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高辛用药9要点

来源 :家庭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qdd520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洋地黃治疗心力衰竭已有200余年历史,它具有治疗效应快、增强心肌收缩力的同时不增加心率等特点,如今仍是价廉、有效、较安全的治疗心力衰竭不可缺少的常用药物。洋地黄常用制剂包括地高辛(狄戈辛、强心素)、西地兰等。其中地高辛是由紫花洋地黄或毛花洋地黄提纯制得的中效强心苷类药物,具有排泄较快而且蓄积性较小的特点,在洋地黄类药物中算是最为安全的药物。
  地高辛通常口服,适合长期用药的患者;对于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则须采用静脉注射的给药方式。地高辛片剂成人常用剂量为0.125~0.5mg,每日1次,口服,可用于高血压、瓣膜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等急性和慢性心功能不全,尤其适用于伴有快速心室率的心房颤动的心功能不全;对于肺源性心脏病、心肌严重缺血、活动性心肌炎及心外因素如严重贫血、甲状腺功能低下及维生素B1缺乏症的心功能不全疗效差。还可用于控制伴有快速心室率的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患者的心室率及室上性心动过速。
  实验显示,小剂量地高辛不增加心衰患者的死亡率,但也发现血清地高辛浓度>1.0ng/ml(纳克/毫升)者死亡率增高。而且,地高辛治疗量和中毒量之间相差很小,每个患者对其耐受性和消除速度又有很大差异,如不注意容易发生中毒。因此,临床用药宜从小剂量开始,具体用法用量应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决定。患者需严格遵医嘱用药,同时加强血药浓度监测,特别是老年患者。
  此外,临床使用地高辛,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用药前应询问患者近期是否用过其他洋地黄类强心苷,若用过则宜慎用,并须加强观察。
  2.地高辛中毒主要表现为厌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头痛、眩晕、失眠、视觉模糊、复视等神经系统表现;其他表现如过敏性皮炎等。同时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心率减慢,室性期前收缩,多源多发期前收缩呈二联律、三联律,引起室上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房室结抑制、窦性停搏,严重者可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纤颤,甚至心搏骤停、猝死。因此,用药过程中出现上述症状需警惕,首先应请医生鉴别是由于心功能不全加重,还是药物过量所致,因前者需加量,后者则宜停药。一旦确诊为地高辛中毒,须立即在医生指导下停药,并根据情况使用药物缓解。因地高辛排泄较快而蓄积性较小,通常停药1~2日中毒表现可消失。如需使用药物缓解,可用的药物包括氯化钾、阿托品、苯妥英钠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不宜与酸、碱类药配伍。
  4.禁忌与钙注射剂合用。
  5.严重心肌损害及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6.房室传导阻滞、儿童急性风湿热等引起的心力衰竭,不用或慎用。
  7.用药期间应注意随访检查。检查项目包括:血压、心率及心律(编者注:心率是指正常人安静状态下每分钟心跳的次数;心律则是指心脏跳动的节奏);心电图;心功能监测;电解质尤其钾、钙、镁;肾功能;血药浓度。
  8.建议每天固定在同一时间服药,以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食物(尤其是富含纤维的食物)可能干扰其胃肠吸收,因此推荐餐前30~60分钟服用。
  9.个体化用药,患者在用药时需严格遵照医嘱,不能擅自调整用量或停药,突然停药可能引起严重的心功能改变。
其他文献
γ型硅酸二钙(γ-C_2S)的水化活性低,是水泥生产中有意避免生成的熟料矿物。但其具有较高的碳化活性,而这一特性长期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与研究。利用其碳化反应活性高、碳化反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空调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维修数量也显著增加。但我国汽车维修行业基础较为薄弱,技术起步也较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参差不齐
探索建立起一个科学有效的农民工医疗保险评估指标体系,对我国农民工医疗保险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以及改善农民工的医疗保险状态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文章借鉴国内外医疗保险评估的
本文利用沪深交易所制造业上市公司2007~2009年的数据,实证发现在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公司对商业信用的使用明显增加,而且商业信用使用提高的公司,其获得的银行授信往往减少,商
研究了光伏阵列的非线性功率输出特性,讨论了几种常用的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的控制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基于模糊控制的自适应PID控制器,该模糊控制器能快速响应外界环境的变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系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或)动力性病变使血管狭窄,阻塞和(或)痉挛,引起心肌氧供和氧需的平衡失调,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发的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因其不同病理改变(血管狭窄程度、病变血管数目及病变发展速度等)可有不同临床表现,但临床上以心绞痛与心肌梗死最为常见,包括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中医对冠心病病机有清晰认识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