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走口》热播背后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ancentfc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视剧《走西口》创下了02年以来央视开年大戏收视率的新高,然而众多媒体中显示,观众对此部电视剧的满意度却不容乐观。通过电视剧《走西口》,可以反映出观众审美水平的日益提高。只有生产过程中贯彻“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制作标准,才会生产出既叫好又叫座的电视剧精品。收视率与满意度的博弈就是利益追求与艺术追求的博弈,只有将两者齐头并进,中国的电视剧事业才会更加又好又快地发展。
  [关键词]走西口 收视率 满意度
  
  央视开年大戏《走西口》热播后,根据央视的数据统计显示,《走西口》全剧平均收视率高达9.60%,力压《闯关东》,创下02年以来央视开年大戏收视率的新纪录。不仅如此,从它的电视网络影响力来看,输入“电视剧走西口”,谷歌搜索到的链接有1150000条,百度有1120000条,在国内知名的视频网站土豆网上单集最高点击率达到322808次,在新浪博客中相关的链接也达到20424条。由此可见,《走西口》的关注度是很高的,但是在获得高收视率的同时,对于电视收视的另一项指标满意度却不尽如人意。比如在百度贴吧中就有网友认为《走西口》很难差强人意,尖锐批评表示不满的帖子也随处可见。那么为什么《走西口》会获得如此高的收视率?什么原因导致了它满意度偏低?如何能生产出既叫好又叫座的电视剧?本文将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讨论。
  
  一、《走西口》如何成就高收视率
  
  《走西口》获得高收视率不是偶然,那么其背后就必然存在着一些核心的成功要素,我们不妨把它概括为天时、地利与人和。
  1、天时:满足了观众的期待视野
  2008年的开年大戏《闯关东》,在央视一套热播后,观众反响较佳。《闯关东》的良好铺垫,吊起了观众们对同一类型剧《走西口》的胃口。在艺术的接受中,一部作品即使刚刚问世,需要“借助于预示、直露和隐秘的信号,令人熟悉的特征或含蓄的意指等使人倾向于一种非常特定的接受类型,它要唤起对早已读过作品的种种回忆,把读者引入一种特定的情感态度,并以它的开头唤起到中间和结尾的各种期待。”因而可以说:“接受一个文本的心理过程在审美经验的基本视界中绝不仅仅是主观印象的任意序列,而是一个受指引的感知过程中对各种特定指令的执行,”观众把对《闯关东》的美好回忆转化为对有着相同题材、相同播出时机的《走西口》的期待,从而掀起其一路飘红的收视率。
  
  2、地利:央视黄金时段创造品牌播出平兮
  在一个品牌无处不在的时代,电视媒体无疑也要选择品牌战略。可以说,央视在中国电视媒体中是一个响当当的品牌,央视一套是央视的精品频道,而黄金强档和开年大戏无疑是品牌中的品牌。《走西口》就是占得了这品牌的先机,能够登上这样一个播出平台,本身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2 收视率指观看某节目的观众和该地区总人口的比率,
  3 收视份额是某节目观众和该地区同一时段打开电视机观众总人数的比率。
  通过上面的图表,可以清楚的看到,央视10年间开年大戏的收视情况,基本上都获得了较好的收视率,而且其中不乏精品。长期以来,许多中老年人和家庭妇女已经养成了收看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电视剧的习惯,逐渐形成了品牌忠诚度。尤其是目前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这样一个庞大的收视群体是不容忽视的。
  3、人和 满足观众的心理诉求
  在众多大众传播媒介中,人们之所以选择了这一种而不是那一种,决定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要考虑它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另一个是考虑它使用起来是否最省力。同样,观众在选择电视节目的过程中,也是希望以一种轻松的方式获得心理的满足。《走西口》正是通过电视剧这样一种极易被大众接受的方式去展现人性中坚强、勇敢、不听天由命的精神,通过剧中人物不懈的奋斗,激发起受众的认同感与满足感。它所表现的励志精神,对受众心灵是一个鼓舞,在经济整体不景气的社会背景下,需要有这样的片子来满足人们普遍的心理诉求。
  
  二、《走西口》低满意度为几何
  
  1、故事叙述得不够精彩:情节太散,衔接常常缺少过渡,又有所疏漏
  《走西口》全剧52集,从长度上讲,和《闯关东》一样,但其内容却难以达到52集所包含的信息量,尤其中间的一些情节明显有重复嫌疑。比如田青,为什么创作者在设计这样一个角色时,其受难模式就是不停地入狱,而后就是通过外力逃脱。这样一次次冲击观众的心理,无怪乎会让观众产生视觉疲劳。而且有些情节设计缺乏过渡,存在漏洞,显得不合乎情理。比如田青在狱中还在对瘦猴说一定是梁满囤举报并陷害了自己,可出来后却跟田耀祖咬定是鲍晋中害的自己,以后也再后文,情节上如此大的漏洞不免让观众产生疑惑。
  对电视剧而言,结构就是“叙述”故事的总体框架,从某种意义上说,电视剧结构是对日常生活的一种屏幕化“模仿”。对电视剧的播放和接受而言,一部电视剧的长度与其收视率的长度是成正比例的,这种意义上,其情节结构的显著特征和特长就是“拉长的”、“横向的”、“线性的”结构。正是由于电视剧线性的叙事结构和连续播放形式,才增强了观众对情节发展延宕不断的期待,从而刺激了观赏者“绵亘不断”的收视欲。用人物性格的连续性、矛盾冲突的连续性、情节发展的连续性和悬念设置的连续性,在“线”上作连续性地滚动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迫使”观众一集一集无限地看下去。
  2、立意颇高,但体现不足
  电视剧一开始就提出了贯穿全篇的“仁义礼智信”的儒家精神,于是编创人员就在主线人物身上寄予了太多“希望”,无非要表现出“仁义礼智信”这一主题。这样难免产生一只大手推着人物前行,无数小手组装改造人物行动的结果,最终造成田青缺乏自我行动的能力和贯穿始终的鲜明个性。多数情况下,他和豆花两人就像穿着民国衣服的现代白领,撒娇洗脚间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对于这样一部电视剧来说,无论是竭力表现的大漠风光、口内外风土人情,还是剧情的起承转合、推波助澜。都无法弥补灵魂人物残缺的遗憾。电视剧的主题,无疑是思想的诠释,主题立意颇高,但是阐释空泛,那就意味着思想缺乏精髓,艺术缺少灵魂。《走西口》这样一个重大题材,没有把“仁义礼智信”精彩的阐释,真是莫大的遗憾。
  
  三、收视率,满意度一个都不能少
  
  收视率和满意度,一个是量的标准,一个是质的标准,两者综合起来就是对一部电视剧的整体评价。如今的电视剧制作已经跨八到个新的阶段,进入到受众市场。收视率高,满意度高的双高电视剧才是受众需要的。电视剧制作者没有能够与时俱进,大量作品内容上的模式化、庸俗化和形式上的因循守旧、粗制滥造,是电视剧制作陷入困境的内在原因。如何能制作出既叫好又叫座的 电视剧,才是电视制作者应该不懈追求的。
  1、有精髓的电视剧才有生命力
  电视剧需要故事、技术、大牌演员,但这些都不是它的精髓。精髓是什么?精髓就是它的思想性。思想性是电视剧人物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独特命运,以及对这种独特命运独到的、深刻的、富有哲理与人生启发的见解。它是很具体的,通过人物和情节体现出来的,没有思想性,电视剧就没有了生命力。其他任何东西都掩饰不了其内容的空泛和思想的苍白。思想是人类精神财富宝库中的瑰宝,任何一个伟大的思想表现在不同人的身上都能幻化为不同的风采,而恰恰是这种风采,打动了无数人心,这也正是艺术力量之所在。
  2、电视剧要充分挖掘自身的审美特性
  从电视剧的线性结构美学意义上讲,它大致上包括:横向的叙事结构、扁平的角色矛盾、滚动的冲突铺陈和连环的悬念设置。所以电视剧要有很高的感染力和视听性。这样就需要在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和环境中,强化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塑造。电视剧中人物命运的起伏发展,人物性格和形象的塑造关系全剧的成败。凡优秀电视剧的艺术魅力无一例外都是把刻画人物、关注人物命运的走向放在首位,即“塑造典型环境里的典型人物”,让观众随着剧中人物命运的发展或激昂、或沉郁、或宣泄、或思考,从而进入人物情感的审美创造境界之中。
  3、电视剧播出前要进行精良的包装,全方位的推广
  电视节目作为文化产业的一种特殊产品,其传播与营销的成功与否,不仅依托节目自身的质量,而且还在于是否具有精良的包装和全方位的宣传推广,电视剧的传播也是如此。随着电视事业不断进步、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电视节目的整体包装对于电视品牌宣传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电视节目包装已经成为各个电视台争夺观众收视的前沿阵地。电视剧作为大量产出的电视节目品种之一,其包装推广模式尚存在形式单一、缺乏整体性、缺乏创新性等问题。从形式上,应增强类型化电视剧统一包装的意识,从内容上,要使包装设计尽量符合电视剧的风格特色:学习借鉴栏目类电视节目的成功经验,不在起跑线上就输掉观众、输掉市场。
  
  结语
  
  通过电视剧《走西口》,可以反映出现众审美水平的日益提高。只有生产过程中贯彻“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制作标准,才会生产出既叫好又叫座的电视剧精品。收视率与满意度的博弈就是利益追求与艺术追求的博弈,只有将两者齐头并进,中国的电视剧事业才会更加又好又快地发展。
其他文献
[摘要]《生活是美好的》是以二战时期纳粹大屠杀为背景的一部带有荒诞色彩而又令人悲喜交加的优秀影片。影片极为大胆的创新之处在于其超常规的叙述手法的运用,即采用了黑色幽默的叙事风格和寓言化的手法,传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关键词]黑色幽默 寓言化    以不同寻常的方式唤起人们对二战时期纳粹残酷屠杀犹太人罪行的回忆的影片《LifelS beautiful》,是由意大利著名导演罗伯特·贝尼尼于1998
[摘要]在汶川大地震后,无论是地方或中央台播出的晚会,反映抗震救灾,众志成城主题的艺术作品,有许多创意新颖、思想深刻,堪称精品。其共同之处就在于他们总是在一个个故事、现象的背后,深刻的挖掘人的思想灵魂,打动观众的心,引发情感共鸣。  [关键词]灾难 人性 艺术特点    引言    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虽然过去一段时间。但它在人们的心里却铭刻下永久的特殊记忆。从后来的许多电视播出的艺
[摘要] “人性”是艺术表现的一个永恒主题,新时期中国电影对人性的表现则呈现为一个曲折变化的过程,首先是第五代电影对人的个体性的忽略,然后是第六代导演对个体的极端扩大,直到冯小刚的电影《集结号》,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人性观,即在群体形象中站立起来的个体,在集体精神中突显出来的个体意识。这是中国电影的进步,也是中国文化的进步。  [关键词] 人性 群体 个体 中国电影  “人性”是艺术表现的一个永恒
[摘要]“播”新闻这一新闻播报方式是伴随着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的诞生而产生的,并且一直沿用至今。几十年来,这一传统新闻播报方式在几代播音员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并逐步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电视新闻 语言样式 “播”新闻    一、“播”新闻是在广播电视长期的播音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我们党历来非常重视新闻工作,始终认为,我们国家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摘要]电影《梅兰芳》是导演陈凯歌表现主义的又一新作,是继《霸王别姬》后又不念旧恶以伶人为创作素材的电影。其表现主义体现在“镜”意象之中。“镜”映照着梅兰芳现世生活中痛失至亲至爱的悲愁,也冥冥中成就了梅兰芳惊世骇俗的孤清性情。通过电影的镜头语言,特别是从现世与舞台之镜、隔世与人生之境以及镜的原型三个方面娓娓临摹出陈凯歌心目中梅兰芳的面影,并一步步打开陈凯歌导演的电影心结。  [关键词]意象 梅兰芳
【摘要】传播媒体的商业化、低俗化导致了媒体暴力,媒体虚假等不良现象的产生,这些现象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百害而无一益。面对媒介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能完全阻挡,只有从根基上培养受众的媒介素养,保持受众文化和价值观的独立性。才能有效的抵制媒介带来的一定负面效果,才能创造和维护健康合理的媒介生态环境,使受众与媒介之间保持着和谐互动的良性关系。  【关键词】媒介素养 媒体暴力 青少年暴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
[摘要] 《浪客剑心追忆篇》在主题的设置上,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来表现文学与艺术作品中常见的“爱情与死亡”这样的宏大主题,融个人的信仰追求、爱情悲剧、生死存亡于社会时代的大背景之中,具有相当的自省意识。影片通过将真实的历史社会背景隐蔽于主题之中,折射出日本人对于本民族历史文化强烈的自省意识,使得影片主题表达的意义相当深远,兼具了史诗般的宏大意境。  [关键词] 浪客剑心 动画电影 主题    199
[摘要]《阿凡达》一部以高新数码技术创作的三维立体电影,体现了高新技术和艺术创作的完美结合,同时也宣告了好莱坞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一数码时代。3D电影所带来的震撼,使得人们开始了新的视觉体验,而且,3D电视也随之而起。中国的高新技术发展很快,面对现实。努力发展中国自己的数码影视一作为文化产业是可行的,必须的。  [关键词]好莱坞 数码时代 3D电影 4D动感电影院 数码电视 网络电  2010年3月
[摘要]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纪实美学”风格为当代中国电影人提供了观照世界、审视人生的视角,同时赋予中国电影在形式创新和美学意蕴上的深化。以贾樟柯为代表的“纪实美学“无疑是对中国电影的一种补课和某种意义上的救赎,是开拓中国电影美学视域的一个新角度、一股新源泉。在当今全球跨文化语境下,中国电影要积极吸取外来先进的电影理念,要在创新的基础上大力弘扬追求真实和坚持以人为本的电影创作理念。  [关键词]
[摘要] 杨德昌的实践已经超越了“东洋”或者“西洋”的分类范畴,而指向“创造”的可能性。因而他电影中不断反复的杀人事件既非通常意义上的悲剧,同时也绝不是对冷漠的现代社会的重新确认,实际上在杀人事件的瞬间影像空间蕴含了未知的生命迹象。电影媒介正是通过解放我们的知觉体系,直接地表现而非表象=再现生命的律动。这正如杨德昌所说的,电影必须要“创造”。  [关键词] 杀人事件 悲剧装置 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