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忆年少春华时……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hu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被称为“日本新影像作家”的岩井俊二在2004年导演了一部与以往作品风格不同的影片——《花与爱丽丝》。很多人观后认为这是一部轻喜剧,的确,从这部影片中唯一确定的男主角宫本雅志的两次晕倒上看,不论是表演风格还是剧本本身的创作,都有令人发笑的地方。然而,通过135分钟不间断的唯美画面以后,依然是从《情书》中延伸出来的、绵绵不断的忧伤,为什么青春离不开这些词语?
  [关键词]友情 初恋 谎言 隐痛 信任
  
  影片开始于一段冬日清晨的漫长的旅途。花和爱丽丝穿着日本中学生典型的冬装出现在新干线的站台前。一边哈气一边搓手,然后二人遇到同学校的前辈一宫本雅志。暗恋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发生在人头篡动的车厢内……
  性格活泼大胆外向的爱丽丝并不以为然,相反生性羞涩甚至有些自闭的花却尽可能地接近宫本学长。因此参加了其所在的单口相声社团,在三弦琴清脆强烈的节奏下,故事终于展开。
  某天,如往常那样,宫本由于沉迷于背诵相声台词而误撞上铁门,第二次摔到后出现了“短暂失忆”的状况,被紧随其后的花发现。这是一个怎样的时刻啊?自己喜欢的人突然失掉部分的记忆,那就意味着是不是可以说些平时一直在幻想的话呢?是的,就这样,花对后者谎称自己是其刚刚表白的学妹,于是。许多因缘开始错搭。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爱丽丝也不可避免地卷入到事件中,两个平时情同姐妹的好朋友,因为一个男生的缘故,竟有了很多变化。
  可以说,这是一场从开始就是伪装的恋爱,始终伴随的是谎言。因为不知道何时会被拆穿,所以整个故事的情节也一直向着未知发展,也就不可避免地引人入胜。如果用韩国人的手法,似乎可以拍得更为搞笑,而且中国香港也有一部《我的失忆男友》和其类似。但是,我们看到的是岩井,他那细腻的构图所传达出的人物内心的波澜,如丝丝细雨一样浸润着已经失去青春的我们。
  
  关键词之:友情
  
  曾几何时,我们年少的时光中都有一位和自己年龄接近。甚至是从小到大的青梅竹马的小伙伴。他或她伴随着自己度过了那无尽快乐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因此我们有理由将他们(她们)保留在记忆中的最深处。同样,花和爱丽丝就是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她们为彼此整理衣襟上的领结、一起乘新干线上学、一起在盛开的樱花树下打闹嬉戏、一起学跳芭蕾……甚至爱丽丝还为花的谎言打掩护。
  我们需要这样的朋友。这就是友情,没有任何杂质,是人情中最难能可贵之处。可是在面对同一个男生——宫本雅志的时候,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事情发生了变化。友情成了难以逾越的障碍,两个女孩子开始揣摩对方的心思。终于一切在海滩上爆发,那张带有胜利者的红桃A。
  其实故事本身的构思还是围绕着两个女孩和一个男孩展开的。这样的题材本身已不算新鲜,因为古今的许多爱情故事中,这种三角情节被一再讲述、业已陈旧,甚至有些乏味。还好,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有友情在其中,所谓的爱情靠边站。
  
  关键词之:初恋
  
  初恋的年龄是多大?什么时候开始的?怎么开始的?还记得吗?
  初恋的前期应该是暗恋。剧中的人物,花,就是这样。她在站台跟踪宫本,摇晃中戴着粉色手套的手用照相机拍下了他的影象。一站一站,从阳光散满列车窗户的后面仰起头来,听着宫本永无休止的相声练习。心,在此刻,痛苦地呼吸。
  你永远看不到我,不论我们离的多么近!
  在少女们最为珍贵的15岁年华中,课业似乎不是很严重,可是“恋爱”来的真如风一样轻易。飘忽如同爱丽丝的三尺黑瀑长发,随时都可以嘎然而止。因此要保守这一份“感情”就很重要,也很麻烦。可是不论什么,尽我可能吧!即使说谎也无所谓!
  
  关键词之:谎言
  
  日本民族是很严肃的一个群体,说谎和作弊被认为是不可饶恕的罪过。可是在这部影片中,作为只在自己感情中的一个小小的欺骗,也可以无伤大雅。正像岩井俊二本人在一次访谈中谈到的那样“我一直认为若是对自己没有新的发现是不能开始制作新的电影的。因此这次也将会是全新的作品。在倾向上或许比较接近《情书》和《烟花》。这次自己心里决定要做成喜剧,写剧本的时候头脑里总有这两字在盘旋。”
  喜剧因素是有的,仅仅是宫本的晕倒和花的一次次说谎。晕倒并不拖沓,只是在“嗯”的一声以后,人物自然地做倒地动作,伴随着建筑物、身旁物体的旋转。可是说谎,却是一次又一次,这是必然的,因为要维护这段来之不易的交往,而且这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黏合剂。
  可是谎言终究有被拆穿的时刻。令人惊讶的是,最先被拆穿的竟然是爱丽丝。
  宫本和爱丽丝来到一个人烟稀少的公园,天空刚下过雨,有点阴,这也符合人物当时的内心。在点了凉拌拉皮以后,疲倦的爱丽丝对宫本说:“这就是最后一次说分手的地点,还记得吗?还是太喜欢的吧!”
  宫本缓缓地低头、抬头,看着面前清纯安静的爱丽丝。“嗯,有点……我对这个反应很大,吃了会过敏,从很小的时候就这样。”下一个问题:“你不会在说谎吧。我真的失去记忆了吗?”
  该到终点了吧,谎言!谁都已经疲惫。
  谎言二。荒井花。
  看到对方钱夹中的红桃A以后,一切都了然于心。黯然的教室,窗外文化节特大的铁臂阿童木,散发着橘红色的笑脸和招手。花。跌跌撞撞地离开……
  登台之前的幕后,宫本为花系和服的腰带。花终于借着暗淡的灯光,承认自己喜欢对方并说谎的事实。这是一个人最为羞耻的时刻。摄影师给了花很大很长的特写镜头。可是出乎意料的是,宫本说有的,并告诉花,不要伤害自己,他知道全部的事情。最后只是鼓励她上台时不要紧张。
  
  关键词之:隐痛
  
  岩井曾说“回想学生时代就不断会有新的灵感出现。实际上我觉得自己更擅长轻快的剧作,不大喜欢认真严肃的东西,所以总想做接近喜剧的作品。结果这次的作品变得结构混乱,主人公花和爱丽丝也还是没能成为想象中的好孩子,是给人野丫头般特殊感受的电影。”
  每个人在成长的岁月中,总有这样或那样的各种不为人知的事情。或许只是某天的一个心情,或许只是听到某首歌而产生的回忆。可是面对生活,我们中有谁能潇洒地从容应对呢?
  是这样的。爱丽丝的父母早已离婚,她只能和年轻漂亮但经常交男友的妈妈生活。家里凌乱不堪,显示着她的生活也没有目标和方向。直到某天她在街上大肆购物以后被星探发现。可是演员和模特的道路异常艰辛,在经历了几次试镜失败后,安慰她的,却正好是“前男友”宫本雅志。也许正是当时的无助和迷茫,他们开始了从谎言开始的情感交往。
  爱丽丝的父亲是一家公司驻中国上海的办事员。年迈,老实,可是一年几乎只能见她几面。这次约会出来,父亲送给她一支钢笔作为升学礼物。整个过程缓慢悠长。对话简单真挚, 饱含着深刻的眷恋之情,让人看了不免心酸神伤。尤其是在最后,地铁离别时。爱丽丝执拗地问下一次见面的时间,一次一次,父亲却是模糊地回答电话联系吧,或是写信,最近啊等等。不论如何,那句中文“我爱你”还是深深地烙刻在了她的心中……
  正是这些对于生活的不如意和不完满,爱丽丝的眼神中一直温润着失意。每个人都需要通过某种途径去释放,去解压,她也不例外。大雨中来回的奔跑、跳着怪异的舞蹈。可是在谎言被戳穿以后的森林里,少女最初最珍贵的告白从阳光的缝隙中穿插而出,成为这一事件见证的仍然是那张红桃A。
  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感伤的时刻啊!当爱丽丝终于鼓起勇气抬头走向宫本的时候,他被惊吓得退了三步。专注的目光,已经明了于心的感隋,那三个汉语字符一“我爱你”。
  下一个词。“再见”。空留下不明意义的雅志。
  终于一切都可以放下了。父亲和学长。
  最后一次的试镜中,已经几乎面临淘汰的爱丽丝终于释放自己的感情。借助两个纸杯和胶带当舞鞋,表演了一场长达3分40秒的美妙绝伦的芭蕾舞。随着她的起立、腾转、环绕……充溢其间清澈透明的纯净影像,所传达出的纤细感受,都触动着我们观者心灵最深处那对于青春与爱的温暖记忆……
  
  隐痛二。荒井花。
  在影片接近结尾的时候。我们从一个和她们一起练习芭蕾舞的女孩口中得知,花的确有轻微的自闭症倾向。她不愿意上学。不愿意与外人接触,只喜欢呆在母亲开的花店和自己小屋外面的花房里。是爱丽丝,带她走出了阴郁狭窄的房间,给了她一个闪亮轻盈的芭蕾世界。这也解释了她在喜欢宫本时所采取的说谎的行为,因为她不能像别人一样,用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至于她的父亲,没有任何旁白和解释。仿佛从来就不存在。也许只是没有必要提及,以免加入更多的隐痛吧!
  
  关键词之:信任
  这是关于年少时的故事,我们不能接受不愉快的结尾。显然,导演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文化祭”(类似于我国中学校的“艺术节”)单口相声组花上台表演直到结束时,唯一的观众,是一爱丽丝。
  生活重新开始。爱丽丝接到录用的电话,母亲正在收拾家用。当最后花买了印有爱丽丝作为封面的新出的杂志走到以前两人路过的小路上时,在那等候的爱丽丝拦住了她。从笑脸和动作上可以看出,两人还是重归于好。
  其实这不关乎友情和爱情谁者先谁者后的问题,那时的她们并不能真正地理解后者。因为片中的她们穿着的多是干净的带着碎花的衬衫,要不就是宽大的休闲服和牛仔裙、牛仔裤,还没有意识到那种能展现自己美好身材的奇装异服,因此保持着心灵和身体的纯净。只是对于生活中的种种,她们所能做的,却是不要离开自己喜欢的人,如此而已。扶持、依偎,给予鼓励。我们当年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结尾
  
  综观整部影片,岩井俊二始终御用的摄影条田升带给了我们其一贯持续的唯美细致画面,轻灵柔和的映像仿佛拘起片中两位少女之心的花瓣,将芭蕾心拍里最细微和最曼妙的跃动,也一一捕捉呈现于视觉之上。此外,本片在音乐上也是一种突破,尽管没有“莉莉周”空灵飘渺的演绎,但是小提琴和钢琴合奏的低缓沉稳的声线还是再度击穿了我们原本已经沉浸的心灵。
  值得一提的是,据说这次的音乐制作,亦完全是由导演岩井俊二本人一手担当,借由电脑谱写而成。看来他不仅在电影剧本创作、导演手法的多变上有着非凡的才能,连驾御音乐借以传达人物内心感受方面也有着不错的成绩。因为在片中,爱丽丝与父亲会面、她对宫本告白以及最后的芭蕾舞表演三场重点戏中,使用的都是这段音乐,充分加深了观众对她在整个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的印象。
  最后,感谢岩井导演,一直在这个浮华与浮躁的年代里给我们呈现的心灵的宁静。不论何时何地,请一定记得,我们那些失去的青春与爱。
其他文献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如何在家里拍静物照。我用的被拍摄主体是鲜花。我会从光线、搭配、景别几个角度,分别来进行讲解。1选择合适的场地:要有光  照片美不美,关键看光感。光感通透的照片,一定美。晴天无云,阳光从侧面的南窗洒进来,点亮一面墙,也能点亮我们的拍摄主体:鲜花。2背景的选择:看风格  我喜歡简洁清爽的亮调风格,家里的装修,正好也是浅浅的蓝色背景。如果小伙伴们喜欢复古的暗色调风格,可以选用深
[摘要] 由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及其相关单位出品的大型系列纪录片《大秦岭》共分八集介绍了秦岭的自然风光和历史传奇,极大丰富我国的人文历史宝库。影片恢宏干练、广博大气、古朴悠远,全方位的介绍了秦岭的风光和故事,探寻到它古老的历史,展现了秦岭在中华文明、中国历史的进程中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 《大秦岭》 主题 结构 视听语言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21
[摘要]中国历来是一个重视伦理道德的国家,以反映社会和家庭伦理道德为题材的家庭伦理剧深受观众喜爱,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固定的模式。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伦理剧也在发生着蜕变。2006年《新结婚时代》的播出就是对这些社会现状一次淋漓尽致的展现,这部电视剧既有对家庭伦理剧对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表现的继承,也有对家庭伦理剧的创新。  [关键词]家庭伦理剧 《新结婚时代》 创新    崇尚儒家文化的中国
[摘要]中国画的点和线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点或线条,它具有特殊的品格和丰富的内涵。中国画中的线条本身已是高于生活的艺术和装饰化了的艺术手段,对中国画来说,线条这一艺术形式的运用对造型、抒情写意具有重大意义,并且产生着特别显著的审美效果。  [关键词]线条 骨法用笔 抒情写意 精髓    在漫长的中国绘画史上,国画线条作为艺术形式美以及国画线条对艺术美的创作所起的重大作用,都曾十分显著地表现了我
【摘要】以阮籍为代表的竹林七贤是文人饮酒的开端,作为其中典型的阮籍更是与酒有着难解的情缘。然而,与此不相对应的是他的八十二首咏怀诗中,涉及酒的却仅仅只有两篇而已,这耐人寻味。从阮籍作咏怀诗的目的,酒在其生活中的作用,以及他的思想变化等方面大致可看出他诗中无酒的几点原因。  【关键词】阮籍 酒 苦闷 咏怀诗 突围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说到:正始名士服药,竹林名士饮酒。作
摘要 电影离不开音乐,音乐在电影叙事、情感营造方面,给人们联想和定性。《海上钢琴师》中,故事世界的音乐作为叙述者和情感代理的功能性代表,本身既是内容,又是音乐,脱离了单独配乐的孤独,增加了电影的丰富性。本片正是利用了音乐和电影空间的这些特点,利用故事世界音乐的表现力和造型感,成功地塑造了1900这个海上钢琴师的形象。  关键词 故事世界音乐 爵士钢琴 情感营造    一、音乐背景    电影描述了
摘要 在当今的社会中,人们越来越重视汽车色彩文化的设计,色彩设计为汽车设计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虽然影响汽车色彩设计的因素很多,但基本上可以看出影响其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三个,即消费者因素、汽车自身因素以及环境因素。从《谁与争锋》、《蝙蝠侠》、《本能2:嗜险》、《正义先锋》、《毕业生》、《警网铁佥刚》、《速度与激情》、《疾速60秒》等电影中展现的汽车,探讨上述三个因素对汽车色彩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
【摘 要】 “手办”可以说是玩具与雕塑的结合体,是借用雕塑造型语言来诠释流行文化的直观体现,更是精英文化与流行元素结合的成功范例针对大学教育中的“手办”形式的雕塑创作模式的教学研究,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适应时代的发展  【关键词】手办 雕塑 动漫 造型    “手办”可以说是玩具与雕塑的结合体,是借用雕塑造型语言来诠释流行文化的直观体现,更是精英文化与流行元素结合的成功范例。“手办”的意义来自
【摘要】中国进入当代社会,为女性提供了广阔的精神视野。当代女导演以自身的情感心里,凭借电影作品来传达女性独有的经验与世界。本文主要从女导演在题材的突破、社会文化语境以及独特的文化视角三个层面上展示出来的女性意识的觉醒来分析,为中国女性的真正解放开拓新的精神视野。  【关键词】女导演 女性意识 电影文化    建国后,女性在政治上、法律上取得了一定的地位,男性在他们的领地上给了女性表面上的平等。被
[摘要]白人文化冲击不仅造成了《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黑人文化的迷失以及心灵的扭曲,也最终导致了佩科拉精神分裂的悲剧。它告诫读者:如果以白人文化作为价值取向,迷失黑人自身文化,只能造成人生的悲剧,对深受白人文化标准戕害的人们来说,佩科拉的悲剧迄今仍具有极为深刻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 文化冲击 黑人心灵 探析    《最蓝的眼睛》(The Bluest Eye,1970)的问世,是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