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团活动对音乐类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cz19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以扬州大学音乐学院为例,阐述了班团活动对我院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建立班团,结合我院大学生的专业特殊性组织班团活动不仅能够促进我院的全面发展,更能为社会培育出社会需要的全方位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 班团活动 学院特色 汇报演出
  由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特殊性,该专业学生具有其他专业学生所没有的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音乐院系的不断扩招,音乐类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但学生的综合素质却参差不齐。本文以扬州大学音乐学院为例,分析本院学生的特性,探讨最理想的方式培养德艺双馨的人才。
  一、强化班团建设,促进学院发展
  班团建设是班级凝聚力的体现,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最佳方式之一。班团阵地建设在整个班集体建设中起到基础核心作用。因此,学院领导充分重视班团阵地建设,从班主任选配到班团活动计划申报批复及总结展示,做到政策上有引领,行动上有指导,专业上有支持,确保班团阵地建设的规范性、活力性、创新性和服务性。
  (一)“专业家长”促全面成长。
  学院各班主任专业老师比例实现100%,均为各系主任。班主任的选聘由院党政联席会研究决定产生。每周一次班主任例会参会率达100%,无无故缺勤现象。专业老师任班主任,犹如为各班配备了“专业家长”,使学院班团工作更贴近学生生活,促进了学生成长。针对特色班团活动,“专业家长”更能够依托学生专长,整合专业资源,提升班团活动的专业性及学生的参与度。
  (二)规范指导促基地建设。
  学院班团活动采取资金1:1配比支持,每个年级支助5000元资金,鼓励开展班团活动。根据扬州大学学生手册,结合音乐专业特色制定学院内部四项综合测评细则,并据此指导各班级制定班规并严格执行。举办各项班团活动,成员参与率达95%以上。活动举办严格遵守申报、审批、批复流程,保证团支部台账翔实,图片资料记录完整。包括三大主体(成教生、本科生及研究生)在内的9个团支部一年来共开展班团活动140余次,体现了班团阵地建设的有效性。
  (三)抓好基础促学风建设。
  为加强学院班团学风阵地建设,学院围绕“2·2·3”全方位促进班团健康成长。每周上交两张表:早练功考核表及课堂双轨制考勤表;每月指导班团围绕“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志愿服务”、“心理健康”等主题开展两次班团活动;成教生、本科生、研究生三大主体共同进步,营造音乐学院班团新机制。
  二、强化班团基础,培养复合人才
  学院结合自身特色和专业需求,设立早练功制度稳固学生专业根基;增设艺术实践课程为校内外实践做准备;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增强专业认同感。学院力争从多个角度增加班团基础建设的宽度和广度,呈现交响乐变奏乐章。
  (一)早练功促专业,夯实基础待发展。
  学院从新生入学始,制定大一、大二两个年级早练功制度,提高学生专业的重视度,确保学生课外专业练习的积极性,夯实专业基础。学院希望通过早练功制度,确保低年级学生专心术业,大力提升其专业技能,发挥专业特色。
  (二)艺术实践分类全,新型班团强能力。
  学院根据专业特点,将一至三年级学生重排艺术实践班,分器乐、古筝、声乐、合唱等。实践课程的选修均通过教务系统,采取双向选择原则,并为每个班级配备专业指导老师担任班主任并授课。艺术实践班作为新型班团的成立,既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又给予学生实践展示机会,实现了班团活动的全员参与。
  (三)高雅艺术进课堂,专业学习需纳新。
  学院通过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邀请“大家”为同学们进行专业讲座,从交响乐到中国古琴再到京剧漫谈,充分利用各界优秀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专业学习动力,促进班团学风建设。
  三、班团精彩亮相,彰显学院特色
  学院通过前期夯实基础及创新艺术实践班级的建立,鼓励并创造机会以班团为单位进行校外实践,展现班团风采,以创新理念彰显学院特色。
  (一)“超级合唱团”勇夺冠军。
  为期六个月的扬州市“超级合唱团”比赛由学院合唱班全体成员参加,经过半年的准备、排练和比赛,最终夺得总冠军。排练过程中,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叶柏森亲临音乐学院排练现场为参赛队员加油。决赛中,歌曲《永世不忘》气势恢宏、腔调纯正、音域宽广、声线嘹亮;歌剧《大运河》中的主题曲《这是一条梦中的河》晋级冠亚军争夺赛;最后一首《娄山关》以绝对的优势获得比赛的冠军。此项比赛增进了班团的凝聚力和荣誉感,最后冠军的取得凝聚了班级每一位成员的辛勤努力。
  (二)“筝琴广陵”音乐会唱响古韵。
  为庆祝扬州建城2500周年,由扬州大学音乐学院、扬州市广陵区政府、鉴真佛学院共同主办的“筝琴广陵”琴筝音乐会在京杭之心隆重举行。学院古筝艺术实践课程的全体同学经过为期两个月的紧张排练,演奏的古筝协奏曲《东渡》、古筝吟唱《渔舟唱晚》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音乐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三)“千古风流”吟千古扬州城。
  2015年9月,为纪念扬州建城2500周年,由音乐学院院长张美林主演、声乐班全体同学参演的大型音舞诗“千古风流”主题晚会在扬州市体育公园体育馆演出,完美地诠释了隋炀帝修建大运河的千古风采,获得了观众的高度评价。
  (四)“红楼吟”袁野师生音乐会。
  2015年10月,学院袁野老师携手学生吴小波、纪大勇、汤淼担纲主唱,扬州市歌舞剧院副院长秦如峰担任指挥,作曲家靳淑海配器,音乐学院合唱班全体同学担任伴唱的”红楼吟”袁野师生音乐会在扬州市音乐厅举行。
  音乐会曲目由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组曲配乐改编而成,共13首单曲。时而幽怨、催人泪下,时而动人魂魄、凄清忧伤,唯美动情的演唱,博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四、举办校区巡演,展现班团风采
  学院为强化班团建设,鼓励支持各班团开展班级汇报性演出,采取校区巡回制,以班团汇演,实现班级阵地性、服务性建设。
  (一)“如歌的行板”2011级文汇路校区巡演。
  2015年6月,学院2011级团支部在文汇路校区大礼堂举行“如歌的行板”为主题的汇报演出,文汇路校区师生共1500余人观看了本次演出。
  2015届两个团支部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节目向母校和老师表达了深深的感恩和祝福。节目形式包括大合唱、女生独唱、男生独唱、民乐串烧、舞蹈、古筝合奏、小提琴合奏及钢琴演奏等,充分展示了大学期间的学习成果。
  (二)“匆匆那年”2012级文汇路校区巡演。
  2015年6月,学院2012级团支部在文汇路校区大礼堂举行“匆匆那年”为主题的汇报演出。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节目向校区师生展现了班团学习成果和专业风采,节目包括乐队演出、民歌新唱、流行歌曲串烧、古典及现代舞、二胡齐奏、双钢琴演奏、小合唱等,展现了45位大三同学的班团凝聚力和扎实的专业基础。
  (三)“五韵悠悠”2013级扬子津校区巡演。
  2015年11月,学院2013级团支部在扬子津校区昭文馆举行“五韵悠悠”为主题的汇报演出。本次汇报演出从开学初期拟定节目单,分配任务,组织排练检查,进行了为期五个月的精心准备。
  汇演包括舞蹈、器乐独奏、流行民族唱法、钢琴、笛子以及极具特色的时装秀等,向扬子津校区师生展现了班团学习成果和专业魅力,凸显班级凝聚力和专业素养。
  (四)“跨界·融声”2014级荷花池校区巡演。
  2015年12月,扬州大学音乐学院“跨界·融声”校区巡演暨2014级班团活动汇演在荷花池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三楼小剧场激情呈现。
  本次晚会全程由学生自主排练、主持,由陈灏和陆彦两位班主任老师亲临指导,精选出学生喜欢、接地气、高人气的节目。晚会主题以“跨界·融声”意寓:摇滚与民乐中西合璧;人声与电声完美衔接。晚会中,主持人场上场下互动紧密,观众参与热情高。本次晚会系扬州大学音乐学院第四次班团校区巡回演出。巡演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又增强了班级凝聚力,期待以新机制促班团发展新篇章。
  五、结语
  班团建设是指全员参与的阵地建设,提升全员思想道德素质的思想引领建设,提升科学文化素质的学风建设,提升班级学生身心素质的生活教育活动,以及提升班级同学能力素质的成长服务。扬州大学班团活动丰富,效果显著,并将继续开展下去。我院将班团活动不断完善,注重结合学院特色、学生专业优势,抓好基础学风、结合校内外实践,充分给予班团展示才华的空间,力争将班团活动打造成为音乐学院的品牌项目,为学校文体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鱼洋.浅谈音乐教育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作用[J].音乐天地,2006.12.30.
  [2]薛安玲.浅谈音乐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J].新西部(下半月),2009.4.30.
  [3]王娓.浅谈音乐教育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作用[J].马钢职工大学学报,2002.10.5.
其他文献
摘 要: 《红楼梦》作为一部诗化的小说,它的语言体现出了中国古代诗文理论一再强调的“言近而旨远,词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义未尽”的美学原则。即整部小说通过诗化的语言,给读者营造了一个既五彩斑斓而又含蓄深远的诗意的空间,给人以纯美享受和无尽遐思。  关键词: 诗化的语言 人物形象 故事情节 活动环境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优秀的古典小说,但同时是一首精巧绝伦的诗。不单因为《红楼梦》中有大量诗
摘 要: 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如何直接决定其能否全面地学习和发展,学生对自身学习生活的满意度评价不仅会影响自身心理,还会影响其当下对未来的努力程度。本研究选取在台湾醒吾科技大学研修的上海立达职业技术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沪台合作方向)的33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质性访谈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学生在沪、台两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分析影响因素并探究提高赴台学生学习效率和生活舒适度的策略。  关
摘 要: 学风建设事关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十分重要又十分复杂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教风和考风对学风有直接影响,抓好教风和考风对高校学风建设至关重要。  关键词: 教风 考风 学风  2016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谈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学风建设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学风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影
摘 要: 在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中,语文课程越来越被边缘化。为了突破这种困境,彰显语文教学的价值,本文从培养学生语文和自学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特长、辅助专业建设的角度出发,探索语文教学改革的可行性方式。  关键词: 语文改革 情感交流 互动教学 服务专业  在越来越重视精品化和特色化专业建设的高职院校发展模式下,作为通识教育的语文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显得颇为尴尬。为了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各专业制订人
摘要:茨威格的作品以人物心理刻画见长,这一点在他的中篇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显现得尤为明显——以C太太也就是故事当局者的视角和她的主观叙述,来呈现整个故事。在她的叙述中,充溢着感情激烈的心理活动,推动叙事向前发展。本文以这种独特的叙述视角的选择为切入,分析由此达到的叙事效果。  关键词:视角选择 主观叙述 心理活动 叙事效果  关于内视角的主观叙述,首先要说明的是,在《一个女人一生中
摘 要: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学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训练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以《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教学为例,提出了课堂要讲究“细节性、启发性、针对性、等待性、质疑性”的有效提问策略,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尝试、主动探究的精神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关键
摘 要: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是一部宏大、丰富的文学史和文学批评著作。勃兰兑斯运用整体性原则,以全局的观点看待欧洲文学、文学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个体作家的创作。他自然地采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剖析了各国作家与作品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此外,他将心理学融入文学批评之中,透视作家心路历程,把握了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而创造性地使用特定的概念,以小说家的姿态赋予枯燥的理论以灵性更凸显了勃氏的批评风格。第一、三、五
摘 要: 新的课程目标要求学校教育注重学生情感、品德和价值观的培养,本文探讨中学心理健康课程如何在教学课堂中有效达成这一要求,结合教学实际,具体从教学目标、方法、主体和氛围四个方面明确情感体验在心理健康活动课程中的重要作用,论证课堂教学中情感体验与学生成长的紧密联系与重要作用。  关键词: 心理健康 课程目标 情感体验 学生成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改变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授
摘 要: 在张爱玲面前,世界纷乱无望,人生悲凉无情,所以她只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疏离与隐居的时空,它既在都市之中,又在喧闹之外,既能远观人世烟火,又能尽量精致华美。一切似乎都是虚空,她只想抓住可触及的现世,抓住哪怕是片刻的安稳,并把它们尽力摊开拽长。此外,虽然翻译工作不被她视为主要事业目标,但是多少能反映她的人生及文艺态度。  关键词: 都市 隐居 浮世 私语  张爱玲的现世,是一直努力追求虚伪真实
摘 要: 作者以人教版《国共十年对峙》一课为例,在实践中尝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体会到翻转课堂能大大丰富教学内容,使历史课堂更有历史的味道,同时发现翻转课堂在目前学校教学模式中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 翻转课堂 微课 《国共十年对峙》  一、教学设计的缘起和思路  近年来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已在教育领域里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和争论。马云曾说:“很多人输就输在,对于新兴事物第一看不见,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