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loved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是新课程教材内容转变最大的部分,无论是学习目标、内容体系、编排与呈现、教学模式还是评价方式,给教师带来的冲击是非常强烈的。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很多,其中之一就是看是否处理好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使学生的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均能得到正常的健康的发展,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就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就敢于向教师提出问题,这样便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的学习精神。当学生把“问题”提出来后,教师应该如何处理呢?
  一、问题涉及到未学内容,可由教师作启发性的指导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课堂上要做两件事:第一,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第二,要努力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数学知识系统性强,结构严密,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由此及彼,产生疑问。例如:在教学中讲到“循环小数”这节时,有一位学生受“无限循环小数”的启发,就大胆地提出:“有没有无限不循环小数呢?”。我当即给予表扬,然后作启发性指导:这样的小数很多,以后我们学习“圆的知识”时就要碰到,对“圆的认识”中的无限不循环小数,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还专门研究过呢!他推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精确到小数点后面第七位,这比欧洲国家还早一千五百多年呢!为了纪念和表彰祖冲之在科学上的卓越贡献,紫金山天文台已把他们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祖冲之”,人们又把月球背面的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
  二、因教师教学的失误而形成的问题,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弥补过失
  有时,教师对教学尽管作了精心设计,失误还是难免的。由于教师的失误,往往会导致学生对某些问题的不理解,而产生疑问。例如:在教学中讲到“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由于一时疏忽,竟没对“0”作单独讨论,就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小黑板出示: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结果有学生提出:“为什么零除外?”。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及时采取了补救措施:在黑板上写着:
  7×0=( ), 6×0=( ),那么=
  因为分数里的分母不能为“0”,所以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不能同时乘以“0”,又因为在除法里零不能做除数,所以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也不能同时除以“0”。这样对于“0”为什么要除外,学生就有了充分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上发生失误时,教师切忌就事論事地作简单、草率的回答,而应把在学生认识过程中缺少的环节补上,否则,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
  三、因知识迁移的问题,可让学生相互帮助解决
  由于学生听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而容易分散等原因,他们有时会提出教学中已经讲过的问题,教师不要当即批评学生,学生的自尊心是很容易受到伤害的,尤其是一些学习较差的学生。有时候,教师不适当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只是一个眼神,都可能造成对学生心理的伤害;而学生一旦受到心理伤害,再要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就不大可能了,这样往往会因小而失大。这时,教师往往要用十倍或更多的努力,才能弥补自己一时因疏忽而造成的过失。
  对于学生提出的这种类似问题,教师一般可不作解答,可由其他学生或指名学生解答。因为教师再讲一遍,容易使大多数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产生厌倦或烦躁情绪,从而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如果由学生来解答,可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以进一步掌握,而解答的学生为能“表现”一番而感到高兴,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且对提问题的学生看到其他同学对所学的知识已掌握而激发其自尊心,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能促进其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解答的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说不清楚时,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说明,或换一个角度加以分析。教师的语言不能繁复晦涩、拖泥带水,要简明、准确、晓畅,还可以通过幽默、巧妙而恰当地语言来阐明,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消除听觉的疲劳,而且还可以延长学生注意力的时间,更使学生在课堂上精力充沛,全神贯注,也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四、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教师应尽可能地创设释疑条件,可让学生自主探索
  数学是一门知识性、审美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知识纵横交错,在新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肯动脑筋的学生往往会从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上钻研一番,由此而产生一些疑问,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释疑条件,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
  五、开展小组合作交流,达到全体参与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途径
  首先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选择灵活多样、相对有效的分组才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刚开始分组时为了方便,我常常把同桌的两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后来感到小组人员太少。合作交流的意识不是很浓就扩大到前后四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但是,通过多次观察活动开展的效果来看:合作还是比较勉强,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合作的不够深入,小组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那么如何分组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我们可以和其他任课老师一块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个人的学习能力及学生的心理素质。考虑到小组间最好力量均衡,不要有明显的差异,这样才有利于公平竞争。
  总之,让学生积极而有效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自我发展的主人。
  【作者单位:东海县平明镇南场头小学
其他文献
本文对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所用文字进行了统计调查,并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逐一统计课本用字占教材文本字数比例,再与它们在大规模普及性调查中的比例进行比较。如二者差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实现生活中学习数学,才会体验、自悟、感受数学的力量,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因此,用“活”教材,贴近生活、注重实践,已成为数学教师之共识。那么,如何让数学走进生活呢?笔者从执教《比例尺》其中两个片断,谈一些做法和感受。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素质教育政策的推广与实施,为了使得学生们的主体地位作用得到充分发展,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并且还要对学生们的学习方式进行创新,通过实践结果证明,分组合作学习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成绩。  本文以下将分组合作学习方法的安排进行了简述,同时,将合作学习模式背景--学习环境的营造进行了陈述,另外,将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学习习惯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意义进行了综合阐述
为推进大数据技术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与发展,概述大数据在司法领域的运用现状,分析大数据在司法实践中整合运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职务犯罪大数据为例,探讨职务犯罪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