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8年3月13日(俄历3月1日),马卡连柯出生在沙皇统治下乌克兰别洛波里城的一个工人家庭。1900年,他12岁时,全家随父亲所在的工厂迁到克列勉秋格城。在那里,马卡连柯进了一所四年制学校学习。凭借着聪慧与勤奋,马卡连柯以各门功课满分的优异成绩毕业。接着,他进入该校附设的一年制师资训练班。
人们常说才华需要机遇的结合。让我们设想一下:当时这所学校没有这样一个师资训练班,那么马卡连柯毕业了,也许会到父亲的工厂上班,成为一名工人;也许会从事别的工作。不管怎样,在十九世纪末期,沙皇政权既不愿听命于保守贵族、也不能容忍革命运动和农民运动、俄国正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时候,在俄国的教育十分落后的时候,马卡连柯从事教育的可能性是多少呢?最后他可能成为著名的工程师、律师、作家等等。
然而,事实不是我们设想的样子。事实是马卡连柯成为了一名教师。于是,这就成了俄国教育史上的幸事,成了世界教育史的幸事。
一
1905年,马卡连柯从师资训练班毕业,在克留科夫城的一所铁路小学担任高年级教师。他的日常工作就是教学和带领学生劳动。
当时,俄国的第一次革命正处于高潮,工人的罢工运动汹涌澎湃,震撼了许多城市,并发展为全国性的政治总罢工和武装起义。布尔什维克的宣传深入城乡,以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文艺作品开始流传。
马卡连柯生长在俄国南部工业交通比较发达的地区,这时又执教于铁路小学。学生家长多为铁路员工,他自己又出身于这一阶层。这就使他与工人群众更多地建立并保持着经常的联系,接受着他们革命情绪的影响。他十分热衷于阅读高尔基的作品。在这样的情形中,形成了年轻的马卡连柯的世界观。
马卡连柯在小学一共工作了十年。工作与课外活动中的与社会、家长、学生的接触,很好地锻炼了他。这十年对于马卡连柯来说,是他一生教育事业的起点,也是他一生教育研究的基点。专于教育工作,又善于总结思考的性格,使他在十年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这期间,也产生了许多教育的困惑。
1914年,马卡连柯进入波尔塔瓦师范专科学校深造,比较全面系统地学习哲学、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并且,他还刻苦地钻研了自然科学,反复阅读了达尔文的著作。他熟悉施米特(苏联学者和国务活动家,在数学和地球物理学方面作出过贡献)和季米利亚捷夫(俄国自然科学家)的著作;熟悉达尔文主义者的最新论述,还读了其他一些生物学家的书:他熟悉化学的一般原理和近代化学哲学;读过门德列耶夫、莫罗佐夫(苏联科学院名誉院士,撰写有化学、物理、天文、数学和历史方面的著作)、拉姆塞(英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的著作:广泛涉猎了地理学方面的著作;马卡连柯热爱文艺书籍,阅读了许多世界文豪,如莎士比亚和一些俄国文学家的作品;在历史、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史和哲学方面,也读了许多书,并且有很多思考。
这些广泛的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对马卡连柯日后的教育实践、教育理论概括和文学创作无疑是莫大的裨益。
此外,师范专科学校的校长,对马卡连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我的教育发展中。他使我获得了最主要的原则和精神修养。我从他那里吸取了我的教育信念的主要原则: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马卡连柯全集》第7卷,第490页。)
1917年毕业时,马卡连柯因教育论文《现代教育学的危机》而获得金质奖章。随后,被任命为克留科夫高级小学校长。
马卡连柯在十月革命前的全部生活、工作、学习与思考,决定了他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十月革命。而革命,一方面对他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同时也为他运用自己的学识和施展抱负创造了客观的物质前提,提供了新的思想基础。
二
夏天,一批新从火车站接来的流浪儿童,被带到公社浴室门前的院子里,马卡连柯告诉他们:屋里有洗澡、理发间,请洗澡理发后,换上为大家准备的新制服、皮鞋和马裤。
新来的儿童走进浴室,脱得赤裸裸的。马卡连柯让其他学生把新学生脱下的破旧衣物装在小车上。刚才要大伙注意纪律所提出的格外严格的要求,已使新人们脸儿发红了;现在把旧衣服拿走的举动,更使这些人局促不安。他们洗理完毕,穿上新服装,被领到了公社花坛中间的广场上。这时他们的旧衣物已堆了一大堆,正被人洒上煤油当众烧毁。随后,马卡连柯让一个学生拿着扫帚和桶,将油垢蓬松的灰尘扫得干干净净,并向最靠近的新学生说:
“你们所有的经历都烧完了。现在你们换上了‘新装’,开始了新的生活。”
工学团学生们哈哈大笑,而新学生们有的胆怯地环顾着,有的似乎感到“穿新装”的不自在……
这种别具一格的欢迎新人公社的流浪儿童的活动,象征着旧生活、旧思想、坏作风从此在这些流浪儿身上永远完结了。这种洗、理和换上新装的举动,是对新学生的一次美的熏陶。
十月革命后不久,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外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结果,国内许多儿童失去父母。流浪街头,有些甚至成了罪犯。新生的政权,面临着教育的重大抉择与困难。这一代的儿童,将来对国家是否有益,是否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完全取决于教育的目的与方法。
1920年9月,马卡连柯开始为流浪儿童和少年违法者组织工学团,他表示“要按新方法造就新人”(《马卡连柯全集》第7卷,第173页)。在马卡连柯的主持下,“波尔塔瓦少年违法者工学团”创立,后更名为“高尔基工学团”。
工学团创办之初,马卡连柯面临着重重困难。由于国家经济在战后处于困难时期,师生在生活上十分艰难,几乎处于挨饿受冻的境地。吃的是小米粥,穿的是破破烂烂的衣服。教师们基本上不领工资。马卡连柯甚至连修靴子的钱都没有。工学团的校舍,也都是破旧的房屋,缺乏必要的设施。教师除马卡连柯自己外。还有另外两名及一名年老的总务主任。而他们面对的学生,是一群流浪甚至犯罪的少年。这些少年,对教师傲慢无礼,粗暴野蛮,蛮横地拒绝和破坏工学团一切自我服务的规则。
在困境中,马卡连柯每天工作15-16小时,有时甚至到了要隔一夜才睡一次的地步。他细心地分析现状。精心地研究对策,逐步形成了坚定的信念:失足少年是完全可以教育好的。应当采取既严格要求。又满怀尊重和信任的态度,通过组织他们从事生产劳动。把他们引导到正常的广阔的生活大道上去。
于是,马卡连柯对学生提出服从纪律、热爱劳动、建立和健全生活制度的要求。率领学生到附近森林中去砍伐树木。利用农庄和学生一起耕种土地。先后建立了铁工厂、木工厂、制鞋厂、面包房,办起了养猪场和放牧场。工学团的生活日益丰富和富裕起来,学生的精神面貌也逐渐变化:好吃懒做,唯利是图的劣习消失了。
马卡连柯在工作中十分尊重学生。从不把他们当作
人们常说才华需要机遇的结合。让我们设想一下:当时这所学校没有这样一个师资训练班,那么马卡连柯毕业了,也许会到父亲的工厂上班,成为一名工人;也许会从事别的工作。不管怎样,在十九世纪末期,沙皇政权既不愿听命于保守贵族、也不能容忍革命运动和农民运动、俄国正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时候,在俄国的教育十分落后的时候,马卡连柯从事教育的可能性是多少呢?最后他可能成为著名的工程师、律师、作家等等。
然而,事实不是我们设想的样子。事实是马卡连柯成为了一名教师。于是,这就成了俄国教育史上的幸事,成了世界教育史的幸事。
一
1905年,马卡连柯从师资训练班毕业,在克留科夫城的一所铁路小学担任高年级教师。他的日常工作就是教学和带领学生劳动。
当时,俄国的第一次革命正处于高潮,工人的罢工运动汹涌澎湃,震撼了许多城市,并发展为全国性的政治总罢工和武装起义。布尔什维克的宣传深入城乡,以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文艺作品开始流传。
马卡连柯生长在俄国南部工业交通比较发达的地区,这时又执教于铁路小学。学生家长多为铁路员工,他自己又出身于这一阶层。这就使他与工人群众更多地建立并保持着经常的联系,接受着他们革命情绪的影响。他十分热衷于阅读高尔基的作品。在这样的情形中,形成了年轻的马卡连柯的世界观。
马卡连柯在小学一共工作了十年。工作与课外活动中的与社会、家长、学生的接触,很好地锻炼了他。这十年对于马卡连柯来说,是他一生教育事业的起点,也是他一生教育研究的基点。专于教育工作,又善于总结思考的性格,使他在十年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这期间,也产生了许多教育的困惑。
1914年,马卡连柯进入波尔塔瓦师范专科学校深造,比较全面系统地学习哲学、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并且,他还刻苦地钻研了自然科学,反复阅读了达尔文的著作。他熟悉施米特(苏联学者和国务活动家,在数学和地球物理学方面作出过贡献)和季米利亚捷夫(俄国自然科学家)的著作;熟悉达尔文主义者的最新论述,还读了其他一些生物学家的书:他熟悉化学的一般原理和近代化学哲学;读过门德列耶夫、莫罗佐夫(苏联科学院名誉院士,撰写有化学、物理、天文、数学和历史方面的著作)、拉姆塞(英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的著作:广泛涉猎了地理学方面的著作;马卡连柯热爱文艺书籍,阅读了许多世界文豪,如莎士比亚和一些俄国文学家的作品;在历史、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史和哲学方面,也读了许多书,并且有很多思考。
这些广泛的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对马卡连柯日后的教育实践、教育理论概括和文学创作无疑是莫大的裨益。
此外,师范专科学校的校长,对马卡连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我的教育发展中。他使我获得了最主要的原则和精神修养。我从他那里吸取了我的教育信念的主要原则: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马卡连柯全集》第7卷,第490页。)
1917年毕业时,马卡连柯因教育论文《现代教育学的危机》而获得金质奖章。随后,被任命为克留科夫高级小学校长。
马卡连柯在十月革命前的全部生活、工作、学习与思考,决定了他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十月革命。而革命,一方面对他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同时也为他运用自己的学识和施展抱负创造了客观的物质前提,提供了新的思想基础。
二
夏天,一批新从火车站接来的流浪儿童,被带到公社浴室门前的院子里,马卡连柯告诉他们:屋里有洗澡、理发间,请洗澡理发后,换上为大家准备的新制服、皮鞋和马裤。
新来的儿童走进浴室,脱得赤裸裸的。马卡连柯让其他学生把新学生脱下的破旧衣物装在小车上。刚才要大伙注意纪律所提出的格外严格的要求,已使新人们脸儿发红了;现在把旧衣服拿走的举动,更使这些人局促不安。他们洗理完毕,穿上新服装,被领到了公社花坛中间的广场上。这时他们的旧衣物已堆了一大堆,正被人洒上煤油当众烧毁。随后,马卡连柯让一个学生拿着扫帚和桶,将油垢蓬松的灰尘扫得干干净净,并向最靠近的新学生说:
“你们所有的经历都烧完了。现在你们换上了‘新装’,开始了新的生活。”
工学团学生们哈哈大笑,而新学生们有的胆怯地环顾着,有的似乎感到“穿新装”的不自在……
这种别具一格的欢迎新人公社的流浪儿童的活动,象征着旧生活、旧思想、坏作风从此在这些流浪儿身上永远完结了。这种洗、理和换上新装的举动,是对新学生的一次美的熏陶。
十月革命后不久,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外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结果,国内许多儿童失去父母。流浪街头,有些甚至成了罪犯。新生的政权,面临着教育的重大抉择与困难。这一代的儿童,将来对国家是否有益,是否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完全取决于教育的目的与方法。
1920年9月,马卡连柯开始为流浪儿童和少年违法者组织工学团,他表示“要按新方法造就新人”(《马卡连柯全集》第7卷,第173页)。在马卡连柯的主持下,“波尔塔瓦少年违法者工学团”创立,后更名为“高尔基工学团”。
工学团创办之初,马卡连柯面临着重重困难。由于国家经济在战后处于困难时期,师生在生活上十分艰难,几乎处于挨饿受冻的境地。吃的是小米粥,穿的是破破烂烂的衣服。教师们基本上不领工资。马卡连柯甚至连修靴子的钱都没有。工学团的校舍,也都是破旧的房屋,缺乏必要的设施。教师除马卡连柯自己外。还有另外两名及一名年老的总务主任。而他们面对的学生,是一群流浪甚至犯罪的少年。这些少年,对教师傲慢无礼,粗暴野蛮,蛮横地拒绝和破坏工学团一切自我服务的规则。
在困境中,马卡连柯每天工作15-16小时,有时甚至到了要隔一夜才睡一次的地步。他细心地分析现状。精心地研究对策,逐步形成了坚定的信念:失足少年是完全可以教育好的。应当采取既严格要求。又满怀尊重和信任的态度,通过组织他们从事生产劳动。把他们引导到正常的广阔的生活大道上去。
于是,马卡连柯对学生提出服从纪律、热爱劳动、建立和健全生活制度的要求。率领学生到附近森林中去砍伐树木。利用农庄和学生一起耕种土地。先后建立了铁工厂、木工厂、制鞋厂、面包房,办起了养猪场和放牧场。工学团的生活日益丰富和富裕起来,学生的精神面貌也逐渐变化:好吃懒做,唯利是图的劣习消失了。
马卡连柯在工作中十分尊重学生。从不把他们当作