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由名著改编的电影《大话西游》、《星光灿烂猪八戒》、《画皮》等存在着对原著的误读和悖离,从而使原著与改编的关系渐行渐远。在名著的改编中应遵循什么原则,才能保留原著的精髓,是摆在改编者面前严肃和慎重的问题。
关键词 《画皮》 意旨悖离 改编原则
根据名著《聊斋志异》改编的新版电影《画皮》,上映不到三周,票房即达2 5亿元,“成绩”颇丰。不过,该片导演陈嘉上在接受某杂志采访时。坦言自己对中国文化了解太浅,拍古装片压力很大。此言并非谦逊,因为仔细看,会发现编导对原著改编明显的悖离。
一、原著的精髓淡然无存
原著《画皮》虽然不到两千字,然而意蕴深远。一般读者认为其思想主旨告诫人们不要为表面伪装的假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否则就会上当受骗。实质是一个典型的道教小说结构模式,即凡人遇妖(恶鬼)、恶鬼逞凶、道士驱妖三部曲。由这一结构模式所体现的小说深层象征意蕴乃是“戒色止淫,觉而见性”。其实这一深层意蕴,作者在文末已点出:“愚哉世人!明明妖也,而以为美。迷哉愚人!明明忠也,而以为妄。然爱人之色而渔之,妻亦将食人之唾而甘之矣。天道好还,但愚而迷者不悟耳。可哀也夫!”新版电影《画皮》却将原著的精神内核远远丢掉了。其实质想表达的是一个“爱”字:人妖之间、人伦之间、妖魔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影片《画皮》对小说除了基本人物和命运有所继承,在人物性格和情节设置上有很大颠覆,电影中的王生是一位将军,这位将军不好色,最多只是一个多情种,在他与《聊斋》里面的好色书生之间划出了明显的界限。两个王妻倒有相似之处,但情感的深度已不可同日而语。原著里面的王妻为救自己的丈夫只是食痰吸唾,佩蓉为救丈夫却喝妖毒变白发女。变化最大的是“画皮”这一角色,原著中是厉鬼电影中是美狐。在中国文化中,狐的特性是极淫和善变。清人和邦额说“狐性极淫,故名日淫狐”。小唯为了占有王生。取代王夫人的位置,无所不用,有点淫狐的味道。不过小唯要吃人心养颜,披着画皮过日子。这不是狐的特性。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狐狸在月圆之夜,戴骷髅拜北斗,就可以变成俊男美女。到了明清小说中《平妖传》第三回开篇即云“:横生变化亦多途,妖幻从来莫过狐。假佛装神人不识,何疑今日圣姑姑。”今人李剑国指出:“在唐代,人们为狐创造出奇特的化人术,并且这种妖术非狐而奠有”。证明了狐狸是百变随心,根本用不着画皮。鬼怪则不然,《说文》中说:“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鬼虽然骇人,法力低级,只能借助于高妙化装术,将人皮附于骨骸之上来伪饰自己,以达到接近人之后伺机下手害人。改编者要把小唯定位为“九霄美狐”,又想保留画皮厉鬼的恐怖形象,于是,这个“九霄美狐”,脱了人皮之后,成了没有皮毛、令人毛骨悚然的狐不狐,鬼不鬼的妖怪。可不管怎样的改编大体上也得符合中国积淀已久的文化心理与审美习惯才好。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可以看到,改编后的电影对原作的主题阐释一直存在着误读和悖离,原作的批判作用和警醒意识淡化到无。电影只是借助名著的皮,故弄高雅,其目的只是为自己的故事找一个根,一个文化之根,因为其深谙“皮之不存,毛无所附”的道理。殊不知,这样常常会将原本一个好端端的故事弄得不伦不类,原著的精髓荡然无存,文化底蕴越来越浅显。
二、名著改编的原则
当下借助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愈演愈烈,有的国家高达80%至90%。我国近几年影视作品多数也出自改编。改编已经成为影视作品生产的一个主要来源。但是近年来,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文化现象,很多作品袭改编之名,却并没有行改编之实,而是“借壳上市”般的纯自由创作。这类作品往往借名著的知名度,在自己的作品中冠以大众熟悉的人物或名目,创作的却是极具原创意味的故事。如《大话西游》、《星光灿烂猪八戒》、《画皮》等。虽然承袭了古典名著中的一些因素,故事内容和思想意识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使原著与改编的关系渐行渐远。
影视改编应遵循什么原则,才能保留原著的精髓呢?
研究者普遍认为:“忠实性和创造性相结合是改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原著提供的内容是改编的基础,并且决定与影响着改编艺术再创造的方向和性质,严格意义的改编,首先必须尊重原作。”就如何忠于原著,陈犀禾曾著文认为:“就小说的文字、故事和涵义三个层面而言,对原作的重新阐释主要是建立在两个历史主义之上:一方面是忠于原著形象的历史真实,不能进行反历史主义的改造;另一方面是要从我们今天的历史高度来认识和开掘这些形象,而不仅仅拘泥于作者当时的认识。”在不违背历史真实和作者本意并有助于加深观众的理解和欣赏的前提下,加入一些细节刻画、人物性格以烘托、渲染故事情节,进行再创造。是可以理解有时也是必要的。例如电视剧《水浒传》中对潘金莲的态度,有一定的同情和美化成分,就暗含了当代文化因素中与封建社会截然不同的女性意识。但是,如果改编没有建立在上述基础之上,夸大解读和随意阐释威者迎合某些人低俗的倾向,将名著庸俗化,甚至篡改得面目全非,就背离了改编的原则,引起大部分观众的反感和指责。
由此,无论改编者对原著秉有何种态度和看法,但既是改编,不论改多改少,总应以原著内核作为重心,坚守改编的底线。否则。空披了原著的外衣,而行他者之道,既是对原著的不敬也有损改编之名。
关键词 《画皮》 意旨悖离 改编原则
根据名著《聊斋志异》改编的新版电影《画皮》,上映不到三周,票房即达2 5亿元,“成绩”颇丰。不过,该片导演陈嘉上在接受某杂志采访时。坦言自己对中国文化了解太浅,拍古装片压力很大。此言并非谦逊,因为仔细看,会发现编导对原著改编明显的悖离。
一、原著的精髓淡然无存
原著《画皮》虽然不到两千字,然而意蕴深远。一般读者认为其思想主旨告诫人们不要为表面伪装的假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否则就会上当受骗。实质是一个典型的道教小说结构模式,即凡人遇妖(恶鬼)、恶鬼逞凶、道士驱妖三部曲。由这一结构模式所体现的小说深层象征意蕴乃是“戒色止淫,觉而见性”。其实这一深层意蕴,作者在文末已点出:“愚哉世人!明明妖也,而以为美。迷哉愚人!明明忠也,而以为妄。然爱人之色而渔之,妻亦将食人之唾而甘之矣。天道好还,但愚而迷者不悟耳。可哀也夫!”新版电影《画皮》却将原著的精神内核远远丢掉了。其实质想表达的是一个“爱”字:人妖之间、人伦之间、妖魔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影片《画皮》对小说除了基本人物和命运有所继承,在人物性格和情节设置上有很大颠覆,电影中的王生是一位将军,这位将军不好色,最多只是一个多情种,在他与《聊斋》里面的好色书生之间划出了明显的界限。两个王妻倒有相似之处,但情感的深度已不可同日而语。原著里面的王妻为救自己的丈夫只是食痰吸唾,佩蓉为救丈夫却喝妖毒变白发女。变化最大的是“画皮”这一角色,原著中是厉鬼电影中是美狐。在中国文化中,狐的特性是极淫和善变。清人和邦额说“狐性极淫,故名日淫狐”。小唯为了占有王生。取代王夫人的位置,无所不用,有点淫狐的味道。不过小唯要吃人心养颜,披着画皮过日子。这不是狐的特性。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狐狸在月圆之夜,戴骷髅拜北斗,就可以变成俊男美女。到了明清小说中《平妖传》第三回开篇即云“:横生变化亦多途,妖幻从来莫过狐。假佛装神人不识,何疑今日圣姑姑。”今人李剑国指出:“在唐代,人们为狐创造出奇特的化人术,并且这种妖术非狐而奠有”。证明了狐狸是百变随心,根本用不着画皮。鬼怪则不然,《说文》中说:“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鬼虽然骇人,法力低级,只能借助于高妙化装术,将人皮附于骨骸之上来伪饰自己,以达到接近人之后伺机下手害人。改编者要把小唯定位为“九霄美狐”,又想保留画皮厉鬼的恐怖形象,于是,这个“九霄美狐”,脱了人皮之后,成了没有皮毛、令人毛骨悚然的狐不狐,鬼不鬼的妖怪。可不管怎样的改编大体上也得符合中国积淀已久的文化心理与审美习惯才好。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可以看到,改编后的电影对原作的主题阐释一直存在着误读和悖离,原作的批判作用和警醒意识淡化到无。电影只是借助名著的皮,故弄高雅,其目的只是为自己的故事找一个根,一个文化之根,因为其深谙“皮之不存,毛无所附”的道理。殊不知,这样常常会将原本一个好端端的故事弄得不伦不类,原著的精髓荡然无存,文化底蕴越来越浅显。
二、名著改编的原则
当下借助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愈演愈烈,有的国家高达80%至90%。我国近几年影视作品多数也出自改编。改编已经成为影视作品生产的一个主要来源。但是近年来,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文化现象,很多作品袭改编之名,却并没有行改编之实,而是“借壳上市”般的纯自由创作。这类作品往往借名著的知名度,在自己的作品中冠以大众熟悉的人物或名目,创作的却是极具原创意味的故事。如《大话西游》、《星光灿烂猪八戒》、《画皮》等。虽然承袭了古典名著中的一些因素,故事内容和思想意识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使原著与改编的关系渐行渐远。
影视改编应遵循什么原则,才能保留原著的精髓呢?
研究者普遍认为:“忠实性和创造性相结合是改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原著提供的内容是改编的基础,并且决定与影响着改编艺术再创造的方向和性质,严格意义的改编,首先必须尊重原作。”就如何忠于原著,陈犀禾曾著文认为:“就小说的文字、故事和涵义三个层面而言,对原作的重新阐释主要是建立在两个历史主义之上:一方面是忠于原著形象的历史真实,不能进行反历史主义的改造;另一方面是要从我们今天的历史高度来认识和开掘这些形象,而不仅仅拘泥于作者当时的认识。”在不违背历史真实和作者本意并有助于加深观众的理解和欣赏的前提下,加入一些细节刻画、人物性格以烘托、渲染故事情节,进行再创造。是可以理解有时也是必要的。例如电视剧《水浒传》中对潘金莲的态度,有一定的同情和美化成分,就暗含了当代文化因素中与封建社会截然不同的女性意识。但是,如果改编没有建立在上述基础之上,夸大解读和随意阐释威者迎合某些人低俗的倾向,将名著庸俗化,甚至篡改得面目全非,就背离了改编的原则,引起大部分观众的反感和指责。
由此,无论改编者对原著秉有何种态度和看法,但既是改编,不论改多改少,总应以原著内核作为重心,坚守改编的底线。否则。空披了原著的外衣,而行他者之道,既是对原著的不敬也有损改编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