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黄沙里的神秘中东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ng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Our travels to Egypt, Jordan and Israel, saw the intersection of Asia, Africa and Europe, where the Mediteranean Sea meets the Red Sea and Dead Sea. We experenced history steeped in tradition, religin and mystical archtectural achievements. The clash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and different beliefs creates an unique and exhilarating trip......
  
  11月是去中东旅游的好时机,因为夏天时沙漠的气温高达五十度以上,太过炎热。
  7日晚,我和太太存洁从悉尼起飞,历经了19个小时的航程,于8 日上午到达埃及开罗。我们是四个人组成的迷你团。另一对夫妇Leo和helen, 是西人,也住在悉尼,都70多岁了,精神很好。因为才上午10点多,我们将行李放在导游的小巴里,即便开始游览市区、市场。第二天上午,我们乘飞机南下勒克索(Luxor)。这是一个离开罗五百公里的古城,曾经是三千多年前古埃及王国的权力中心和最繁华的都城。这天起我们将在游轮上旅行。
  
  一、船上方四日,人间三千年
  我们先去东岸,勒克索神庙和卡纳克神庙(Karnak Temple),其最精彩的主体部位是中段的阿蒙神庙(Amom Temple)。阿蒙是古埃及人崇拜的太阳神,他们将阿蒙比作战无不胜的神明。而当时多位法老倾其国力建造阿蒙神庙,而且把神像的面孔做得和法老极为相似,就是藉以将自己与阿蒙形体合一,利于巩固基业,维护统治地位。
  神庙的规模令人惊叹。可以想象当年的拉美西斯王朝是何等的辉煌。我最喜欢的是中段的多柱大厅,134根石柱,每根三人勉强才能合抱,四层楼高,圆柱之间还横着巨大的跨梁。站在群柱之中,抬起头来,看着石柱间缝里的蓝天,一阵目眩。不言而喻,那些巨柱,像是守卫大殿的卫士,它们不用动弹,也不用言语,光凭庞大的形体,足以威慑臣民。难以置信的是三千多年的古埃及人是怎么建造如此雄伟的殿庙——每块巨石都有几吨重,有两根冲天尖柱,更有10t以上,凭人力似乎难以移动分毫。再看那130多根立柱,三千年来风吹雨打,还有过地震,竟然没有一根倒塌;并因为打磨得好,接缝严密。只是那些雕刻在石柱上的图形和像形文字,风化得残缺不全了,但在我的眼里,残缺得很美,古韵凸显,就像老人面孔上的皱纹在诉说他们的年龄,那些风化残破的雕纹,正诉说着三千年的文明史。
  高塔门外,有一条宽广的大道,旁边排列着60多座人面狮身,一人多高,它们将勒克索神庙和卡纳克神庙连成了一体。石雕大半都较完整,破损不多。而在第一塔门的高墙外,排列的是数10座羊面狮身雕像。我突然感觉古埃及人甚喜“换头术”。他们把狮子的身体换上羊的头颅,或着人的面孔。那些雕像都作守卫之用,我想法王们是想用雄狮般的武士来守卫他们的神庙,宫殿和墓地,但又想用和善的面孔来安抚臣民。
  傍晚,我们乘车穿过大桥,去往尼罗河西岸的一个王陵墓群。这个墓群共有60多座,很多不开放,只作考古研究用。墓地的构造都很相似,一条长长的通道,墙两边都是彩绘,终端是棺木,中间一般都有两三个小厅,其实开挖之前这个部位就是防盗闸门。
  随后我们去了哈特谢普苏特女王神庙(hatshepsut temple )。神庙很雄伟,整个门面特别宽,但十分破残。据说是她儿子忌恨母亲强势,毁坏过这座巨大的陵墓。若大的建筑竟没留下一尊完整的雕像。据记载这位女王十分专横,大概像中国的武则天吧。
  10日晚航行一夜,到埃德福(edfu),这是阿斯旺水坝的始端,小船将我们送上一个小岛。上面是何露斯神庙。(horus)何露斯是古埃及传说中的神鹰,大门前就立着二座2m高的石鹰,是用一种黑灰色的花岗岩雕成,神态生动,显得很有灵性,打磨光亮,是我在埃及所看到的最喜欢的石雕。我真想象不出没有金属工具,怎么能雕琢出这么精细的石像。几天后,有人向我们介绍了一种非常非常坚硬的石块,馒头大小,黑色。古埃及人就是抓住这样的一块小石头,轻轻敲打,抹去石粉碎片,一点一点成型。即便是数10m高的巨作,亦不例外。若我们细想中国的成语“铁杵磨成针”,对此就有体会了。在1960年设计阿斯旺水坝时,技术人员发现这一座建于公元前3世纪的何露斯神庙会被水淹没。为了拯救这个珍贵的古迹,联合国出资将它搬上这个高地,水坝建成后,高地成了岛屿。这座古庙还真不小,门墙就高达二十多米。工作人员需将上万块石块编号存档,记录下位置。整个工程耗费十年,1980年终于对外开放。在参观埃德福神庙和附近的孔翁伯(kombos)神庙时,我忽然发现在三千多年以前,古埃及人已经掌握了非常准确的人体解剖知识,很多雕塑,特别是这两座神庙的高浮雕,形体都很准,更有趣的是导游介绍一片浮雕竟是一组外科开刀的场景。主刀者身边还可以看到当年的医用刀剪。浮雕里还有妇女坐在一张生孩子专用的椅子上,设计的非常巧妙实用,可见当时医学已经很发达,真不可思议!
  
  二、埃及巡游,时空穿梭
  12日上午,我们告别尼罗河的游轮。这4天住在船上,确实舒服,不用搬行李,三餐都很丰盛。我们把行李放上车,直奔阿布辛贝(abu simble temple)。
  这里有两座神庙,一座是拉美西斯二世为自己而建,另一座略小,是他为爱妻奈费尔塔利而造。巨大的神像有20m高。4尊坐像,6尊立像,都面朝碧波万顷的阿斯旺水库。
  这是又一次规模浩大的搬迁工程,原因也是阿斯旺水库的水会淹没神庙,它的难度比何露斯搬迁更高,因为10尊巨大的神像都是从石山里整体雕凿出来的,等于要将整座小山搬走。而且还有挖进山内的庙堂。一切都要被切成数十万块石块,编号存档,记录位置。这是一个现代版的愚公移山,当然又是联合国买单,凭埃及的财力和国力,太难了。重建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难度,按原来的建筑方位,神庙终端有四座原岩雕琢的坐像。分别是当时四个地区的法老,包括被神化了的拉美西斯二世,每年有两次,阳光会从大门射入,穿过二十多米的长廊,照亮四尊雕像,让神像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之中。当然这并非巧合。不可思议的是,三千年前的建筑师,会有如此丰富的天文知识和高超的计算技能。所以搬迁重建,也必须严格精确地按照原来的方位,而不至失去阳光照射效果。室外四座坐像面容相似,神情默然,据说按拉美西斯二世面容而琢。内堂还有8座10m高的立像,顶天立地,其实是支撑立柱,面容全都一样,也是拉美西斯二世本人。墙上还有浅浅的浮雕,刻着拉美西斯驾驶战车的图景。
  14日上午的行程是参观埃及博物馆。博物馆由法国人奥古都斯·马里埃特创办于1858年,之后不断扩建、修造,现在共有一百多间房间,馆藏文物超过十万件。凭我们三个小时的走马观花,其实只能观其沧海之一粟而已。当然导游会带我们去观看最精典的部分,他是个十分称职的导游,叫阿巴多,是大学里的历史教授,在旅行社兼职,有游客时来讲解领团,无游客便教课著书,知识十分渊博。
  15日我们和阿巴多一起坐车去亚历山大。这是个濒临地中海的港口城市,地理位置使得这座城市具有多元文化的特征。历史上它曾被罗马帝国、希腊王国、阿拉伯人占领过,又一直是人来人往的贸易中心,交通便利,所以,居民和文化都不像开罗那样单一。在开罗,埃及人向来以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而骄傲,很自然地造成一种让现代文化难以渗入的障碍。而在亚历山大,你可以看到各类风情的建筑、市场、饭馆和族群。这里和欧亚大陆隔海相望,各类文化气息飘然而至。我们看了庞贝立柱和人面狮身,这里的古迹不多,远逊开罗和勒克索,但傍晚时我们一到图书馆,神经不由得兴奋起来。一周来满脑子都是几千年前的黄土堆,而这里完全是现代的气息。图书馆的建筑群设计很前卫。弧形的高墙上浅浅地刻着古代的像形文字,不失文明古国的特征。一边是镜面一般的水池,另一边是巨形水桶雕塑,中间一个广场,陈列着十多件现代雕塑。大楼背后是海滩,碧水黄沙,十分谐调。图书馆的入口处,有一个水泥制成的长椅,形状是一本打开的书本,读者可以坐在这里休息。
  转日(16日),我们在清晨7点出发,驱车回开罗。这已是三顾此城了。上午我们参观了一个城堡和城堡边上的叫穆汗默德·阿里的清真寺,下午来到吉萨高地,看看我们梦寐求见的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金字塔。据希罗多德的记载,金字塔由十万名工人轮班耗费20年的时间筑成。它的形状简洁,但却含有宗教与象征的意义,代表着太阳的光芒和世界初创的原始山丘。至今人们还难以理解古埃及人是如何在4500年前建成这些庞然大物。工程如此浩大,尺度却如此精确:146m高,相当于现代人一栋50层高的楼厦,由50万块石块堆成,每块大石平均重达2.5t,入口的地理纵线朝正北角度偏差为0度3秒6分。大金字塔外,三座小金字塔连成一线,是三位皇后的陵墓。大金字塔(海夫金字塔)东方约5百米,有一座巨大的狮身人面像,由整体石灰岩雕刻而成,戴着只有统治者才能戴的头巾,装饰着法老的假胡子。狮身下原有一座神庙,大部分已倒塌成为遗迹。
  17日,我们在中午参观了较小的沙卡拉金字塔后,于傍晚来到开罗国际机场,搭乘以色列航空公司的班机去以色列特拉维夫。
  
  三、沙漠朝圣以色列
  18日清晨,旅游巴士在门口接应。这里的导游都是语言天才,因为游客来自世界各地,所以介绍景点时,先一遍英文,然后再说其他的,或法语、德语,或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或希腊语、阿拉伯语、日语,视车上游客而论,但没有中文。过了耶路撒冷,我们便可以看到死海了,雾蒙蒙看不到边际。沿着海岸盘山公路,上到一个名叫玛萨达(masada)的高地,是犹太人的圣地,联合国世界遗产之一。悬崖高达450m,直下死海之滨,这里是以色列古代犹太国的象征,建于公元前40年。希律国王的宫殿由山顶往下建,十分险峻。玛莎达在公元1世纪被罗马帝国彻底摧毁,罗马军队围攻了整整三年,城破之际,古堡里的犹太难民967人集体自杀,从此之后,犹太人散居世界各地。这是一段十分悲壮的历史。从断壁残垣来看,我们不难想象当年宫殿乃至城池的奢华和坚固。这里有屋舍、粮仓、剧场、望塔、拜占庭时代的基督教堂,王宫内还有装饰着马赛克的古罗马浴池。
  下午我们去死海游泳。死海是世界上最低的湖泊,低于海拔4百多米,面积810平方公里,盐分比普通海水浓10倍,所以海水比重很大,人泡在水里,沉不下去,浮在海面上,你可以看书或打瞌睡。傍晚来到海法(haifa),这里有一个很著名的巴格达空中花园,非常漂亮,可惜天色太晚,难以拍照了。
  19日,我们走的是一个宗教路线,是基督徒朝圣之路。一路上去了耶稣诞生、成长、成名的许多地方,包括教堂和圣地。大家还在约旦河里盛了一瓶圣水带回悉尼。在车上,导游告诉我们这里已有8个月没下过一点雨,而全年只下几天雨。沿途所有公寓屋顶上都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据说电费奇贵。既缺水源,又缺能源,又无矿源,以色列人生存真不容易啊。
  20日,我们坐大巴去海尔兹利亚(herzlia)。这也是一个古城。十多天来,我们已走过太多的遗址,几乎全座落沙漠之中,前后左右,皆是黄土黄沙。而这里背靠地中海,残留的石柱、石阶和碧蓝的海水相衬,美极了。这里有一个古老的露天剧场,听说现在常常还有表演。门口几件石雕,虽很残破,但看衣纹明显像古罗马的风格,特别是一个兽头,做得很生动,像是老虎。导游说这里曾被罗马帝国征服,那就吻合了。晚上,巴士将我们送回到耶路撒冷的宾馆门口。
  耶路撒冷( Jerusalem )是由 城市(jeru)和和平(salem)两个词组成,意思是和平之城。但我们在这里每天看到的却是充满着火药味的情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分别根据自己的教义奉此城为圣地,仅1平方公里的老城里,被划为多块城区,有犹太区、穆斯林区、基督徒区,还有亚美尼亚区和美国区,相互充满敌意。我们一上出租车,身为巴勒斯坦人的司机就开始数落犹太人发动战争,掠夺土地。我们在路上问一位路人“清真寺怎么走”,那位文质彬彬的绅士却说,我是犹太教徒,从来没听说过有清真寺。但是,坦诚地说,华人在这里可谓左右逢源,尤其是上海人。犹太人感激中国人二次世界大战时救过犹太人,在上海安置了成千上万的难民。中国和以色列的大宗军火交易,也已不是秘密。而阿拉伯人则感激中国政府对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世界的一贯支持。
  老城里有许多重要的教堂。这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千年,但一直争斗不已。犹太人、罗马帝国、亚述、巴比伦,玻斯帝国、阿拉伯帝国、十字军、奥斯曼帝国和英国殖民军都先后占领过这个城市。目前,在街上你可以看到到处是挎着冲锋枪的青年男女。按法律每个青年都必须从军,男三年,女两年。如逃避则蹲监七个月。据说人人乐意参军,敏感地区可把枪带回家,但丢失的话判刑七年。这可是名符其实的全民皆兵了。数年前这里尚战火连天,仅几天前还有炮击,难怪我们一回悉尼,绝大多数朋友都会问同一句话“安全吗?”
  20日上午,我们遇上一个免费的参观团,导游很年青,像是学生,他带着四十来个游客在老城转了个大圈,使我们对此有了大的概念。中午来到哭墙,(也称西墙),这是旧城古代犹太国第二圣殿墙仅存的遗址,长50多米,高18m。犹太教徒将这里看作第一圣地,每天都有数千人来到这里。面对石墙哭诉留亡之苦,丧亲之悲。有人默默叨念,也有人失声痛哭,在祈祷的人群中,有戴大礼帽的长胡子老人,也有挎着冲锋枪的花季少女。在这庄严、凄凉、古老而厚重的石墙下,每天每天都聚集那么多祈祷的人群,他们的心愿其实都很简单——和平!在这千百年战乱不断的古城里,和平,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弥足的珍贵。此时此刻,我深感自己太幸运了,生活在平和宁静的悉尼。但是没来过这里的人们,很难有这种真切的体会和感觉。我太太存洁拥着几个漂亮的挎枪女兵拍照。回来之后,我凝视相片,叹息不止。以色列人活得真累!
  下午我们在老城上的高墙上绕城转了一圈,看了个全貌。傍晚在城墙下一个著名的大商场里,无意中发现一个雕塑展览。我们一下子忘记了寒冷和饥饿(8点都没吃晚饭),兴奋不已。那是以色列一年一度的全国雕塑展,参展作品风格各异,真能让我激动的却不很多。有几件锻铜作品,出自同一艺术家之手。线条优美,表面绘着十分鲜艳的色彩,感觉不错。展览布局于整个商场的主干道,中间部位有个画廊。老板是一位年青绅士,是此次展览协办人之一,名叫艾菲(Effy.eden)。听说我们远道而来,即带我们去他的一个工作室。据说有好几位欧美艺术家在这工作室里创作筹备展览,从不少半成品看,有波普艺术,也有后现代的。他向我们介绍了那位我颇感兴趣的铜雕作者,是位长住特拉维夫的女雕塑家,叫多丽特(Dorit.Levinstein),可惜不在耶路撒冷,不然他会介绍会面。艾菲雄心勃勃,一心想打进中国市场。因为看我们是中国人,鼓动我们和他一起去中国合办画廊,直到我们回悉尼之后,还发来 e-mail 询问我有没有近期去中国计划。
  22日,我们坐公交车去大屠杀纪念馆(Yed Vashem)。大路入口,有一座巨型的钢铁雕塑,桔红色,几公里外都十分抢眼。这里介绍了当年希特勒纳粹杀害6百万犹太人的血泪史。博物馆的建筑为棱柱三角形,灰色混凝土外墙。这是我多年看到的设计最好的建筑之一。走近这庞然大物,我便禁不住地悲由心起,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让你感到揪心。我还是第一次发现一栋建筑能如此扣住人的心灵。其实,这座纪念馆本身就像是一个巨型雕塑作品,一件震撼人心的艺术品。在一幅大照片下,一位老人扒着墙角声泪俱下,工作人员端着杯水,劝也劝不住,我想是回忆受害的亲人吧。这里和哭墙一样,体现了这个民族自强的凝聚力。
  23日,我们坐5个小时的汽车来到以色列最南端的城市埃拉特(Elat)。这里濒临红海,是个美丽的渡假城市,一切都是那么地幽闲,海滩、游艇、蓝得透底的海水围绕着众多的五星级宾馆。在海边的一个广场上,雕塑家们用水泥制作了二十多条一人高的大鱼,表面绘成不同图案和色彩。那广场就像一个海洋世界,在太阳光下,十分夺目。
  
  四、神秘古城佩特拉
  23日傍晚,我们从这里过关卡去约旦。一过边境,出租车早已等在那里,将我们送到佩特拉(Petra)。这原是一个小小的村镇,现在兴建了69座3~5星的宾馆,因为近年来这里吸引了太多的游客。
  佩特拉是一个非常奇特而神秘的地方。1812年一名年轻的探险家约翰·贝克哈特化妆成伊斯兰教的学者,进入这个荒谷,发现了这个空旷的古城。追溯历史,佩特拉的建造者纳巴泰人在现代人眼里始终是个谜一般的民族。他们好像一夜之间控制了阿拉伯岛到地中海的商路,一夜之间建造了这个庞大的城池,有神庙、剧场、宫殿、集市、民居。鼎盛时期,纳巴泰王国疆域从大马士革一直沿伸到红海地区,却始终定都在群山环绕而易守难攻的佩特拉,然后似乎一夜之间又消失在历史的迷雾中,来也突然,去也突然。他们被罗马人打败之后,一下子无影无踪,连一点线索也未留下。只有一座空城让历史学家们抓耳挠腮。
  24日清晨,一种强烈的好奇使我早早醒来,再也无法入睡。6点半,我迫不及待地购了门券,在外围溜了一大圈。一小时后,我和存洁骑马进入山谷。等山谷渐渐狭窄起来,又经过二十多分钟步行,此时两边尽是四五层楼高的悬崖,险峻峥嵘,据考察数百万年前这里是大洋海底,地壳变迁,又发生火山喷发,所以地貌奇特,漂亮得难以形容。一路我实在按捺不住,不断地惊呼,不停地拍照。之后我们进入一个漆黑的峡谷,唯有崖顶线缝中洒下一丝光束,高一脚、低一步地走上几十米后,豁然开朗,眼前呈现出惊心动魄的一幕:一个数千平方米的广场,矗立着一座40m高、30m宽的神殿。说是如入仙境,一点不过分。殿堂是从山里整体雕琢出来的,上下两层,有六根大柱,装饰图案雕得非常细致,打磨得也很光滑。顶层有圣母、天使和武士,形象逼真。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颜色,整体的天然岩石呈暖色,在阳光照耀下,红色、桔色、玫瑰色交织错落,闪闪烁烁,有的部位夹衬着黄色、紫色的条纹,其实这些都是火山岩浆内各种矿物质造成的效果。人们给它起的名字叫“哈兹纳”,还有个雅号称“玫瑰宫”。如此精湛细腻的雕刻工艺,竟然出自2400年前古人之手!奇妙的是整个古城,包括上百座民居,都是从山体挖出来的,在今天,凭借大型钻探设备,恐怕也需耗费不少年月,但此发生在二千多年前,岂非鬼斧神工?我们爬上九百级石阶,到山顶远眺,层层山峦,夕阳西下,反射出各类饱和的复色(因为岩石都含有矿物质),十分陶醉。山路上,遇见当地人用毛驴运水上山顶,每一头毛驴驼四个大水箱,其中一个有破洞,水珠喷射出来,赶驴的就急急冲上去,拼命地堵。在这里,水太珍贵了。当然,你要买瓶饮料,全是天价了。
  傍晚我们回旅馆小休片刻,晚餐后再次进入峡谷。这时的情景和白天大不一样了。那条数公里长的峡谷,没有一盏电灯,却燃着上万支蜡烛。沿着全靠蜡烛照亮的山路走二十分钟,便可来到广场。数千支蜡烛将玫瑰色的“哈兹纳”照得通亮,就像一位穿着奢华晚礼服的贵妇人。我们数百名游客面对神殿,席地而坐。二位阿拉伯人穿着长袍,吹奏起古乐,又有人送上当地一种奇特的热茶,耳畔余音绕梁,像是时光倒流,让你回到二千年前的场景。这个名为佩特拉之夜的节目,每周两次,我们正巧遇上了。
  
  25日清晨6点,我们从约旦首都阿曼踏上了回程。我们在阿布扎比住了一晚,等待转机。这是一个浮在石油上的富国。但我此刻似乎对那些豪华的高楼大厦提不起兴趣,脑海里浮现的还尽是神奇的古城,灿烂的石雕,久远的遗址。挥之不去……
其他文献
凯莉·高夫(KellyGough)于1963年生于英格兰的斯卡伯勒。她从小就爱画画,在家里任何她够得上的地方都有她的笔迹,甚至于《圣经》之上。但是最初,命运并未让她走向艺术。1983年,她以电子技术员的身份加入了加拿大武装部队,紧接着获得了社会福利工作专业的硕士学位,在部队里从事社会工作。不幸的是,她于2001年被诊断为患有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和忧郁症,并在2005年退役。为了追求成为艺术家的毕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但也应该看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很多社会矛盾,出现了很多以往不曾有的如贫富差距、住房、教育、医疗、
在浙教版第三册第二章第八节“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中,探究物质比热时有如下实验(实验装置如图1):在两个相同的烧杯里分别加入等质量的水和煤油,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使它们在相同的时间里吸收相同的热量),然后观察温度计的示数。最后从实验中得到:经过相同的时间加热后,煤油的温度升得快些。从而得出不同的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是不一样的,进而引出比热的概念。此实验虽然能完成教学任务,但作为演示实验,
当前新形态之下,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这对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普及有着极大帮助和意义,而且从一定的角度上也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针对当前环境下,我国
诗歌鉴赏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语文高考说明》明确要求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从八十年代开始,高考就出现关于古诗词的考查题。1994--2000年全国试题连续出现对唐诗(元稹《菊花》、刘禹锡《望洞庭》、雍陶《题君山》、杜甫《漫成一首》),宋词(李清照《如梦令》、赵师秀《约客》),元曲(阿鲁威《[双调]蟾宫曲》)的考查,足见这一考点的重要性,在语文的备考中必须对这一点要有足够的重视
面对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认识。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教育是培育创新人才的奠基石,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下面就如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谈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习兴趣,营造创新能力发展的氛围 
近几年以来,中国不同城市的社区治理模式已经逐渐把重点放在对基层社会的治理和创新上。按照之前的经验,地域上的差异也会影响到创新治理的模式,各个地方都存在较大的不同。例如
非洲是一片拥有悠久历史和辽阔地域的大陆,马拉维位于其东南部,是一个国土面积狭小、人口众多的内陆国家,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为其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