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手术室护理人员(护士)是一群在特殊的工作环境中从事特殊护理工作的人群。手术室的特殊环境使得手术室护士经常暴露在一些危险的因素当中,从而威胁手术室护士的自身健康。因此,作为在手术室工作的护士,首先必须正确认识手术室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强化自身的防护工作,才能保证自身的安全和日常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职业危害 物理危害 化学危害 生理危害 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129-02
职业环境与人体的健康有着密切关系手术室的环境对手术室护士的健康有着极其重要影响。相对于其他临床科室而言,环境封闭存在有害因素特别是环境污染的危害因素,且由于长时间、连续的工作,使手术室护士成高危群体。另外,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各种先进仪器设备、高科技产品、各种抗肿瘤药物及消毒剂等被手术室广泛使用。因此,针对危害手术室护士的身体健康的因素不断增加的现象,如何增强手术室护士的自我防护,减轻有害因素对自身的危害,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手术室存在的职业性危害
1、生物性危害
手术室护士在护理工作中,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和体液,被病毒、细菌、支原体、霉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引起感染的机率为增加。据资料显示11.7%的手术室工作人员存在意外血接触,诸如器械护士传递锐利器械时意外遭受针刺伤,刀割伤以及污血溅到破损的皮肤或眼睛里。而血接触造成感染的概率为:乙肝2%~40%,丙肝3%~10%,爱滋病(AIDS)0.2%~0.5%。乙肝病的致病性强,般0.004u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
2.化学性危害
手术室的工作环境相对封闭,空气流动性较差,工作期间接触化学消毒剂的时间长、种类多、使用频率高。
(1)甲醛是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易挥发气体,对人体有一定的刺激、致敏、致突变及致癌作用。据报道,甲醛浓度超过0.6mg/m 3 ,即可引起流泪,咽部不适及疼痛,并可出现恶心、呕吐、气喘,如果长期接触低剂量的甲醛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月经紊乱,染色体异常及肝脏损害。
(2)2%戍二醛一般用于器械的消毒、灭菌,溅到皮肤上有强烈的刺激性,特别是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易引起胸闷、头痛、皮肤过敏等症状。
(3)环氧乙烷本品因用于不耐高温的医疗用品灭菌效果好而广泛使用,但残留在医疗物品上的环氧乙烷对人体有害。如不彻底排放,可以刺激眼和呼吸道,可致癌,引起流产;吸入过量的环氧乙烷气体可引起呕吐,意识障碍等急性中毒症状,皮肤若直接接触其液体可致烧伤和冻伤。
(4)臭氧用于手术间空气消毒,是眼和肺最危险的刺激之一。易引起头晕、恶心等症状,长期接触可致肺气肿和肺组织纤维化。
(5)抗肿瘤药随着肿瘤外科的发展,越来越多抗癌药用于手术中,往往在局部或全身用药。苯类药物在使用时可通过皮肤和呼吸道进入人体,损害人体正常白细胞,易出現白细胞下降、月经不正常、脱发等症状。还可通过胎盘运转,孕期职业接触抗癌药可造成胚胎或胎儿宫内接触,此外,对生殖功能亦有不良影响。
3.物理环境性危害
(1)由于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在手术室内使用电子仪器越来越多,有触电、灼伤等危险因素的存在。骨科手术内固定器械的使用广泛,为病人安全常在术中定位照片,手术室护士受到X线照射机会增多,长期接触X线可致癌或胎儿畸形等放射性损害。
(2)麻醉机排出的废气,主要是安氟醚,异氟醚等的代谢产物。另外还有术中使用电刀、双极电凝时产生的烟雾,腔镜手术中二氧化碳泄漏,关节臵换术中骨水泥释放的气体等。长时间呼吸诸多有毒气体,可引起人头痛、注意力不集中、应变能力差、心情烦躁等。
(3)噪声污染手术室内噪音来自于使用各种监护仪、麻醉机、电刀、电锯、吸引器和器械车轮的摩擦发生的噪音。手术室平均噪音应是60~65分贝,但常达90分贝,是8h内允许的最高水平。噪音可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包括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二者同时发生,且互为因果。常可导致反应迟钝、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和焦虑、恐惧、愤怒或抑郁等情绪变化。
4.生理性危害
(1)因从事手术室护理工作,长期超时站立,可致下肢静脉血流回流不畅,易生下肢淤血,甚至可造成下肢静脉曲张。长期不规律就餐,易引起胃部病变。
(2)协助医生给病人摆放和/或维护各种体位是手术室护士一项经常性体力劳动,加上长期奔走造成肌肉关节损伤;另外,搬动较重器械易引起肌肉拉伤和腰肌劳损。
(3)在整手术过程中,器械护士术中全神贯注于手术的配合,上身倾,颈部偏转,相对固定在20°~80°,术野离器械护士越远,颈部偏角越大,长时间的固定姿势极易使肌肉、肌腱疲劳,受累的有斜方肌、颈类肌等,这些肌群长时间张弛失调造成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形成组织水肿,渗出或增生,严重的可压迫椎动脉和脊神经根导致颈椎病的发生。
5.心理社会性危害
(1)护理工作与法律的关系手术室护理工作中难免存在或潜在差错或纠纷问题和隐患的袭扰。如:接错病人,手术部位搞错,器械或敷料遗留于病人体腔等。一旦发生医疗纠纷,不但影响正常的医疗秩序,而且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2)手术室护士每天所面临的工作性质具有高危、高风险、高强度、无规律性,加之家庭对护理工作的不理解以及经济、子女问题等,造成工作和生活不协调,长期处于此环境中易造成严重心理压力。
二、自我防护对策
1.生物性危害的防护
术前认真查阅病人病历,对有特异性感染者应作特别记录。对于手术病人,术前做好乙肝三系检查和HIV测定等相关检查,查明为阳性患者应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让手术室工作人员能够早知道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手术室护士应定期自我检查,及时发现破损的皮肤及粘膜,及时处理,及时采取措施;使用带有保护设计的针头、套管针;做静脉穿刺时或与患者的血液直接或间接地接触时,工作人员应尽可能地戴手套操作,如果没戴手套,在操作后要及时洗手,简单有效的洗手可清除手部90%以上的微生物,重要环节可用75%的酒精或0.5%的碘伏等消毒液浸泡。参加手术者一律戴手套最好戴双层手套。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能减少50%。根据国外报导,双层手套穿孔率为4.7%,其中外层8.9%,内层<0.5%,而单层手套的穿孔率达11.5%-50.0%;洗手护士在安装、准备手术刀片时,应使用工具,不要徒手安装,防止误伤自己;手术刀、穿刺针、缝针、刀片,注射针头等锐利物品放在手术台上的小碗里,不可随意丢弃;手术中,缝针、手术刀、注射器针头应放入弯盘内传递,防止误伤他人和自己;不要重新给用过的注射器针头戴保护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针头、穿刺针、刀片、缝针等用后应放人锐器盒内,并加盖回收,进行无害化处理。使用锐器盒后,针刺伤的发生率降低了50%;在尖锐物被丢弃前,应检查锐器盒以确定未装满或针头未突出,以防止运送时造成锐器伤等。
【关键词】职业危害 物理危害 化学危害 生理危害 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129-02
职业环境与人体的健康有着密切关系手术室的环境对手术室护士的健康有着极其重要影响。相对于其他临床科室而言,环境封闭存在有害因素特别是环境污染的危害因素,且由于长时间、连续的工作,使手术室护士成高危群体。另外,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各种先进仪器设备、高科技产品、各种抗肿瘤药物及消毒剂等被手术室广泛使用。因此,针对危害手术室护士的身体健康的因素不断增加的现象,如何增强手术室护士的自我防护,减轻有害因素对自身的危害,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手术室存在的职业性危害
1、生物性危害
手术室护士在护理工作中,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和体液,被病毒、细菌、支原体、霉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引起感染的机率为增加。据资料显示11.7%的手术室工作人员存在意外血接触,诸如器械护士传递锐利器械时意外遭受针刺伤,刀割伤以及污血溅到破损的皮肤或眼睛里。而血接触造成感染的概率为:乙肝2%~40%,丙肝3%~10%,爱滋病(AIDS)0.2%~0.5%。乙肝病的致病性强,般0.004u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
2.化学性危害
手术室的工作环境相对封闭,空气流动性较差,工作期间接触化学消毒剂的时间长、种类多、使用频率高。
(1)甲醛是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易挥发气体,对人体有一定的刺激、致敏、致突变及致癌作用。据报道,甲醛浓度超过0.6mg/m 3 ,即可引起流泪,咽部不适及疼痛,并可出现恶心、呕吐、气喘,如果长期接触低剂量的甲醛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月经紊乱,染色体异常及肝脏损害。
(2)2%戍二醛一般用于器械的消毒、灭菌,溅到皮肤上有强烈的刺激性,特别是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易引起胸闷、头痛、皮肤过敏等症状。
(3)环氧乙烷本品因用于不耐高温的医疗用品灭菌效果好而广泛使用,但残留在医疗物品上的环氧乙烷对人体有害。如不彻底排放,可以刺激眼和呼吸道,可致癌,引起流产;吸入过量的环氧乙烷气体可引起呕吐,意识障碍等急性中毒症状,皮肤若直接接触其液体可致烧伤和冻伤。
(4)臭氧用于手术间空气消毒,是眼和肺最危险的刺激之一。易引起头晕、恶心等症状,长期接触可致肺气肿和肺组织纤维化。
(5)抗肿瘤药随着肿瘤外科的发展,越来越多抗癌药用于手术中,往往在局部或全身用药。苯类药物在使用时可通过皮肤和呼吸道进入人体,损害人体正常白细胞,易出現白细胞下降、月经不正常、脱发等症状。还可通过胎盘运转,孕期职业接触抗癌药可造成胚胎或胎儿宫内接触,此外,对生殖功能亦有不良影响。
3.物理环境性危害
(1)由于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在手术室内使用电子仪器越来越多,有触电、灼伤等危险因素的存在。骨科手术内固定器械的使用广泛,为病人安全常在术中定位照片,手术室护士受到X线照射机会增多,长期接触X线可致癌或胎儿畸形等放射性损害。
(2)麻醉机排出的废气,主要是安氟醚,异氟醚等的代谢产物。另外还有术中使用电刀、双极电凝时产生的烟雾,腔镜手术中二氧化碳泄漏,关节臵换术中骨水泥释放的气体等。长时间呼吸诸多有毒气体,可引起人头痛、注意力不集中、应变能力差、心情烦躁等。
(3)噪声污染手术室内噪音来自于使用各种监护仪、麻醉机、电刀、电锯、吸引器和器械车轮的摩擦发生的噪音。手术室平均噪音应是60~65分贝,但常达90分贝,是8h内允许的最高水平。噪音可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包括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二者同时发生,且互为因果。常可导致反应迟钝、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和焦虑、恐惧、愤怒或抑郁等情绪变化。
4.生理性危害
(1)因从事手术室护理工作,长期超时站立,可致下肢静脉血流回流不畅,易生下肢淤血,甚至可造成下肢静脉曲张。长期不规律就餐,易引起胃部病变。
(2)协助医生给病人摆放和/或维护各种体位是手术室护士一项经常性体力劳动,加上长期奔走造成肌肉关节损伤;另外,搬动较重器械易引起肌肉拉伤和腰肌劳损。
(3)在整手术过程中,器械护士术中全神贯注于手术的配合,上身倾,颈部偏转,相对固定在20°~80°,术野离器械护士越远,颈部偏角越大,长时间的固定姿势极易使肌肉、肌腱疲劳,受累的有斜方肌、颈类肌等,这些肌群长时间张弛失调造成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形成组织水肿,渗出或增生,严重的可压迫椎动脉和脊神经根导致颈椎病的发生。
5.心理社会性危害
(1)护理工作与法律的关系手术室护理工作中难免存在或潜在差错或纠纷问题和隐患的袭扰。如:接错病人,手术部位搞错,器械或敷料遗留于病人体腔等。一旦发生医疗纠纷,不但影响正常的医疗秩序,而且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2)手术室护士每天所面临的工作性质具有高危、高风险、高强度、无规律性,加之家庭对护理工作的不理解以及经济、子女问题等,造成工作和生活不协调,长期处于此环境中易造成严重心理压力。
二、自我防护对策
1.生物性危害的防护
术前认真查阅病人病历,对有特异性感染者应作特别记录。对于手术病人,术前做好乙肝三系检查和HIV测定等相关检查,查明为阳性患者应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让手术室工作人员能够早知道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手术室护士应定期自我检查,及时发现破损的皮肤及粘膜,及时处理,及时采取措施;使用带有保护设计的针头、套管针;做静脉穿刺时或与患者的血液直接或间接地接触时,工作人员应尽可能地戴手套操作,如果没戴手套,在操作后要及时洗手,简单有效的洗手可清除手部90%以上的微生物,重要环节可用75%的酒精或0.5%的碘伏等消毒液浸泡。参加手术者一律戴手套最好戴双层手套。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能减少50%。根据国外报导,双层手套穿孔率为4.7%,其中外层8.9%,内层<0.5%,而单层手套的穿孔率达11.5%-50.0%;洗手护士在安装、准备手术刀片时,应使用工具,不要徒手安装,防止误伤自己;手术刀、穿刺针、缝针、刀片,注射针头等锐利物品放在手术台上的小碗里,不可随意丢弃;手术中,缝针、手术刀、注射器针头应放入弯盘内传递,防止误伤他人和自己;不要重新给用过的注射器针头戴保护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针头、穿刺针、刀片、缝针等用后应放人锐器盒内,并加盖回收,进行无害化处理。使用锐器盒后,针刺伤的发生率降低了50%;在尖锐物被丢弃前,应检查锐器盒以确定未装满或针头未突出,以防止运送时造成锐器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