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播”新闻这一新闻播报方式是伴随着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的诞生而产生的,并且一直沿用至今。几十年来,这一传统新闻播报方式在几代播音员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并逐步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电视新闻 语言样式 “播”新闻
一、“播”新闻是在广播电视长期的播音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我们党历来非常重视新闻工作,始终认为,我们国家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这既说明了我们工作的性质,又说明了它在党和国家中的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一直担负着政策导向、舆论监督的神圣使命,而电视新闻节目是完成这一使命的重要阵地之一。电视新闻节目播音员能不能准确、鲜明、生动地体现节目的思想内容,直接影响到电视节目的整体宣传效果。“播”新闻严格以稿件内容为依据,强调对稿件的理解,强调深入理解和领会文字稿件的内涵,准确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完成电视新闻宣传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在党和政府新出台的政策法规以及重大新闻事件的宣传上,“播”新闻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正因为这样,从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诞生之日起,就采用了“播”这种新闻播报方式,并一直沿用至今。
二、“播”新闻的特点
“播”新闻是电视消息类报道中常见的播音语言样式。所谓的“播”,即“播报式,又被称为播讲式,是一种常态样式,是新闻播音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除了极个别的需要宣读的特殊稿件以外,它几乎适用于各种广播电视语体。”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电视台的主流新闻节目大多都采用了这一播报方式。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为例,我们简单分析一下它的特点:
(一)规范性
《新闻联播》节目的播音“语言规整简练、流畅自如,既带有报告新闻的振奋、准确和简捷,又保留了自然语势式的自如曲线运动。”播音员严肃庄重,吐字发声都经过了严格的训练,有别于一般生活状态下的发声、气息状态,保持字正腔圆,声音圆润明亮,带给受众真实可感、清新悦耳、落落大方的艺术美感。它适合于各种新闻事件和大多数新闻文体,并且可以为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观众所接受,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二)权威性
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信号几乎覆盖全世界,向世界各国特别是中国的受众报道中国各地,乃至全世界的新闻信息。这就要求播音员要站在恰当的高度,考虑国际国内大环境,放眼历史与现实,以恰当的视角去对待每一条新闻。“播”者之情是融个人之情于国家、民族、人民之情,播音员需要运用恰当的语气处理才能体现出国家级媒体的权威性。例如:“本月7日,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与一艘中国拖网渔船发生碰撞,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随后,日方巡逻船对中方渔船实施拦截。8日,日本海上保安厅逮捕了渔船船长。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12日表示,中方坚决反对日方对非法抓扣的中国渔船进行任何形式的所谓调查。据了解,日方当天对中国渔船进行了现场模拟取证。姜瑜表示,日方的所谓取证是非法、无效、徒劳的。中方要求日方停止导致事态升级的举动,立即无条件放人放船,这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对于这样一条消息,只有运用字正腔圆,态度鲜明的“播”新闻的语言样式才能形成一种高屋建瓴的气势,表现出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坚定立场,体现一个大国的威信和震慑力,“其核心就是爱憎分明的态度”。
(三)鼓动性
“播”是一种“一对众”的有声语言表达方式。电视台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播音员在播报时所体现出的立场、观点是鲜明的,具有独特的号召力和鼓动性。特别是在建国初期,我们的播音在鼓舞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以及配合国际斗争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那样一个年代,人民广播播音深入人心,也涌现出了一批有影响的播音艺术家。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齐越前辈,他的播音作品气势磅礴、感染力强,给几代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些作品至今仍令人难以忘怀。这一点充分说明了“播”新闻这一语言样式的鼓动性。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强震后,《新闻联播》一次又一次及时播报了全国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战胜灾害,重建汶川的勇气和决心,更是充分发挥了“播”新闻这种播音语言样式的鼓动作用。
三、“播”新闻的具体要求
要体现“播”新闻这一播报方式规范性、权威性和鼓动性的特点,新闻播音员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闻播音员要做好党的“喉舌”
著名播音艺术家齐越前辈认为:“播音员首先是党的新闻工作者,然后才是语言艺术工作者。”所以,新闻播音员首先要“坚持播音创作中的党性原则”,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我们党的相关方针政策;同时,新闻播音员还应该更多地深入生活实践学习,积极主动的了解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新闻播音员必须时刻想到节目内容、思想是否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和规定的宣传口径,绝不允许以个人的好恶、感情、看法作为反映和取舍的标准,严防“偏导”和“误导”,真正做好党的“喉舌”。
(二)新闻播音员必须能够清楚交待新闻事实
电视新闻播音是一种转瞬即逝的有声语言表达艺术。它要求新闻播音员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整地向观众传达稿件的内容及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所以,清楚地交待新闻事实这一要求就显得格外重要。
新闻稿件一般由导语、主体和结尾三部分构成,有的还包括背景。导语部分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主体则是详细阐述新闻事实:结尾部分一般是对新闻事件给以简短的评价或展望。播音员在处理时也应注意到上述特点,导语部分要重点突出,语意鲜明;主体部分要有鲜明的层次感,态度客观,叙述准确流畅,以便于听众理解:结尾部分语气明朗舒展,自然收尾结束。
“为了能够在快速运动的语流中仍能将新闻事实叙述清楚,需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作保证。比如,明亮、坚实的声音,通畅自如的气息,标准清晰的字音,灵活的口齿等等。”这些都需要播音员在平时多下功夫去练习和积累,并非一天两天就可以练成的。
(三)新闻播音要以新感人
新闻播音突出在一个“新”字上,即事件新鲜且有新意。播音员在处理新闻稿件时,对稿件的认识和把握因个人情况(如:政策水平,新闻敏感度,个人修养,文化层次等)的不同而产生一定的差异。想要迅速准确地把握新闻事件的新鲜和新意,需要一个积累和熟练的过程。播音员只有在正确理解感受稿件的基础上,把新闻事件的新鲜和新意带给自己的刺激转化为播讲愿望,运用有声语言将其传达给受众,才能让受众也体会到那种“新”,激发起他们的收视兴趣,引起共鸣。
“为了能最大限度的传达心意、体现新鲜感,播音员在驾驭具体语言技巧时需要做到:膈肌活跃,气息带有明显的弹发跳跃感;声音明亮、轻松、字音饱满有力度;语势常扬,语气明朗有兴致;节奏简捷、明快顺畅。”
在这个多元化发展的时代,电视新闻播音的播报方式必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各种播报方式都各有所长,同时也各有不足,片面地肯定或者否定都是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相悖的。新闻的功能和形态是立体的、多面的。我们需要那些传达政府政令、反映国家大政方针的严肃的时政新闻和客观迅疾地报道国内外要闻大事的报道类新闻,而对于此类新闻节目,客观冷静的播报态势、严谨规范的语言风格——“播”新闻,依然是最为理想的新闻播报状态。
[关键词]电视新闻 语言样式 “播”新闻
一、“播”新闻是在广播电视长期的播音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我们党历来非常重视新闻工作,始终认为,我们国家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这既说明了我们工作的性质,又说明了它在党和国家中的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一直担负着政策导向、舆论监督的神圣使命,而电视新闻节目是完成这一使命的重要阵地之一。电视新闻节目播音员能不能准确、鲜明、生动地体现节目的思想内容,直接影响到电视节目的整体宣传效果。“播”新闻严格以稿件内容为依据,强调对稿件的理解,强调深入理解和领会文字稿件的内涵,准确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完成电视新闻宣传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在党和政府新出台的政策法规以及重大新闻事件的宣传上,“播”新闻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正因为这样,从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诞生之日起,就采用了“播”这种新闻播报方式,并一直沿用至今。
二、“播”新闻的特点
“播”新闻是电视消息类报道中常见的播音语言样式。所谓的“播”,即“播报式,又被称为播讲式,是一种常态样式,是新闻播音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除了极个别的需要宣读的特殊稿件以外,它几乎适用于各种广播电视语体。”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电视台的主流新闻节目大多都采用了这一播报方式。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为例,我们简单分析一下它的特点:
(一)规范性
《新闻联播》节目的播音“语言规整简练、流畅自如,既带有报告新闻的振奋、准确和简捷,又保留了自然语势式的自如曲线运动。”播音员严肃庄重,吐字发声都经过了严格的训练,有别于一般生活状态下的发声、气息状态,保持字正腔圆,声音圆润明亮,带给受众真实可感、清新悦耳、落落大方的艺术美感。它适合于各种新闻事件和大多数新闻文体,并且可以为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观众所接受,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二)权威性
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信号几乎覆盖全世界,向世界各国特别是中国的受众报道中国各地,乃至全世界的新闻信息。这就要求播音员要站在恰当的高度,考虑国际国内大环境,放眼历史与现实,以恰当的视角去对待每一条新闻。“播”者之情是融个人之情于国家、民族、人民之情,播音员需要运用恰当的语气处理才能体现出国家级媒体的权威性。例如:“本月7日,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与一艘中国拖网渔船发生碰撞,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随后,日方巡逻船对中方渔船实施拦截。8日,日本海上保安厅逮捕了渔船船长。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12日表示,中方坚决反对日方对非法抓扣的中国渔船进行任何形式的所谓调查。据了解,日方当天对中国渔船进行了现场模拟取证。姜瑜表示,日方的所谓取证是非法、无效、徒劳的。中方要求日方停止导致事态升级的举动,立即无条件放人放船,这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对于这样一条消息,只有运用字正腔圆,态度鲜明的“播”新闻的语言样式才能形成一种高屋建瓴的气势,表现出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坚定立场,体现一个大国的威信和震慑力,“其核心就是爱憎分明的态度”。
(三)鼓动性
“播”是一种“一对众”的有声语言表达方式。电视台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播音员在播报时所体现出的立场、观点是鲜明的,具有独特的号召力和鼓动性。特别是在建国初期,我们的播音在鼓舞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以及配合国际斗争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那样一个年代,人民广播播音深入人心,也涌现出了一批有影响的播音艺术家。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齐越前辈,他的播音作品气势磅礴、感染力强,给几代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些作品至今仍令人难以忘怀。这一点充分说明了“播”新闻这一语言样式的鼓动性。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强震后,《新闻联播》一次又一次及时播报了全国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战胜灾害,重建汶川的勇气和决心,更是充分发挥了“播”新闻这种播音语言样式的鼓动作用。
三、“播”新闻的具体要求
要体现“播”新闻这一播报方式规范性、权威性和鼓动性的特点,新闻播音员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闻播音员要做好党的“喉舌”
著名播音艺术家齐越前辈认为:“播音员首先是党的新闻工作者,然后才是语言艺术工作者。”所以,新闻播音员首先要“坚持播音创作中的党性原则”,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我们党的相关方针政策;同时,新闻播音员还应该更多地深入生活实践学习,积极主动的了解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新闻播音员必须时刻想到节目内容、思想是否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和规定的宣传口径,绝不允许以个人的好恶、感情、看法作为反映和取舍的标准,严防“偏导”和“误导”,真正做好党的“喉舌”。
(二)新闻播音员必须能够清楚交待新闻事实
电视新闻播音是一种转瞬即逝的有声语言表达艺术。它要求新闻播音员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整地向观众传达稿件的内容及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所以,清楚地交待新闻事实这一要求就显得格外重要。
新闻稿件一般由导语、主体和结尾三部分构成,有的还包括背景。导语部分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主体则是详细阐述新闻事实:结尾部分一般是对新闻事件给以简短的评价或展望。播音员在处理时也应注意到上述特点,导语部分要重点突出,语意鲜明;主体部分要有鲜明的层次感,态度客观,叙述准确流畅,以便于听众理解:结尾部分语气明朗舒展,自然收尾结束。
“为了能够在快速运动的语流中仍能将新闻事实叙述清楚,需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作保证。比如,明亮、坚实的声音,通畅自如的气息,标准清晰的字音,灵活的口齿等等。”这些都需要播音员在平时多下功夫去练习和积累,并非一天两天就可以练成的。
(三)新闻播音要以新感人
新闻播音突出在一个“新”字上,即事件新鲜且有新意。播音员在处理新闻稿件时,对稿件的认识和把握因个人情况(如:政策水平,新闻敏感度,个人修养,文化层次等)的不同而产生一定的差异。想要迅速准确地把握新闻事件的新鲜和新意,需要一个积累和熟练的过程。播音员只有在正确理解感受稿件的基础上,把新闻事件的新鲜和新意带给自己的刺激转化为播讲愿望,运用有声语言将其传达给受众,才能让受众也体会到那种“新”,激发起他们的收视兴趣,引起共鸣。
“为了能最大限度的传达心意、体现新鲜感,播音员在驾驭具体语言技巧时需要做到:膈肌活跃,气息带有明显的弹发跳跃感;声音明亮、轻松、字音饱满有力度;语势常扬,语气明朗有兴致;节奏简捷、明快顺畅。”
在这个多元化发展的时代,电视新闻播音的播报方式必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各种播报方式都各有所长,同时也各有不足,片面地肯定或者否定都是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相悖的。新闻的功能和形态是立体的、多面的。我们需要那些传达政府政令、反映国家大政方针的严肃的时政新闻和客观迅疾地报道国内外要闻大事的报道类新闻,而对于此类新闻节目,客观冷静的播报态势、严谨规范的语言风格——“播”新闻,依然是最为理想的新闻播报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