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威廉·福克纳的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作为20世纪意识流小说体系中的重要作品,自问世以来,一直深受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在这部小说中,福克纳创造性地采用了多角度和多种形式的叙事手法,重复叙事的手法不仅真实地反映了作品的主题思想,深化了作品的艺术高度,同时还将现实在小说中通过叙事的艺术改变展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叙事手法叙事艺术性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20世纪享有盛誉的小说家,也是美国20世纪意识流派小说作家的先锋和代表。《喧哗与骚动》作为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品,更是将他意识流小说派系和意识流写作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小说中创新大胆的意识流写作形式,颠覆了传统的小说作品,创作出极具现实意义的小说作品。《喧哗与骚动》中叙事方法的独特见解和多样化的叙事手段,辅以作者卓越的意识流描写手法和描写技巧,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甚至成为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被业界誉为20世纪百部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而作者福克纳则被文学界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之一。《喧哗与骚动》以其独特的叙事方法和叙事手段被文艺批评家和艺术人士所关注和赞赏,《喧哗与骚动》的整体构架中巧妙地利用了叙事技巧并结合意识流小说的叙事风格,赋予了小说个体结构中极大的灵性,赋予了意识流小说创作的新的灵感,开辟了意识流小说的新思路。小说中通过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呈现出来的艺术性,包含了宗教、天文地理以及浓厚的人文色彩,并通过叙事中的隐喻和象征,给读者无限的遐想。
一小说多角度叙事方法呈现的艺术性
多角度叙事方法作为20世纪出现的独特的叙事手法,在《喧哗与骚动》出版之前并不多见,相关的理论研究对于多角度叙事方法还处于初级阶段,而将多角度叙事方法应用于长篇小说中的也比较少见。许多作家或批评家怀疑多角度叙事方法能否驾驭长篇小说中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是否会给读者带来混乱的阅读感受。实际上,多角度叙事手法通过多个人物角色分别呈现和铺开故事情节,而这些故事情节从多个人物的角度出发进行描述,但最终所讲述的故事又是相互融合、相互印证的,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提高了小说叙事的弹性,使小说中各个人物对事件的理解都融入到故事之中,同时打破了原有的叙事空间,形成独特的时空观,然后通过相互印证的故事情节给读者带来恍然大悟的阅读快感。然而它的缺点是,小说叙事时相互牵连,主线较多,故事情节的设计必须十分严密,否则给人以漏洞百出的感觉。
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正是用超强的驾驭能力和叙事能力,采用多角度的叙事方法讲述了小说中的故事,并展现了小说的主题思想。从整体上看,小说的叙事角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其一是班吉、二是昆丁、三是杰生、四是迪尔西。为了更好地叙述故事,驾驭小说的主体构架,福克纳在小说的四个章节中,分别讲述了昆丁说经历的故事以及昆丁的心理活动,杰生的故事、班吉的故事、迪尔西的故事,借用四个主人翁的分别讲述展现故事情节。各个故事情节虽然分别由不同的角色叙述,但最终形成了故事的主线,讲述了完整的故事。这正是福克纳叙事的巧妙之处,各个不同的人物用不同的观点以及不同的思路讲述了同一个故事、完整的故事。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小说的叙事艺术性。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打破了传统的时间主线的限制,也打破了传统的故事主人翁的出厂顺序,先让二兄弟班吉和昆丁出场,讲述自己的故事,随后借用杰生的口气讲述更全面的故事,最后以迪尔西作为主线,讲述未尽故事。这些顺序都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巧妙安排,通过这样的故事安排和这些不同的角度,故事的全面性展现得更加完全,读者在其中更能够感受到不同的心理感受,更能加深对小说故事情节的印象。前三个部分的叙述通过康普生家昆丁、杰生、班吉兄弟的分别叙述自己的故事,第四部分则叙述迪尔西的故事,并结合康普生家三兄弟在一九二八年四月八日这一天中的故事。第四部分迪尔西的故事表面上看是对之前康普生家三兄弟故事的补充,实则是作者平衡全局的重要举措。此外,小说还有一个附录,讲述了康普生家至17世纪至20世纪中叶两百多年历史中的故事,是作者对小说中人物命运的总体交代。
二小说中重复叙事的艺术性探析
多角度叙事作为《喧哗与骚动》中的主要叙事手法,是威廉·福克纳在这部小说中最重要的叙事艺术技巧之一,而重复叙事则是《喧哗与骚动》中最常见、应用最多的叙事手法之一。福克纳在采用多角度叙事的过程中,融合了重复叙事的艺术手法,加深了故事的深度和厚度,使小说叙事更加明显、故事情节发展更加深入。所谓重复叙事的写作手法,通常指为了故事情节叙述的需要,同一件事情多次讲述或多次讲述同一次事情,当然这并非简单的重复,作者通过多角度的不同叙述视角的变化,使阅读者对重复叙事不仅不会产生重复和啰嗦的感觉,反而感到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看法,加深了故事的延展性。多角度叙事常被称为福克纳最重要艺术技巧之一,实际上福克福克纳的多角度叙事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像传统小说那样把故事讲清楚,推动情节的发展,而是为了展示不同视角对同一事件或人物的不同叙说和阐释。
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通过不同的视角或叙述者叙述同一件事情,而他们不同角度的叙说,虽然有矛盾和冲突,但总体的叙述内容和情节在不同的价值观念下却呈现出主题上的吻合,这正是作者福克纳意识流派小说叙事的精妙之处,即:通过重复的叙述,在矛盾中寻求统一,在冲突中突出故事的主题。著名的评论家肖明翰说:“矛盾之所以会产生,绝大部分是由于将一些无论在时间、空间、逻辑上毫无关联抑或相互对立的成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空间的角度并不能将这些矛盾消弥,而是被融入现实生活中,成为生活百态中的一种形态,并成为作品创作的素材,正是由于这些矛盾的存在,才为作品赋予了新的意义和极大的发展空间。”
关于重复叙事的写作手法,许多评论家认为它是众多不同声音、不同意识、不同观念组成的具有充分价值的复合音调,是众多命运主体在统一的客观世界中意识的展开,是在众多平等意识下各个不同意识主体中发生的相互融合。在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中,作者独具匠心地采用戏剧化的叙述,用多角度的重复叙事,从第一章到第三章,由人物叙事展开故事情节,最后一章通过变奏的叙事补充故事主体,平衡故事情节,各个章节中相互呼应,彼此互补,形成了重复的叙述,并通过不同视角中的同一人物或场景的描述,在重复中体现差异,在互补中形成合力,使叙事更加立体,超越直线的叙事手法带给读者的是毫不冗长的故事和立体多维的视角。
三小说中反复叙事体现的艺术性
在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中,反复叙事是他最具独创性的写作手法,而且反复叙事的手法与其他诸如多角度叙事、重复叙事相融合。从写作的修饰手法来看,反复叙事作为一种修辞方法,是小说或文章为突出主题或某种思想的需要采取的一种修辞方式。反复叙事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和强调思想或故事主题中呈现的独特性。反复的修辞手法在诗歌中比较常见,而小说由于故事发展的需要,通常作家都很少使用反复的叙事方法。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中创造性地借用了诗歌中的反复的修辞手法,创造了小说中适用的反复的叙事方法。反复的叙事手法不同与诗歌或散文中的细节反复,而从宏观重复是扩大化的重复手法。曾经有记者问威廉·福克纳,在他的《喧哗与骚动》中,最能表现作品的主题的手法是什么?福克纳认为是多角度的叙事手法;记者问他最能体现小说的主题叙事手法是什么?福克纳毫不犹豫地说是反复的叙事手法。在《喧哗与骚动》中,福克纳创新地运用了反复的叙事手法,展现出其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与吉思·斯太因谈论他的这部经典著作时,他说:“《喧哗与骚动》这部作品我共创作了5次,每次都是在想将作品交待清楚的初衷下进行写作,总是想突破心里对作品的构架,如果不能突破,心里的烦闷与负担就挥之不去,我先是以一个白痴孩子的视角进行写作,因为这个故事是由一个单纯、无邪的人口中说出,能够让故事更加朴实、动人。但在创作完成之后,我审视全文,觉得故事并没有完全交待清楚,于是我的第2次创作开始了,这次我是从另外一个兄弟的视角进行叙述,讲的故事是相同的,但写作的结果还是差强人意,之后我又从另外一个兄弟的角度进行写作,与自己满意的程度还有些距离,我便将这两个视角定作的文章串在了一起,并对其进行完善。但这些仍未达到心理预期的目标,直至这本书出版15年之后,我将这个故事再次重新创作,作为出版书的附录,这本书才算正式创作完成,我的这件心事总算了却了。”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窥见福克纳在使用反复的叙事手法上对整个小说的影响,和反复的叙事手法在作者心目中的分量。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的整个小说架构中叙事的艺术性和独特之处就在于反复讲述了同一个故事,而不会使读者感到重复和冗余。正是得益于故事的深度,通过不同的角度和重复的叙事,在反复讲述三至四遍后,读者能够从每篇故事中体会不同的感受。反复的叙事手法使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反复重现,加深了故事的深度和宽度,这是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的最独特之处。许多人认为看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最主要看他多角度的叙事手法,但从根本上看,多角度叙事手法与反复的叙事手法又是有区别的。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四个叙述者讲述故事,前三个部分的班吉、昆丁、杰生的人物叙述都是从各自的角度出发,第四部分的叙述者则是全能全知的迪尔西。各个人物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叙述了康普生家族的故事以及凯迪姐妹的故事,四个叙述者所讲的故事反复讲了四遍,则是运用反复的叙事手法,由于在反复叙事的过程中,侧重点不同、出发点和观点不同,因此小说读下来不令人感到反复,反而加深了读者的思考和对小说故事情节与人物特征、思想的认识。反复叙事的手法增强了读者的感受,强化了读者对小说故事和人物的认识,引发了读者对小说反映的深层次思想的思考。
四结语
总之,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通过创新的叙事手法,为意识流派小说开创了新的方向。《喧哗与骚动》的叙事的艺术性体现在它独特的创新性与艺术性上,威廉·福克纳通过他独具匠心的创作,为他在西方意识流派上树立了属于他自己的丰碑。
参考文献:
[1] 威廉·福克纳,李文俊译:《喧哗与骚动》,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
[2] 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 王传习:《威廉·福克纳:20世纪中国文学视野中的画像》,《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年第8期。
[4] 黄铁池、杨国华:《20世纪外国文学名著文本阐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 朱振武:《在心理美学的平面上:威廉·福克纳小说创作论》,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6] 魏莉梅:《论多维叙事下的〈喧哗与骚动〉》,《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关键词: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叙事手法叙事艺术性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20世纪享有盛誉的小说家,也是美国20世纪意识流派小说作家的先锋和代表。《喧哗与骚动》作为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品,更是将他意识流小说派系和意识流写作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小说中创新大胆的意识流写作形式,颠覆了传统的小说作品,创作出极具现实意义的小说作品。《喧哗与骚动》中叙事方法的独特见解和多样化的叙事手段,辅以作者卓越的意识流描写手法和描写技巧,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甚至成为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被业界誉为20世纪百部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而作者福克纳则被文学界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之一。《喧哗与骚动》以其独特的叙事方法和叙事手段被文艺批评家和艺术人士所关注和赞赏,《喧哗与骚动》的整体构架中巧妙地利用了叙事技巧并结合意识流小说的叙事风格,赋予了小说个体结构中极大的灵性,赋予了意识流小说创作的新的灵感,开辟了意识流小说的新思路。小说中通过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呈现出来的艺术性,包含了宗教、天文地理以及浓厚的人文色彩,并通过叙事中的隐喻和象征,给读者无限的遐想。
一小说多角度叙事方法呈现的艺术性
多角度叙事方法作为20世纪出现的独特的叙事手法,在《喧哗与骚动》出版之前并不多见,相关的理论研究对于多角度叙事方法还处于初级阶段,而将多角度叙事方法应用于长篇小说中的也比较少见。许多作家或批评家怀疑多角度叙事方法能否驾驭长篇小说中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是否会给读者带来混乱的阅读感受。实际上,多角度叙事手法通过多个人物角色分别呈现和铺开故事情节,而这些故事情节从多个人物的角度出发进行描述,但最终所讲述的故事又是相互融合、相互印证的,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提高了小说叙事的弹性,使小说中各个人物对事件的理解都融入到故事之中,同时打破了原有的叙事空间,形成独特的时空观,然后通过相互印证的故事情节给读者带来恍然大悟的阅读快感。然而它的缺点是,小说叙事时相互牵连,主线较多,故事情节的设计必须十分严密,否则给人以漏洞百出的感觉。
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正是用超强的驾驭能力和叙事能力,采用多角度的叙事方法讲述了小说中的故事,并展现了小说的主题思想。从整体上看,小说的叙事角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其一是班吉、二是昆丁、三是杰生、四是迪尔西。为了更好地叙述故事,驾驭小说的主体构架,福克纳在小说的四个章节中,分别讲述了昆丁说经历的故事以及昆丁的心理活动,杰生的故事、班吉的故事、迪尔西的故事,借用四个主人翁的分别讲述展现故事情节。各个故事情节虽然分别由不同的角色叙述,但最终形成了故事的主线,讲述了完整的故事。这正是福克纳叙事的巧妙之处,各个不同的人物用不同的观点以及不同的思路讲述了同一个故事、完整的故事。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小说的叙事艺术性。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打破了传统的时间主线的限制,也打破了传统的故事主人翁的出厂顺序,先让二兄弟班吉和昆丁出场,讲述自己的故事,随后借用杰生的口气讲述更全面的故事,最后以迪尔西作为主线,讲述未尽故事。这些顺序都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巧妙安排,通过这样的故事安排和这些不同的角度,故事的全面性展现得更加完全,读者在其中更能够感受到不同的心理感受,更能加深对小说故事情节的印象。前三个部分的叙述通过康普生家昆丁、杰生、班吉兄弟的分别叙述自己的故事,第四部分则叙述迪尔西的故事,并结合康普生家三兄弟在一九二八年四月八日这一天中的故事。第四部分迪尔西的故事表面上看是对之前康普生家三兄弟故事的补充,实则是作者平衡全局的重要举措。此外,小说还有一个附录,讲述了康普生家至17世纪至20世纪中叶两百多年历史中的故事,是作者对小说中人物命运的总体交代。
二小说中重复叙事的艺术性探析
多角度叙事作为《喧哗与骚动》中的主要叙事手法,是威廉·福克纳在这部小说中最重要的叙事艺术技巧之一,而重复叙事则是《喧哗与骚动》中最常见、应用最多的叙事手法之一。福克纳在采用多角度叙事的过程中,融合了重复叙事的艺术手法,加深了故事的深度和厚度,使小说叙事更加明显、故事情节发展更加深入。所谓重复叙事的写作手法,通常指为了故事情节叙述的需要,同一件事情多次讲述或多次讲述同一次事情,当然这并非简单的重复,作者通过多角度的不同叙述视角的变化,使阅读者对重复叙事不仅不会产生重复和啰嗦的感觉,反而感到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看法,加深了故事的延展性。多角度叙事常被称为福克纳最重要艺术技巧之一,实际上福克福克纳的多角度叙事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像传统小说那样把故事讲清楚,推动情节的发展,而是为了展示不同视角对同一事件或人物的不同叙说和阐释。
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通过不同的视角或叙述者叙述同一件事情,而他们不同角度的叙说,虽然有矛盾和冲突,但总体的叙述内容和情节在不同的价值观念下却呈现出主题上的吻合,这正是作者福克纳意识流派小说叙事的精妙之处,即:通过重复的叙述,在矛盾中寻求统一,在冲突中突出故事的主题。著名的评论家肖明翰说:“矛盾之所以会产生,绝大部分是由于将一些无论在时间、空间、逻辑上毫无关联抑或相互对立的成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空间的角度并不能将这些矛盾消弥,而是被融入现实生活中,成为生活百态中的一种形态,并成为作品创作的素材,正是由于这些矛盾的存在,才为作品赋予了新的意义和极大的发展空间。”
关于重复叙事的写作手法,许多评论家认为它是众多不同声音、不同意识、不同观念组成的具有充分价值的复合音调,是众多命运主体在统一的客观世界中意识的展开,是在众多平等意识下各个不同意识主体中发生的相互融合。在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中,作者独具匠心地采用戏剧化的叙述,用多角度的重复叙事,从第一章到第三章,由人物叙事展开故事情节,最后一章通过变奏的叙事补充故事主体,平衡故事情节,各个章节中相互呼应,彼此互补,形成了重复的叙述,并通过不同视角中的同一人物或场景的描述,在重复中体现差异,在互补中形成合力,使叙事更加立体,超越直线的叙事手法带给读者的是毫不冗长的故事和立体多维的视角。
三小说中反复叙事体现的艺术性
在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中,反复叙事是他最具独创性的写作手法,而且反复叙事的手法与其他诸如多角度叙事、重复叙事相融合。从写作的修饰手法来看,反复叙事作为一种修辞方法,是小说或文章为突出主题或某种思想的需要采取的一种修辞方式。反复叙事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和强调思想或故事主题中呈现的独特性。反复的修辞手法在诗歌中比较常见,而小说由于故事发展的需要,通常作家都很少使用反复的叙事方法。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中创造性地借用了诗歌中的反复的修辞手法,创造了小说中适用的反复的叙事方法。反复的叙事手法不同与诗歌或散文中的细节反复,而从宏观重复是扩大化的重复手法。曾经有记者问威廉·福克纳,在他的《喧哗与骚动》中,最能表现作品的主题的手法是什么?福克纳认为是多角度的叙事手法;记者问他最能体现小说的主题叙事手法是什么?福克纳毫不犹豫地说是反复的叙事手法。在《喧哗与骚动》中,福克纳创新地运用了反复的叙事手法,展现出其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与吉思·斯太因谈论他的这部经典著作时,他说:“《喧哗与骚动》这部作品我共创作了5次,每次都是在想将作品交待清楚的初衷下进行写作,总是想突破心里对作品的构架,如果不能突破,心里的烦闷与负担就挥之不去,我先是以一个白痴孩子的视角进行写作,因为这个故事是由一个单纯、无邪的人口中说出,能够让故事更加朴实、动人。但在创作完成之后,我审视全文,觉得故事并没有完全交待清楚,于是我的第2次创作开始了,这次我是从另外一个兄弟的视角进行叙述,讲的故事是相同的,但写作的结果还是差强人意,之后我又从另外一个兄弟的角度进行写作,与自己满意的程度还有些距离,我便将这两个视角定作的文章串在了一起,并对其进行完善。但这些仍未达到心理预期的目标,直至这本书出版15年之后,我将这个故事再次重新创作,作为出版书的附录,这本书才算正式创作完成,我的这件心事总算了却了。”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窥见福克纳在使用反复的叙事手法上对整个小说的影响,和反复的叙事手法在作者心目中的分量。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的整个小说架构中叙事的艺术性和独特之处就在于反复讲述了同一个故事,而不会使读者感到重复和冗余。正是得益于故事的深度,通过不同的角度和重复的叙事,在反复讲述三至四遍后,读者能够从每篇故事中体会不同的感受。反复的叙事手法使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反复重现,加深了故事的深度和宽度,这是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的最独特之处。许多人认为看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最主要看他多角度的叙事手法,但从根本上看,多角度叙事手法与反复的叙事手法又是有区别的。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四个叙述者讲述故事,前三个部分的班吉、昆丁、杰生的人物叙述都是从各自的角度出发,第四部分的叙述者则是全能全知的迪尔西。各个人物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叙述了康普生家族的故事以及凯迪姐妹的故事,四个叙述者所讲的故事反复讲了四遍,则是运用反复的叙事手法,由于在反复叙事的过程中,侧重点不同、出发点和观点不同,因此小说读下来不令人感到反复,反而加深了读者的思考和对小说故事情节与人物特征、思想的认识。反复叙事的手法增强了读者的感受,强化了读者对小说故事和人物的认识,引发了读者对小说反映的深层次思想的思考。
四结语
总之,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通过创新的叙事手法,为意识流派小说开创了新的方向。《喧哗与骚动》的叙事的艺术性体现在它独特的创新性与艺术性上,威廉·福克纳通过他独具匠心的创作,为他在西方意识流派上树立了属于他自己的丰碑。
参考文献:
[1] 威廉·福克纳,李文俊译:《喧哗与骚动》,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
[2] 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 王传习:《威廉·福克纳:20世纪中国文学视野中的画像》,《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年第8期。
[4] 黄铁池、杨国华:《20世纪外国文学名著文本阐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 朱振武:《在心理美学的平面上:威廉·福克纳小说创作论》,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6] 魏莉梅:《论多维叙事下的〈喧哗与骚动〉》,《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