营养、重新整合。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
舞蹈艺术是多元化发展的。当新时代需要新的舞蹈语言体系时,改造原有的就显得特别突出。一方面、浓郁的风格性舞蹈语言给作品带来很强的异域风格,仍是中国民族舞蹈的精华。另一方面鲜明的舞蹈人物很容易在强大的风格魅力中减弱。所以中国舞蹈转变非常重要,舞蹈革新成为时代之风。如《丝路花雨》的“S”体态来源于壁画:《文成公主》的藏族舞蹈与汉族戏曲风格的结合。
电视舞蹈、新科技成果的发明。促使一些新型艺术手段的生成。一些传统艺术形式与电视相结合成为MTV音乐电视。舞蹈与电视相结合成为电视舞蹈。摄像机的出现,舞蹈的表演平台从剧场、户外环境走向了家庭电视机。随着网络技术的猛进,舞蹈制品的网络传播,迎来了一个新的呈现平台,这些不仅没有消弱舞蹈本身的力量。反而让更多的人参与舞蹈。包括残障人士或非专业人士的舞者:如《千手观音》。
而在艺术教育方面,长期存在着追求单一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倾向,设立综合训练课程培养综合人才已是发展趋势。基础教育日益走向综合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艺术形式进入课堂,对学生的情感、文化素养产生直接与间接影响。既要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才能,还要培养学生整合创新的能力。
四、培养综合型人才、艺术教育开设综合课程的必要性
社会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及创作方式,同时舞蹈创作也改变媒介的性质并赋予新的涵义。这是舞蹈与当今社会结合的新话题,互相的影响下发现更多整合创新的机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我们开设艺术综合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多角度、多方面的体验。使学生广泛接触、丰富多样的信息、了解本民族的各种艺术形式、风格特点,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同样也要了解世界的历史文化发展。使学生能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交流。
培养综合人才、开设综合艺术课程是当今艺术发展的需要,是为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艺术能力、想象力创造条件。为今后创作打下夯实的基础。它也是完善教育领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时代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 艺术 分化 综合 整合创新 舞蹈教育
时间的脚步已迈进二十一世纪,随着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互相影响、整合创新已成为国际性的发展趋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成为应对竞争的策略。培养既有专业技能又有综合能力、既有基础课程又有整合创新综合课程的教学理念更被社会所需要。
一、在古代艺术就呈现综合的特点
音乐、舞蹈、诗歌、和绘画是诞生较早的古老的艺术种类。古人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在古代。诗、歌、舞是融为一体的艺术,诗言志,以语言为特征:歌咏声。是声音为主要特征:舞动容。以人体姿态为特征。三者可以融合也可分别发挥本身的特征。
在古代往往是诗、歌、舞、乐多种形式结合来表达和抒发情感。绘画、雕塑与人类精神生活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古代的许多岩洞壁画艺术可以看出。它是真实记载古代人民艺术生活的重要载体。而舞蹈中的构图、造型与绘画、雕塑有相似之处。
二、艺术的交流、分化及时代的发展促使舞蹈教育走向专业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精细,原来的诗、歌、舞、乐相结合的艺术形式逐渐有了分工。舞蹈逐渐形成风格各异的民间舞蹈、表演舞蹈、社交舞蹈等。近代的舞蹈发挥了舞蹈本身的特性: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诗歌、音乐、舞蹈、绘画分道扬镳、各行其是。但美的特征和规律性的东西往往是相通的,既是一体的又各有其特点。
不同民族、地区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形成了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文化艺术。各艺术领域在分化的同时,也进行着综合发展。有将舞蹈与歌曲相结合的歌舞戏《参军戏》。歌曲与舞蹈结合的民间歌舞:如汉族的《秧歌》、蒙族的《盅碗舞》。取材于敦煌壁画的《飞天》和从戏曲中提炼语汇的《春江花月夜》等古典舞佳作:还有根据历史事件改编的舞蹈剧目《鱼美人》、《小刀会》等和国庆十五周年推出的《东方红》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以宏伟的气势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
近二十年的作品随着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变革。陆续涌现的优秀作品:《黄河魂》、《金山战鼓》、民族风格的《奔腾》、具有兵马俑雕塑特点的《秦俑魂》、舞剧《丝路花雨》、以及文学名著改编的《红楼梦》在题材、语言、技法等方面无不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促进了艺术的分化和发展,也出现了专业的创作者和表演者。与此同时,舞蹈教育走向专业化。
三、艺术的发展、新科技的成果更需要艺术教育的整合创新
艺术种类的产生、存在与发展。依存于它能否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社会的进步决定了人们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那么各种艺术形式也从大自然、社会吸取营养、重新整合。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
舞蹈艺术是多元化发展的。当新时代需要新的舞蹈语言体系时,改造原有的就显得特别突出。一方面、浓郁的风格性舞蹈语言给作品带来很强的异域风格,仍是中国民族舞蹈的精华。另一方面鲜明的舞蹈人物很容易在强大的风格魅力中减弱。所以中国舞蹈转变非常重要,舞蹈革新成为时代之风。如《丝路花雨》的“S”体态来源于壁画:《文成公主》的藏族舞蹈与汉族戏曲风格的结合。
电视舞蹈、新科技成果的发明。促使一些新型艺术手段的生成。一些传统艺术形式与电视相结合成为MTV音乐电视。舞蹈与电视相结合成为电视舞蹈。摄像机的出现,舞蹈的表演平台从剧场、户外环境走向了家庭电视机。随着网络技术的猛进,舞蹈制品的网络传播,迎来了一个新的呈现平台,这些不仅没有消弱舞蹈本身的力量。反而让更多的人参与舞蹈。包括残障人士或非专业人士的舞者:如《千手观音》。
而在艺术教育方面,长期存在着追求单一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倾向,设立综合训练课程培养综合人才已是发展趋势。基础教育日益走向综合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艺术形式进入课堂,对学生的情感、文化素养产生直接与间接影响。既要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才能,还要培养学生整合创新的能力。
四、培养综合型人才、艺术教育开设综合课程的必要性
社会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及创作方式,同时舞蹈创作也改变媒介的性质并赋予新的涵义。这是舞蹈与当今社会结合的新话题,互相的影响下发现更多整合创新的机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我们开设艺术综合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多角度、多方面的体验。使学生广泛接触、丰富多样的信息、了解本民族的各种艺术形式、风格特点,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同样也要了解世界的历史文化发展。使学生能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交流。
培养综合人才、开设综合艺术课程是当今艺术发展的需要,是为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艺术能力、想象力创造条件。为今后创作打下夯实的基础。它也是完善教育领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时代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