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育科研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lic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既包涵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也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师教育过程。由于社會对教师的要求以及教师自身角色意识总在不断变化,因此,每一个时期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是不同的。无疑,当今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已经提升到专业发展的高度。而教师的教育科研正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化 教育科研
  一、两个概念——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
  1、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又称为教师发展或教师专业成长,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指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二是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师范教育、教师培训等)。
  2、教师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又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有规定的学历标准,又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二、从教师专业化到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职业是不是一个可以与医生、律师相提并论的专门职业,教师的专业程度究竟如何,这是各国学者专题讨论的问题。现代教师职业是一种要求从业者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修养的专业。从专业职业的特征看,教师职业离成熟的专业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教师职业是个“形成中的专业”。教师专业化是一个不断深化的历程。教师专业化的进程,是一个追求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和权利到追求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一直争论不休的议题就是“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众所周知,教师职业所依据的专业知识具有双重的学科基础,即教师的任教科目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的学科知识。但,任教学科的学术水平与教育学科的专业素养孰重孰轻? 师范教育在与其他专业教育相同的时间内,很难既达到同等的学术水平又掌握必要的教育学科知识。而在现实中,师范性往往更容易成为强调学术性的牺牲品。原因是,跟多人认为只要掌握学科知识就可以做教师甚至可以做一个好教师,是否具备教育学科知识则无关紧要。想想陈景润吧,他在厦门大学数学系从事研究工作之前,曾是一所普通中学里一名很不成功的数学教师。
  我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教师职业展开过讨论,当时有一种很鲜明的观点,“教师不单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专业,性质与医生、律师、工程师相类似”。但至今,对教师是不可替代的专门职业仍未形成共识。官方认为,原因有三:①、在中小学教师数量尚不足以满足需求时,教师队伍难免有一部分人不合格,不称职;②、中小学教师这一专业在我国发育不够成熟,专业性不够强,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不高;③、这一职业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的劳动成果通过学生的知识、能力、个性、品德等诸多方面的提高来体现。某一教师的直接教学效果难以定量确定。因此,当前还有不少人认为教师职业有一定的替代性,或者起码只能处于一个准专业的水平,误以为只要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就能当教师。
  进入21世纪,我国官方开始在文件中正式引入“教师教育”的概念,明确提出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任务。把教师教育一体化、建立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和走向专业发展的教师继续教育确立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我国教师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也必将成为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的主流方向。
  三、教师专业发展对教师科研素质的要求
  1、教师科研素质的重要性
  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以及教师自身的角色意识总在不断改变,每个时期都有其基本要求。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在当今,从教师在教育系统中的作用看,教师与科研人员的职业趋向一致。”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明确提出“教师不仅仅是教学者,而且还是指导者、管理者、咨询者、学者。”这就意味着,当代教师的角色已有重大变化。
  但是,教师们对一些新增的职能是不适应的。澳大利亚学者凯米斯就从“教师自立”的角度探讨了“教师专业化”的问题。在他看来,“专门职业”有三个特征:①、其成员采用的方法与程序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研究作支持;②、其成员以顾客利益为压倒一切的任务;③、其成员不受专业上势力的控制和限定,有权作出“自主的”职业判断。若按上述标准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活动,称其为“专门职业”则有些勉为其难。教师少有研究意识,而且也严重缺乏“专业自主”。关于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途径,英国学者斯特豪斯认为有两条途径,即系统自觉地研究其他教师的经验和在教师里检验已有的理论。他强调:“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理解教育研究,都不得不承认教师充满了丰富的研究机会”。“研究”已经是教师专业工作方式之一,是教师在专业工作中自主性和自主能力的最高表现形式,是教师富有创造性的内在机制。教师只有成为“研究者”,才可能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育质量。沟通理论与实践,使得教师群体从以往无专业特征的“专业传授者”的角色定位提高到一定专业性质的学术层面来,使得教师工作重新获得“生命力和尊严”,显示出其不可替代性。因此,教师的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2、教师科研素质的四个要素
  教师的科研素质是一个时代性很强的论题。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科研素质并不是一个好教师必备的条件。只有在近些年,“完整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科研型教师”的呼声才不绝于耳。但是当代教师到底应具备怎样的科研素质,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有些人还简单地将科研素质理解为写论文的能力。这样自然就看不到教师的科研素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了。
  具体来说,教师的科研素质一般包括科研意识、科研知识、科研能力、科研精神四个方面的要素。
  (1)、科研意识
  科研意识是指人积极从事科学研究的心态,潜心捕捉和发现科研课题的求知欲。教师的科研意识是指教师对教育科研的意义有充分的认识,有强烈的科研需求和内在动力。衡量一个教师有无科研意识,主要标志就是看其是不是愿意简单重复传统的观念、行为、做法,对新理论、新经验保持敏感,能在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现状中发现问题,产生忧患,善于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在新理论、新经验的指导下,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在教学工作中是否自觉自愿地主动给自己提出科研的任务要求。   (2)、科研知识
  教育科研知识是指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每个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也是进行教育科研所必备的理论知识与方法。由于教育科研对象的特殊性,所需要的知识与方法非常广泛,也非常深入。一般而言,教师进行教育科研,除了具备必要的学科知识外,教育科研方面的理论知识也不可缺少。教育科研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学校管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等。它对教育科研具有普遍的指导价值。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中小学教师长期以来日复一日地默默耕耘,有相当部分教师没有很好地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囿于低层次经验摸索,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教育科研活动被简单地归结为经验总结和写论文,似乎只要拿出一篇像样的论文就表明开展了教育科研活动,教育科研活动被简单化和庸俗化了。所以,必须要抓紧教师的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了。
  (3)、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要求教师的教学工作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角色定位由“教书匠”转向“专家”、“学者”。这种转变的实施要依靠教育科研。因此,教育科研能力应该成为教师的必备素质。教育科研能力也就是把教育科研知识运用于教学科研情景,解决相应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主要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预测设计能力、信息筛选的能力、实施操作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等。
  ①、发现问题能力
  科学研究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其始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否在教育教学及管理实践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把它设计为研究课题,这是整个研究过程的关键一步。
  ②、预测设计能力
  即根据自己已掌握的信息,预测未来变化,设计整个课题的工作思路与目标。确立研究目的,选定课题以后,就要在广泛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着手进行教育科研方案的编制,这实际上是就某一课题进行研究的计划、设计工作。
  ③、信息筛选能力
  即对相关信息的获取、识别、分类、评估、使用等。现代社会信息来源多,信息量大,此种能力的价值也越来越重要。面对搜集的大量信息,研究者必须要有对资料进行系统化的分类加工整理的能力。
  ④、实施操作能力
  即落实、调整课题各个工作环节的能力。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落实研究对象,然后根据对象的性质、特点以及研究方案开展科学的、广泛的研究活动。
  ⑤、文字表达能力
  即把經过潜心研究得出的结论诉诸于文字,通过科研报告、科研论文、著作等表达出来的能力。我国著名化学家卢嘉锡说过:“一个只会创作不会表达的人,不是一个真正的科研工作者。”
  (4)、科研精神
  科研精神是善于探索、刻苦钻研、不守旧、勇于创新等品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成长的教师要有执着的科研精神。不仅想科研,而且敢于科研,不怕困难、不怕麻烦,在遇到困难时能知难而进,勇于承担课题,并以坚强的毅力把课题做好,取得优良的成果。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师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日益增强,在当今时代更是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为了提高教育质量、促进社会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特别是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而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在教师专业发展又起着重要作用,甚至是主导作用。因此,今天的教师不仅要掌握牢靠的学科知识,又要加强学习教育科研的理论知识。另外,还应当积极参与教改实验研究,大胆探索现代教育规律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既要善于教学,又要懂得教育,还要能进行教育科研。
  参考书目
  5、潘海燕等,《教师的教育科研与专业发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摘要: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校教学改革密不可分。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应依据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以及专业教学实践,以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为背景和依托,以人类需求为条件,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更改教学体制,创新课程体系,调整目标和服务方向,不断探索出适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模式,从而优化高职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实现职业教育目标。  关键词:高职 环境艺术设计 人才培养 思考  环境艺术
中职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普遍存在英语基础不扎实、学习能力不强、信心缺乏、恒心与毅力不足,对英语缺乏兴趣等不利因素。因此,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 中职英语教学的现状: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社会所需的技术人才,其职业特点要求直接面向具体工作实用技能教育,所学、所教应紧密联系实际,要有用、实用。而就英语教学 来说要达到这个目标还存在种种问题
期刊
目的:通过观察活血化瘀中药制剂红花黄色素治疗出血性中风血瘀证患者治疗前后血肿体积、NIHS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凝血指标、肝肾功能的改变情况,评价红花黄色素的有效性及
目的:观察散寒活血祛白方及其拆方对体外培养的正常人表皮黑素细胞系PIG1细胞的活力,酪氨酸酶活性及黑素生成的影响,探讨散寒活血祛白方及其拆方治疗白癜风的部分作用靶点。 
【内容摘要】:我国西部农村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经历了几个年头。那么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策略如何?本文提出教师应该提高信息素养。教学内容要联系现实生活,精选内容,拓展思路,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提高教学效果。从而构造一个真正有效的课堂。  【关 键 词】:西部农村高中 中学信息技术 信息素养 合作学习  【正文】:  在我国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村高中。因种种因素的制约,信息技术课几乎形同虚设。这不仅影响了正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学生提出问题,这是“问题解决”的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课堂教学中的一項重要任务。  一﹑ 教师转变观念,,让学生敢问。  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存在无疑可问,即使有疑也不敢问,或者根本就没有机会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
期刊
以“新课程,新理念”为主题的教育改革正在全国教育领域广泛开展,如果政治教学仅仅运用传统的教育手段,很难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也违背了“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更新课程改革新理念,改进教学方式,与时俱进,搞好初中政治教学。下面谈谈我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把现代化教学方法运用到政治课教学中,通过运用图片、电视、录像、幻灯、多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